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88 | 回覆: 3 | 跳轉到指定樓層
stk190
見習騎士 | 2008-7-28 11:58:10

前言  廣東海軍沿革

廣東海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67年。當時清朝兩廣總督瑞麟向英、法購入了6艘兵船,用于巡海、緝私、捕盜。這可以說是中國近代海軍中最早建立的一支艦隊。
作爲中國沿海各省中獨立色彩比較濃厚的省份,廣東海軍的發展也具有相對獨立性:因爲不受中央政府重視,缺乏財政撥款,財政上依靠的是地方籌款;艦艇多向香港等地船廠購買;自製大批用于內河和近海作戰的小型船隻。這種特點貫穿于其整個歷史中。
1884年張之洞出任兩廣總督後,爲改變廣東艦艇“小、雜、差”的狀�,陸續訂制了“廣甲”等幾艘大艦,建造和購買了一批淺水炮艦,初具規模。但甲午年間,廣東最大的“廣甲”、“廣乙”、“廣丙”三艦北上參加甲午海戰,損失殆盡,此後再無可出海作戰之主力艦艇,一直未能恢復元氣。
民國後,廣東海軍一度將其主要艦隻交給中央以統一海軍;但袁世凱死後,中國又進入軍閥割據時代,廣東海軍再度成爲一股重要的地方海軍勢力。
1917年,孫中山在廣東宣言反對段祺瑞,程璧光率海軍主力組成“護法艦隊”回應。護法艦隊南下時,帶來了“海圻”、“海琛”、“肇和”等大艦,廣東海軍聲勢大振。雖然後來經歷程璧光遇刺、陳炯明叛變等一系列變故,各艦又紛紛叛逃投奔北方(1923年,護法海軍總司令溫樹德帶領主力艦只北逃,組成“渤海艦隊”,後歸幷于東北海軍),但如“永豐”、“飛鷹”等艦從此就留在廣東,壯大了其勢力。廣東海軍後來參與了革命政府進行的“西征”、“東征”等軍事行動。但當國民革命軍以廣州爲根據地誓師北伐時,廣東海軍因艦艇小、力量弱幷未參戰。
1928年東北易幟、蔣介石形式上統一中國後,統一全國海軍的問題再度提到了臺面上。由于蔣介石與傳統上掌控海軍中樞多年的閩系有矛盾,不願其接收廣東和東北艦隊而壯大聲勢,因而在還沒有培養出嫡系海軍幹部(後來的電雷學校)的情�下,蔣介石寧可讓全國各地方派系的海軍繼續分裂下去;所以造成了南京政府的中央海軍部只管閩系海軍(第一、二艦隊),而廣東(後改編爲第四艦隊)與東北海軍(後改編爲第三艦隊)分別直屬軍政部,後來又在軍政部名下搞出一個電雷學校,“一國四制”的怪現象。
出于本位主義觀念,抗戰前先後主政廣東的軍閥如李濟深、陳濟棠等人對建設本派系的海軍相當積極;不過限于財力,承襲了其一貫傳統,只以淺水炮艦與魚雷艇爲主,以數量計頗爲可觀,但噸位都極小。在海軍教育方面則有一所黃埔海校,後來逐漸形成舊海軍中頗有勢力的“黃埔系”。
廣東海軍的發展演變與廣東政局的變遷一直息息相關。1927年11月張發奎在廣州發動政變驅走李濟深之時,廣東海軍部分官兵即有异議,“飛鷹”艦爲此出走汕頭。俟1929年陳濟棠銜蔣介石之命入主廣東,海軍因不滿其司令陳策對中央的服從和接受改編爲第四艦隊的計劃,“飛鷹”、“中山”等7艦一度宣布擁桂反陳,幷有敵對行動,僵持近半月之久。1931年6月3日,陳濟棠與桂系借胡漢民事件聯合反蔣之時,將其海軍改編爲“第一艦隊”(隸屬于反蔣派別的領導機構“西南政務委員會”)。次年,陳濟棠與海軍司令陳策因“改制”發生矛盾,陳策占據海南與陳濟棠對抗,雙方甚至兵戎相見幷導致海軍的“飛鷹”艦被炸沈。後來陳策下野,此事才告終。陳濟棠隨後將第一艦隊改稱第一集團軍江防艦隊,以張之英爲司令。
1933年7月,“海圻”、“海琛”、“肇和”三大艦因爲內部矛盾脫離東北海軍,南下投奔廣東(即“薛家島事件”),被改編爲獨立于第一集團軍艦隊外的“西南政務委員會粵海艦隊”,廣東海軍勢力大增。但陳濟棠幷不信任粵海艦隊將士,先後藉故撤換其高級軍官。1935年4月,爲防止被第一集團軍艦隊吞幷,“海圻”與“海琛”又北上南京,歸屬軍政部管轄。6月10日,粵海艦隊正式幷入第一集團軍艦隊。此後廣東海軍因爲實力削弱,也因爲陳濟棠下臺、親中央的餘漢謀入主,這才接受了中央下達的“廣東省江防艦隊司令部”番號,但仍然不歸南京政府的中央海軍部管轄,而是自成一枝。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stk190
見習騎士 | 2008-7-28 11:58:46

二、兩次虎門之役

“七七”事變後數日,廣東海軍的“海周”號炮艦奉命載運陸軍獨立第二旅增援海南島。回航途經澳門外海時,發現東面大鏟關附近有艦艇4艘,其中一艘以燈號要求“海周”停航。在判明對方身份是日艦後,“海周”加快馬力駛入珠江內河,日艦未能攔截。
1937年8月8日,日軍飛機低飛偵察虎門要塞。守軍用高射炮射擊,日機退去。隨後日機開始轟炸虎門要塞和周圍陣地,虎門之戰拉開序幕。
8月中旬開始,日軍不斷派艦炮擊沙角炮臺,幷以飛機集中轟炸要塞。最初日軍的試探性進攻幷不順利,虎門要塞構築堅固,“肇和”、“海周”兩艦依托島礁不斷進行靈活的機動,岸、艦炮配合,日艦一靠近炮臺便即時還擊,給敵人造成不小損失。日軍的飛機騷擾因爲天氣原因,效果也不很好,9月1日還有一架闖入虎門炮臺高炮火力射擊範圍內的日機被擊墜于黃潭,兩名飛行員死亡。日軍試圖收買水匪偵察我方水道情�的行動也被查獲,漢奸即日就被槍�。龐大的日軍艦隊與中國軍隊對峙月餘,竟毫無進展。

通過試探性進攻,日軍意識到虎門炮臺扼守廣州的正面,必然防禦完備,一時恐怕難以攻克。于是轉而采取迂回戰術,以攻擊周圍島嶼構築包圍圈。8月24日,日軍第二、第三艦隊宣布對中國海岸進行第二次交通封鎖。
9月3日晨,日本海軍巡洋艦“夕張”號、驅逐艦“朝顔”號駛近南海諸島中唯一設防的島嶼、東沙群島主島東沙島,發炮轟擊守軍陣地,掩護登陸艇上的陸戰隊登陸。守備的中國海軍陸戰隊在海岸巡防處江寶容中校指揮下固守陣地,激戰競日,技士黃鳳岩少校、台員塗吉奇中尉等表現英勇。但終因兵力懸殊、火力單薄,戰至4日中午,中國守軍在給敵人造成重大損失後,彈盡力竭,東沙島失守。
東沙島上修築有雙層氣象大樓、無�電臺及淡水製造廠房等設施,對東南沿海的氣象預報及艦岸通訊、航道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它的陷落,是廣東戰局中我方第一個重大損失。此後,9月6日,日軍炮轟珠江口的赤灣,幷隨之攻占了大鏟島、三�島,控制了虎門周邊的萬山群島。日本艦隊進駐大鏟附近,頻頻騷擾我沿海地區。13日,大鵬灣也遭到日軍炮擊。
日軍攻取萬山群島的戰略意圖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希望抑制廣州港的進出口貿易,達到切斷中國獲得海外援助的目的。然而廣東貨物進出口多經過中立的香港、澳門,日軍無法阻攔;且萬山群島海區面積過大,日軍艦只有限,封鎖效果極不理想。爲了切實達到破交目的,日本中國派遣艦隊司令長谷川清海軍中將指示華南派遣艦隊調整戰術。日軍很快發現,虎門是廣州港所有向外水路的必經之處;只要攻占扼守珠江咽喉的虎門要塞,�時整個廣州港就會被完全封閉。于是日軍向虎門繼續增兵,頻頻進擊。虎門戰局此後也逐漸轉入被動。
8月31日,日軍木更津航空隊96陸攻6架由臺灣起飛,首次轟炸我天河、白雲機場以壓制中國空軍活動,爭奪制空權。廣東空軍29中隊飛行員黃肇濂、鄧從凱、謝全和冒著炸彈從天河機場�行起飛,在新洲上空趕上投完彈向南經河南折回向東返航的日機,擊落敵機2架,其中一架墜毀在珠江口附近。一時軍民上下,極爲興奮;自此日機近一個月不敢侵犯廣東上空。
9月13日平明前,突然有一隊飛機自要塞方向飛來,向“肇和”、“海周”兩艦俯衝轟炸。兩艦倉促還擊,因爲缺乏防空火力,只能令大口徑主炮以最大仰角對空開火,幷用數量極少的手提機槍和2磅炮射擊飛機,試圖迫使飛機不敢低飛以降低其投彈命中率。忽而飛機離去,至此雙方均無傷亡。事後才得知,原來這是剛從南京調至廣州的空軍某中隊,奉令出擊封鎖珠江口的日艦,但因爲地形不熟加之空海聯絡不暢,天亮前兩艦又未升旗,才發生了這場誤會。後經虎門要塞方面緊急電告廣州空軍司令部,方才阻止了悲劇發生。但陰錯陽差的,這也成了廣東空軍在要塞上空的最後一次掩護巡邏。
因爲,誰也沒有注意到,此刻有個不速之客正在不遠處,靜靜地窺探著這一切。
中國海空軍發生誤會的時候,日軍第29驅逐戰隊的“疾風”號驅逐艦正在口外巡弋。發現异常情�後,該艦艦長認爲有可乘之機,立即根據高射炮的炸點推斷出了“肇和”與“海周”的錨地。他連夜致電第五水雷戰隊旗艦“夕張”等3艦前來設伏截擊,試圖一舉消滅阻礙日軍攻勢的廣東海軍主力。
    1937年9月14日淩晨,駐守在虎門的“肇和”號巡洋艦和“海周”號炮艦根據餘漢謀組織軍艦主動出擊、積極防禦的戰略,開始�航巡邏,以警戒日軍可能的登陸行動。按照巡航慣例,“海周”在前“肇和”在後,從大虎出發向大角炮臺航進,然後左傳至沙角炮臺,再又左轉至威遠炮臺,最後返回大虎。剛剛由大角向左轉的時候,瞭望兵就發現日海軍第五水雷戰隊旗艦巡洋艦“夕張”號在“追風”、“疾風”2艘驅逐艦的簇擁下,已從珠江口的伶仃洋闖入內河,直趨虎門。旗艦“海周”(因爲編隊指揮、江防艦隊副司令姜西園厭惡“肇和”艦長方念祖的爲人,故坐鎮較小的“海周”)急忙發出警報,後續的“肇和”艦水兵還沒站好炮位,日軍的炮彈就已經劈面而來。第一發就擊中了前面的“海周”艦!
從艦艇噸位上看,日艦“夕張”號3451噸,“疾風”、“追風”1340噸;中國的“肇和”2600噸,“海周”1250噸。從戰鬥力上看,“肇和”是1909年英國造的巡洋艦,航速僅20節,裝備2門152毫米主炮,在1937年已經嚴重過時,而且因在連年內戰中多次受傷,艦體年久失修;而“海周”號原是由英國退役炮艦的改裝作爲緝私船,僅有4.7英寸前主炮1門,戰鬥力更不值得一提。與之相比,日軍的“夕張”艦是日本造艦“鬼才”平賀讓(日本無畏艦之父)的得意之作,被稱爲日本海軍現代巡洋艦的里程碑,航速35.5節,裝備140毫米主炮6門,戰鬥力極�。“疾風”號、“追風”號屬于日軍第一型現代化驅逐艦“峰風”級,每艘都裝備4門127毫米炮,航速可達36節!

日艦顯然是有備而來,“疾風”、“追風”死死咬住首當其衝的“海周”進行攻擊。“海周”艦長陳天得是一員能戰之將,多日前就命令軍艦處于一級備戰狀態,此時奮力還擊。但畢竟雙拳難敵四手,軍艦不久就被命中三彈。第一炮命中機艙,第二炮摧毀後主炮炮塔,正在操作的水兵十余人傷亡。好在離舢板洲最近、有著近百年反帝傳統的的沙角燈檯島炮臺及時開炮支援,向攻擊“海周”的日艦開炮,分散了日艦的一部分火力。但該炮因爲安裝位置緣故有較大射擊死角,只能向一側日艦射擊,隨著日艦的120毫米主炮從兩個方向上的還擊火力逐漸被壓制下去。
“夕張”在“肇和”還沒來得及作出戰術動作之時就撲到了跟前。由于“海周”被兩艘日艦在前圍攻,從側面攻來的“夕張”把“肇和”置于了一個進不能進(“海周”就在前方不遠處)、退不能退(遭受攻擊時尚未完全駛出口,無法實施及時轉向向上游撤退)的境地。于是“肇和”迎頭對敵,在敵艦進入前主炮有限射程內後,立即開炮射擊。一時間硝�彌漫,彈片橫飛。“肇和”號的舊式152毫米前主炮僅有正面防盾,後部敞開,每中一彈,裝彈和操炮的水兵都有重大傷亡。但“肇和”的水兵沒有畏懼,頂著炙烈的火焰不斷向敵人發出仇恨的炮彈。前主炮第三次齊射時,“夕張”彎曲的�囪被準確命中一彈。但這枚劣質的炮彈穿過日艦的裝甲徑直落入海中,竟然沒有爆炸!相反,“夕張”號的6門140毫米炮在精確觀瞄儀器的修正下連連命中“肇和”號,撕開了這艘老艦僅有1英寸厚的裝甲。戰鬥開始還不到半小時,“肇和”艦機艙已被擊穿進水,甲板上水兵死傷慘重,艦體開始傾斜下沈。好在該艦邊開火邊移動,此時已經沖出了海口,艦長方念祖下令立即轉舵機動撤退。不堪重負的“肇和”帶著負傷進水的艦體蹣跚上駛,還沒開到錨地就不得不搶灘擱淺。
從技術角度說,方念祖的撤退命令是爲了保全軍艦,幷沒有錯。但大艦“肇和”的撤退�使小艦“海周”獨自承受了三艘日艦的炮火,遭到了滅頂之�。該艦在繼續苦戰了十分鐘以後也試圖轉舵撤離,不料錨機已被第二彈的破片摧毀,錨鏈斷裂,戰艦失去了控制。最後一彈擊中駕駛室,死6人傷多人。短短的幾分鐘內,“海周”就癱瘓在海面上,艦尾逐漸下沈。幸好該處水淺,該艦勉�擱坐在礁石上。
日本海戰史學家瀨名堯彥的《揚子江上的戰鬥》一文記載到:“‘夕張’的第三次齊射命中‘肇和’,幷且繼續命中企圖轉舵逃離戰場的該艦,終于使之擱坐淺灘”,幷稱,“據當時日軍公布的戰報,另有一艘巡洋艦也被擊傷擱淺。”然而經他調查當時中國海軍在華南幷沒有第二條巡洋艦,這�應該指的是“海周”號(日方稱“特務艦”)。
引言 使用道具
stk190
見習騎士 | 2008-7-28 12:01:38

戰後

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的《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對此戰的描述是:“(民國)二十六年九月十四日晨,敵巡洋艦一艘,驅逐艦三艘,自伶仃洋直向虎門疾馳,我守艦肇和、海周發覺後,俟敵至我艦炮火有效射程以內,始發炮射擊;……經四十餘分鐘之海戰,遙見敵驅逐艦一艘濃�突起,其他敵艦在我岸艦炮火夾擊之下,不敢戀戰,遂倉惶挾護受創敵艦後退。該受創敵艦以受傷過重,卒沈沒于伶仃洋附近,首開粵海擊沈敵艦之新紀錄。在海戰中,我艦海周號在激戰時不幸艦尾中彈受傷,官兵壯烈殉國及負傷亦極慘重。此即爲虎門之役。……”
對比當時日軍的編制和相關史實記載,似乎幷不存在第三艘驅逐艦。至于擊沈敵艦一說,實屬不可信。故而這一戰報顯然存在著極大謬誤。更何�,此戰中還有更爲精彩的經歷沒有描述呢!
打垮中國戰艦之後,日艦馬上以炮擊壓制虎門要塞,掩護正在珠江口外海停船待機的運輸艦“甘丸”實施登陸行動。該艦搭載的海軍陸戰隊1000餘人立即換乘小艇,向虎門炮臺正面撲來。然而,日軍剛剛開始換乘,虎門要塞就突然開火,炮彈準確的飛向“甘丸”,在它周圍炸開一條條水柱。
陳策就任虎門要塞司令之時,苦于火炮性能落後、射程不足等弊病,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取巧”的打法。早在“八一三”之前,他已下令將要塞各種火炮的射程距離測好目標,布設信號浮標作爲標記修正射擊諸元,以求日艦到來時能�準確命中。而且如前文所述,虎門要塞的火炮安裝頗有“虛則實之,實則虛之”的太極式策略,是重炮在前的。不明就�的“甘丸”自以爲尚處在“安全地帶”,竟然抛錨停泊組織換乘,結果讓中國炮臺打起了固定靶!
中國的要塞炮均爲清末留下的舊式火炮,屬于彈藥分裝式,因此無論射程還是命中率都有欠缺。但因爲運用得當,效果奇好。一顆150毫米炮彈首先命中“甘丸”艦首,接著其輪機艙也被擊中。“甘丸”艦長顧不上還沒撤回來的登陸兵,急急忙忙砍斷錨鏈,帶著累累彈痕和燃燒著的上層建築向珠江口外竄去。

“我兒哪里逃!”說時遲那時快,要塞附近水面暫態騰起一片浪。原來多日來一直在相機殲敵的廣東海軍水魚雷隊快艇分隊(又稱“雷艦隊”)4艘魚雷快艇在隊長梁康年中校率領下前來助戰了!這些航速達40節的魔鬼直撲受傷的“甘丸”,令日軍方寸大亂!3艘日艦顧不得繼續攻擊負傷擱淺的“海周”,“夕張”全力壓制炮臺火炮,“追風”、“疾風”則掉頭阻擊魚雷艇的攻擊。但瞬間4枚18英寸白頭魚雷已經出膛,劃著4道白浪奔向“甘丸”。不待日軍驅逐艦還擊,中國魚雷艇已經高速返航。
海面沖起4根巨大的水柱,爆炸的響聲震耳欲聾。中國軍隊事後的戰報稱:“一條魚雷命中甘丸,將其擊沈。”而日軍方面則沒有該艦被命中的紀錄。據推測,因爲廣東海軍魚雷艇采用的的是無發射管的抛擲式魚雷發射法,命中精度較低,“甘丸”還是全身而退了。但其搭載的登陸兵僅有1/3不到下水成功,且均在搶灘前均被消滅;而留在艙�的那2/3也死傷慘重。代價巨大的登陸行動,竟然沒能有一個人登上灘頭陣地!
登陸受挫後,瘋狂的日軍旗艦“夕張”繼續和大角炮臺對攻,試圖爲落荒而逃的友艦挽回面子。誰知天空突然響起一陣沈悶的響聲——廣東空軍的3架“霍克”戰機趕來助戰!失去動力、隨波漂流的“海周”艦此時也向外海漂來(因當時退潮,水向外流)。在逐漸降臨的暮色中日軍未能分辨,以爲該艦是前進追擊,于是立即停止了對虎門要塞的炮擊,全艦隊沿珠江向外撤向大鏟島錨地。中國飛機繼續追擊,先後發動四次攻擊(當時廣東空軍的“霍克”臨時改裝上簡易挂架,能�帶輕型炸彈),“夕張”被近失彈擊中,造成一定傷亡。


隨著黃昏降臨,槍炮聲漸漸平息,虎門要塞方面派出小火輪將“海周”拖回沙角炮臺河面,將艦上前後主炮拆卸搬上沙角炮臺,重新擇地安裝以加�要塞火力。而“海周”艦體自則由“海虎”艦拖到新洲尾處理,留下二副黃�和水兵數人看管。
“肇和”艦在“海周”報廢後,經過抽水堵漏恢復了部分動力,退回黃埔河面錨泊,日機常來轟炸。當時國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行營一部分亦設在黃埔的長洲島,行營認爲此舉會影響行營的安全,曾與艦長方念祖商議,著其駛離黃埔;但方始終不理。後“肇和”因此被日機炸沈。聯想到虎門戰鬥前方常常聲稱日艦炮火如何厲害、航速如何快,我艦各方面均落後等情�,行營于11月15日將其免職,隨即以“臨陣退縮、抗戰不力”的罪名將他槍斃。

敵艦經此次進攻,雖然給中國艦隊造成巨大損失,但也遭到中國軍隊的奮力抵抗,被打得暈頭轉向。加之敵不瞭解中方珠江口內的軍艦及炮臺布防情�,誤以爲中國海軍的力量還很�大,便不敢貿然再派艦隊北犯。
接到此次關于戰鬥的報告後,日中國派遣艦隊司令部立即加派高須四郎中將指揮的增援艦艇兼程趕來,試圖徹底消滅華南的中國海軍力量。除原有的第一航空戰隊(航空母艦“龍驤”、“鳳翔”),第五水雷戰隊(“夕張”,第29驅逐隊,第16驅逐隊)外,共計增調了第一聯合航空隊(飛機79架)、第9巡洋戰隊(重巡洋艦“妙高”,輕巡洋艦“多摩”)、第23航空隊(水上飛機母艦“香久丸”,巡洋艦“五十鈴”等)前往華南珠江口。同時,自16日起,日海基的第一航空戰隊和岸基第一聯合航空隊派出飛機輪番空襲廣東的空軍基地和軍事設施。廣東中國當局隨即于次日晚宣布封鎖珠江口,不允許任何艦船通過虎門要塞正面。9月20日到9月23日,從三�島附近航母和基地起飛的日軍95艦爆和96艦攻連續對廣州白雲、天河機場進行疲勞轟炸,廣東空軍飛機雖然竭力應戰,但終因寡不敵�,犧牲慘重,先後有6架飛機被擊落,關萬足等飛行員犧牲。因爲基地被毀,僅剩的3架可用飛機被迫轉場到韶關,再也無力掩護海軍戰鬥,廣東上空的制空權自此轉移到日軍手中。隨後,日軍利用天氣晴朗的有利條件,連日追擊狂轟廣東海軍各艦。中國海軍僅部分大型炮艦裝備有高射炮,其餘多系輕型武器;炮臺要塞的炮火也均不能對空射擊。雖然面對敵機轟炸,海軍官兵以步、機槍英勇抗擊,一度致使敵機不敢低飛,命中率大爲降低,但仍不敵其攻勢。9月25日後,日軍第23航空隊、水上飛機母艦“香久丸”、第9戰隊以及“五十鈴”號巡洋艦上不斷派機群襲擊中國艦艇。戰鬥一直持續到30日,雙方戰鬥激烈,中國艦艇雖以步、機槍擊落日機1架、擊傷4架(我方稱6架),但主要艦艇亦有多艘被炸沈沒,當地人民群�也傷亡慘重。
“肇和”、“海周”艦和炮艦“海虎”號先後在虎門至黃埔一�中彈沈沒;炮艦“江大”沈沒于橫門;“舞鳳”沈沒于磨刀門;“海維”沈沒于崖門;“堅如”號沈沒于潭州(後被打撈修復)。官兵共傷亡數百人(注:廣東海軍當局對部分艦艇的沈沒抱默許的態度,只是要求沈的正以便將來打撈。後來日軍占領廣州後打撈起不少原中國軍艦,整修後作爲雜役船或交給華南的僞海軍使用)。4艘快艇相機轉移到虎門沙角炮臺水域。

防空戰接近尾聲之時,廣東省江防艦隊司令部發生了人事變動。11月,馮焯勛司令退職,黃文田接任。因較大的艦艇已損毀殆盡,黃司令乃下令將剩餘的小艦艇重新部署,警戒巡弋各地。計有:
“公勝”、“江鞏”、“湖山”等艦警戒虎門至廣州一�;“平西”、“仲愷”等艦巡弋于潭州至板沙尾一�;“仲元”、“飛鵬”等艦警戒橫門、小攬、鶯哥嘴一�;“執信”、“安東”等艦在江門外海壘石至虎坑口駐防;4艘魚雷快艇則控制虎門、沙角炮臺,伺機出擊。


面對中國海軍虛虛實實的布防,日軍摸不清底細,不敢下手(事實上也找不到下手之處),直到1938年2月,雙方始終僵持在虎門要塞之前的珠江口。
 2月,日軍試圖再次以�攻奪取虎門,因此恢復了攻勢。虎門口外的日艦冒險深入,瘋狂炮擊虎門各炮臺;日軍飛機也從大鏟島、三�島起飛,對廣州、虎門各地進行開戰以來最猛烈之轟炸。日軍重巡洋艦“妙高”號以203毫米艦炮猛攻沙角炮臺所屬的四方山和鵝夷炮臺,我軍三門口等處的守軍在親臨炮臺的陳策指揮下冒死發炮迎擊。最終日艦在沙角頑�的反擊下撤退。但日軍的報復火力也極爲凶猛,四方山和鵝夷炮臺幾乎被夷爲平地,守軍傷亡慘重。陳策在戰鬥中被日軍炮彈擊中,左腿炸斷,身負重傷。
此戰以後,廣州市抗敵後援會召集各團體募捐、聲援、慰勞要塞抗日將士。
陳策將軍此後先到廣州和香港治療,傷愈後轉重慶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他後來到香港主持國民政府與港英政府間的聯絡工作,建下奇功。

再度�攻要塞的失敗,使日軍在失望之餘,轉而加�非常規作戰方式的使用,試圖策反中國軍隊內訌,從內部攻破虎門要塞。利用設立在毗鄰港澳和沙面租界的特務機構,敵人的手一度伸到了中國守軍內部,收買了餘漢謀總部的少將工兵指揮郭某和少將高參李某,瞭解到了中國軍隊的防禦工事設計和陣地組織圖。�伏在廣州市一些娛樂、社交場所的日本諜報人員也十分活躍,雖多有破獲,但未能查清其活動;相反因爲其假供妄指,引起滿城風雨。
粵軍宿將李福林曾任廣州市長,上世紀20至30年代廣東的列次軍事和政局變動他幾乎都有參與,在粵軍中廣有人�。後李因爲與汪精衛關係較好而被蔣介石解除了軍長職務, 隱居在香港新界,時有怨言。日本方面認爲他在廣州既有影響力,又有對中國政府的不滿情緒,加之文化程度不高,有收買作爲漢奸的“價值”。由日本大本營專門派遣的著名間諜南本隆實早在1937年11月間起就多次登門拜訪李,許以未來的“廣東省長”之職,進行游說欺騙。經過半年多的“說服教育”,通過與李的舊部聯絡,最終取得了駐守在珠江以南的兩個旅粵軍(李的舊部)的“內應”。日軍遂�定1938年4月中旬“內外合力”進攻廣州虎門。具體方案是:
1.李的舊部首先開始暴動,一舉攻取廣州;
2.日軍在珠江南岸爲李軍空投彈藥物資等補給,李部預先作好接收準備;
3.日本海軍同日攻擊虎門要塞,以掩護海軍陸戰隊登陸。
日軍哪里想到,國難當頭之時,李福林早已抛弃了個人成見和派系爭端。從一開始起,他是在就與日方佯作周旋,暗地已電告廣東方面派諜報人員前來協助,一舉將日方的全部計劃搞到了手,預先設下了十面埋伏。
1938年4月15日是預定日軍進攻開始的日子。按照計劃,本日日軍應派運輸機空降物資于珠江以南指定地點;待李部拿下白雲、天河機場後,將日軍一部空運兩機場,協助叛軍控制廣州。日本海軍也應于同日以大型戰艦炮擊虎門,另以機帆船6艘載運的陸戰隊和浪人組成“彰武隊”,混在民船和外國船隻中繞過沙角炮臺,從要塞背面登陸,一舉占領要塞、消滅中國守備部隊。
前一日,爲了即將到來的戰鬥,餘漢謀下令虎門守軍嚴密戒備,幷以一部冒充叛軍,在指定地點接運物資;爲了防止內奸破壞和意外,廣州當天全市戒嚴,作好應戰準備。誰知此舉打草驚蛇,�伏在廣州的日本特務馬上將這一异常情�發給了其情報部門。剛好當日軍運輸機到達指定空投位置時,遭到地面部分陸軍部隊射擊。敵立刻意識到上當,下令取消空投,全隊撤回,同時通知海軍登陸部隊立即返回。
但電報發出之時,“彰武隊”的帆船此時已繞過了沙角炮臺,撤退不及。雖然抓緊調轉船頭逃走,早有準備的中國軍隊的大炮�響了。測好距離的大炮對準日軍船隊猛烈轟擊,“彰武隊”船隻接連中彈,紛紛沈沒。戰至黃昏,日軍“彰武隊”各船皆被擊沈,部分試圖登岸的敵軍被中國炮臺全殲。虎門口外的日艦發射了數彈後悻悻而去,第二次虎門之戰落下了帷幕。
引言 使用道具
stk190
見習騎士 | 2008-7-28 12:02:48

尾聲 歷史不會忘記

1937年10月,軍政部電雷學校(抗戰爆發後改編爲江南海防司令部)向英國Thorncroft公司添購了8艘魚雷快艇。但當1938年春將要交貨時,上海已被日軍封鎖,不得進入長江,在諸艇運抵香港時被扣留。後來港府買下其中2艘,剩下4艘經粵漢鐵路內運到廣東,成爲“顔杲卿中隊”(轄“顔53”、“顔92”、“顔161”、“顔164”四艇)。6月,電雷廢校。9月,原屬海軍總司令部的魚雷快艇部隊因爲長江中下游大部淪陷,魚雷游擊戰術失去了實施空間,乃將殘餘的一批較小英制魚雷艇以火車運輸撤入廣東第四戰區,與廣東海軍殘存艦艇合組粵桂江防司令部,下轄魚雷快艇共10艘。廣州、虎門淪陷後,該部移駐廣西梧州,擔任西江江防。12月16日,改編爲艦務處,隸屬廣東綏靖主任行署,仍以黃文田爲處長。所部水雷隊保持原編制,另將在作戰中沈沒艦艇的官兵和武器組成機炮隊。
1939年1月,廣東行署結束,艦務處暫時保留編制。4月,由軍事委員會桂林行營接收,改編爲江防處,以徐祖善爲處長。下設梧州、桂林兩個辦事處,水雷總隊、艦艇隊、特務隊、補充隊、雷械修造所、軍械庫、醫務所等單位。水雷總隊(駐肇慶)下分兩隊,共轄16個分隊。艦艇隊轄“永福”(駐香港附近)、“平西”二艦,巡邏艇2艘,魚雷快艇大隊(共有快艇9艘),電船4艘。因江防處對敵情未能及時掌握,10月下旬,“顔92”號魚雷快艇在執行一項普通任務時于三水被日本3艘炮艇圍捕,一彈未發而遭俘獲,後被裝船運往日本研究。11月,以鄧兆祥少校爲水雷總隊總隊長。
1940年4月1日,快艇大隊撤銷,9艘快艇編爲兩分隊,直屬江防處,幷重新命名爲:“成功”、“天祥”、“壯繆”、“武穆”、“繼光”、“廷弼”、“可法”、“世昌”、“杲卿”等。由于江中作戰主要是對付溯江的敵軍艦艇和防空,魚雷一般用不上,于是各艇卸下魚雷,加裝18挺機槍改做巡防艇使用。第一分隊駐梧州,第二分隊駐肇慶,爲保衛西江作出了貢獻。8月,江防處改爲粵桂江防司令部,隸軍事委員會桂林行營,仍以徐祖善爲司令,增設了掩護總隊和通信隊。水雷總隊則改稱江防布雷總隊,以陳錫乾爲總隊長。1941年5月,黃文田任粵桂江防司令部司令。1943年又增設了水雷輸送隊。
綜計原廣東海軍水雷總隊在抗戰中,雖然顛沛流離,但充分發揮其靈活性優勢,事實游擊戰、漂雷戰,從1939年至1944年初,先後炸沈日、僞艦艇15艘,俘獲僞海軍廣州要港司令薩福疇中將及7名僞要員。但因該部作戰具有相對獨立性,加之篇幅有限,恕不贅述。
1944年4月,粵桂江防司令部由梧州遷肇慶。9月肇慶淪陷,司令部逐步西遷,計先後曾主要駐高要祿步、郁南都城、蒼梧長洲、藤縣、桂平、貴縣、南寧等處,至12月3日抵百色。快艇第一分隊及“天祥”等5艘艦艇轉移至桂平,後到石龍。原擬去柳州,但得到情報說柳州已被包圍。此時各艇油料也將盡,配件缺乏,5艘艇只得奉令在石龍自沈。第二分隊的另外4艘艇當時已經轉移到了柳州。敵軍大兵壓境,柳州以上各河水淺,快艇難以上行,加上各艇均有破損,只得自沈于柳州。至此原電雷學校快艇大隊南下10艇全部損失。
嗣後軍事形勢稍趨好轉,江防司令部複次第東下,12月26日抵駐田陽。1945年3月6日抵駐田東,6月5日到達南寧。湘桂會戰後,艦艇損失殆盡,惟布雷仍有實力。6月底粵桂江防司令部奉令撤銷,縮編爲粵桂江防布雷總隊,下設2個水雷大隊(隊長分別爲李兆洲、胡廷濟),4個中隊,12個分隊及特務、通訊、輸送隊,7月1日在南寧成立,隸屬軍政部。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後,粵桂江防布雷總隊由南寧移駐貴縣,嗣軍政部派陳錫乾繼續擔任總隊長。日本簽定降書後,總隊部也加緊東遷,幷于9月23日到達廣州。掃雷工作完成後不久,總隊司令部于1946年2月裁撤。至此,原廣東海軍的歷史宣告結束。

(來自 : 滄海一聲笑  作者:劉怡)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