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tiger.v
大公爵 | 2014-4-28 01:52:18

 普羅大眾通過接觸影視作品來認識武術名家,但有些深入民心的功夫大家有不少是虛構的人物。李連杰曾扮演方世玉和黃飛鴻,但實際上並無方世玉這個人,黃飛鴻以行醫為主。

015157pzn3fkpnf6pwx188.jpg
015158pih3kz9c9m2qk2k8.jpg
015158788ayzttpkgmbvbv.jpg




廣東歷史上著名功夫大家竟有不少純屬虛構
  普羅大眾往往是通過文藝作品來認識中國武術的,在資訊不是特別發達的時代,李小龍的功夫片與金庸的武俠小說分別從不同的維度詮釋著中國武術,讓大眾產生了中國功夫天下無敵的錯覺。而長期以來大眾對中國武術的這種認識與理解,恰恰正是迎合大眾的《武林風》將劉星君包裝成「武僧一龍」並取得成功的基礎。
  現在,隨著時代發展民智大開,已有很多人認識到,當年那些武術名家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搏擊家,黃飛鴻與葉問也只是自己門派的「技巧家」,他們的技藝更主要是體現在有前提條件的局部技巧上,與真正的實戰搏擊相去甚遠。

  門派技巧與實戰搏擊差距大
  「抖大桿」曾經被禁止上擂台
  傳統武術家所追求的、練習的那些「功夫」本身就不是很具備科學性,一部分是理想化的東西,一部分是違反了人體科學的東西。另外還有一個誤區,他們往往誇大 「局部能力與技巧」的作用,卻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徒手搏擊強調的是全面的素質與綜合能力。一些傳統武術的練習者往往有某種特別的功力,如「二指禪」、 「鐵砂掌」、「鐵布衫」等,但這些單項功力一般只適宜表演,在實際搏擊中作用遠遠沒有想像中大。

  2005年在廣州天河體育館舉行的「中國功夫對俄羅斯極真空手道爭霸賽」,賽前一段不為外人所知的故事就頗能說明問題。廣州一名陳式太極拳名家很有傳統功力,在「抖大桿」這一傳統訓練方法上造詣頗深,又長又重的一根木杆,旁人雙手都拿不起來,更不用說連「抖」幾十下了,廣州個別其他拳種的名師就曾在此栽過跟頭、出過洋相,他們使儘力氣連桿都拿不起。當時為了讓俄羅斯極真空手道選手見識一下中國的傳統功夫,同時也是為比賽宣傳造勢,比賽操盤手組織了俄羅斯拳手到這位陳式太極拳名家的拳館進行交流。消息經本報發布后,當天眾多武術愛好者從各地聞風而來。俄羅斯極真空手道的教練與拳手對陳式太極拳名家展示的「抖大桿」功力讚賞不已,虛心請教。比賽操盤手於是順勢而上,決定讓這位太極拳名家將他的「抖大桿」功力作為「中國功夫對俄羅斯極真空手道爭霸賽」的一個表演節目,但比賽主辦方國家武管中心的一位主管散打的官員堅決不同意,理由是「抖大桿」抖得再棒,也只是一項主要用以訓練的傳統武術單項技能而已,並不說明有多高強的實戰搏擊能力,但如果安排在擂台上進行表演,就很可能會誤導觀眾,以為他比散打運動員還厲害,因此會搶去風頭,而實際上這些傳統武術的練家子在實際搏擊技能上與專業的散打運動員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最終,「抖大桿」表演被取消了,但賽前的一段插曲卻意味深長。當時,這名陳式太極拳名家也到賽場找感覺,在他與同是傳統武術家的比賽場上裁判張鴻俊閑聊時,把大桿擱在地上,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散打代表人物、超級散打王柳海龍與其他參賽隊員一同在館里做賽前熱身訓練,他走過去把大桿拿起來,剛想抖一下才發現大桿奇沈無比,控制不住,木杆掉在地上,柳海龍臉色大變,狠狠踢了大桿一腳后悻悻而去。柳海龍拿不動大桿,可能是因為沒有經過這方面的訓練,不掌握方法而已,但這次經歷也許讓柳海龍對這些中國傳統武術的訓練方法產生了抵觸,後來在廣州進行的一場中外搏擊爭霸賽賽前推廣活動中,柳海龍等人被安排到順德參觀李小龍紀念館,在看到詠春拳訓練所用的木人樁時,柳海龍突然一腳踩踢,把木人樁踹散了,弄得大家都有點摸不著頭腦。

  武術實際搏擊水平顯著提高
  得益於武術散打市場化試驗
  中國武術實際搏擊水平顯著提高是這10來年的事,主要得益於國家武管中心從1999年開始進行的武術散打市場化試驗,規則逐步放開,並向世界上通行的搏擊比賽規則靠攏,加上後來民間在商業利益驅動下的更為國際化的商業搏擊比賽,才造就了中國搏擊目前的興旺局面,但商業擂台搏擊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有不少人以為,中國武術在實際搏擊方面落後是因為建國后對武術在搏擊方面進行禁止,競技武術只有作為表演的套路比賽,直到 1979年才開始進行武術對抗性項目試驗,當時稱為散手,經過好幾年實驗才有了納入計劃的正式錦標賽,發展時間太短。其實,這種說法沒有注意到中國武術在歷史上早就存在的輕搏擊而重演練的現象。中國傳統武術雖然一直被認為是融套路與搏擊為一體,但從中國傳統武術的實際情形來看,不要說那些注重表演性而呈現為「花拳繡腿」的拳種,即使是那些強調自己只重視實戰搏擊而不重套路甚至沒有套路的拳種,其搏擊的實際功效也是沒有太大說服力的。換句話說,並沒有誰能令人信服地表現出有多高強的搏擊能力,當然,這種比較是以職業水平的高度而不是以業餘水平來衡量的。當中的原因不算太複雜,主要因為中國近兩千年歷史上都是重文抑武,長期以來,中國的統治者嚴防有武功的「遊俠」,而古代戰爭即使是使用冷兵器也主要是依靠戰陣而不是個人搏擊能力,武術的實戰搏擊缺乏真正的需求。另外,實際搏擊能力的練成,從長遠來說首先必須有一個公平的比賽平台,如果沒有經過制度性的搏擊比賽的檢驗,中國武術的實戰搏擊能力是很難提高的。

  擂台的缺失不利於實戰搏擊
  卻給予門派和拳種生存空間
  現實的情況是,中國傳統武術更主要是向表演或者演練的方向發展,擂台的缺失,結果導致拳種門派的繁盛,武術走向江湖賣藝,走向開館授徒,走向與各種不同項目如戲曲、舞蹈等的結合。人們很難想像,不少中國歷史上的武術名家實際上不但沒有高強的搏擊能力,甚至一輩子都沒有與人真正交過手,有些甚至連低強度、低速度、限條件的「友情切磋」都從未試過,就拿廣東來說,遠的如黃飛鴻,近的如當代的陳昌棉。據當年《廣東武術史》編寫專家之一、廣東武術前官方領導者董德強回憶,他在參與此書編寫的過程中曾與編寫組查閱過地方志,並做過實地調查,廣東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功夫大家有不少是虛構的人物,真有其人的,其事跡也多為虛構,而實際搏擊水平更是被嚴重誇大。方世玉是查無此人,只是小說人物,而黃飛鴻雖有其人但武功平庸以行醫為主,終生也沒有打過架。

  中國文化的早熟性同樣體現在中國傳統武術上,正因為中國傳統武術這種強調「文化性」而非實戰搏擊的態度,為中國傳統武術的成長留下了巨大的空間,因此,沒有擂台固然抑制了中國武術的實戰搏擊水平的提高,但也為武術門派和拳種留下了寶貴的生存空間,而這才是中國武術的核心競爭力,因為作為以觀眾和票房為中心的現代商業擂台搏擊,其共性總是大於個性,而中國武術眾多門派呈現的是文化的多樣性,因此,在中國武術發展的今天,必須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武術與現代商業擂台搏擊既有聯繫又完全獨立,傳統武術的價值與競爭力在文化而不在實際搏擊能力,這已在多個方面得到體現。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2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cm408552
侯爵 | 2014-4-28 03:46:28

中國歷史上的虛構的人物多的是,只是哪些人就是會給人啟發向上的心。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tiger.v + 10 + 10 感謝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seikostart
子爵 | 2014-4-28 04:29:05



恩,虛構的人很多,不只中國歷史上,所有連續劇,不論國籍,不是很多虛構的嗎!?

不過如果能有振奮人心,或是發人省思,也是不錯ㄉ!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tiger.v + 10 + 10 感謝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ACIDIC
男爵 | 2014-5-22 06:29:42

謝謝大大的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