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千隻眼監控 可成功救命
 在臺灣這塊寶島從南到北,有四千隻監視器架設在河川旁、山坡上,風吹草動盡在掌握,時時刻刻在監測寶島土地的變化。(圖:翻攝自大愛新聞)
一般民眾可能不知道,臺灣這塊寶島從南到北,居然有四千隻監視器架設在河川旁、山坡上,時時刻刻在監測寶島土地的變化。防災不是口號,到底防災科技如何保護著民眾的每一天?
善用災防科技 減少人命損失
臺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自古以來就是颱風和地震頻傳,尤其近年的極端氣候,以莫拉克颱風帶來的世紀降雨量,引發大規模複合型災害為例,讓人們不再相信「人定勝天」。
再者,2013年11月海燕颱風重創菲律賓,造成近萬人死亡,兩萬五千人失蹤,颱風的風速每個小時超過二百五十公里的速度,甚至比高鐵還快。為此,臺灣就擬定一套電腦模擬應變機制,在天災發生前做好準備。
海燕颱風是全球有紀錄以來登陸時風速最高的,在菲律賓造成巨大破壞,還波及臺灣。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說:「(海燕颱風時)居然在臺灣引起了類似瘋狗浪的颱風,如果直接侵襲,透過電腦模擬系統,臺灣西南部海岸線可能陷入海嘯般的暴潮。 」
一旦像海燕這種超級颱風襲臺,臺灣擬定一套電腦模擬應變機制,國家災防中心副執行祕書林李耀說:「如果是這樣的路徑,淹到陸地的範圍可以到距離海岸大概十公里到十五公里的範圍。」
為了讓災害中得到的教訓化為整體性的行動模式,「國家災防科技中心」因而誕生,在十周年的今天已能運用科學儀器和災防新思維,大幅減少天災下的人命損失。預估災害程度才能及早撤離居民,減少傷亡,災防中心人員不但深入菲律賓勘災,還科技運算各種天災情境。
預估並提早防範 時刻監控守護
而在臺灣寶島,也有需預防的高風險地帶,「在未來的氣候變遷情境下,如果降雨持續的一些極端事件發生,整個中部的山區都是未來坡地高風險區。」國家災防中心副執行祕書林李耀說。
來到坡地高風險區「九份二山」,這裡曾經是九二一震央,一夕間奪走三十九條人命。地震後,九份二山崩塌的土石形成了兩個巨大的堰塞湖,由於它不是天然的湖泊,在颱風豪雨來臨時可能會有溢流的危險,因此「國家災防科技中心」設置科學儀器隨時監測水位。
九份二山坡地土石也得嚴密監控,有三個攝影機正對著昔日崩塌處,以全天候二十四小時錄影,取代過去一定要人到現場才知道現場的狀況。
全臺設置四千個即時監控系統,風吹草動盡在掌握,因為山區的極端降雨量愈來愈多。臺灣生態研究中心負責人說:「臺灣地體的變遷在未來的變化裡面,土石流必然在三百到三百五十年內,只會嚴重而不可能會減緩。」 為了讓災害中得到的教訓化為整體性的行動模式,「國家災防科技中心」因而誕生,在十年後的今天已能運用科學儀器和災防新思維,大幅減少天災下的人命損失。(圖:翻攝自大愛新聞)
災防科技十年 傷亡人數降最低
接二連三的重大天災一度讓臺灣出現防災漏洞,「國家災防科技中心」在十年前因而誕生。從救災到防災、避災,災害得到的教訓打破「人定勝天」神話,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說:「我們只能夠順天,只能夠好好去想如何避災,如何去減災。」
於是政府和民間反省土地的過度開發,颱風豪雨時不再和自然抗衡,趕緊封路撤離。2013年一年內臺灣遭遇豪雨、地震和六個颱風的侵襲,共有十三人死亡,一百八十二人受傷。天災頻傳當下,傷亡人數反而降低。
國家災防中心副執行祕書林李耀說:「在過去,平均一個颱風大概死亡人數是二百人左右,利用主動預警、疏散這樣的一個機制之後,我們的傷亡人數在最近幾年都已經減到個位數,甚至說到零。」
去年的防災工作讓國外保險公司認證——臺灣排名東南亞前三名,也就是說「災前耐災力」和「災後恢復力」兩項指標都提高了。
災害防救的成長不僅是科技提升,還有觀念轉變。人類是自然一分子,不與天爭地,讓大地休養生息才是上上策的防災方法。
|
|
愛無礙心智障礙服務方案
讓大孩子維持社會功能,培育自立生活能力,提升信心及獨立性。讓家人獲得喘息,降低社會中高壓家庭的風險。
~大孩子需要您的支持,讓愛持續前進~
劃撥帳號:22587522
戶名:臺中市愛無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