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044 | 回覆: 2 | 跳轉到指定樓層
泰山a
男爵 | 2008-7-17 13:18:24

中印邊界反擊戰時,毛澤東他老人家說過一段話,“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小學課本裡寫著哪,連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了我毛某人的手裡就成了930萬平方公裡,憑空少了30萬平方公裡,你們不能讓我背著賣國賊的罪名去見祖先”。



【背景】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裡,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裡,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裡中段,長約400公裡,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西段長約650公裡,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復雜的背景。


一、英國種下中印邊界糾紛的禍根


西藏、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過去中印兩國的地圖場按照傳統習慣線標畫邊界,兩國人民亦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只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的印度為基地,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這才逐步使中印邊界發生了分歧。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狀況,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爭執的種子。

1911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西藏地方處於混亂的局面,英國殖民主義者認為這是向中印邊界東段——從阿薩姆平原的邊緣向喜馬拉雅山進行侵略擴張的大好機會。於是,英印政府除了派遣“討伐隊”向中國這部分地區的部落種族進行武力鎮壓、金錢引誘以及所謂訂立契約外,還派大批測量探險隊,化裝成僧人、商人、探險旅行者,竄入西藏東南部中印邊境地區,偷偷地進行大量的偵察、測繪(偷測)等活動,為英印政府外務大臣麥克馬洪畫一條侵占中國西藏大片領土的所謂印藏邊界線作技術上的准備。

1914年3月,英國侵略者為了實現其侵略企圖,施展陰謀手段,趁“西姆拉會議”之機和辛亥革命鼎革之際,策劃中、英、藏三方會議,於1913年10月至1914年7月在印度北、中西姆拉召開,企圖把西藏從中國領土分裂出去,由於中央政府代表未在正式條約上簽字,英國陰謀未能得逞。英國代表麥克馬洪及其助視爾誘惑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夏扎,背著中國中央政府代表在德裡進行私下秘密交易。麥克馬洪等人以贈給西藏5000支槍、50萬發子彈,支持西藏“獨立”,幫助西藏趕走漢軍等條件為誘餌,脅迫夏扎在秘密換文上簽字,騙奪中國9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1914年3月24日,麥克馬洪在德裡交給夏扎秘密換文,換文的附件以粗略紅線劃了一條劃分印藏邊界東段邊界線的地圖,要求夏扎在上面簽字蓋印。麥克馬洪在換文中,對此圖既沒有文字上的描述,也沒有說明是依據什麼原則,條件畫出的,而僅劃在比例頁為1英寸等於8英裡的地圖上。當夏扎在簽字時,表現推諉、遲疑不決,貝爾馬上變了臉色,發脾氣,夏扎在威脅利誘之下,在“麥線”圖上簽字。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內維爾 •馬克斯韋爾曾指出:所謂“麥克馬洪線,”是一九一四年西藏一個代表團與印度政府外交秘書亨利•麥克馬洪爵土在德裡所作的一樁未經授權的秘密交易的產物,麥克馬洪以威逼利誘(表示願意支持西藏反對中國中央政府)的手段,說服西藏人同意了一種邊界線的劃法——把邊界線向北推移了大約一百公裡。1987年5月英國《南方》月刊,載《中國藏學》1989年第2期。麥克馬洪劃的這條粗略紅線,西起不丹邊境,向東伸延至西藏察隅。其範圍包括西藏在南之門隅、珞瑜和下察隅三大地區,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多平方公裡的領土(有著豐富的礦物、生物和水利資源)劃歸英屬印度。劃定後的印度東北邊界,就從喜馬拉雅山足向北推到了喜馬拉雅山的山脊。對於這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從未承認。後來,英國給西藏提出的兩個承諾並未能實現,因此西藏地方政府對“麥線”也不承認。英國知道炮制這條“麥線”的非學性,所以英國政府長期對此保密,不敢公開。然而,英國侵略者既作賊心虛,又貪婪成性,在時隔20多年後,於1938年又故態復萌,干起偷偷模模的不光彩勾當來,采取偽造證據、偷梁換柱的手法,重新出版1929年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篡改該卷中關於西姆拉會議的原始記錄,偽造有關“麥線”內容,塞進該卷的西姆拉公議內容之中,重新出版該卷,而出版日期仍用1929年原版日期。這樣,1938年印刷的標明1929年出版的《艾奇遜條約集》第14卷偽本中,出現了“麥線”秘密的非法文件。偽版本出版後,英印政府即下令把1929年的原版本大量銷毀了。與此同時,英印政府在出版《西藏高原與周圍國家的地圖》中,第一次改變過去同中國主張的傳統習慣邊界線相同的畫法,用“未經標定”的符號,畫出了“麥克馬洪線”。這樣,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就炮制出來了。由此可見,“麥線”是非法的,失效的,但從此埋下了中印邊境東段爭端的禍根。

在中心邊境西段,1846年英國吞並查漠——克什米爾後,聲稱拉達克(原本屬中國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地區,是克什米爾的一部分,應歸英印政府統治。在未等清朝政府同意的情況下,便悄悄占領拉達克地區。後來,在標定拉達克和西藏的邊界中,英國侵略者為了尋找一條侵略我國新疆腹地的捷徑,於1865年派遣印度測量局官員約翰遜潛入新疆南疆地區,通過“勘察”,繪制地圖,把阿克賽欽、摩河谷及喀喇昆侖山以北廣大地區劃入英屬印度的克什米爾版圖,即所謂“約翰遜線”。阿克賽欽是中國的領土,中國政府從不承認,英印政府的勢力從未進入該地區,也未在該地區行使權力或建立行政機構。

英帝國主義在中印邊境東段秘密炮制的所謂“麥克馬洪線”,在西段圍繞所謂阿克賽欽問題提出的邊界方案,是英帝國主義侵略西藏和新疆的產物。正如周恩來指出的;“英國企圖抹煞中印之間長期形成的傳統習慣線,用割裂中國領土、擴大英屬印度領土的辦法,來達到它的帝國主義的侵略目的。”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泰山a
男爵 | 2008-7-17 13:24:50

二、印度政府繼承與擴大英帝的衣缽,挑起邊境衝突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舊中國歷屆政府都沒有承認的英屬印度當局對中印邊界非法、無效的劃分,而且進一步侵占我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企圖通過武力手段把極不合理的大片領土要求強加於中國。

印度獨立後,西藏地方政府認為印度脫離了英國和管轄,西藏同樣也應從英國侵占的特權下擺脫出來。為此,西藏地方政府與印度駐拉薩“代表處”進行了交涉。對西藏地方政府的合理要求,印度政府卻以大國主義的傲慢態度宣布,它就是要繼承英帝的衣缽。英國侵略者雖然炮制了“麥線”,但好長時間未敢侵入中印傳統習慣線以北和非法的“麥線”以南地區,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趁中國處於抗日戰爭困難時期,乘人之危派兵侵占了這個地區的一小部分,如瓦弄、噶拉塘等。印度獨立後,印度當局不僅繼承了殖民主義者對中國領土的侵占,而且還對中國領土進行新的蠶食,逐步向“麥線”推進。1951年2月,印度政府乘新中國成立之初忙予內務無暇顧及中印邊界問題與抗美援朝戰爭之機,派兵100余名越過西山江、達旺河,侵占門隅首府達旺,強迫一直在那裡行使管轄權力的中國西藏地方政府搬遷;印度在侵占達旺前後,還侵占了“麥線”以南門隅的馬果等地。10月,印軍一部又在直升習機的配合下,侵占了上珞瑜的巴恰西仁地方,在梅楚卡等地強行建立兵營。西藏解放後,印軍繼續向傳統習慣線以北、“麥線”以南各地開進,遭到當地居民的抵抗。1953年阿薩姆邦的印軍一個來福敵連共70余名官兵,逆蘇班西裡河西而上,侵入塔吉村時,被埋伏在叢林中的珞巴族居民用弓箭將其全部射殺。到1953年印軍基本上侵占了門隅、珞瑜、下察隅各地。在此基礎上,印度政府於1954年在已被和即將被其侵占的“麥線”以南、傳統習慣線以北9萬平方公裡的我國領土上,建立起它的“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正官方地圖,將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原來一直按明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企圖使其侵占的中國領土固定化、合法化。然而,印度軍政人員自知“麥線”不合法而感到心虛。1955年4月6日,侵駐下察隅的印度官員發出一份絕密文件稱:“我奉命通知,今後‘麥克洪線’一詞和‘邊境線’的說法應停止使用,……‘麥克馬洪線’的提法,應立即用‘東北邊境’一說代替。”此後,印軍又越過“麥線”向北推進,侵占了西藏的兼則馬尼等地。

中印邊境中段,印軍除了占領英國殖民主義者侵占的桑、蔥沙兩地外,1954年又侵占了香扎、拉不底、烏熱三地;1955年侵占了波林三多;1957年侵占了什布奇山江及附近的一塊草地;1958年又侵占了巨哇、曲惹兩地這樣,印方在中印邊境中段共侵占我國約2000平方公裡的土地。

中印邊境西段,1951年前後,印軍趁我軍剛進入阿裡地區之機,侵占了受泥山江以東的賣爭拿馬和碟木卓克附近約450平方公裡的土地;1954年以後,印軍又侵占了巴裡加斯。

盡管印度在邊境上對我國領土步步蠶食、侵占,我外交部邊向印方提出過多次交涉、抗議,但由於我國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有爭議的邊界的方針,所以,從1951年到1958年間,中印邊境地區基本上是平靜的。

1959年3年,在西藏所取得的評判改革的勝利,打掉了中外反動勢力陰謀制造“西藏獨立”的社會基礎,使印度幻想的“緩衝國”的企圖破滅。於是印度政府蓄意向中國挑起邊境爭端,制造邊境緊張局勢,使中印關系嚴重惡化。1959年3月22日,即西藏反動上層在拉薩發動的武裝叛亂被我平息,拉薩戰役結束的當天,印度總理尼赫魯正式給中國總理周恩來寫信,提出了大片領土要求。尼赫魯不僅要求將已被其非法占領的東段邊境“麥克馬洪線”以南9萬平方公裡和中段邊境2000平方公裡的我國領土劃入印度,還要把西段邊境一直在我國政府有效管轄下和阿克賽欽等地區33000多平方公裡的領土也劃歸印度。在1950年至1951年我軍進軍阿裡、1956年至1957年我國在阿克賽欽地區修築新藏公路時,印度政府並沒有提出異議。但這時印方卻說該區屬於他們,並硬說我國“侵占了印度領土”。尼赫魯無理要求的中國領土總面積約有12.5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福建省的面積。

印度當局在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後,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政變業已形成的邊界狀況,並不斷制造流血事件。

在東段,印度派兵越過“麥線”,於1959年4月25日侵占了該線以北的朗久;4月28日侵占了塔馬墩;8月13日侵占了兼則馬尼(沙則),並在這些地區建立了哨所。接著,8月25日印軍挑起朗久事件,向我駐朗久附近的工作隊開槍射擊,在印軍遭我還擊2人斃命後,於27日倉皇撤逃。

在西段1959年10月20日印軍3人在空喀山口非法越境偵察,遭我邊防巡邏隊扣押後,60多名印軍於21日越境圍攻我巡邏隊,我被迫還擊,雙方互有傷亡,在我擊斃印軍9人,俘7名後,印軍余部狼狽逃竄。這就是空喀山口事件。

印度政府借朗久、空喀山口兩次事件,掀起反華浪潮,配合當時聯合國在辯論“西藏問題”時對我國的誣蔑。從1961年到1962年9月,印軍先後在西段邊境的我國領土上建立了43個入侵據點,侵占我國領土4000平方公裡。這些據點,有的距我軍哨所僅幾米遠,有的甚至建在我軍哨所的後側,切斷了我哨所的後路。西段形成了印軍入侵據點和我軍邊防哨所犬牙交錯的對峙狀態。在東段1962年6月印軍又越過“麥線”,侵入西藏山南地區錯那縣的克節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據點,企圖改變“麥線”方向,以線北約11公裡的拉則山(印方稱“塔克拉山”)脊作為邊界。9月17日至19日,印軍30余人向擇繞橋頭我軍位哨瘋狂挑釁,以刺刀、步槍、衝鋒槍逼我執勤戰士後撤。對峙至20日,印軍終於首先開槍,打死我軍干部1人,打傷戰士1人,我被迫還擊。雙方交火至29日,我擇繞橋頭哨位主動後撤。印軍得意忘形,得寸進尺。10月8日,印軍越過克節朗河,於10日進攻我軍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傷我軍邊防干部戰士47人。在西段邊境,印軍不斷包圍我巡邏小組,伏擊我運輸人員,射擊我哨所。印軍飛機頻繁侵犯中國領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間,入侵進行軍事偵察活動就達120余架次。
引言 使用道具
yjtqt001
騎士 | 2008-7-18 14:29:14

頂起~!!!中華民族在外敵入侵面前從來就不缺乏戰意!膽敢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