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fthsioa
大親王 | 2008-12-5 05:56:29

主計室公佈我國經濟連續三季負成長,引起許多人擔憂與關注。台灣經濟成長率除了2001年曾發生-2.17%的負成長之外,都一直是正成長情況,1990至2000年約在6∼8%的成長,2000年以後至少也維持在3∼5%的成長率。

我們是先進國家平均經濟成長水平之上的穩定成長型國家,當下的負成長特別引起注意。一般以為經濟負成長的時候,大家的所得會是平均式的減少,但不幸的事實是,負成長那一年,最低所得的家庭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2001年經濟負成長2.17%,如以戶數依所得高低分成五組,最高所得組仍維持所得2.11%的成長,由前一年的1,748,633元增加至1,785,633元;而最低所得組,則減少12.8%的所得,由315,172元降至279,404元。所得差距倍數則由5.5倍提高到6.4倍,創下歷史新高。

當年最高所得組家庭儲蓄率仍增加38.23%,而最低所得組家庭的儲蓄率則為-1.62%的負成長,首度呈現入不敷出的現象。

2002年,高低所得差距從6.4倍縮減為6.16倍,當時的行政院長游錫堃自豪地說,政府努力縮小貧富差距有成。然而,觀察當年最低所得組家庭的儲蓄率,卻從-1.62%再下降至-3.53%,而高所得組儲蓄率仍以38.41%穩定成長。

物價指數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窮人越來越窮,且無任何實質的改善。那個時候,媒體以一個台灣,兩個世界具體而微地報導在底層社會的悲苦生活慘況。

通常政府採用累進稅率,作為財富重分配的調整工具,但由於我國稅制嚴重敗壞,導致錢滾錢的炒作股票、土地及海外等巨額所得者都不課稅,讓富人『合法』地免稅與避稅。我們的稅制根本無法達到『量能課稅』的效果,反而是懲罰辛勞受薪者的苛政。

台灣賦稅達到財富重分配的效果只有1.8%,也就是經由徵稅拉近高、低所得差距的結果不過縮小1.8%,不如美國的22%、歐盟平均的32%;而只能依靠來自政府移轉收入,如發放中低收入戶津貼、老農津貼或社會福利支出等方式來調整,才能稍微拉近14%的效果。

稅制若不及時改善,任令違反公平正義的劫貧濟富現象延續,富人持續不繳稅,而由受薪者負擔75%的沉重稅負,政府會因逐年稅收不足、負債節節高漲,終將無力進行對殘弱與貧窮戶的各項補貼,即便發放更多的消費券,也沒能促進經濟成長,民生依然凋敝、社會問題和矛盾逐一衍生,將導致政治動盪、經濟崩盤。屆時,再倡議『改革』,恐怕為時已晚矣!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silvering
見習騎士 | 2009-6-12 13:05:21

M型化社會越來越嚴重...
有錢人用錢滾錢在賺錢
金融風暴不過損失了他們錢財中的冰山一小腳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