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53 | 回覆: 2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9-21 21:45:28

東亞火器轉來史一:中國火器和中國的火器傳來(1)
http://military.china.com 2005-04-06 13:42:31

  中國明代,火器發展迅速。據(明)王士翹撰《西關志》(1548年序刻本)居庸卷記載:昌鎮駐軍武器主要有軍器和神器兩 大類:其軍器有:盔、甲、長槍,圓木挨牌、長木牌、斬馬刀、撒袋、弓、弦、箭、攢竹長槍、腰刀。神器有神槍、大將軍鐵炮、二將軍鐵炮、大將軍銅炮、小將軍銅炮、神銃、大銅佛郎機、神炮、飛炮、銅銃、鐵銃、馬上佛郎機、神箭、鐵宣風炮、纓子炮、鐵佛郎機、鐵三起炮、碗口炮、小神炮、鐵蒺藜、新置的器械有九龍盤槍、鐵鞭槍、火箭盤槍,子母炮、火箭等。車有偏廂車、騾駕、望車、元戎車、鼓車。《四鎮三關志》昌鎮軍旅器械、兵器條載:昌平營,盔甲2411副,兵器3516件,火器179334件。永安營,盔甲2976副,兵器8946件,火器313335件。鞏華營盔甲1862副,兵器3702件,火器129456件。居庸營盔甲3443副,兵器6426件,火器564851件。火器的質和量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內容既包括國產的火器,也有引進的佛郎機諸炮。


  《西關志》居庸卷之二載巡按直隸監察御史方一桂題:“行據分守居庸關等處署都指揮僉事張冀呈查,議得本關城該用佛郎機銃十副,所轄緊要城堡口隘共十四處,……東路德勝口、錐石口、西水峪等口該用佛郎機銃共六副。”居庸關陵區山口使用佛郎機始於嘉靖年。1989年5月西山口出土鐵炮一尊西山口出土鐵炮銘文:“間。嘉靖八年始從右都御史汪穐言,造佛郎機炮,謂大將軍發諸邊鎮。”佛郎機是正德末年由其國舶至廣東。白沙巡檢何儒得其制,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余丈。此外,昌鎮自萬歷元年(1573年)始,還設有左右車營,並配有合用火器。以扼東西山口之隘。1989年5月,西山口曾出土鐵炮一尊,長2.29米,口徑8.5釐米,炮身鑄銘文“崇禎庚辰歲吉旦,總監昌宣二鎮軍門申捐制。督造,工部廠掌司劉國禧”。此鐵炮應是車營所遺火器之一。從文獻記載和實物分析,沿邊及山口等處多備有神器(火器),以備防範。[ii]明朝火器(神器)的使用始於明成祖。《明史·兵志四》載明成祖平交趾,“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神器制作以銅、鐵為之、大小不等,大者用車、小者用架、用托,大利於守,小利於戰。”神器,在明初時還很珍貴,不是隨便所使用的。宣德五年敕宣府總兵官譚廣“神銃,國家所重,在邊墩堡,量給以壯軍威,勿輕給”。不僅珍貴,而且制造保密。正統六年,邊將黃真、楊洪立神銃局於宣府獨石。帝以火器外造,恐傳習漏泄,敕止之。到明朝中後期使用比較廣泛,特別是長城隘口,多用火器防守。目前在居庸關南北關城陳列古炮十門,均為明代長城沿線防御用的武器,有大將軍炮、竹節鐵炮等。這在《明史》中也都有詳細記載[iii]

  這就難怪祝大震先生所著《火箭神火飛鴉的復活》有如下文字:“明代是中國火藥的鼎盛時代,是中國古代武器發展的重要階段……現存明代火器較多的是鐵銃鐵炮,記載中神奇的火箭、地雷等則無實物。”幸運的是2001年7月,在托克托縣境內發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專家們鑒定,這是我國首次出土明朝地雷。這次出土的地雷為鐵鑄球體,大小規格分為兩種,大的直徑11釐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徑為8.5釐米、重0.8公斤,球體表面有一突出台體,高約0.6到0.7釐米,直徑約3釐米,球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釐米的圓型小孔,用以裝火藥和引爆火藥捻,當打開已經鏽蝕的小孔時,竟然還有黑色或灰色的火藥流出來,其中部分火藥呈米粒狀。托克托縣,古代名字叫東勝州,建在黃河岸邊的山梁上,雄踞高地,在軍事上起著扼守黃河的重要作用。當時,東勝州為水旱碼頭,交通便利,貿易繁榮。公元1368年,元大都被明軍攻破後,明軍曾在這裡與元軍發生激戰。托克托出土的地雷應該屬明軍攻城所用的武器。另據透露,在出土地雷的附近,還出土了十幾公斤鐵彈丸,這是當時明軍使用大炮發射的彈丸。[iv]

  由此看來在16世紀鐵炮傳到日本之前中國已經在戰場大量使用了各種火器。在這些名目繁多的火器中,西洋火器是其中一種。細分傳到中國的西洋火器,在明代宋應星所撰《天工開物》[v]中根據傳來地,還分為西洋炮、佛郎機、紅夷炮等等。根據現有記錄,其中佛郎機炮是最早傳到中國的。
  “佛郎機素不通中國,正德十二年(1518年),駕大舶突至廣州澳口,銃聲如雷,以進貢請封為名。”《廣州通志·夷情上》[vi]

  這裡所謂“佛郎機”乃是1517年由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派遣往中國的使節。廣州的官員從最初的慌張中鎮靜下來,隨後佛郎機人解釋道,炮聲是表示禮儀的像征。葡萄牙的大炮威力著實讓中國官員吃了一驚,然而同時也引起了中國人的憤怒,中國人不能同意用攻城掠地的武器來表示友好這種做法,於是讓這些不知禮節的“蠻夷”在光孝寺學習禮儀三天再安排與總督陳西軒見面。葡萄牙人再三請求之下,官員讓他們從陸路前往首都朝見皇帝,然而此時正德天子明武宗舟游玩時溺水染疾,一病不起,於是這些佛郎機人就被關在禮賓館,一等就是數年,直到正德帝晏駕,新帝登基。然而等來的卻並非佛郎機人所願。”今上登極,以其不恭,將通事明正典刑。其人押回廣東,驅逐出境。”[vii]

 以行事乖張聞名的正德帝身後的明政府此時面對新舊交替,國內局勢動蕩,對於這些不請自來,而且語言不通,從無來往的蠻夷當然不會有好感。佛郎機人要求開展貿易,明政府本來就為沿海倭寇海盜所苦,加上由於與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各國的官方貿易基本上是朝貢體系中的單方面輸出,其實無利可圖。至於民間貿易,明政府並沒有能控制反而努力在取締,自然在考慮之外。佛郎機人的鐵炮犀利也並不能增加明政府的興趣,相反只能帶來反面影響。此時北方蒙古族的威脅已經減弱,滿洲部的崛起還在百年之後,這種武器於中國為無用,而任其在沿海傳播更加不可能符合中國的利益。然而無論執政的士大夫看法如何,新式火器還是不可避免地在中國傳播開了。1521年廣東海防部隊捕獲的葡船中,便有一名改洋名為彼得羅(Pedro)的中國人,他新近偕同妻子領洗入教。此人在葡船中已學會了鑄炮造船技術,後來到北京鑄炮[viii]。1520年皮來資(Thome Pries)率葡萄牙使團北上,使團的翻譯火者亞三通曉番漢語言,能說會道,向明武宗大談南洋各國的種種奇風異俗,深得武宗歡心,“喜而留之”[ix],”時時學其語以為樂”[x]。不久武宗病亡,火者亞三被捕下獄。他供認自己本是中國人,隨即被處死[xi]。

  葡人到中國不久,鐵炮便經福建走私商人傳入。正德五年(1510),福建汀漳盜匪攻擊仙游縣,當地義民魏升協助官府,”以佛郎機炮百余攻之”[xii],將盜匪擊潰,確保縣城安全。其後正德十四年(1519),王守仁平宸濠之亂時,他使用過佛郎機銃作戰,結果”震驚百裡賊膽破”,大獲全勝。據王守仁說,這些威猛的武器是林見素提供的:”見素林公,聞宸濠之變,即夜使人範錫為佛郎機銃,並抄火藥方,手書勉予竭忠討賊”[xiii]。而林見素則與福建省的海外走私商人關系十分密切,可能是商人在南洋學會造炮技術,引進福建,然後林見素又向王守仁加以推薦。

  1518年葡人到達廣東後,又在同中國直接接觸中傳入西洋火炮。當時與葡人打過交道的顧應詳、汪穐與何儒等官員,都先後獲得這種新式大炮的制造技術。

  葡人商船1518年初次到達廣州。當時顧應詳任廣東僉事,署海道事,正在著手征剿海寇雷振。葡人”獻銃一個,並火藥方”,經顧應詳在教場中演習,證明它是”海船中之利器也”。他還對火炮的特征做了詳細的描述:”其銃以鐵為之,長五六尺,巨腹長頸,腹有長孔,以小銃五個輪流貯藥,安入腹中放之。銃外又以木鐵箍,以防決裂。海船舷下,每邊置四五個於船艙內,暗放之。他船相近,經其一彈,則船板打碎,水進船漏。以此橫行海上,他國無敵”[xiv]。但顧應詳又認為,這種火炮只能用於海戰或守城,”持以征戰則無用矣”。因此沒有進一步推廣。

  在顧應詳之後,汪穐與何儒也曾引進和推廣佛郎機銃制作技術。1521年汪穐指揮屯門之戰時,仿造了西洋火炮去攻打葡人,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殊域周咨錄》記述了此事的經過:”有東莞縣白沙巡檢何儒,前因委抽分,曾到佛郎機船,見有中國人楊三、戴明等,年久住在彼國,備知造船、鑄銃及制火藥之法。令何儒密遣人到彼,以賣酒米為由,潛與楊三等通話,諭令向化,重加賞,彼遂樂從。約定其夜,何儒密駕小船,接引到岸,研審是實,遂令如式制造。舉兵驅逐,亦用此銃取捷。奪獲伊銃大小二十余管。”[xv]

  屯門之戰結束後,汪穐將佛郎機銃送到北京朝廷,並上了一道奏章,說明這種火器的威力,建議朝廷加以推廣。汪認為:“佛郎機凶狠無狀,惟持此銃與此船耳。銃之猛烈,自古兵器未有出其右者,用之御虜守城,最為便利。請頒其式於各邊,制造御虜。”當時甘肅、延綏、寧夏、大同、宣府等邊關重鎮,都有墩台城堡。汪建議,每個墩台配備一門重量20公斤以下、射程為600步的鳥銃,每個城堡配備一門重量70公斤以上、射程為5-6裡的火炮。”五裡一墩,十步一堡,大小相依,遠近相應,寇將無所容足,可坐收不戰之功”[xvi]。明朝采納了汪的建議,將火炮”鑄造千余,發與三邊”[xvii]。後來南京守備徐鵬舉等人上奏章,請求把廣東佛郎機炮的工匠調來南京鑄炮,也得到明朝批准,並把何儒也調到南京,升任上元縣主簿。上元縣即今南京江寧地區。

  西洋火器的威力,在它傳入之初便受到人們的贊嘆。據葉權說:”余親見佛郎機人投一小瓶海中,波濤跳躍間擊之,無不應手而碎。持此為長技,故諸番舶惟佛郎機敢桀驁。昔劉項相距廣武間,羽數令壯士挑戰,漢王使樓煩輒射殺之。羽怒,自出。樓煩不敢動。使有此物(指手槍)數支,何懼項羽哉!三國時鬥將令有此,雖十呂布可斃也。”[xviii]

  佛郎機也就是後來《鐵炮記》中把鐵炮帶到日本的葡萄牙人,以上史料談到的佛郎機炮是葡萄牙人船上的一種大型火器。雖然葡萄牙人首先來到中國,並帶來了佛郎機炮,卻沒有把鐵炮也就是火繩槍也帶到中國。中國如同日本一樣是從倭寇那裡了解到這種新式火器的。中國方面的記載是1556年“總督胡侍郎宗憲搗沈家莊儷病⑵街�⑿旌>吐盡L岫餃畽加�幅槃嘈旌S幬h、悉平之。土官汪相.向鑾死之。總兵盧鏜擒僨跣廖謇傻取N謇繕圃禪B銃令之鳥銃自伊傳始。”[xix]另外1596年明朝派往朝鮮的使節對朝鮮方面的詢問則是如此回答的,“天朝初無之、嘉靖四十三年(1564)倭僨指=ㄡ帷⑹嫉麼宋鎩!盵xx]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9-21 22:02:23

東亞火器轉來史二:戰場上的朝鮮火器和中國火器(1)
http://military.china.com 2005-04-06 14:03:12
  
  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了侵略朝鮮的戰爭,從一開始,日軍就占據了戰場的優勢地位,這和日軍的鐵炮威力有莫大的關系。弗洛伊斯記載道盡管朝鮮東萊城在聽說釜山失陷後,充分准備了應付日軍鐵炮的措施,制作木盾和撒播鐵蒺藜,但是都無法阻擋日軍的鐵炮。[xxvii]在柳成龍的回憶錄裡更是詳細描述了日本鐵炮的威力。他寫道,朝鮮軍的弓矢發射後數十步就墜地,而日軍鐵炮卻能殺傷己方士兵;[xxviii]在被包圍的弱勢情況下,日軍的鐵炮能夠貫穿密集的朝鮮軍,一槍擊傷3、4人,造成朝鮮軍的崩潰;[xxix]在第一次平壤攻防戰中,日軍鐵炮竟能越過城樓最高處射進城內,打中城樓柱子的射入達數寸。[xxx]因此柳成龍批評了戰前一些將領對日本鐵炮的輕視態度。


  不過實際上朝鮮在這場戰爭中也使用了大量的火器。弗洛伊斯記載了日軍攻打釜山時,釜山浦城內有一千以上的銅制小型炮,其中部分發射的是鐵制彈丸,部分發射的是矢,朝鮮兵士穿著厚實的皮制鎧甲和鋼鐵制的頭盔顯然是為了防護槍擊,另外朝鮮人還使用很多沒有槍托的銃,與弓矢一起給日軍造成很大損失。後來日軍攻陷東萊城後,在16個大型倉庫裡發現大量米、麥、飼料之外還發現6門大炮,大量火矢、火皿。[xxxi]在海戰方面,朝鮮軍更加積極地使用了火器。弗洛伊斯描述了朝鮮船配備的鐵制的射石炮狀火器,用魚尾狀鐵片附著在大腿大小的木矢作為彈丸發射,具有割碎一切被接觸東西的威力。[xxxii]這裡出現的都是不同於日本鐵炮的朝鮮自己發展出來的火器系統。

  第一次平壤攻防戰中,為了應付日軍的鐵炮射擊,朝鮮軍作了一次成功的出擊,情況是這樣的。“我軍自船上發玄字銃,火箭如椽越川。倭兵士仰見之,大聲呼喊四散。火箭墜地,我等事先集而觀之。”[xxxiii]

  另外值得重點指出的是在海戰中朝鮮軍大量使用了各種火器。從當時朝鮮水軍的統帥李舜臣的《亂中日記》中試舉幾例[xxxiv]:

  壬辰(1592)四月十二日辛醜、晴。食後騎船、放亀船地玄字砲、巡使南公審去。
  壬辰 五月二十九日、晴。右水使不來、獨率諸將、曉直到露梁、則慶尚右水使、來會約處、與之相議、問儋了�刺帯�t僂澆裨阢舸u瑐}雲、故直指同處、則倭人已為下陸、結陣峰上、泊列其船於峰下、拒戰急固、余督令諸將、一時馳突、射矢如雨、放各樣銃筒、亂如風雷、僂轎吠恕⒎曇�卟恢獛裝贁怠⒍鄶剄令^、軍官羅大用中丸、余亦左肩上中丸、貫於背、而不至重傷、射格之中丸者亦多、焚滅十三隻、退駐。

  壬辰 六月初二日、晴。晴、朝發、直到唐津前船倉、則儋煉��嗔脅礎⒒負硐噍d、大船一隻、大如我國板屋船、船上�樓、高可二丈、閣上倭將、巍坐不動、以片箭及大中勝字銃筒、如雨亂射、倭將中箭墜落、諸倭一時驚散、諸將卒一時攢射、逢箭顛僕者、不知其數、盡殲無余、俄而倭大船二十余隻、自釜山列海入來、望見我師、退奔入介島。

  癸巳(1593)三月六日辛酉、晴。晴、曉發行、到熊川、則僂獎煎仃懙亍⒆麝嚿揭�⒐佘姷取四F丸片箭、如雨亂射、死者甚多、泗川女人一名被虜奪還、宿漆梁川。

  癸巳 七月十二日甲子、晴。加裡浦軍糧鎮撫來傳、蛇梁前洋宿時、倭人變著我衣、乘我國小船、突入放炮、欲掠去雲。

  甲午(1594) 十一月二十五日已亥、曇。興陽銃筒色等到此、會計而帰。

  丁酉(1597) 九月七日已酉、風。還到碧波廳、招集諸將、約束曰、今夜必有夜驚、各諸將預知而備之・・・夜二更、俟�痢⒁貴@多放炮丸、余所騎船直前放地字、河岳振動、僂街�荒芊浮⑺畝冗M退、放炮而已、三更末、永為退奔。

  丁酉 九月十六日甲午、晴。俅�偃��謔b、回擁我諸船、諸將等自度眾寡之勢、便生回避之計、余促櫓突進、亂放地.玄各樣銃筒、發如風雷、軍官等麻立船上、如雨亂射、僂徊荒軗酢⒄HM乍退、然圍之數重、勢將不測、一船之人、相顧失色、余柔而論解曰、俅�m多、難可直犯、少不射佟⒏�M心力射僭圃啤?#65381;・・降倭俊沙者、乃安骨訇囃督祦碚咭病⒃謨諼掖�細┮曉弧⒅�嬑募t逡掄摺⒛稅補頃囐將馬多時(來島通総)也、吾使無上金乭孫要鉤釣上船頭、則俊沙踴躍曰、是馬多時雲、故即令寸斬、贇獯蟠臁⒅T船知不可犯、一時鼓噪、齊進各放地玄字、聲震河岳、射矢如雨、俅���渾b撞破、俅�芡恕⒏�喚�?

  這裡的龜船就是讓日本水軍聞風喪膽的龜甲船。“舜臣創造龜〔甲〕船。船上張板,形穹窿狀似龜,戰士、漕手皆在船內,左右前後多載火炮、縱橫如梭,遭遇賊船則齊放大炮擊碎之。”[xxxv]這種船能夠抵抗日軍的鐵炮,避免自己的傷亡,在接近戰中則發放船上火炮,給日本水軍造成巨大損失。“朝鮮人拼命尋找日本船舶、(遭遇則)大聲喊叫、喜而率船襲擊日本艦隊。由於朝鮮船舶既龐大又堅固,壓倒了日本人。首先朝鮮人用火器攻擊,但是日本人散開陣形。日本人為了避免朝鮮方要命的接近戰就遠避海上以為得策。可是朝鮮人為了讓日本人用櫓的船無法避難,用帶堅固的鉤子的鐵索從上投下,使日本船無法逃跑。”[xxxvi]之所以在海上朝鮮軍隊能夠取得與陸戰相反的勝利戰果的原因是:朝鮮本來的造船技術優於日本,創造了新式的戰船來對抗日本軍;更重要的是朝鮮水軍在李舜臣率領下改進了戰術。本來射程較遠的日本火繩槍在龜船前面無法發揮威力,而朝鮮人的近距火炮卻因為火力大能夠燒毀船只,此消彼長,日本軍在海上就連吃敗仗。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9-21 22:12:27

東亞火器轉來史三:朝鮮方日本鐵炮的引進(1)
  
  不過來到朝鮮戰場的明軍火器種類繁多,有些不適用於朝鮮,更多的是無從學起。1592年柳成龍等報告中提到:明軍火器“其中多有我國未有之制”“諸戎器奇形異制,皆非我國人所能用”[xlix]即使是明軍也沒有能夠把所有帶來火器投入戰場。“中國出來火炮,非獨還為輸去貽弊一路,其中多有我國未有之制,臣偶遇倭館後見,路邊空家積置唐軍器,其數極多,而無人守值,方欲自軍器寺啟,請移置一處以為後用,今聞有查還之咨,極為缺然,此亦急移咨,於經略請留置,以備國用為當,上從之。”[l]


  盡管朝鮮方有心研究學習中國火器,但是在戰爭期間百物殘破的情況下,中國火器的學習也只能限於少數可以立竿見影的項目上。上一節討論的佛郎機是其中代表,在水戰中應該發揮了可觀的威力。不過在另一方面,日本軍鐵炮的威力也深深吸引了朝鮮人的注意。

  在戰前,1589年,日本對馬島主宗義智向朝鮮獻上鐵炮2挺。“義智獻上孔雀二羽與鳥銃二挺及刀、槍、劍。國王放孔雀南陽海島,下付鳥銃於軍器寺,我國始持鳥銃。”[li]但是並沒有引起軍方足夠認識。[lii]在戰爭爆發前夕,甚至有人提出讓士兵身穿厚鐵甲來抵抗鐵炮。柳成龍駁斥道:“遇賊鬥雲合烏散,貴於捷,然既被滿身厚甲,其重不可勝身,具不能運殺賊。”[liii]戰爭開始後,軍事接連失敗的朝鮮政府開始傾向於學習鐵炮技術來抵抗日軍。首先是想從中國學習。“倭賊言,天朝鳥銃、長槍為可畏雲,貴國亦可學也。前日開城倭賊虜貴國人民,造作銃筒雲,貴國亦知其妙,而學之必能矣,俺等出去,則貴國無所賴,速令訓習為佳。”[liv]1593年七月,明朝兵部員外郎劉黃裳也進言道:“天朝鳥銃、長槍倭賊之所畏,你國也可學也。”備邊司認為“我國莫當於賊鋒者,皆是物也,此不可不速習而致諸用也,先設炮手二百名,勿論賢良公私賤,亦以朝官性勤者抄押試放。”[lv]是年六月柳成龍上書〈再乞練兵且仿浙江器械多造火炮諸具以備後用狀〉中記載“往時校書正字李自海,在開城府時,監造鳥銃,其精巧與倭銃無異”[lvi]。這裡明確提到了明軍使用的鳥銃威力使日本軍士恐懼,而且柳成龍要求學習的也正是浙江器械,一方面補充說明了明軍是裝備著有力的鳥銃的,另一方面說明朝鮮王朝一開始是希望通過向明軍學習和利用為倭寇制造過鐵炮的朝鮮人來導入新式鳥銃。


  不過實際上,朝鮮王朝還是更多地利用了降倭優待政策來引進日本式鐵炮。1592年十月,朝鮮國王提到處置降倭的意見:“答曰:生擒倭獻俘之事卒,倭殺之無益,俘而無益。予意,則銃筒制造放炮等事及賊情,詳加誘問,或解劍則問而傳習何如?”[lvii]1593年五月到六月,投降的日本軍人已經成功為朝鮮制造出了火藥和鳥銃。“上教正院曰:前有生擒倭二名,一名煮取焰硝,一名造作鳥銃,煮焰硝者送於寧邊,保授官人,自秋為始,焰硝多數煮取。造鳥銃者送於產鐵某邑,亦令保授官人,鳥銃多數造作事,言於軍器寺,議於提調,以啟。”[lviii]
  另一方面,在軍中的將領也積極采用降倭來制造火藥和練習鐵炮射擊。“甲午(1594) 六月二十三日庚午、晴、晚驟雨。虞候以軍糧督促事出去、見乃梁生擒倭奴、推問偌捌湫沃埂⑶覇査�塴�t焰硝煮取及放銃並善雲。”“甲午 十一月二十七日辛醜、晴。食後、出坐大廳、則左右道分送降倭舉數來聚、故使之習放。”[lix]在這個基礎上,朝鮮人開始自行制造日本式鐵炮。李舜臣是主要的代表。他在1593年的八月制造成功鐵制的銃筒獻給朝廷。“雲雲謹啟,為上送事。臣累經大戰,倭人鳥銃所得優多,常伴目前,驗其妙理,則以體長之故,其穴深邃之故,炮氣猛烈,觸之者必碎。而我國勝字、雙穴等銃筒段,體短穴淺,其猛不如倭筒,其聲不雄同鳥銃,每欲制造。軍官訓練主簿鄭思竣亦思得妙法,冶匠樂安、水軍李必從、順天私奴安成、避亂營居金海寺奴同之、巨濟寺奴彥福等率,正鐵以打造,體制甚工,炮丸之烈,一如鳥銃,其線穴插火之具,雖似少異,數日內畢造,功役亦不甚難。舟師各浦,為先一樣造作。……當今御敵之備,莫過於此,同正鐵鳥銃五柄,監封上送。朝廷以各道各官,並令制造。監造軍官鄭思竣及同冶匠李必從等,各別論賞,使之感動興起,爭相效制。謹具啟聞。萬歷二十一年八月日 節度使冶李”[lx]此事又見於李舜臣日記: “癸巳 九月初四日已卯、晴。陣弊啓聞、及銃筒上送事、諸萬春招辭捧上事、並三道封上、李景福持去、裁簡於柳相及尹參腫孕隆⒁��掠中隆�盵lxi]在此之前,李舜臣還曾經把自己新造的正鐵銃筒送到備邊司。“癸巳(1593) 五月十二日已醜、晴。新造正鉄銃筒、送於備邊司。”[lxii]八月,李舜臣又記載了明人觀看新造鳥銃的評價。“正鐵銃筒,最關於戰用,而我國人,未詳其造作妙法,今者百而思得,造出鳥筒,則最妙於倭筒,唐人到陣,試於無不稱善,則已得其妙,道內一樣優造事,巡查時、兵使處,見樣輸送。”[lxiii]


  這時朝鮮已經能夠制造類似於日本鐵炮的鳥銃,但是並非完全一樣,李舜臣也說到在火繩藥室出不同於日本鐵炮。1593年十二月備邊司上書雲:“制敵之要,莫急於器械,而我國器械本不精利,經變之後,舉皆板蕩,弓箭焰硝造備事,則前者已為委知各道,而至火銃諸器,則時無打造之,令各樣火器之中最要,於戰用者鳥銃為上,三穴筒次之。但鳥銃則制造極巧,如不得曉解精工,則難以裝造,三穴銃筒造作不至甚難,冶匠熟手人人猶可為之,黃海一道多產鐵物,令兵使打造,正月望前畢開數啟聞,後或留本道或為取來宜當非。但黃海道如平安道、全羅道產鐵之邑,亦令本道監司定打造鐵丸,亦令造作,此亦移文黃海道兵使及平安、全羅監司何如?答曰:依啟。我國所造鳥銃,皆濫造無用,今勿如是,以倭鳥銃之精妙者,為准的一依其樣制造可矣。”[lxiv]可見日本鐵炮比起中國的三眼銃,在制造難度上更大,到這一時期朝鮮還不能制造優質的日式火繩槍。


 一直到1598年日本撤軍為止,沒有發現朝鮮軍在戰場上使用新式鳥銃的記錄,但是朝鮮方並沒有停止優待降倭的政策,也沒有放棄制造鐵炮的努力。從目前的實物來看到17世紀中朝鮮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制造火繩槍技術。總的說來,這是由於對日戰爭結束後,朝鮮馬上就被拖到和北方女真族的戰爭中。朝鮮不得不把降倭和繳獲的鐵炮投入到北方的防御中去。在朝鮮和建州衛的外交交涉中有這樣一節,朝鮮使節申忠一和努爾哈赤手下馬臣的對話:“馬臣曰:爾國沿海地面,留置降倭雲,然耶?臣曰:然。馬臣曰:其數幾何?臣答曰:倭奴幕義行降,我國皆給予衣食,俾得安插,渠輩感恩懷惠,留住邊上,為國御侮。我國嘉其誠矣,分值沿江諸郡矣。馬臣曰:倭子等,狀貌壯大雲,然耶?臣曰:形體甚小,能潛行草間,放丸必中。馬臣曰:雖且小能中否?臣曰:倭銃能中飛鳥,故曰鳥銃。馬臣出鐵盔而示曰:能透得這盔否?臣曰:鳥銃放丸,能穿兩重真木防牌,籠以薄鐵者透過,此盔何足通哉?馬臣曰:豈至於此乎?諸胡之立於左右者,皆相顧愕然。”[lxv]可見朝鮮已經試圖利用日本降倭和鐵炮來抵御建州女真。1602年鹹鏡道度巡察使韓純孝著《神器秘訣》一書,詳細記載了李朝使用的火器制造法和使用法。此書的寫作目的應該就是為了在軍中普及火器知識,為抵御滿洲的侵略而准備。書中及其詳盡地描寫了日本鳥銃的附屬品、使用法和制造法。[lxvi]本文限於篇幅無法引用,不過這說明了朝鮮的降倭懷柔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592年爆發的朝鮮戰爭是日本挑起的侵略戰爭,中國和朝鮮的並肩抗戰使這場戰爭以勝利告終。這一戰給中日朝三國都帶來巨大的傷亡和深遠的影響。在日本導致了豐臣政權的滅亡和德川幕府的建立;在朝鮮耗盡了朝鮮的經濟資源以至於國勢衰退;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明朝的財政危機,加速了明王朝的崩潰;這也為北方的滿州女真悄然崛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東亞的火器使用、傳播的機會變得十分頻繁。從西方傳來的火器和傳統的火器共同出現在一個戰場上,敵我雙方都在實戰中了解到了新的武器和戰術,於是在戰後東亞的火器史也就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補充附注:
  [xlix] 前揭書,《宣祖實錄》,22至109頁。
  [l] 前揭書,《宣祖實錄》,22至109頁。
  [li] 前揭書,《懲毖錄》,乙醜三月條。
  [lii] 前揭書,《懲毖錄》,壬辰四月一日條。
  [liii] 前揭書,《懲毖錄》,壬辰五月條。
  [liv] 前揭書,《宣祖實錄》,22、23頁。
  [lv] 前揭書,《宣祖實錄》,22-54頁。
  [lvi] 同上注。
  [lvii] 前揭書,《宣祖實錄》,21-554頁。
  [lviii] 前揭書,《宣祖實錄》,22-612頁。
  [lix] 前揭書,《亂中日記》,116至321頁。
  [lx] 李舜臣:〈封進火砲之狀〉,轉引自宇田川武久《壬辰、丁酉の倭亂と李朝の兵器》,78、79頁。
  [lxi] 前揭書,《亂中日記》,116至321頁。
  [lxii] 前揭書,《亂中日記》,116至321頁。
  [lxiii] 前揭書,《亂中日記》,116至321頁。
  [lxiv] 前揭書,《宣祖實錄》,22-175、176頁。
  [lxv] 前揭書,《宣祖實錄》,22-643頁。
  [lxvi] 詳見前揭書,宇田川武久《壬辰、丁酉の倭亂と李朝の兵器》第三章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