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496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asdfg12372
侯爵 | 2014-6-3 11:17:33

醫師指出,久坐、久站不動,是現代人老毛病,不僅容易造成下肢腫脹,誘發深層靜脈栓塞症狀,若延宕治療,更易引發致命的肺栓塞;建議每天應高擡下肢2至3次,每次5至10分鐘,就會使全身,尤其是腿部、心臟、頭部大受益處,減少用藥機會。

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李中毅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每到了傍晚,腳掌小腿逐漸腫脹,甚至連鞋子都穿不下,可能就得小心,因為這正是「深層靜脈栓塞」症狀之一,如果未能適時治療,恐引發致命的肺栓塞。

深層靜脈栓塞是一種常見局部性疾病,長途搭機,久坐不動,就可能導致症狀加劇;研究發現,每坐1小時,深層靜脈栓塞風險即增10%,尤其患者不只發生在飛機上,包括:教職、餐飲業、專櫃人員、上班族等需久坐久站者皆為高危險群。

深層靜脈栓塞症狀包括:下肢水腫、發熱、疼痛,常從腳趾一路往上腫,甚至到小腿、大腿。甚至有部分患者腳部腫脹,時間長達半年,甚至更久;症狀嚴重者,腳部持續腫脹,甚至腫到皮膚冒出水泡,滲出水來;且大部分患者,易延誤治療時機,民眾應提高警覺。

門診中,曾收治1名20多歲的年輕廚師,1天得站10多個小時,常腳腫、起水泡,但他當作是一般水腫及皮膚不適自行擦藥處理,沒想到愈來愈嚴重,不僅腫脹程度不減,患處竟也轉黑、破皮,才趕緊就醫,確診是「深層靜脈栓塞併發血栓後症候群」,及時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才避免再反覆復發。

基本上,深層靜脈栓塞治療傳統以抗凝血藥為主,患者需住院5至7天,接受注射及傳統抗凝血藥2階段治療。但由於傳統抗凝血藥容易與食物、藥物交互作用,需要嚴密監控出血風險,適時調整劑量。劑量如過高,恐有大量出血風險,但劑量太低,則擔心治療無效。

不少醫師因擔心出血風險,用藥較為保守,導致使用劑量不足或療程不夠,無法達到治療目標。臨床上約有1/3患者因為無法獲得適當治療,復發風險高,也易造成如血栓後症候群嚴重併發症,反覆發作、慢性疼痛、患處皮膚變色、皮膚潰爛,甚至組織缺血壞死,導致截肢。

有別於傳統繁瑣的兩階段治療流程,5月1日起,衛福部核準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單一藥物療法,大幅降低傳統治療上的不便,包括:使用簡便,不必住院,劑量固定,不需反覆調整劑量,不需監測,且與其他藥物、食物交互作用機率偏低,大幅降低出血風險。最重要的是,藥效作用快速,2至4小時內即達血中治療濃度,可以降低32%復發風險。

很多人由於職業的關係而必須久坐或久站不動,若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maninyellow + 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f104 + 20 感謝大大分享
chilit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5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