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zxc835629
大公爵 | 2008-8-5 12:34:28

亞太安全機制中,美日同盟無疑為鞏固亞太相關島鏈的核心戰略架構,特別是在中共不透明大幅擴軍情形下,美日戰略部署具有抑制戰爭、預防戰爭之考量,本週韜略談兵專欄,特別邀請學者深入分析相關發展與戰略意涵。
(編按) 自二十世紀八○年代以來,日本逐漸改變了戰後長期實行的「專守防禦」,轉而採取「主動先制」軍事戰略,並與美國建立積極的軍事聯盟關係,朝向軍事大國之路發展。在國防政策上,日本提出武裝力量服務於國家戰略和國家利益的總體思想,主張軍事戰略和自衛隊的建設,要主動適應國際戰略格局變化,以及符合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
日本的建軍備戰與美日同盟
  日本的建軍以及與美軍聯合作戰的長期規劃,呈現在國防預算逐年的增長,而當前主要的項目還是與美軍同步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之建立。美國去年年底在沖繩南部美軍基地部署第一套飛彈防禦系統,在今年三月於東京部署兩套PAC3地對空飛彈。今後四年內,將擴充至十一個基地建設防禦系統。
  在傳統軍力方面,日本引進新型加油機、預警機、大型運輸機以及自製大型運輸、補給艦、驅逐艦,以及可能引進F-22戰鬥機,並對現有的F-15J、F-14EJ進行現代化改良。在海軍方面,將強化五艘神盾戰艦的艦對空飛彈防禦系統,以及一萬噸級重型驅逐艦的飛彈巡洋艦艦隊,並部署在東海海域。日本也在積極發展建造航母計畫。日本海軍現編四個「八八艦隊」,由八艘驅逐艦和八架艦載反潛直升機編成,配備一艘八千噸的補給艦,擔負遠洋補給任務。
至於美日同盟的戰略與戰力,主要還是展現於美軍的兵力部署。美日同盟第一項戰略部署,為聯合建構彈道飛彈防禦系統。從美日歷次聯合演習的內容觀察,美國將允許日本共同使用最先進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此項任務,由橫田基地駐日美軍與日本防衛省共同建立之「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負責,以納入美日兩軍聯合作戰指揮系統。
  美日兩軍聯合作戰指揮系統,經由美國的預警衛星,掌握他國發射彈道飛彈的確切情報,並下令具有攔截彈道飛彈能力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神盾驅逐艦,以及防空部隊,立即以「標準│三」型海基攔截飛彈進行攔截。
  美日同盟第二項戰略部署,為美國部署兩個航母戰鬥群,以加強對西太平洋地區的掌控。傳統柴電動力航母「小鷹號」在二○○八年退役後,美國將在橫須賀港部署一艘核動力航母。在珍珠港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已經將三艘攻擊潛艇部署到關島,以便進一步控制西太平洋,同時有可能把另外一艘航空母艦從大西洋部署到珍珠港;這些調整計畫將在三年內完成。
  美日同盟第三項戰略部署,為陸海空部隊在此一地區的兵力調整。美陸軍在夏威夷的司令部,將成為一個制訂和執行行動計畫的作戰司令部。美軍在華盛頓劉易斯堡的第一軍團將部署到日本的座間軍營。
  美空軍計畫與日本空中自衛隊共同使用位於東京以西的橫田空軍基地。另外,美空軍在關島安徒生空軍基地也有一支打擊力量,該部隊將包括從美國本土調整至關島的六架轟炸機、四十八架戰鬥機,以及十二架空中加油機。
美日同盟的戰略構想
美日同盟的戰略構想,主要呈現於它的偵察、防禦與遏制三個戰略任務。
  就偵察方面,據美國軍方透露,當太平洋美軍發現事端後,即迅速派出反潛機和偵察機飛抵中共海軍潛艇活動區域,實施遠端偵察,並將相關情報迅速向其在亞太地區的兩個盟友│日本與台灣通報。
  近年來,美軍尤為關注中共潛艇部隊的發展,並有計劃地利用新型聲納和近海反潛預警系統進行監視。
  就防禦方面,日本準備從二○○六年度起,使美日兩國共同研究的海基彈道飛彈防禦系統進入開發階段。目前,美國已要求日本撥款五億美元用於聯合導彈防禦開發計畫。
  美日兩國政府計畫以部署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為基礎,在駐日美軍橫田基地內,由美日雙方共同建立「聯合作戰指揮中心」,成立統一的聯合指揮系統。
  聯合指揮系統形成之後,經由美國的預警衛星,美日雙方就可以同時掌握他國發射彈道導彈的確切情報,並立即指令具有攔截彈道飛彈能力的海上自衛隊神盾驅逐艦或者擁有「愛國者」三型攔截彈道飛彈的防空部隊實施攔截。
  就遏制方面,以提出對中共的「癱瘓戰」為理論基礎,主要還是呈現於空中攻擊的能力。日本提出「癱瘓戰」的理論,乃為打擊中共重點目標使之喪失指揮能力。在該思維指導下,今後五年,日本自衛隊將重點傾向於大量購買先進海、空裝備,大規模提升現有電子戰能力,以及加速美日聯合作戰計畫。
  日本防衛省計畫在二○○八財會年度結束時,用二十四架F-15J戰鬥機替換沖繩空軍基地同等數量的老式F-4戰鬥機。防衛省官員透露,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應對中共空軍的現代化。
  F-15J能提升日本空中自衛隊的戰鬥力,使之可以與駐紮在沖繩的美軍F-15戰機進行聯合行動。雖然在美日安保體制的框架下,兩國處理對中共關係的手法有所不同,但對於遏制中共的軍事戰略思維方面卻是相同的。
美日戰略行動的限制因素
從日本的建軍備戰與美日同盟的結構來看,不但日本正朝向大國之路發展,它所建構的戰略也屬大國的戰略模式。另一方面,也顯現了美國積極尋求其在東亞地區代理人的急迫感,漸進轉移其部份大國權力予軍事盟國。但此種轉變,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完成。因此,現時期東亞地區,尤其是日本「周邊有事」的區域中,其軍事行動的主導權依舊掌握在美國手中。
在此種戰略態勢下,美日同盟馳援台灣的戰略行動,將受到如下幾種限制因素所影響。
  基本上,做為世界獨強的美國,僅僅是希望藉其實力掌控世界局勢,而非志在輕易引發一場即使可以輕易獲勝的戰爭。另一方面,就美日同盟的主要假想敵中共而言,更是明確的擱置了許多縱然屬於領土主權的爭議,希望能夠在和平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國家更長遠的發展大計。
  因此,在這種前提條件下,美日同盟在台海的軍事行動至多會是一場低強度的有限戰爭或局部戰爭,而不至於升高至全面大戰的情勢。
  其次,冷戰時期強大核武威力保證相互毀滅的恐怖平衡原理,在冷戰結束之後,應該仍然有效。中共為具有核武報復能力的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使敵國嚴重摧毀的效果。現況日本雖屬非核國家,但是從美日同盟結構的美國角色而言,在核武保證相互毀滅的限制條件下,美日同盟未來面對的不可能是一場全面性的核子戰爭。
  第三,美日同盟所建構的軍事戰略,乃為大國戰略。其特徵在於:有效施展強大的火力與快速的行動,期於最短時間與最少人員傷亡下,一舉擊潰對手,一如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所見。然而,從這兩次戰爭的後果來看,顯然未能達成此項作戰目標。主要的原因在於,對手國的軍事現代化以及其社會基礎建設與大國差距太大,以至於強大的武器火力並不足以導致其致命性的毀滅。
  綜而言之,美日同盟所建構的軍事力量,即若在台海地區展現之時,它主要的意義與效果還在於現實主義者所強調權力平衡的穩定結果,它主要的作用在於抑制而非遂行戰爭。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