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785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12-17 10:34:58

太空科技下的衣食住行

2008-11-11 10:07:36 來源: 新探索QUO 網友評論 2 條 點擊查看


  •   如果你覺得航天員走出飛船這事兒跟自己沒什麼直接關系,那就大錯特錯了——今天,從電腦到衣食住行,太空技術早就滲透到我們生活裡的每一天,不信?請對照一下這篇文章,看看你用了多少“來自太空”的產品吧


在今天這個一說“太空科技”就讓人“惡心”的時代,它幾乎成了不法商家“吹牛皮”的代名詞。但是,我們不能否認一個基本事實:太空科技可不全是騙人的,從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對人類生活品質的提高都有巨大的助益,不僅僅是過去,也包括現在和將來,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你也可以用“太空金屬”武裝自己
劉翔離開110米欄的背影很落寞很悲涼。知道這一刻還有誰更郁悶麼?耐克公司——劉翔跑鞋的贊助商。不郁悶才怪,設計師們苦干了好幾年,就指著北京一戰名揚天下。這款名為“Zoom Aerofly LX”的跑鞋,比劉易斯的陶瓷鞋、邁克爾·約翰遜的金縷鞋、瑪麗安·瓊斯的水晶鞋還“高科技”:鞋面厚度不足2微米,每只鞋重量僅為214克。設計“初稿”甚至要求比214克還輕,拿到手時連劉翔自己都嚇了一跳。
之所以會這麼輕,與其材質有很大關系。這種新型復合材料的開發初衷,就是為了圓人類的太空夢。登月、飛天,光靠改進能源、動力,可不行。地心引力、與大氣層產生的摩擦、高溫,都要求飛船的制造材料,要輕、強度要高、韌性要好。鋼、鐵、鋁?試過了,效果都不是太好。鈦的發現讓科學家如獲至寶。這種金屬簡直為太空而生,硬度與鋼鐵差不多,而密度只有鐵的60%;雖然比鋁重一點,但硬度卻比鋁大2倍。它耐腐蝕,在常溫下,連王水都不能腐蝕它。它的熔點也高,達到1725℃。難怪被稱為地球上最輕、最結實的材料!火箭、宇宙飛船船艙、導彈發動機的外殼,紛紛用上新寵兒。宇宙飛船的重量減輕了數百公斤、飛行性能大大改善,還節省了大量昂貴的高級燃料。因此,鈦獲得了“太空金屬”的美名!
隨著鈦提煉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不滿足了:這麼好的東西,只用來探索飄渺的外太空,未免太可惜了吧?於是,人們把視線投向了民用領域。
日本人首先在高爾夫球場找到了突破口。玩過高爾夫球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球頭更大,這樣更容易擊中目標。比重小、強度大的鈦,能滿足這一願望,即使把球頭做得再大,也不會增加球杆的總重量。生產鈦球頭的廠家,接到的訂單多起來——因為越來越多的高爾夫球手發現,鈦球頭的擊中率比鋼球頭的平均提高20%。
網球球手也品出了鈦的美妙。球拍框架內裝入鈦制的網之後,球變得更有彈性、更容易擊打了。鈦制球拍在日本市場的占有量迅速達到了50%以上。
此外還有純鈦眼鏡架,於20世紀70年代末由日本河野電氣公司制造,到今天,它仍是近視人群的至愛——有了這樣一副輕巧的眼鏡,就不用擔心鼻子兩側被沉重的金屬鏡架壓出紅紅的凹坑。而且,純鈦鏡架化學穩定性好,非常耐腐蝕,任憑歲月流洗,也不輕易變形。
如果你是攝影愛好者,同樣要感謝“太空金屬”。1982年,鈦合金快門首次運用於尼康FM2相機,使快門速度達到14000秒;而自佳能相機Digital IXUS 900 Ti第一次裝配上鈦金屬後,“可以放在口袋中的袖珍相機”誕生了,鈦材料的外殼讓IXUS 900 Ti在無電池的情況下僅重165克,使用者甚至都不必擔心袖珍卡片相機放在口袋中與鑰匙摩擦而生劃痕。
靠太空種子發育的糧食你敢吃嗎?
來自太空的食品也不同尋常,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南瓜——葉子如荷花般大小,瓜的周長約2米左右,一個瓜約有600斤重,而且生長速度驚人,最多時一天能長10斤,最少也在四五斤左右。當然,售價總是讓人難以承受,每個至少1萬塊。還有雞蛋大小的茄子,在深圳農科中心的太空作物園裡就展出過這樣的“蔬菜”,吃起來一口一個,有趣極了。更邪乎的是有豬肉味道的黃瓜,不信?你給他們打個電話問一下就知道了。
其實這些怪異的食物有一個相同的出身:太空育種。太空育種不是到今天才闖入我們的生活。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這兩個超級大國就忙得不亦樂乎,他們想觀察在神秘莫測的外太空這些種子將發生怎樣的變化?結論讓人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1984年,美國航天局、太陽輻射研究中心和Park種子公司聯手對太空番茄種子進行的研究顯示,這些種子在發芽率和發芽速度上均優於一般的種子,而且幼苗生長正常,後期發育良好,產量高。
在咱們中國——第三個擁有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太空育種方面早就處於領先水平。2003的“神舟”5號除了把楊利偉送上天,還帶去了1公斤來自兩岸三地的植物種子。到現在,有70多種植物的1000多個品種經過太空育種。許多種子吸收太空的“超能量”後升級成功——航育1號水稻,新品種株高降低14釐米,生長期縮短13天,增產5%-10%;太空青椒,所含維生素C提高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數減輕55%……江西廣昌縣利用航天育種培植出了特大粒白蓮種衛星3號,每粒蓮子重2.4克以上,比常規品種可增產60%;四川1999年開始種植的太空蕃茄、青椒等農作物的平均產量增加了10-20%,而且抗病害能力和可逆性增強,不需大量噴灑殺蟲農藥。
統計一下全球上過太空的“糧食”們,差不多快有400多種了。很多太空蔬菜比普通蔬菜營養素含量大幅度提高,不少國家和企業支付昂貴的費用將各種植物送入太空,目標除了養活更多人,還有幫助瀕危物種免於滅絕。
當然,太空蔬菜也有受人質疑的短板。比如,“吃了沒事兒吧”這樣的擔憂。實事求是地講,科學家至今還不確定哪些因素會導致基因突變;從返回的種子裡培育出優秀的後代也很難,有時1000棵太空蔬菜裡只有1棵有用。從口感上,你也說不清太空蔬菜到底強多少。即便如此,它的科學價值還是不能低估的,畢竟,它是人類“向太空要糧食”的第一步。
至於楊禮偉、費俊龍吃過的航天食品,你也充滿好奇吧?啥時候才能吃到傳說中的太空壓縮餅干、脫水米飯、脫水鮑魚啊?別著急,鑒於航天食品在很多方面與旅游食品有相通之處:體積小、營養價值高、處理方便…… “讓旅游者也吃上航天食品”的呼聲越來越高。或許真的有一天,你在戶外遠足的時候就可以把它們塞進背包裡!
(本文來源:新探索QUO )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