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58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gotome
區版主 | 2013-12-28 16:01:34

有過去歷史 才有今日慈濟

德旻師父帶領慈青們走入時光隧道,回到篳路藍縷的克難慈濟功德會。(攝影者:何溫儀,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12/24)

「歷史很重要,有過去的歷史,才會有今天的慈濟。」花蓮靜思精舍德旻師父帶領慈青們走入時光隧道,回到篳路藍縷的克難慈濟功德會。當年幾位弟子堅持要跟著證嚴上人修行,上人提了條件:「不接受供養、自力更生,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還跟出家弟子說:『有能力吃三餐,沒能力就吃一餐。』」

回首來時路 一步一腳印

「上人說,只要他在世,我們都是第一代弟子。」第一代弟子就是要吃別人不能吃的苦,要有拱橋精神(讓別人走到對岸去),徹底犧牲、徹底奉獻。靜思精舍不但不接受供養,還要成為慈濟的後盾,並集合眾人力量做慈善。媒體問:慈濟怎麼做起來的?上人回答:一針一線做起來的,不可能一步登天,踏實、老實的服務別人。

「德旻師父帶給我們的回首當年很攝心。」這讓新加坡的黃曉燕更深入瞭解,上人是如何克勤克儉地成立慈濟功德會。四十八年來是如何一步一腳印把愛傳播全球。志業巡禮可以對慈濟志業更加瞭解,但時間很短,黃曉燕希望下次能有更充足的時間,可以一一慢慢欣賞。

人稱紀媽咪的紀靜暘未加入慈濟以前,認爲自己的命不好,希望兒子考試成績頂尖,偏偏卻只在中間;期許先生體貼,偏偏是大男人主義,女權至上的紀媽媽不聼,因此家�天天吵架。

朋友把紀靜暘帶入慈濟,當她看到社會暗角的苦難人,才發現自己是有福的,還可以手心向下去幫助人。她明白了:「時間不應該花在吵鬧,應該花在更有意義的安排。」

紀靜暘與慈青分享:「時間不應該花在吵鬧,應該花在更有意義的安排。」(攝影者:何溫儀,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12/24)

「上人說,那�有災難,只要看得到、聼得到,慈濟人就要如千手千眼的走過去。」看到菲律賓災難,善心澎湃起來,上人如此引導,「我每一世都在想著如何培養我的愛心?多一世的自己都比過去世更有愛心。」只要有災難,任何宗教、種族都要救,大家要了解上人愛衆生的心。

結集傳法脈 修行的依據

隨著時代的改變,從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到「按讚的雙手做環保」,告訴了每一位父母,與年輕人互動要懂得改變。曾裕真老師覺得:「傳遞慈濟人文就是要先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而不是一直想從自己的角度去給予他人什麽。」

曾裕真懇切地說:「傳承要教,不是主導,可以分享舊法,但是要配合新知,最新的脈動要知道。」要帶動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是一個困難,不要急著傳遞慈濟人文給慈青孩子,也不趕著改變他們,因為年輕孩子有自己的生活背景,且悟性不同。慈懿會是社區跟慈青的橋樑,如果要提升慈青的帶動,社區組隊要同步結合慈懿會來護持慈青。

進階課程,邀請洪靜原老師講述「法脈宗門經史結集的承擔與使命」,洪靜原和大家分享承擔經藏結集的概況。

「文史不能藏在諸深山,要付諸人間。」上人殷殷說法已經邁入第四十八年,講經說法千言萬語。慈濟大藏經浩瀚無涯,如何把它彙整起來,以鞏固慈濟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讓文字、語言有個定法,全球海內外能夠有正確的依循,豎立後世靜思弟子修行的法則與教育規範。

洪靜原說:「為時代作見證,為人間寫歷史,為慈濟立經藏。」透過慈濟人的付出實踐,把經典從平面變成立體的畫面,編撰文史結集,可做為官方資料,也可成為將來佛學院研究的教科書,更是後世慈濟人修行的依據。

師徒心相貼 不忘使命感


陳祖淞自嘲:「跟上人說我要扛米籮,原來我也在米籮�面讓上人扛。」(攝影者:何溫儀,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12/24)

如何聽懂師父的話、貼師父的心?如何幫助上人想做的事情呢?要法入心,法要如何入心?其實法就如打球,越打反彈越大。慈青學長賴曉逸說:「上人教導,只要在球下面鋪棉被就好,球就不會彈起來。只要我們深信,以求法若渴的心,法真的留在心中。」

賴曉逸以當天上人在志工早會的開示:「天氣很冷,但比起其他國家,臺灣算很好,我們真的要有感恩心。並以《法華經》中『三界火宅,人類愚癡蒙蔽善業』……」上人是以時事來印證佛法,身為弟子應如何去契合上人的心?賴曉逸希望人人晨鐘起、薰法香,這樣法脈才能永續傳承下去。

為找尋人生的方向,更美好的道路,也因喜歡佛法,去過許多道場瞭解佛教。慈青學長陳祖淞心想,如果有一天能讓我找到導師,不知有多好?瞭解一位師父之前,先看弟子,處處都可以看到慈濟的典範。尋尋覓覓,終於讓他篤定了要走的路。

陳祖淞自嘲:「跟上人說我要扛米籮,原來我也在米籮�面讓上人扛。」「上人曾說:『若要我常住世間,就請大家吃素。』」陳祖淞納悶,「我們已經做到了啊!為什麼上人的身體還是如此?到底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上人常住世間?唯有法入心、法入行、法入髓。」

許多人都問慈青學長蔡昇倫:「為何沒有回去菲律賓賑災?」原來他留在臺灣是為受災鄉親的發明與設計摺疊床。

蔡昇倫邀請四位慈青上臺:「一位先躺下,晚上當作床;再把它摺疊起來,就可以當椅子。」蔡昇倫是建築師,對醫療建築這一塊非常有興趣。上人表示科學不能沒有人文,宗教不能沒有科學。參與精舍的的設計,體會上人創造宇宙的智慧,因而發願能在苦難地方幫師公上人蓋醫院。

上人常提醒弟子人生如一張白紙,要扛米籮,就不會空過人生。蔡昇倫希望大家早日回來幫師公上人忙:「來慈濟要有信心,不要因為是非而起退心,不然走不到目標,更不要忘記慈青的使命。」

蔡昇倫留在臺灣,是為受災鄉親的發明與設計摺疊床。(攝影者:何溫儀,地點:花蓮靜思堂,日期:2013/12/24)

蔡昇倫設計的多功能摺疊床,讓美國來的周彥伲印象深刻:「建築師可以有千千萬萬種設計,但蔡昇倫學長卻把自己所熱愛的專業,與所熱愛的慈濟志業結合起來,真正做到了兩不誤。」周彥伲不僅感觸很深,且發現了一種使自己志向與慈濟志業相結合的可能性。

簡單最有福 活著有希望

拄著拐杖走路很不方便,自小隨同父母親由高雄移民澳洲的許哲維,回臺參加慈青營之前,因打籃球傷了腳,他還是堅持要回來參加營隊,對於自己不用心,導致必須要用助行器來行走,他深深體會了什麼叫做無常。

在醫院志工顏惠美所講的個案中,許哲維看到別人活得辛苦,卻是那麼地自在,他經由課程學習瞭解到:「能夠簡單生活就是有福氣的人。」聽了施雅竹、陳瑩芝兩位慈青學長在菲律賓賑災的感動,他想到師公上人所說的:「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除此,他也祝福受災民眾能早日恢復家園,過平安的日子。

「2013年海外慈青慈懿幹部精進研習營」進入第二天的課程。從德旻師父帶領大家「回首來時路」到紀靜暘的「慈濟善法世代傳」。緊接著與曾裕真做「海外實務雙向交流」,洪靜原分享「法脈宗門經史結集的承擔與使命」的概況等等,都是讓大家更深入在慈濟精髓裡,見證大愛力量的奇蹟。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lookAv + 10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愛無礙心智障礙服務方案
讓大孩子維持社會功能,培育自立生活能力,提升信心及獨立性。讓家人獲得喘息,降低社會中高壓家庭的風險。
~大孩子需要您的支持,讓愛持續前進~
劃撥帳號:22587522  
戶名:臺中市愛無礙協會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