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69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一支大屌
威爾斯親王 | 2014-12-22 00:06:25

本帖最後由 一支大屌 於 2014-12-22 00:08 編輯

煮好囉~.jpg

嫣紅雪白泛浮花,

擁座團圞笑語嘩;

歲盡歸元春尚晚,

一甌圓滿暖全家。




∼ by 一支大屌

IMG_9754.jpg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的「至」是「到來」的意思,進入冬至後,代表北半球的冬天也真正來臨!這一天因為陽光直射南回歸線,造成北半球白天最短而黑夜最長的情形,因此冬至日也稱為「長至節」或「短至節」!冬至日的前夜則稱為「冬至夜」。

  古代陽氣的代表為太陽,因此日照多而白晝長是為陽,此日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最短,北極圈呈永夜狀態,南極圈呈極晝狀態,過了冬至之後,日光照射逐漸北移,白天就越來越長,黑夜也越來越短了。因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所以稱冬至爲「一陽生」,是陰消陽長轉化的關鍵節氣,乃陽氣開始逐漸旺盛之始。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因為民間的冬至活動一點都不遜於過年喔!《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曆/農曆)。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又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於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農曆十一月又稱為「建子之月」,周朝以之為歲首,可見冬至又代表著一年之始。至今有「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這句話,所以才說吃了湯圓就算是長了一歲。不論是現在或從前,冬至對人們來說都是個大日子,所以一般人也把冬至稱為「冬節」。古時候的皇帝,這一天還會祭天和拜祖先,並且宣佈文武百官放假一天,可見冬至是十分受到重視的。

  冬至有「一陽生」之象,由此冬至日也稱為「一陽節」。而有時值一陽初至須「扶陽」的信仰意義及相應習俗,取陽氣於冬至既小又弱故需扶助使其健旺,例如「擁爐會飲」、吃圓形食品等。是昔時各家庭團聚慶賀的節日,爐火與酒都屬暖,圍爐溫酒,團聚共飲,既扶陽又賀節,不僅家庭成員間相互飲「節酒」和吃佳節美食慶祝,更會走訪親友居所慶賀送禮和祭奠祖先與神明,而民眾也會準備一套新衣服以求在冬至體面應節。大概又關係到所謂「陽氣起」、「一陽至」,加上諸多拜賀之舉而令冬至增添「喜」意,因此冬至又得「喜冬」、「賀冬」、「秤冬」之稱,也就有了「賀冬節」此一節日。此外,作為時令與節日,冬至在各地稱法不同,還有「冬至節」、「小新正」、「如正」、「交冬」、「消寒節」、「小年」 、「除夜」即「冬除」(冬至日前一夜)、「守冬」等稱謂。冬至亦代表舊的一年快過。
  
  傳統華夏民眾亦會在冬至日豎立八尺表木以測驗來年水旱。漢代亦有「晷進則水,晷退則旱」此一標準判斷水旱。有句話說「乾冬至,濕過年」,它的意思就是:冬至這天如果是好天氣的話,過年可能就會下雨。
  
  中國北方認為冬天寒冷而人體耗熱量多故應該多吃有營養的食品補充熱量。因此冬至的飲食習俗會是家庭成員團聚圍桌吃餃子和餛飩,稱為「蒸冬」。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麵」,清代乾隆年間記載著一段歲時民俗:「冬至、祀先祖,食餛飩,取陰陽胚胎,包孕渾涵。」;河北《柏鄉縣誌》則提到:「冬至日,作餛飩為食,取天開於子」,因此吃餛飩寓意破陰釋陽,表達冬至的新舊交接宇宙混沌狀態,更意味親自開闢世界;而吃餃子又俗稱「安耳朵」(擠餃形似耳朵),民間習俗認為冬至日不吃餃子會凍掉耳朵,也不利農事收穫;另一說吃餃子防為紀念藥王張仲景。

  中國南方的冬至飲食會食用以米麵製成的圓形食品,即「湯圓」、「團子」、「團圓子」(在中國北方稱為「丸子」),取圓形象徵天與陽,寓意年終團聚。湯圓有餡料者用作祭祖,無餡料者用作祀神。沿海地區人民更往往把湯圓造成紅色與白色以寓意陰陽交泰。冬至吃過湯圓也象徵著年長一歲。除了暢快飲食,民間亦有「曬冬米」習俗,水洗白米後在冬至日的陽光下曝曬,留給日後有病者煮粥食用。

  台灣的冬至, 根據高拱乾修的《台灣府志》(1696)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清代王瑛《鳳山縣志》記載:「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先禮神畢,卑幼賀尊長者,節略如元旦。有祖祠者,合族祭之,謂之祭冬,家團圓而食,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黏一丸,謂之餉耗」

  在同樣的習俗歷經數百年,變化仍不太大。冬至的湯圓,俗稱冬節圓,吃冬節圓台灣習俗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在習俗中吃過冬節圓就代表又增長一歲了。冬節圓要作紅、白兩色,另外再作如雞蛋大的湯圓紅白各六,內包糖料、花生粉等,稱為「圓仔母」。拜神明準備全副牲禮、四果、冬節圓和菜包,拜祖先則準備剖開的牲禮、米飯、五味碗、湯圓、雞母狗仔、菜包等。其中冬節圓、雞母狗仔、菜包在昔日一般是在祭祀前一晚事先準備的,大人準備糯米搓湯圓時小孩則在一旁用染料染到圓仔糟(造湯圓的原料),而後巧手捏出頗具童心的雞、鴨、狗、貓等各種圖案的「雞母狗仔」,形似捏麵人,再蒸熟以祭祖;在現代很少再有人親手捏雞母狗仔,一般是購買現成的湯圓代替。拜過祖先的冬節圓,照例要粘貼一兩顆在門扉、窗戶、椅桌、床櫃等處。據說,這些冬節圓,日後乾燥給孩子吃,能保佑小孩平安長大 。可見臺灣閩南人最少自清代起已經會在冬至日祭祖祠如同在春節,有些地區則習慣在下元節或冬至時演戲酬神謝平安。甚至閩臺的部份民眾認為,每年冬至此一全家團聚節日不回家拜祖先,就是等於「不拜祖先」。

   「補冬補嘴孔 」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台灣俚語,係指冬至這一天要燉補品填補人們的嘴,在民間有冬至「補冬」的習俗,補冬的內容視家庭貧富而異。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桂圓肉(龍眼干)和糯米、糖燉米糕而食,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吃補品,對身體特別有益。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cdd7361 + 10 好詩
ch350117 + 24 + 24 精彩內容加分獎勵!
林米娜 + 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64  金幣 + 54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2 收藏收藏1
FB分享
       藝術最能揭穿假道學腦子裡的淫穢!
原來熱心回覆哈啦炒熱討論氣氛的,在統治者的分類上只是屬於高級灌水啊!
我本來只想在成人區潛水裝死的,直到有個女孩在我的膝蓋射了一箭..................&@#*%!原來她只是缺個靶!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