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88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吳夠閒
王室 | 2014-6-28 20:36:53


【別用孩子的二手貨】的回應篇
 
回應者今年某國立大二學生(理財研討會認識)

 
大部分民國三十至五十年出生的人,成長時家庭都不富裕,開始工作後,領到的薪水都拿回去貼補家用。結婚後,繼續承擔奉養父母之責,夫妻胼手胝足共同奮鬥,有了一點積蓄通常先買部汽車,繼續努力數年或十數年,貸款買房子,再十數年,還清貸款,日子開始輕鬆,年屆退休時,有了足夠的積蓄與財產,終於可以快樂地享受生活。
 
那一代的人趕上教育普及政策,趕上經濟蓬勃發展的歲月,自己也奮發向上,辛苦數十年,兒女成年,苦盡甘來,理應謝天謝地感恩知足。但我赫然發現,許多那一代的父母居然不快樂也不輕鬆,因為,子女自立自強、承接家計、奉養父母的年代已過!
 
現在這個時代,姑且不提子女賺的錢自己花用,許多父母還將協助子女購車、購屋、創業…甚至追夢當成自己的責任,如此一來,原本充裕的養老積蓄頓時變得不敷所需,突然發現,退休生活是那麼的沈重!
 
當然不是全都如此,但類似情況甚為普遍,且繼續發展,我周邊的朋友,孩子大學畢業一、兩年未就業的占多數,父母繼續養著,還出錢讓他們做有興趣的事,或準備考試,都不催子女去工作。到企業輔導時,人事主管告訴我,以往每年七月後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潮現在都不發生了。工廠廠長說,有缺卻招不到人,年輕人寧願做鐘點工,不願做正職,要做服務業,不做製造業……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
 
以前,書念得好才出國深造,現在,書念不好就送出國念。一位比我長幾歲的朋友跟我說:「父母的責任是幫孩子找出他的興趣,協助他完成夢想。」我說:「跟你比起來我像虎爸!」 
 
一直以為自己是寵孩子的,甚麼時候與其他父母比起來我成了「虎爸」?我愛我的孩子,也希望他們快樂,可是,孩子見到其他父母的作為,必定覺得我不愛他們。我內心常掙扎,也常思考,不過,仍然無法認同以「孩子,快樂就好」的方式愛孩子。
 
不久前《小燕之夜》訪問胡婷婷與夫婿,胡志強市長以錄影方式向胡婷婷說:「Judy,快樂就好!愛你,就是讓你高興。」我聽了悵然許久,這世界真的變了,一位父親向34歲的女兒說:「快樂就好!」
 
這一代真的不要孩子負責任,無論對家庭或對社會,責任,一點都不重要,快樂就好!
 
發表了數篇關於親子倫常改變的文章,再多說就顯得憤世嫉俗,也畫蛇添足,現在開始準備結論,那將是我最後一篇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
 
(文中所謂的「這一代的父母」分兩類,一類是中產階級,有些積蓄但財富有限,另一類是以特殊方式累積龐大財富的政治人物或企業家。前者是維持社會安定的基礎,後者是安定的社會的得利者,前者盲目的跟著後者喊:「孩子,快樂就好!」殊不知那是有錢人才能喊的。)
 

 
【別用孩子的二手貨】
 
 

 
一位退休媽媽告訴我最近換了電腦,她說:「這台電腦原是我兒子的,他剛買了新的,舊的給我用。」
我說:「別用孩子的二手貨!」

一位退休爸爸讓我看他的數位相機,他說是兒子給孫子玩的,聽說他需要個數位相機就把這個給他。
我說:「別用孩子的二手貨!」

我跟他們說,想要甚麼就買,認真工作幾十年,買些自己喜歡的東西別太節省,也可促進經濟。
再說,無論從教育或財力的觀點,孩子用父母的「二手貨」才正確。

他們沒接受我的看法,然後百試不爽的為孩子辯解:我不需要太好的電腦,這相機很好,孩子很有心…。
 
我忍不住建議別用孩子二手貨的原因是:許多父母一生窮其力累積了些財富,仍保持節儉的習慣,卻給予子女太多,提供資金、買車、房子給成年子女,讓子女們過著比父母豐裕的生活,而自己仍過著刻苦的日子。希望這樣的父母思考一下,如此行為對下一代有何影響?也思考自己的餘年是否該過得好些?

朋友的孩子剛上大學,期中考成績不佳,她跟孩子溝通,說了些勉勵的話後又說了一句:「孩子,成績不重要,快樂就好!」

「孩子,快樂就好!」這句話不知何時起被灌輸進現代父母的腦中,也不斷的由名人口中聽到。
書念不好無所謂、家事不做沒關係、隨意辭掉工作也無妨,孩子,快樂就好!

在正規教育的階段不努力學習,在成長階段不培養好的特質(如:守時、守信、禮貌、謙虛、勤勞、耐性、恆心、不貳過…。)讓孩子快樂就好,那往後的人生也能一直快樂嗎?

這一代的父母經濟狀況較上一代改善甚多,不只不需孩子奉養,還有能力為孩子提供充分的資源,而最令人費解也令人難過是,不讓成年子女承擔責任。下一代在沒有經濟負擔,又無任何責任的情況下過著富裕、自在的生活,而父母則在退休後過著不輕鬆的日子!

除此之外,富足的社會培養出許多「專家」,專家們說要傾聽孩子的聲音,要與孩子溝通,要把孩子當朋友。
年輕人出了事,專家們不責備犯錯者,卻不吝探討父母與政府的責任,這樣的觀念與氛圍,自然培育出迥然不同的世代!

耕耘帶來收穫,歲月帶來智慧,人生理應先苦後甘,快樂的年輕人與沈重的父母都不合邏輯。但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猶如「種了芭蕉又怨芭蕉」,下一代的行為不都是這一代培育出來的嗎?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菲菲兒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2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gg5018
男爵 | 2014-6-28 20:58:20

謝謝大大的分享~
這真的是現今社會的形態,真的值得我們去省思...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吳夠閒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