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稱讚的禁忌
你一定都聽過下面這些禁忌:不能摳小孩的腳底板,否則長大了會不敢過橋和走路;小孩睡著後不能親他,否則寶寶將變得很難帶;說他胖就會變瘦;如果當面稱讚他很乖,到了當天晚上則會開始哭鬧。
只是,這些禁忌都有根據嗎?
根據《長輩沒教,但你一定要懂的100種人情世故》一書指出,嬰兒在出生後四個月內都屬於「胎神」管轄,而由於胎神同時擁有喜神和煞神的樣貌,所以新生兒在四個月內的禁忌也特別多。
不過就現代觀點來看,那些禁忌其實都沒有明確的依據或理由,最多說是長輩希望除了父母或日常照顧者外,其他的人都不會太過親近嬰兒,以避免抵抗力較弱的嬰孩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非語言性的溝通能力
在討論嬰兒是否需要讚美前,要先確認的是嬰兒也具備溝通能力。
雖然嬰兒幾乎沒有語言性溝通能力,但這不代表他們無法與人進行互動;剛出生的新生兒不只能夠辨識母親的味道,也會將脖子轉向發出聲音的方向。另外,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系的Andrew Meltzoff教授也發現,在距離嬰兒臉部30公分的地方伸出舌頭或做出各種嘴形,嬰兒也會跟著做出類似的動作
而到了三個月大的嬰兒,就開始會用表情來表達喜悅、悲傷、驚訝、憤怒和厭惡;當然,他們已經具備透過表情解讀父母情緒的能力。

非語言性的關心
美國天主教大學心理學系丁允瓊教授指出,面對以非語言方式溝通的嬰兒,就得用非語言的方式進行稱讚,也就是「關心」。
這裡必須先強調失去「關心」的嚴重性。嬰兒只能透過「哭泣」來傳達所有未被滿足的情緒,而在沒有能夠溝通(傳達意思和給予反饋)的母親陪伴時,也會感到相當悲傷與不安。換句話說,如果將孩子的哭泣置之不理,即使能夠戒除他們的哭泣行為,事實上也是斷絕了親子間的正常溝通。
專門研究嬰兒如何登錄和處理訊息的John Medina博士表示,心理學家在1972年早就透過實驗證明,無視嬰兒的哭泣有害他們的EQ發展,在極端的狀況下甚至能造成大腦傷害,形成顯著的行為和飲食問題,容易生病,並且具有攻擊性的反社會行為。

關心相當於讚美
那麼「關心」與「稱讚」又有什麼關聯?神奇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Sylvia Bell以及Mary Ainsworth教授發現,在小時哭鬧時經常被大人關心的嬰兒到了9個月大後,反而比那些常被放任哭鬧的寶寶更少哭鬧;而嬰兒的哭泣(需求)一但得到滿足(關心),他們就會瞭解自己有足夠的能力,能夠明白地照顧自己──就好像我們成人得到讚美後的心情。
除此之外,足夠的關心也能讓嬰兒知道母親是值得信賴的,而這時累積的信賴還會逐漸擴大成對周遭人的信任。
嬰兒需要關心與讚美
同時,也有學者贊成我們直接透過語言給予孩子讚美,日本大學醫學院教授林成之博士在他的《3歲、7歲、10歲決定孩子一生的競爭力》中就建議,生存的本能會讓人在受到讚美時感到喜悅,所以對於3歲之前的小孩應該要頻繁地讚美,只要小寶寶學會新的技能就大聲地稱讚。
如此一來,不僅孩子的腦神經細胞會充滿活力,還能夠發展出不只為自己、也會為他人努力的個性。

文章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