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05 | 回覆: 6 | 跳轉到指定樓層
一支大屌
威爾斯親王 | 2014-6-8 21:58:10

本帖最後由 一支大屌 於 2014-6-8 23:01 編輯

讀古詩時,請大聲吟誦.
如不能用國音,起碼試試閩南語或客家話
再不行,至少用國語.
吟誦
乘載著千年的文化火種.
娶新婦的四句聯
布袋戲的開場詩
接續著語言的華夏
所以至少
請在讀古詩的時候
開口
感受美麗的語言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吟誦——中國式讀書法

2012-11-15 15:19:48 來源:徐健順 中華吟誦網 評論:0 點擊:139

漢語說起來,就是婉轉的、連綿不斷的、圓潤的、柔韌的,因為漢語是旋律型聲調語言。吟誦是拖長腔的,尤其放大了這種語感,所以文人尤其像水、如玉。吟誦是用來訓練漢語語感的!

我每天上班,都要經過一個學校,經常聽到�面傳出孩子們齊聲朗讀的聲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的、爸、爸、是、一、名、工、程、師……
我想所有的中國人都熟悉這種聲音,這就是我們讀書的聲音。但是,您有沒有想過:這種一字一頓的讀法,是從哪里來的?

1920年,北洋政府下令小學課本使用白話文,這是白話文教育之始。但是白話文要怎麼讀?誰也不知道,那時候白話文還沒有寫出多少呢。於是在教學大綱中出現了“兩字一頓讀法”的字樣。到現在,很多學校誦讀白話文,還是兩字一頓的。當時有很多老師、學者撰文反對兩字一頓讀法,到1926年,“兩字一頓讀法”從教學大綱中被去掉了。但是白話文要怎麼讀?還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意見。於是,模仿歐洲重音語言誦讀方式的“朗誦”逐漸興起,直至今日的規模。白話文朗誦是對的,白話文兩字一頓地讀或一字一頓地讀是不對的。一字一頓地讀是從兩字一頓地讀那�發展過來的。不知道是誰發明的,也不知道是誰把這種讀法用到了古詩文的誦讀中。那是外國人讀漢詩,而且是剛學漢語A級水準的外國人,話都不會說,才那樣讀漢詩,我們居然跟他們學,而拋棄我們自己傳承了幾千年的方式,這不是很荒謬嗎?

那麼,自古以來,我們漢語的詩詞文賦,是怎樣誦讀的呢?

是吟誦的。自古讀書皆吟誦。百年以前,就是辛亥革命那年,沒有一個中國人會朗誦。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吟誦的。朗誦是90年前從歐洲傳進來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國人都是吟誦著讀書的。

吟誦不僅僅是誦讀方式,它還是創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養生方式,是漢文化的意義承載方式和傳承方式,它是中國式讀書法,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統。

我在這�只說說大綱,篇幅所限,不舉例了,具體例證,請看我的講稿。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1
FB分享
       藝術最能揭穿假道學腦子裡的淫穢!
原來熱心回覆哈啦炒熱討論氣氛的,在統治者的分類上只是屬於高級灌水啊!
我本來只想在成人區潛水裝死的,直到有個女孩在我的膝蓋射了一箭..................&@#*%!原來她只是缺個靶!
回覆 使用道具
一支大屌
威爾斯親王 | 2014-6-8 21:58:59

本帖最後由 一支大屌 於 2014-6-11 09:37 編輯

第一,吟誦是漢詩文的主要創作方式。
從屈原開始,中國人開始“作詩”,“作詩”的主要方式是“先吟後錄”,魯迅詩云“吟罷低眉無寫處”,說得非常清楚。這種方式與今日之上來就寫、塗塗改改,或者敲鍵盤,刪除回車,完全不同。創作方式不同,作品的意義呈現方式就不同。

“吟”的總體特徵是拖長腔,即“歌詠言”,吟誦的獨特性幾乎都來自這一點。因為有的音可以拖長,有的音拖不長,所以長的就更長,短的就愈顯得短。同理,高低、緩急、輕重,都被放大了。在生活口語中,語音本身的意義不大,然而一旦拖長,聲音的意義就被放大了,它就承載了作品的一部分意義。古代的文人都知道這點,所以創作詩文,是把一部分意義放在聲音中的。比如,最簡單的,押韻就是主音和長音。

單說長音,就是韻字拖地最長,實際上你讀古詩,一半左右的時間都在聽那個韻!韻決定了詩歌的情緒、格調。“關關雎鳩”的意思,不是關啊關啊叫的雎鳩鳥,而是想讓你聽“iou”的聲音,那是“君子”的心聲,是他見到“窈窕淑女”時的最強烈的感覺。請選一種聲音,表達你所希望的未來——你會選哪種聲音?這麼一想,你就明白了。

再比如,《登鸛雀樓》都說是奮發圖強的,所以現在都祝人更上一層樓,可是杜甫說“花近高樓傷客心”,辛棄疾說“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在古代,登樓是傷心的意思!王粲登樓而悲,這是典故。為什麼會理解錯?因為讀錯了。讀錯就會理解錯。這首詩也是押iou韻的,尤韻不會有奮發圖強的詩,因為這個韻太軟綿綿了。你讀詩不拖韻字,當然讀不明白了。“白日依山盡”,白日是短音,山是長音,依、盡是中音,我們的古詩是分長、中、短音的,不能亂念!有人說王之渙寫錯了,應該是紅日依山盡,就是因為沒弄明白“山”是長音。“白日”才是對的。“黃河入海流”,河、流是長音,入是短音,黃、海是中音,你按長短讀一下,馬上就會感覺到,那麼大的黃河一下子入到海�去了。這詩是人生苦短的意思,具體請見我的講稿。

吟誦的規則,我總結的叫“一本六法”。一本,就是吟誦的目的,是表達出作品的涵義,尤其是聲韻涵義。六法,即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平長仄短、模進對稱、文讀語音、腔音唱法。創作的時候也是依此進行,所以一部分意義是用聲音來表達的,聲音的高低長短輕重緩急,都是有意義的。誦讀的時候也就必須依法進行,才能還原聲音的意義。闡釋詩文,必從吟誦入手。

因此,漢詩文的意義是由音義字義兩部分構成的。一百一十五年以來,我們引進了西方理論解釋中國文化,有利也有弊。弊端之一,就是西方理論無法解釋西方人不懂的地方比如漢語的語音。結果,現在大家都學得只從字面上解釋漢詩文,拋棄了音義部分,把詩文只當大白話,可惜可歎。

格律是怎麼產生的?是吟誦的需要。所有古體詩、近體詩、詞、曲的格律,都可以用吟誦解釋明白。

幾千年來,我們的詩人是用吟誦來創作詩文的。現在不吟誦,只憑格律創作了,就叫寫詩,不叫作詩了。寫的詩,已經沒有吟誦作的詩那樣的聲韻的意義了,也沒有那麼多聲韻之美了。振興詩詞,還當吟誦。

大屌引「毛詩大序」:「詩者,志 之所以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第二,吟誦是漢詩文傳統的唯一誦讀方式。
用什麼方式創作的,就當用什麼方式誦讀,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吧,不然怎麼能讀懂涵義呢?讀錯就會理解錯,理解錯就會讀錯。讀詩詞不管平仄,讀古文不管句讀,只能是瞎子摸象啊。我們的古詩文,印出來,是一排排的豎列的字,沒有標點,但是在每個文人眼中,哪個字長,哪個字短,哪個字高,哪個字低,哪個字急,哪個字緩,哪個字輕,哪個字重,都是清清楚楚的,那是有規定的!不可以亂念!

以中古音為例,近體詩平長仄短,平低仄高,對稱來讀古體詩上中下調,模進來讀;古文講究句讀,句讀即語法,外加入聲促而虛字緩。如果能這樣來讀,古詩文的涵義就一下子讀出來了,用不著做過分的講解。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認為:語音與語義的關係是隨意的。現在很多學者對此持不同的看法。至少漢語的音和形都是有道理的。

絕大部分漢字都是象形文字。每個字的字形都是有理據的。所謂形聲字,絕大部分的聲旁是有意義的,不僅僅表示聲,也表示義。

絕大部分漢字的讀音,都是有涵義的。聲母、韻母、聲調,都是有理據的。為什麼要讀這個音,是有原因的。

漢語,是音、形、義的統一體。研究這三方面的學問就是音韻學、文字學和訓詁學。它們是古代“小學”的主體。

《三字經》云:“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古代的兒童,是先學小學,然後才能去讀古文的。不懂小學,怎麼讀經?不讀經,怎麼懂唐詩?

現在,漢語字典居然按照英語字母順序排列!漢語被拆解了。

缺失“小學”的中國教育,沒有了根。缺失“小學”的中國文化,沒有了骨。所以中國文化輕易地被西學簡單化地闡釋了。

要民族復興,必先認識母語、熱愛母語!

況且詩文還跟口語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規則,這些規則產生了與口語相異的涵義

我們的漢詩文,講究的是言外之意,言外之意也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就是意象、典故、音義、形義而已。只有吟誦,才能把長短、輕重、緩急、高低這些聲音的意義展示出來,才能理解詩文的言外之意。

比如,讀古文,講究句讀。什麼是句讀?就是語法、入聲、虛字。語法斷句,入聲讀促,虛字讀緩。現在大家讀《論語》,都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很古怪的。這恐怕是RAP,不是誦讀。

為什麼“子曰詩云”,不是“子云詩曰”?因為,“曰”是直接說的意思,“云”是轉述的意思。在現代,兩個字的差異也只在韻尾。在古代,兩個字的讀音是完全一樣的,唯一的不同,就是曰短云長。為什麼“曰”要短?因為他要說話了,提醒你安靜,好好聽。“云”是已經在說了,沒必要再提醒,所以是長音。所以,“子曰”,“曰”要讀短,是強調你要好好聽的意思。

學、習、不、亦、説,都是入聲字。不亦,兩個入聲字,表示反問,不可辯駁。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不是因為我們古人笨,是古人不需要。每個人都知道怎麼讀漢字,還需要標點符號嗎?上學開蒙,先學句讀,就是先學怎麼讀,後面一生當然都不需要標點符號。説,是快樂,所以是快速的短音。

再說虛字。把這句的三個虛字去掉,變成“子曰:學、時習,不亦說?”完全說得通,語法上一點問題也沒有。為什麼要加三個虛字?難道是隨便加的?“而”表示轉折和期待,強調學和習是兩回事。之,是強調這個,強調學這個習這個,就快樂,那個不能學習,學了也不快樂。孔子是在強調學習的內容,只能是這個!乎,表示欣賞、陶醉。這三個字必須讀緩。這樣長長短短地讀,意思就出來了。不然,你就是在讀字,不是在讀書。

這一章,豎向比較,就清楚了。“學而時習之”、“人不知而不慍”都有兩個入聲字,這兩句比較頓挫,所以比較鄭重。“有朋自遠方來”沒有入聲字,這句就比較舒緩,比較放鬆。“不亦說乎”、“不亦樂乎”都有三個入聲字,快樂的樣子畢現。“不亦君子乎”卻用兩個長音代替一個入聲短音,很舒緩,所以這句顯得很驕傲。

如此一讀,意思全出來了,所以古代的老師就不講了。不用講,意思在聲音�了。這是誦讀。吟詠的話,還有調子,就是有旋律,更優美,意思也更明顯了。

所以,自古以來,我們的學校都是吟誦的,並且也只是吟誦的,沒有其他的誦讀方式。我們去採錄吟誦,尋找吟誦傳人,很簡單,就尋找讀過私塾的先生就行,因為凡私塾必吟誦。

吟誦包括有調子的吟詠和沒調子的誦讀。念不是吟誦,而是口語。一般剛拿到一篇詩文,先是念一遍,那不是誦讀。唱也不是誦讀,唱是重曲輕詞的,與誦讀的“志在達意”本質是相反的。那時候又沒有朗誦,所以說,吟誦是漢詩文傳統的唯一的誦讀方式。

用“吟誦”這個詞來指稱古代的誦讀方式,這是後來的事情了。2009年我們申請成立學會,當時還為叫什麼名字而討論了一番,最後定的“吟誦”這個詞。近代以來,用來指稱古代誦讀方式的詞還有吟詠、吟哦、吟歎、詠歎、吟唱、讀誦等等很多,而在古代,用來指稱誦讀方式的詞最主要的一個就是“讀”。所謂“讀”,就是吟誦。“風聲雨聲讀書聲”,就是吟誦的聲音,只有吟誦的聲音曲折變化,自然延宕,才與風聲雨聲相配。各位今後見到古書中有“讀”這個字,請把它翻譯成“吟誦”。

所謂“朗讀”,就是大聲吟誦,所謂“朗誦”,就是大聲背誦,即吟誦著背書。為什麼現在不是這個意思了?因為1920年代,西方重音語言的誦讀方式隨著話劇和白話朗誦詩進入中國,他們都是表演的,需要大聲才能讓最後一排的人聽到,所以他們把“朗誦”、“朗讀”這兩個帶“朗”字的詞拿走了,——所以我們今天被迫叫“吟誦”。我們本來應該叫“誦讀”的,我們本來應該叫“讀書”的。“中華經典誦讀”就應該是中華經典吟誦,中華經典怎麼能朗誦呢?朗誦只能朗誦白話文。漢語古詩文,只能吟誦。有曲調地吟詠,或者沒有曲調地誦讀。誦讀與朗誦還是不一樣的。朗誦是不管聲韻的,誦讀是按照創作時的樣子,按照漢語的聲韻來讀的,所以能讀出詩文相對完整的涵義。我希望朗誦界在面對古詩文的時候,能夠改為誦讀。
引言 使用道具
一支大屌
威爾斯親王 | 2014-6-8 21:59:51

第三、吟誦是古代教育最基本的教學方法。
現在到處復興國學,誦讀經典,這是莫大的好事。但既如此,就該關心一下古代的教育方式和教學方法吧?幾千年來,我們培育出了那麼多的人才,他們托起了燦爛的古代文明,那些人才都是怎麼教育出來的?古代的老師是怎麼上課的?

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就是吟誦。
吟誦教學法,就是老師帶著學生吟誦幾遍,外加少量講解。這種方法,在今天看起來有點匪夷所思,好像老師太不負責任了,其實卻是極聰明、極負責、極深刻的教學法。

先說識字,這是童蒙教育最基本的任務之一。吟誦是怎樣做到的呢?吟誦就是把每個字的聲母、韻母、聲調都發地很準確,而且拖長,讓孩子聽得很清楚,並且互相組合,編成了一首歌。吟誦是絕不倒字的,所以它是用於正音識字的。古代的時候,《千字文》就是一首歌,唱一遍,十幾分鐘。每個字的字音都是準確的。當然,那是古代的文讀系統的讀音。今天,我們可以改成普通話的文讀讀音。

有了吟誦這個工具,古代的識字教學就變得很容易。一個古代的兒童,一般是三四歲開蒙,六七歲進學館,在六七歲進學館的時候,他的識字量一般在三四千字左右。也就是他已經具備了自由閱讀的能力。他可以看任何他想看的書,所以他自小就親近文化,熱愛學習。我們現在的教育,到小學畢業12歲了,按規定識字量才1700,還不能自由閱讀。孩子對文化的親近感、學習的能力都會差很多。

為什麼造成現在的情況?因為我們用的是西方教育體系。西方教育有它的優點,但不是什麼都適合中國。用西方方法教漢語文,尤其是不適宜的。西方是重音語音,文字是拼音文字,如果不會拼,就等於沒學會這個字。而我們的漢字是圖畫,孩子就當是圖畫認的,會發音,懂意義,就是第一步了。寫字是後來的事,一般都是六七歲以後才開始的,而且要用粗筆寫大字,適合兒童。現在是一上來就用細筆寫小字,不寫會就不教新生字,實在讓人心痛啊。

有人說兒童過早識字是揠苗助長,我覺得那是西方人的經驗。西方的文字邏輯性強,識字多用理性,所以不該過早識字。漢字是圖畫文字,識字多用感性,不在兒童期識字,才是違背天性呢。

吟誦的功能不止於此。看起來是老師簡簡單單吟誦了幾遍,課就結束了,實際上,老師是把他對這篇詩文的理解,化成了聲音的長短、輕重、高低、緩急,濃縮在一首歌�,教給了孩子。孩子什麼也不懂,就是愛唱歌,於是就記下來。等到慢慢長大,每次讀這篇詩文,都是這樣的,他就會慢慢體會其中的涵義——為什麼這個字長,那個字短?原來是那個意思啊!

我們現在的國學教育,經常說小時多背,長大理解。趁著小時候記憶力好,多背,長大了理解力好,再理解。這種說法是不錯的,我也贊成,但是不完整。小時候背過,長大了不一定理解的。古代是在小時候背誦的時候,就埋下了理解的種子。埋的方法,就是吟誦。

我們採錄過的很多老先生,是既上過私塾又上過新學堂的。他們都說,新學堂的老師教的東西,寫的滿黑板的字,他們全忘了。我相信他們,因為我也忘了。但是,他們說,私塾先生的吟誦永遠記得。不但記得調子,而且連先生的神態表情動作手勢都記得。如果記不得,我如何做採錄?僅這一點,就說明我們的傳統教育也有自己的優勢。唱更容易記得,而且這種唱是含有豐富的資訊的。它就像是一套編碼,在孩子不懂的時候當成歌一股腦兒教給他,等他有了理解能力,再慢慢自己解開。

事情還沒有完。我們現在的背誦量,可能連古人的萬分之一都不及,就這麼點背誦,還背得很痛苦,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死記硬背的。在古代,一個兒童在老師教完以後,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會開始背誦。那種背誦,是想唱得比老師好聽,比老師舒服,所以在琢磨的。那是自覺地背誦,而且還是審美的、快樂的,當然記得快、記得牢啦。吟誦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反復吟誦,直至滿意,就是在反復琢磨,情通作者,直到自己覺得徹底理解了為止。背誦和理解、審美、創造、快樂、想像一起進行,是一個自覺的行為,所以古人的背誦量如此之大,而又如此之好。

吟誦是一對一教學模式的產物。我們的教育歷來都是一對一的,這可能是中國教育的靈魂。從孔子開始就是這樣。現在沒有一個學校嘗試一對一教學,令人長歎啊。西方教育標榜個性,但是使用教材、一對眾教學,這些都是反個性的啊。我們的教育歷來因材施教。老師教十個學生,十個學生的吟誦都不一樣。這才是吟誦教學。吟誦是鼓勵差異、鼓勵創造、鼓勵想像、鼓勵個性的。吟誦的規則只規定了長的必須長,短的必須短,但是長多長,短多短就是個人的事情了。老師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但絕對不會說:我唱兩拍,你怎麼唱三拍啊?你說,我們古代的教育,到底是壓抑個性的,還是解放個性的?

第四、吟誦是古代基本的學習方法。
剛才說的是教學的“教”的一方面,現在說“學”的一方面。吟誦也是學習的方法。剛才已經說過了一些。現在說說學習的態度。

中國傳統的學習態度,是讀進去,再跳出來。先讀進去,最重要。什麼叫讀進去?就是化身作者,融入詩文,體會作者的感情。你讀李白的詩,你就是李白,你讀蘇軾的詞,你就是蘇軾。

朱熹的《讀論語孟子法》說:“程子曰:‘學者須將論語中諸弟子問處便作自己問,聖人答處便作今日耳聞,自然有得。”這是把自己放在孔門弟子的位置上讀書。然而,古代教育的指揮棒是科舉考試,宋以後,科舉主考八股文。八股文是王安石創制的,名曰“制義文”。制,是皇帝出題的意思,義,是經義。王安石說“經術正所以經世務”,八股文的創制,正是為了改變原來文人“困于無補之學”的情況。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掌握經世之術,非為背誦而背誦也,非為當官而背誦也,非為好工作而背誦也,非為成功而背誦也。怎樣讓讀書有用?需要讀懂書中的意思。以孔門弟子的心態,如何能讀懂論語?看看王安石寫的八股文,看看後世名家狀元的八股文,都是怎麼寫的?都是化身孔子,“代聖賢立言”。八股文的格式是兩句破題、三句承題,然後是起講,起講一般開頭是“若曰”,誰若曰?孔子啊。此次往下,都是模擬孔子說話。你讀不懂孔子的心態、心情、情緒,怎麼算讀懂了論語?八股文最講究的就是口氣,要揣摩聖人的口氣,這就叫“讀進去”。

怎麼才能讀進去?作者是吟誦著創作的,你也得吟誦著讀。這樣才能把作者的感覺讀出來,仿佛化身為作者,能體會到作者的心跳、心痛,每一個細小的波動。我們的古詩文,哪怕是一首五絕,也是起伏跌宕的。不吟誦,如何得知?
“讀進去”的目的是跳出來,不讀進去,跳什麼出來?讀進去的時候,實際上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的,怎麼可能真的是作者的感受呢?那是作者和讀者的感受的融合,闡釋學叫做“視界融合”。所以看看王安石的八股文,哪一篇不是他自己的見解?這才叫讀書,這才叫學習的態度。

吟誦,可以養成這樣的學習態度,所以叫中國式讀書法。




引言 使用道具
一支大屌
威爾斯親王 | 2014-6-8 22:00:59


第五、吟誦是儒家的修身方法之一。
廣義的吟誦,可能是世界各民族都有的,狹義的吟誦,專指中國的讀書方式。從語言上說,是漢語為主的,但是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白語、納西語、壯語、蒙古語等等,也都有從漢語這�傳過去的吟誦。所以我們叫中國式讀書法。中華吟誦,也就是中華民族對漢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從思想體系來說,吟誦主要是儒家傳承下來的,在儒家的教育場所——學校(私塾、官學、家館等)口傳心授、代代相傳、流傳至今的。要瞭解吟誦,必須瞭解儒家。

儒家是以修身為人生最終目的的,做什麼都是為了修身。學習是為了修身,當官也是為了修身,經商是為了修身,隱居也是為了修身。琴棋書畫、詩詞文賦,都是為了修身。必須明確這一點,才能理解吟誦的功能。

《大學》說“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教育的目的首先是把孩子教成一個好人,一個君子,一個健康和幸福的人。學文的目的也是為了修身。

修身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方法、有次第的。吟誦就是儒家的修身方法之一。吟誦怎樣達到修身的目的呢?主要有兩個途徑,即:詩教和樂教。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就是儒家的三教,是孔子的教育順序。先把《詩經》教給孩子。《詩經》上下三百年,縱橫六個省,作者從國王到僕役,男女老幼、各色人等,場合從祭祀到結婚、從農耕到戰爭,——《詩經》就是人生百態、社會百態!先要用詩歌和故事,告訴孩子社會的真相,他未來可能碰到的事情,他周圍人的所思所想,所以孔子說《詩經》“思無邪”,即真實。你要告訴孩子世界的真相,能用作秀的詩歌嗎?好了,現在孩子們明白了,原來人生是這樣的,世界是這樣的,那怎麼辦啊,怎麼對付啊?孔子說,很簡單啊,跟我學禮啊。孔子的“禮”不是周公的“禮”,它是比較強調內在的“仁”的。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又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有了“仁”,就什麼都不怕,行於天地之間,只有成與敗,悲與喜,但不會有錯。但是,修行的時候,會比較枯燥,怎麼辦呢?給你樂,所謂寓教於樂,在樂中堅志向、體大道,快樂學習,於是“成”了。

先說樂教。樂≠music。後者是思考、抒情和行動。前者相反。音樂的樂,即快樂的樂,這是一個字,一回事。樂不使人發憤而起,而是和諧而安。樂是修成彼岸的快樂,是純粹人性的幸福,拿到當下來體會,讓人珍愛生命、善待他人。音樂是一種教育,往往還是自我教育,是為樂教。

現在我們所謂的中國音樂,往往是指民間俗樂,像民歌、戲曲、說唱等等。俗樂自有俗樂的價值,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是由上層文化代表的。我們叫雅樂。狹義的雅樂是祭祀音樂,廣義的雅樂即文人音樂,是非常豐富的,有琴歌、唱曲、樂舞等等,而核心是吟誦。這個巨大的音樂寶庫,今天已經所剩無幾了。被我們當垃圾扔了。

孔子時代,禮崩樂壞。孔子一生的夢想就是恢復禮樂文化,他成功了。怎麼成功的?他把禮樂文化轉型了。其中的樂,變成了個體化的吟誦。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吟誦承擔了後世“樂“的功能。

以前,每個文人都懂音律。從小就吟誦,培養樂感。琴棋書畫,琴排第一,文人不會琴,怎麼出去見人啊?怎麼跟人交往啊?所以每個文人又通音律。當然,隨著教育的普及,也有很多下層文人音樂修養差一些,但是正宗的文人,是都要懂音律的。

以前,每個文人都是作曲家。為什麼西方歷史上有那麼多作曲家?我們的歷史上卻一個都沒有?因為在中國,人人都是作曲家。旋律不是個什麼事兒,俯拾即是。每個文人都會自己作詩,口占一絕,像今天編短信一樣容易。每個文人都有自己的吟誦調。自己作詞、自己作曲、自己唱、自己聽。人人都是音樂家,人人都唱自己的歌。

現在呢?我們這個世界上最龐大的民族,這個擁有音樂感最強的語言的民族,這個擁有最悠久的音樂傳統的民族,不會唱歌,已經一百年了!中國人,不但不會唱中國歌,而且根本就不會唱歌。唱卡拉OK叫唱歌嗎?別人作的曲,別人作的詞,別人編的伴奏,還給你出字幕,這叫什麼唱歌?唱歌是唱自己的歌!以前人人都會的,現在人人都不會了。

所以,吟誦吧!吟誦可以讓中國的孩子重新學會中國式作曲法,很簡單的,還會中國式的作詩法,很簡單的,讓人人唱自己的歌,讓我們重新回到人人都是音樂家的世界,讓我們重新做回“文明古國”。中國的流行音樂也會煥然一新的。
再說詩教。詩本指《詩經》。《詩經》是教材,前面已經說過。《詩經》一出,詩的時代就結束了。孔子是不作詩的,孟子也是不作詩的,儒家本是不作詩的。那時只有“歌”。“詩”是用來讀的,不是用來作的。《詩經》的詩也不是作出來的,而是自然生發出來的。是誰第一個“作”詩?是屈原。他不是中原人物,但他也不說他作的是“詩”,而是叫“辭”。“辭”是作的,不是自然生發的,於是中國有了第一個詩人。漢後逐漸才又號稱為“詩”的。後來詩人們都師法屈原,於是先吟後錄,於是有了作詩。所以作詩不是孔子的教誨,是後世儒家所接受的一種修身方法。作詩怎樣修身呢?

一個普通的中國文人,如果能活過六十歲,他一生作詩的總量當在十萬首以上。但是我們熟悉的個人文集,一般存詩都不過千首,也就是不足百分之一。其餘的詩都到哪里去了?大部分飄散在空氣中。先吟後錄,他吟了沒有錄!好的才錄下來,錄下來的,叫做“稿”。文人生前,要自己把“稿”編輯一遍,可以流傳的為“集”,集者,輯也。其餘的“稿”會被毀掉。所以黛玉焚稿,非為寶玉負心,乃知命不久也。文人的詩,雖然也有唱和酬答,但是大部分是只有自己知道的,是作給自己的。這與今天創作就是為了發表,不發表就沒有意義的觀念是完全不同的。

作給自己又有什麼意義呢?今天的人看起來好像很奇怪。讓我們換個角度。古代流傳下來的詩浩如煙海,作者有好人也有壞蛋。比如嚴嵩也作詩,和珅也作詩。嚴嵩、和珅的詩是什麼內容?也不過是傷春悲秋、人生苦短、詠物懷古、懷才不遇等等。漢詩的主題就那麼幾個。當你真去作一首詩,就會發現主題是有限的,意象是統一的,格式是固定的,詞語是熟悉的,是你在作詩嗎?明明是詩在作你!不合乎規範的情感,是不能出現在詩中的,所謂“詩莊詞媚”,即此意也。那麼這種看起來有可能不太真實的創作,又有什麼意義呢?這也是中國古詩一直為西方理論所詬病的地方:缺乏個性、不夠真實、不夠自由等等。然而,這就是中國的漢詩。

就拿傷春來說,傷春必是聯繫人生苦短。“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他連花瓣落到地上,都覺得可惜,他會害人嗎?漢詩的這些主題,都是珍愛生命、善待他人的,是人生的積極情感。讀《論語》固然好,但是教育不能只依靠理性灌輸,還需要感性的體悟。每天作十首詩,就等於是讀十章《論語》,且又切己,且又審美,且又有創造性,何樂而不為呢?這就是詩教。詩教就是作詩、讀詩,以此來自我教育,所以詩歌須“溫柔敦厚”,德育教材當然要溫柔敦厚了。所以,好的詩,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是溫柔敦厚而真實坦誠的,這個榜樣,就是杜甫,所以他是詩聖。

怎樣作詩?吟誦啊。怎樣讀詩?吟誦啊。所以,吟誦是詩教的方法,而詩教是修身的方法。今天很多人讀詩,很多人背詩,還有的背《聲律啟蒙》,但是不親自作詩,這是捨本逐末。詩教是要作詩才行的。今天可以作古詩,也可以作新詩,但都要做才行。作詩又分西方作法和中國作法,西方作法當然可以,但不要忘了我們是中國人,不要忘了我們的作法——吟誦和詩教。

第六、吟誦是中國思維和精神的重要承載方式
漢文化是如何傳承的?首先是口頭傳承的。以前我們太忽略口頭文化,其實在龐大的典籍背後,都是口頭文化在支撐。通過以上的說明,大家應該瞭解了吟誦在漢文化傳承方面的功用。

漢文化的內容通過什麼來記錄和傳達?首先是口頭的。吟誦是漢文化的首要承載方式。在這�不展開說這些了,只重點說一下吟誦對中國思維和精神的意義。

語言是世界觀的本體,有什麼樣的語言,就有什麼樣的世界觀。人類是通過語言來理解世界的。這是現代哲學基本上都承認的道理。

漢語是旋律型聲調語言,是孤立語,這就是漢語在世界語言中的位置。這一點對中國人的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歐洲是重音語言,所以詩歌和音樂也都是押重音的。輕音和重音是絕對對立的,非輕即重,他們的詩歌和音樂也體現出了同樣的特點。所以他們的思維是邏輯的,邏輯的起點是“A不是非A”,A不是B,B也不是A。世界是分離組合的,永遠有一個固定的規則。科學由此而來。中國的最高觀念叫“道”,道是永遠在變的,所以說出來就是錯。A可以是B,B也可能是A。世界是整體的,沒有固定的規則。所以西方人崇尚剛強,中國人崇尚柔弱,因為柔弱勝剛強。中國人像水,是圓潤的、連綿不斷的、柔韌的、不固執的。太極拳、書法、古琴、茶道、吟誦,都是相通的,水一般的風格。教育為什麼是一對一的?因為中國人相信沒有兩個一樣的學生,沒有一成不變的真理。所以因材施教、因人而異,這才是教育的高境界。所有這些,都與漢語的特點有關,因為漢語說起來,就是婉轉的、連綿不斷的、圓潤的、柔韌的,因為漢語是旋律型聲調語言。吟誦是拖長腔的,尤其放大了這種語感,所以文人尤其像水、如玉。吟誦是用來訓練漢語語感的!

現在我們很多地方都在誦讀經典,聽到孩子們像機關槍一樣地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他能止於至善嗎?這是在讀漢語嗎?這明明是英語嘛,是RAP,是hiphop!這種節奏形成習慣,就再也體會不到經典中的跌宕起伏、婉轉迂回,體會不到聖人之意的深微奧妙、精切細緻,讀經之功、背詩之意大打折扣了。而且這個孩子,將形成非此即彼的世界觀,形成剛硬的性格,而他的環境、他的根基又決定了他成不了西方人,他豈不是要矛盾一生?

漢語已經走在歐化的道路上了!聽聽大街上的漢語吧,內容還有多少高雅?語調還有多少溫柔?我們還能不能回到文明古國?

所以,吟誦吧,也許這是一條路,也許這是唯一的路。

為什麼要吟誦?因為它是對的!漢語古詩文只能吟誦!您總不能教孩子錯的東西吧?

況且它很優美,很好聽。

況且它很容易學,它是我們的本能。我們現在教吟誦,速成班的話就是三天。

況且它還能養成君子之風。

況且它的內容還是中華經典。

況且它還健身養生。

況且它也有助於應試。

為什麼不吟誦呢?從今天起,學習吟誦吧!

今天的傳統吟誦,還有最後的一點點,幾年之後,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讀書方式,就將基本消失。我不希望它成為文化遺產,我希望它能傳下去,發揚光大,重新回到課堂,回到中國人的生活。讓中國人重新成為有文化、有格調、有趣味、有魅力的人。

今天,我們在中央文明辦、國家語委、教育部的支持下,在全國開展推廣普通話吟誦、傳承傳統吟誦的工作,這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有識之士,必知其義,有志之士,必共其事。

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吟誦不絕,斯文永存!


引言 使用道具
一支大屌
威爾斯親王 | 2014-6-8 22:15:05

現在那個4G廣告是對古詩的無知和扼殺.
引言 使用道具
一支大屌
威爾斯親王 | 2014-6-9 21:51:37


登鸛雀樓吟誦一


登鸛雀樓吟誦二
引言 使用道具
一言堂
子爵 | 2014-6-12 13:32:19

本帖最後由 一言堂 於 2014-6-11 19:36 編輯

只有久磨的“技“才是久不的美石。就是方寸之美。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一支大屌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