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51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ch350117
大公爵 | 2015-4-7 13:33:40


作者:史飛翔 來源:《思維與智慧》  

  李颙,清初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海內三大儒”。李颙自幼家境貧寒,9歲時始入村塾。不久父親病故,輟學在家。後在母親的教誨下借書自學,很快遍讀經史諸子,遂成為飽學之士。

  李颙讀書治學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悔過自新”,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李颙少年時喜讀明代學者周鐘的著作,被書中宣揚的忠孝節義精神所感動。後來聽說周鐘投降李自成後,李颙大為不滿,認為這是失節,恥莫大焉。於是將此前讀過的周鐘的所有著作,悉數焚毀,以示決絕。

  30歲後,李颙的學術思想又有了較大改變,開始傾向於體認心性之學。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李颙在病中攝生養性,對於理學家所說的“默坐澄心”有了新的感悟。當時他一日三靜坐,黎明、中午、午夜。靜坐時均要焚香一炷在前,使心既“靜而虛明寂定”又“動而虛明寂定”,在本體未發之中和已發時求“致中和”。在這種生理與精神俱發生改變的時候,體悟到那種“靈機天趣”“流盎滿前”“躍魚飛鳶”的境界。興趣轉移到體證心性上後,李颙認為這才是為學的第一要旨,其余皆為枝節。據《歷年紀略》載,李颙當時曾感慨萬千地說:“余初茫不知學,泛濫於群籍,汲汲以撰述辨訂為事,以為學在是矣。三十年後,始悟其非,深悔從前之誤。自此鞭辟著里,與同人以返觀默識相切砥,雖居�不廢群籍,而內外本末之辨,則析之甚明,不敢以有用之精神,為無用之汲汲矣。”不僅如此,李颙還將自己此前花費數年心血寫成的《帝學宏綱》《經筵僭擬》《經世蠡訓》《時務急著》等著作付之一炬。李颙之所以焚去這些著作,一是因為這些著作多是辨正考訂之作,為李颙所不取;二是因為這些著作沿襲、依照他人之著,讀什麽書即有什麽樣的著作,自己並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宗旨,缺乏切身體會,不免紙上談兵。李颙這種返觀自省、自我批判之舉實在是精神可嘉。

  李颙不僅對己苛刻,對人亦是如此。有一次,一位友人以文選寄贈,請他批點,李颙回信說:“臺翰忽至,求批所纂昭明文選。……是書連篇累牘,莫非雕蟲,中間有何可取!……程子有言,學也者,使人求於本也,不求於本而求於末,非聖人之學也……著述一事,大抵古聖賢不得已而後有作,非以立名也,故一言出而炳若日星,萬世而下,飲食之不盡。其次雖有編纂,亦不必當時誇詡於人。或秪以自怡,或藏諸名山,至其德成之後,或既死之日,舉世界其余風,想其為人,或訪諸其子孫,或求其門人,思欲得其生平之一言以為法訓。斯時也,是唯無出,一出而紙貴洛陽,千門傳誦矣。……比見足下以其所著諸書,輒出以示人。人之服我者固多,而議我者亦複不少。其服我者,不過服我之聞見精博,能匯集而成書也。其議我者,直謂我躬行末懋,舍本趨術,欲速立名。”李颙認為,著作如果無關道德修養和品格提升,著作如果與個人身心性命不能合二為一,就沒有必要撰述和流通。他認為著述的最高標準就是要有益於身心,從內心自覺流出。

  李颙特別重視學者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他說:“儒學明晦,不止系士風盛衰,實關系民生休戚,世運否泰。”為此,他號召學者在讀書治學之余,一定要大發事功,惠及蒼生,做社會的中流砥柱。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林米娜 + 12 + 12 感謝大大分享
JON20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26  金幣 + 2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