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ch350117
大公爵 | 2014-4-25 22:21:02

作者:蔣波
清廷的自大與保守,讓世人詬病不已。但在大清國200多年的基業中,有2.5位皇帝曾大膽地張開雙臂擁抱歐羅巴文化。第一個是一手締造“康乾盛世”的康熙皇帝,另一個是在積貧積弱的國運中,試圖通過“戊戌變法”來扭轉時局的光緒皇帝,剩下的半個皇帝就是“亡國之君”宣統了。康熙在與俄國進行《尼布楚條約》的談判中,逐漸意識到精通俄語與拉丁語人才的重要性。他於1708年設立“內閣俄羅斯文館”,讓八旗子弟“專習俄羅斯文字,以備翻譯”。到雍正年間,又從四譯館中分出“西洋館”,“招滿洲青年專修拉丁文”,以《華夷譯語·拉氐諾話》作為教材。清末土豪怎樣學外語《華夷譯語》本是洪武年間官方編纂的一部蒙漢對譯辭書,後來逐步擴充收錄語種,成為中國近代早期外文譯漢文的官方辭書。可笑的是,《華夷譯語》沿襲了歷史上漢譯佛經的體例——外文詞條都是以漢文注音,如“Don't answer at random”(別亂說)注音為“洞脫,唵五史為,阿脫,而藍道姆”,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一個多世紀後,光緒皇帝就聰明多了。極具維新思想的光緒學習英語的熱情很高,每日淩晨4點就開始上課,在閱讀和寫作方面都表現出相當的悟性,但口語糟糕至極。他計劃用英語做新年獻詞,並致函各國公使。無奈,公使們不給面子,紛紛婉言謝絕。雖然不得已身為“傀儡”,但他以九五之尊帶頭學習“嘔啞嘲哳難為聽”的“蠻語”,還是提高了英語在宮中的地位,紫禁城內很快掀起了學英語的時尚。


“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則徐,是中國維新思想的先驅。為獲得關於西方的第一手資料,55歲時,林則徐開始自學英語。怎奈當年沒有音標,林則徐學習英語只能靠死記硬背。一年12個月的名稱、常用的專有名詞、英文數詞、各種外幣單位及英美等國駐粵官員的姓名,都在林則徐的背誦範圍內,但佶屈聱牙的英語發音著實讓林則徐為難了一番。為了便於記憶,他利用漢字給英文單詞注音,比如在China的後邊注上“柴諾”,doctor後注“諾克拓”,trade後注“吐烈”。

到了晚清,皇權已被架空,國家權力被牢牢掌握在漢族地主階層手中。雖然李鴻章喪權辱國,但他仍是“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李鴻章是著名外交家,他不會外語,卻深諳“臨時抱佛腳”之道:每每出使之前,都會找翻譯學幾句寒暄語,現學現賣,倒也應酬得來。

有一次出使沙俄之前,李鴻章又請來翻譯,想故伎重演。怎奈俄漢發音差異巨大,李鴻章怎麼也記不住。最後,他索性在隨身攜帶的扇子上,用漢語記錄了俄語發音:“請坐——殺雞切細”(Садитесь),“謝謝——四包錫箔”(Спасибо),“再見——大四位達理也”(Досвидания),等等。雖說方法不考究,溝通效果卻不差。二戰後的雅爾塔會議上,丘吉爾也用現學的俄語向斯大林打招呼,結果斯大林聽了之後毫無反應,倒是蘇方的翻譯打破僵局,詢問丘吉爾:“首相閣下,您說的英語,怎麼我一句也聽不懂呢?”

曾國藩的次子曾紀澤,將這種用漢語注音的學習法發揚到極致。 《翁文恭公日記》記載:“詣總理衙門,群公皆集。未初,各國來拜年。餘避西席,遙望中席,約有廿餘人,曾侯與作夷語,啁啾不已。”畢竟不是正規的教育,雖然此時的曾紀澤可以“啁啾不已”,但是真正的美國人說他的英語確實“流利但不合文法”。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一支大屌 + 5 感謝大大分享
Karla + 4 + 4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7  金幣 + 12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