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59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ch350117
大公爵 | 2015-1-23 14:48:52


作者:解璽璋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2014年11月30日淩晨1時11分,當代棋聖吳清源在日本神奈川縣小田原市仙逝,享年100歲。他在世時,有一年,臺灣圍棋會要封他“棋聖”的稱號,他拒絕了,因為他知道,在中國,“聖”這個字是非常崇高的,他擔心將來自己的成績若有退步,會傷害到這個“聖”字,所以不敢當。而現在看來,作為“棋聖”,他是當之無愧的。

  我不懂圍棋,但是,吳清源的大名早有耳聞。1996年10月,他的自傳《天外有天》首次在大陸出版,我不僅讀過,還在報紙上做過介紹。2002年,田壯壯導演要拍一部吳清源的傳記片,邀請老人故地重遊,並參加一些拍攝工作。那年的10月29日,吳清源先生一行乘飛機從日本東京成田機場飛赴中國北京首都機場。他在北京十余天,這期間,壯壯安排我參加了對老先生的采訪。

  那天媒體很多,環境有些嘈雜,詢問之聲此起彼伏,但老人家神態自若,並不顯得煩躁,回答問題,有板有眼。記得有人問到他的身體狀況,他很自信地表示,自己的身體很健康,主要是因為整天下棋,整天用腦。大腦健康,身體其他部位就不會有大問題,即使有點小問題,也容易解決。他說他現在88歲,還準備活到100歲呢。沒想到一語成讖,他果然在100歲時離開了我們。有人喜歡把他的人生比作一盤棋,他既能參透一盤棋的結局,那麽對於自己的人生,有一點參悟,也是很正常的,盡管我們還有“未知生,焉知死”的古訓。

  少年成名的天才

  吳清源生命中的這一百年,始終和圍棋廝守相望,其處境固然險象環生,萬仞壁立,但依然能我行我素,不改其誌,正所謂“亦於心之所善兮,雖九死而猶未悔”。1986年10月,由於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熱心推薦,香港中文大學決定授予吳清源“榮譽文學博士”稱號。典禮上宣讀的《贊詞》,就把“吳清源對圍棋的穎悟和深情”,歸結為“與生俱來的慧根宿緣”。“他從七歲接觸棋子開始,就已深深沈醉在黑白方圓的奧妙世界中,自此如饑似渴,寒暑無間地鉆研父親所藏的古譜和購自日本的新譜,三四年後已在北京棋壇謀算露頭角,十二三歲就步武過百齡、黃龍士等前代大師,成為一時無兩的國手,甚至連當時水平遠超國人的日本高段職業棋手來華,也都堪堪能夠相敵了”。

  吳清源成名之早,在百余年圍棋史上鮮有能及者。他十一二歲便以“圍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以及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棋席,時賢都以驚嘆和欣喜的目光註視這個天才少年。他十四歲東渡扶桑,在異國他鄉開始其職業棋手的生涯,不久便以自創的“新布局”,迎戰本因坊秀哉名人等日本圍棋高手而接連獲勝,開創了圍棋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在此後的二十幾年里,吳清源橫掃千軍,超邁前賢,當代所有一流棋士在他面前統統鎩羽而歸,敗下陣去,他則因此登上了“天下第一”的無冕王位。尤其是那些被人們喻為“懸崖上的白刃格鬥”的“升降十番棋”,更充分展示了他的過人才華與意誌力。

  然而,仿佛命運之神有意安排似的,與吳清源在棋壇上享有赫赫威名相伴相隨的,是他在人生道路上飽嘗的苦難和酸辛。文天祥在他那首著名詩篇中這樣寫道:“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這似乎也是吳清源人生境遇的形象寫照。他的年輕時代,就是在這種颶風濁浪中度過的,其顛沛流離,艱難曲折,有不忍言者。掙紮著走了半個多世紀,特別是在中日戰爭爆發之後,身處敵國的他,不僅備嘗戰亂之苦,而且經常處在一種危難的境地,猶如在刀鋒上行走一般,隨時都有性命之憂。

  為吳清源赴日留學而熱心奔走的都是日本人。先是一位名叫山崎有民的日本商人,向日本圍棋名家瀨越先生(當時七段)通報了北京有個圍棋天才少年的消息,並把吳清源與幾位日本棋手對弈的棋譜送給瀨越,引起他極大興趣,曾經表示:“令人想起秀策(江戶末期名人)的少年時代。”兩年當中,為了實現吳清源徙居日本,他與山崎通信五十余次,並“向犬養木堂先生、望月圭介先生、大倉喜七郎先生等財、政界有錢有勢的後援者周旋遊說”,清除了赴日留學路上的所有障礙。1928年10月,吳清源在母親和大哥的陪伴下從天津塘沽港上船,啟程赴日。

  那一年吳清源十四歲。在他行前大約四個月,剛剛發生了張作霖在回東北途中被日軍炸死的“皇姑屯事件”,中日關系正處在極險惡之際,日本財政界大老出錢出力幫助一個中國少年赴日留學,很容易引起社會輿論的諸多聯想。吳清源的義父、前北京政府國務次官楊子安,想到中日關系的未來,也擔憂他的前途,對他此行亦有所保留。但他的家庭在父親去世之後已陷入困頓之中,只能靠變賣家里的東西勉強度日。因此,當有人告知在日本職業棋手可以過很好的生活時,他的母親便斬釘截鐵地做了決斷,將一家人的命運都押註在小兒子的才能上。

  棋局外的國籍之爭

  更為嚴峻的人生選擇發生在八年之後。最初,吳清源作為瀨越的弟子到日本,按照事先約定,兩年之內,如果學習成績不佳,就要打發他回國。這當然是他和他的家人都不希望看到的結果。記得那天采訪,有人問到他打敗那麽多高手的原因,他說:“我只是走運而已。”在他看來,命運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天命,非人事可以改變的,求神拜佛也不管用。但他又說,盡管命運是前定的,但因此放棄努力,隨波逐流也不對,還是應該做些使運氣可能稍微好轉的努力。他所謂努力,就是有心去做善事。

  這個時候,命運之神對吳清源還是非常眷顧的。自1928年至1933年,短短五年時間,他取得了156勝的好成績。且看他來日後到昭和八年(1933年)戰績的統計:

  昭和三年(1928)共十四局,九勝三敗(打掛二局)

  昭和四年(1929)共二十一局,十二勝七敗二平

  昭和五年(1930)共三十九局,三十一勝六敗二平

  昭和六年(1931)共四十二局,三十五勝五敗一平(打掛一局)

  昭和七年(1932)共五十局,四十四勝五敗一平

  昭和八年(1933)共三十七局,二十五勝九敗三平

  這是吳清源棋手生涯中勝率最高的時期,在昭和七年(1932年)時事新報社主辦的“擂臺賽”中,他如入無人之境,連斬十八將落馬,並在棋士升段大賽中首次執白戰勝了木谷實,至此,日本棋手中幾乎沒有不是他手下敗將的了。恰恰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日本關東軍借口南滿鐵路事件,炮轟沈陽北大營,進而占領了東北全境,使中日關系越發走向險惡的道路上去。作為中國人的吳清源,在日本的處境也變得有些吉兇莫測。那時他正和本因坊秀哉名人對戰,新聞媒體便將他們的棋賽誇大為“日中對抗”,給這場比賽籠罩上一層邪惡的氛圍。這場持續了三個多月的超長賽,吳清源以二目敗而終局。他後來回憶起這件事還說,在當時那種氣氛中,“若是我勝了這盤棋,弄不好會吃大苦頭呢!那時我本人由於周圍人們的特殊照顧,對社會上發生的騷亂一概不知,如今仔細一想,輸了棋,處境反倒好多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林米娜 + 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