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951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stk190
見習騎士 | 2008-8-6 10:50:03

在拿破崙時代之前,歐洲各國的兵力是以常備役和傭兵構成,但是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首先採用”徵兵制”,這使得法國的兵源在短時間內可以大幅增加,凌駕歐洲各國,因此歐洲各國也率而模仿,普魯士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徵兵的兵源多寡和全國人口數有密切相關,人口數比法國少的普魯士王國便創造出另外一個新制度,也就是服完兵役的人在之後數年間被編入”鄉土防衛隊”,這便成了”後備軍人”制度的前身,“戰時動員”是在必要的時候招集這些”預備役”人員回到現役部隊服役,這樣在承平時期可以維持一支較小的現役部隊,動員後卻能快速大量增加兵員。比起現役軍人,後備軍人在技能和體能上一般都較為生疏低下,法國唯恐後備軍人編成部隊戰力低落,因此只在後方出勤務,並未派上前線作戰,普魯士最初是將這些後備軍人投入前線作戰,但是發現缺點後,改採另一套措施補救,也就是將後備軍人與現役軍人混編,在平時只由少數現役軍人服役,但是戰時由後備軍人滿編到各部隊,這樣比全現役軍人的部隊弱,卻比全後備軍人部隊強,算是對人力平均的有效運用。這個制度沿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帝國陸軍也是採用類似的辦法。大戰戰敗後,凡爾賽條約限制德國只能保有10萬兵力,且不許發展機槍、戰車、飛機等武器。這時這10萬兵力役期是12年,也就是說12年後才有10萬兵力進入預備役,這比起兩年一役的兵力制度大大降低了德國的動員力量,條約是從基本上削弱德國的軍事力量。1935年希特勒宣佈再軍備時,德國只有現役的10萬兵力和後備的另外10萬人。納粹想出另一個增加兵源的方法,就是編成”希特勒輕少年團”這樣的組織,從小開始培養其忠於黨國的觀念,參加國家勞動並接受軍事訓練,1935年納粹成立國家勞動服務團,希特勒青年團的畢業成員必須盡一年的社會服務義務,但是實際活動中有許多增強體能的工作或任務,使其可以快速接近服役標準,這些在青少年團和之後的次軍事化訓練,可以讓士兵入伍後在短時間內接受高度訓練。

1935/3,德國實施新的徵兵制度,年滿20歲的年輕人當年秋天必須體檢,沒有身體或精神疾病的即入伍。最早為了快速增加後備兵力,因此現役役期只有一年,後來延長到兩年,退伍後到45歲前都屬預備役,也就是說現役兵是20-22歲,23-45歲是後備軍人,但是被波蘭隔離的東普魯士,45-55歲還要編入”鄉土防衛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為10萬部隊限制而退役的職業軍官,也在這時候變成預備役軍官,接受招集。德國1938合併奧地利之後的第三帝國境內,共分成18個軍管區,(德國國內16個I-XVI,奧地利2個XVII-XVIII)負責當地兵力的徵集、動員、訓練與補充,各軍管區司令部設在該區的大城中。在戰前,各軍管區負責編成末位數與軍管區編號相同的師,比如第三軍管區柏林地區負責編成第3、13、23等師(步兵師),作戰的時候該地編成第三軍司令部,轄以上三個師。第XIV、XV、XVI(14-16)原為柏林,1939年取消,改由陸軍直轄,是日後摩扥化部隊的來源地;各軍管區下面有2-3個徵兵區,徵兵區又分割為徵兵準區,負責兵員的招集與訓練。1939/5德國併吞自捷克西半部的變成波希米亞-摩達維亞軍管區,捷克東半部變成斯洛伐克獨立,捷克宣告瓦解;1939/9佔領波蘭後,另外編成第XX(但澤)、XXI(波森)軍區,(沒有XIX軍管區)其餘的波蘭佔領區變成一般行政區。以上的軍管軍徵兵並非只對陸軍,還有海空軍,但是陸軍兵員佔了2/3。德軍也有提前入伍的制度,志願的話可以在17歲就入伍,和一般的徵兵接受一樣的訓練,分發部隊。如果表現優良,可以被選擢為下士候選人,到士官學校受訓。
補充兵的訓練也是軍管區的要務之一。軍管區設有訓補營,補充兵在此接受訓練後送到前線,前線部隊在戰局較平緩的時間對這些士兵作現地訓練。補訓營和前線的團番號相同,屬一對一關係,因此通常部隊都是同鄉。補充兵的來源包含現役的徵集兵、後備軍人、長假歸隊士兵、與國內醫院傷兵,前三者進入補訓營後歸為新兵連,傷兵則編入回復連,兩者接著移到部隊後方佔領區進行訓練,新兵連的士兵改為訓練連,結訓後稱為移送連,這時回復連的士兵也併入,下一部便是送到前線的野戰補充營,經過短暫訓練分發到各單位前線,因此德軍陸軍的補充基本上是分兩階段系統。野戰補充營和戰鬥部隊編制相同(三個步槍連和一個重裝備連),因此緊急時也充當戰鬥部隊使用。砲兵、工兵、通訊兵也都是採用一樣的補充系統。

1939/8的第一波動員以後,開始有補充軍團的組織,相對應於前線的野戰軍團,對其負補充作業之責。德軍原本10萬軍備限制下,編有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1935再軍備後到開戰前已編成52個步兵師、4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騎兵師、5個裝甲師、和4個輕型師,第一波動員在1938年中舉行,使1939年年初陸軍總兵力達69餘萬人,1939秋天開戰前,德軍又緊急擴編部隊,在8月進行了三波的動員,(有一些資料說德軍是在1939/8四波動員,當第四次動員在8/23結束,希特勒預計在8/26發動攻擊,但是因為英法等國干涉而緊急延期)第2-4波動員招集了70餘萬人,第二波16個,第三波21個,第四波14個,共編成51個步兵師,但是並未參加波蘭戰役。(第二波部隊番號5x-7x(不齊),第三、四波為2xx之番號)參加波蘭戰役的步兵師番號在1-46間,是再軍備和第一波動員後成立的部隊。波蘭戰役結束後,德國陸軍已經有150萬大軍。
德軍成立新師部隊的方法是採用新舊混合法,由既有部隊幹部中分出1/3成為新部隊的核心幹部,加上新兵編成。到了西方戰役前,德國已經進行了10波動員,新編師番號有9x、1xx、2xx和3xx。在步兵部隊中,如果是屬於國境地帶的防禦部隊,番號是5xx;如果是國內負責新兵業務的特別師,則設立4xx的司令部。(德軍沒有4xx步兵師的翻號)1941年入侵俄國之前,為了使裝甲部隊倍增,希特勒也是採用類似”出芽繁殖”這種新部隊成立系統,有的就從步兵師分出的兵力改編而來,如裝12師從步2師、裝13師從步13師、裝14師從步4師、裝15師從步33師、裝16師從步16師、裝17師從步27師、裝19師從步19師改編而來,裝18師由步4、14兩師、裝20師由步19、59師分出中核幹部改編,而這些新編師的戰車裝備,則由既有裝甲師分出。到敗戰前的1945/4,德國陸軍總共動員了35波,編成335個步兵師級單位,還負責補充前線損失,動員人數超過1300萬人。

但是隨著師和團的增加,要成立一樣數目的補充營變得不可能,因此開戰初期1-1的補充關係被打破,變成一對多,也就是一個補訓營要負責多個前線野戰營的補充。而在波蘭戰役之後,野戰補充營也被取消,用來編成新的師,到了入侵俄國前,補充兵改編入各師的野戰補充部隊。1941年德蘇開戰後,德國的兵源開始出現不足的情況,1941/4開戰前動員的第15波,編成7xx的步兵師,只剩下兩個團,而留駐西歐佔領區的部隊也開始當成正規部隊調往東線;1941/6動員的第16波編成”保安師”,負責前線後方的保安警備任務,這些步兵師只有一個團和一個砲兵營,約一般步兵師的1/3兵力強。到1941-42冬天為止,德軍已經損失超過100萬人,期間的17-20動員波只成立16個師,多半用於補充;1942年冬史達林格勒的失敗,德軍損失3個裝甲師、2個摩步師和13個步兵師,人數超過20萬人。前線德軍部隊缺員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國內的補充系統在這時候開始改編,由六個補訓營合組成一個補訓團,六個團編成一個補訓師,負責對野戰軍團的補充。野戰軍團負責再訓練補訓師送來的新兵,之後將其編為正規師送上前線。後來甚至成立補訓軍團應付龐大的部隊損失。由於德國國內可以訓練的地方不足,這些補訓軍團多半在國內徵集新兵後在佔領區訓練,訓練中也就變成佔領區的屯駐部隊,節省後方兵力。1944年諾曼地之戰以後,暴露了補訓軍團系統的缺失,國內徵集來的新兵要到法國訓練,但是前線卻一直後退,造成補訓軍團被迫取消,新兵又要回到國內訓練。前線指揮官都希望徵集來的新兵能優先補充既有的部隊,以結合新兵和久戰的老兵的戰力,但是希特勒卻把這些兵疲力竭的師當成用過的廢渣,要求陸軍新編增加師的數目。

另一方面,一些已經殘破不堪的師的殘部也被集中用來編成新部隊,這些新部隊有些維持舊番號,有些則領了新番號。這些號稱新編的部隊,編制都比以前小,步兵團由三個減為兩個,17000人的定額降為10000人左右,雖然師的數目增加了,但是各師的戰力和耐打性也都降低了。
1944年夏天開始,德國陸軍開始編成”國民擲彈兵師”,第30波開始(1944/8)之後編成的師,以及前面提到再編成的師本並未賦予番號,後來編成5xx師,著就改為5xx國民擲彈兵師(這和5xx步兵師是不同的單位)。比起一般步兵師,國民擲彈兵師有三個特點,一是兵員數大幅減少,比44年步兵師編制少20%,全師有三個擲彈兵團共6個營;二是大量配發MP40等短機關槍,但是擲彈兵營的支援火力裝備減少,不過單兵戰防武器增加;三是機動車輛大幅減少,增加腳踏車運用。此時德國的兵源逐漸枯竭,但還是無法彌補損耗。因此動員的年齡放寬到16-60歲,因此包含了參加一次大戰的退伍老兵。1944年以後因為胃潰瘍的內臟疾病住院的士兵,開始也編入部隊中,在部隊邊治療邊執勤。聽力障礙的士兵也編入部隊,成立手語命令傳達部隊遂行任務。在大戰最後兩年的努力中,1943年德國補充了200萬兵力,1944年後半在艱困的環境下還擠出了100萬兵力,當年德軍陸軍損失75個師230個團,但是編成60個師200個團,這的確說明德軍補充系統的效率。7/20日希特勒暗殺事件之後,希特勒在7/25發表”國家總力戰宣言”,把之前希特勒青少年團的中繼組織”國家勞動服務團”變成準軍是組織,併徵調16-60歲男子、前俄軍俘虜、東普魯士的”’鄉土防衛隊’編成”國民突擊隊”,但是排除猶太人、犯人等,這是德國人力殆盡前的最後努力。計劃中預計分四批動員600萬人,編成10180個國民突擊營,第一波動員120萬人編成1850個營,第二波280萬人編成4860個營,第三波招集19歲青年和15歲志願少年約60萬人編成1040個營,第四波招集60歲以上老人等140萬人編成2430個營。同時納粹黨相關的婦女組織編入衛生、補給等工作部門,甚至1945/3/23同意婦女武裝參加戰鬥。國民突擊隊的招集與編成,由全國42管區進行,這42個區基本上和納粹黨的分區相同,各管區的指導人同時也指揮當地的國民突擊隊。到終戰時,全德國大約編成700個國民突擊營,但是兵員從滿編到10人的規模都有,裝備也是其差無比,配發各類擄獲槍械和少數子彈,沒有發給鋼盔或軍服,隊員一般只戴簡易臂章識別,但是大部分都獲得配發鐵拳,可以想像當時俄軍裝甲兵力的威脅和德軍自身裝甲武力的匱乏。
45年制的擲彈兵師基本上和44年編制相仿,但是配發StG44突擊步槍,步兵第13連由重步兵砲和重迫砲排混編,14連為配發Paznershreck的戰防連,而師砲兵團第1-3營各僅有一個連,多半配備75野砲,第4營的重榴砲只剩8門。其他部隊和44年編制類似。1945年希特勒下令禁止使用”訓練、後備、補充”的編成口號,士兵直接上前線作戰。該年3、4月進行最後兩批動員,各編成8個擲彈兵師,這也是德軍最後編成的步兵師。


來自八方軍迷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復興之基礎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