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ch350117
大公爵 | 2015-1-21 19:20:58


作者:張薇 來源:《今日文摘》

  流沙河說,治理社會還得要有民主和法治,如果光靠儒家那一套東西就可以治國理政,李鴻章、曾國藩這些人就不用搞什麽洋務運動了,清朝也不會亡國了。

  “你們就當聽我擺會兒龍門陣,不要當成是采訪,寫不寫都沒關系”。流沙河端起玻璃杯,輕輕啜了一口,“茶葉就在茶幾底下,你們自己泡。喝起茶,好慢慢擺。”

  記者面前這位83歲的清瘦老人,兩鬢斑白,恬淡超然,帶著抑揚頓挫的調子,一口川音緩緩傾瀉。老人家衣著整潔清爽,淡黃色長袖襯衣紐扣系地規規矩矩,深黑色的長褲下面,蹬一雙黑布鞋。

  流沙河青年時代慷慨激昂,雖受“文革”阻遏依舊不忘以詩文發聲。改革開放後,活躍於海峽兩岸文人的往來唱和。90年代誌趣鬥轉,放棄寫詩而專職解字。如今,成都圖書館的錦城講堂活躍著老人清朗的身影,閑暇時應大中小學校之邀前去說文解字,耄耋之年樂此不疲。

  有的官員太想“掌握”命運了

  流沙河說話腔調婉轉,有人說他是個天生的說書人:“現代人對傳統文化好多都是誤讀。比如說《易經》,它里面的數就被拿來算命,變成迷信職業。我跟你們說,這些都是騙人的。如果算命真的那麽準,他們自己算好了去買張彩票,一下就發財了,還用得到出來給你算命麽?”他眨巴眨巴眼睛。

  提起算命,中國從古至今迷信的大有人在。上至“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漢文帝,下到底層普通百姓,概莫能外。這些迷信之人里面包括一些官員。十八大後落馬的第一個副省級官員李春城,他有一條罪名正是“濫用職權進行封建迷信活動”。

  “人類掌握不到自己的命運,天生就有一種神秘主義的傾向。命運本身是不可知的,但有些人太想掌握命運了,便相信了所謂參透命運的學問。像那個‘氣功大師’王林,還有李一,那些官員還要把他們捧到。荒謬,荒謬得很。”流沙河說話不緊不慢,平和中自有一股力量。

  “至於風水和方位,只有一點道理。在黃河流域高緯度地區,古代建築確實要講方位。

  廁所不能在西北方,要在東南方,不然整個院子都是臭氣。豬圈牛圈要在東南角,那里暖和,豬牛不會被凍死。正房要朝到正南面,父母住正房,所以父母也被叫做北堂、高堂。”流沙河解釋,“後來的算卦都是附上去的,完全沒有根據。”

  《易經》這樣的典籍,用詞簡潔而寓意深遠,一般人由於認知能力的局限,對其真實意義並不了解,更有人將《易經》與算命混為一談。流沙河說,他講的是《周易》的經文文本,里面都是質樸的人生經驗和教訓。

  為了讓我們聽得明白,老人家起身去書房取來紙筆,寫下“舊井無禽”四個正體字。“很多人說,舊井無禽是指老井幹涸,禽鳥喝不到水就不來了。哪里是這個意思哦!鳥沒得水喝,它曉得去河邊喝去,為什麽一定要到井邊來?”說完他拿起筆,把“井”和“禽”兩個字圈起來,另外對應寫下“阱”和“擒”。“‘阱’指的是獵戶用的陷阱,‘擒’就是抓獲的意思。舊的陷阱已經被破壞了,不會再抓到獵物。‘舊井無禽’和我們民間諺語‘得意之處不可再往’講的是一個道理啊。”

  “有人喊我去搞易經研究,什麽八卦命理鬼神迷信,我才不搞他們這些呢。”流沙河嘴角掛著一絲微笑,眼神睿智而深邃。“把易經里面的人生經驗總結搞明白,就夠了。”

  切勿神化傳統文化

  9月9日,在北師大與師生交流時,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很不贊成把古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流沙河看過這則新聞,他說:“重視傳統文化,這個方向是對的。”

  疼惜晚輩的流沙河本人亦不失赤子之心。一次他應邀去中學講漢字,一進教室,全班學生齊刷刷地站起來,倒把他嚇了一跳。學生們一齊背誦語文課本上的《理想》,那是他的文章,他只好站著聽學生背,也不敢動。事後,流沙河說:“早知道他們會這樣,我就應該把這篇文章寫短點,免得他們背起累得很。”

  流沙河反對以傳統文化之名行嘩眾取寵之實,鄙視那些搞形式主義的表演行為。對於所謂的“國學班”,他總是嗤之以鼻。“縫套長衫穿起,又是磕頭又是跪拜,幾分鐘的時間就學會傳統文化了,怎麽可能嘛。”

  “特別是跪,現代人絕對不該下跪。”流沙河情緒有點激動,聲調也變高了。他連續拍打幾下木椅的扶手,道:“我們坐的椅子,唐以後才有,唐之前的坐法和現在不同。”說話間,流沙河站了起來,背過身子順勢就跪在剛才坐的椅子上。“屁股靠在腳跟上,這是坐。如果屁股擡起來,這樣就叫跪。”流沙河一面說話,一面親自演示坐和跪的動作。

  “禮要與時俱進。過去坐到地上,見到長輩跪起來,這是表示尊重。現在生活方式都變了,我們坐到椅子上。見到長輩站起來,就算盡到禮數了,怎麽也用不到下跪。”言畢流沙河站起來,轉身坐下。

  “文化里面的‘化’,意思就是變化,文化也要與時俱進。你們不要對傳統文化寄托太大希望,也不要把傳統文化神話了。治理當今社會還得要有民主和法治,如果光靠儒家那一套東西就可以治國理政,李鴻章、曾國藩這些人就不用搞什麽洋務運動了,清朝也不會亡國了。”

  流沙河低頭喝了一口水,接著說:“就像一顆糖丟進水里,只會慢慢化開。文化的作用也是潛移默化,它不是什麽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不會立馬見效。我們提倡傳統文化,第一是要讓後人明白,我們是從哪里來的。第二,該多少知道一些我們祖先的觀念。其中錯的部分要知道,好的方面也要知道。但也僅僅是知道,它不可能拿來取代我們的現代文明,畢竟時代已經變了。”

  官員群體存在文化信仰危機

  “有人說,抗戰期間中國積貧積弱,不少人主動從國外回來。但現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一些官員卻選擇成為裸官甚至舉家移民。如果要從文化上解讀,原因何在?”記者問。

  流沙河徐徐答到:“現在很多人,不僅僅是官員群體,都存在文化信仰危機。一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破壞較大,二是基於農耕文明的傳統文化無法應對現代社會的新問題。文化從來就是動態的,必須隨著文明的發展而與時俱進。吸收借鑒西方的文明成果,結合自身實際實現文化現代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信仰缺失問題。只靠宣傳教化作用有限,說多了,人家還會反感。”

  文化包涵的不僅是語言、文字、文學等具體內容,還承載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明體系。作為上層建築的文化詮釋和界定人們的道德、價值與信仰,為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政治認同提供了思想和精神基礎。

  “9·11事件發生後,雙子樓垮塌。里面的人卻都規規矩矩、井然有序地撤離,這個就是文明,就是道德。”說到這兒,流沙河語調又變得抑揚頓挫,充滿感情。

  “我們中國自己要有軟實力,現在中國社會有很多問題,過去外國人說中國人是一盤散沙,團不攏,沒有力,現在呢?有些人遇見有人被撞不敢扶,80年代我的一個朋友就被訛過一回,你喊人家怎麽敢去扶嘛。”老人有些失落,言語里隱約透出恨鐵不成鋼的味道。

  如今,流沙河把最後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古文字解讀。

  一聊起解字,流沙河變得非常興奮,在草稿紙上一筆一劃地展示漢字的演變,繪聲繪色地講解造字的道理。“你看‘長’的正體字,下面是一個人,上面有三橫,代表長長的頭發。古代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頭發也是不剪的,長得很長。”仿佛有點石成金的本領,漢字一經他的講解,一個個都神氣活現起來。

  為了證明正體字不是難得讓大家無可奈何,流沙河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娃,說她會寫‘華’的正體字,那麽多筆畫,她都寫對了。問她為什麽會寫,她說因為自己喜歡香港的劉德華,劉德華這三個字她都會。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chenginan + 12 + 12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2  金幣 + 12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