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最後由 joemcc 於 2017-6-14 13:15 編輯
先說在前面,不知道語意學有沒有特定的專有名詞,小弟我就用「狀態的描述」與「比較後的描述」兩個自創的詞,希望學有專精的朋友能提出指正。
一般我們在廣泛定義的大眾傳播媒體上都可以看到跟數字有關的報導,比如一斤重的蔬菜66元、汽油每公升22.5元等等,為了增加新聞的吸引程度,新聞編輯者一定會加入另一個客觀條件相同的數字來做為比較,比如一斤蔬菜原本66元上漲了10%,汽油每公升調降5角.....這時候就會出現小弟我想說的,「狀態的描述」與「比較後的描述」的差別。
為了簡單說明,小弟我就用100和200兩個數字來聊,要代入什麼東西或單位,任君自由發揮。
那,如何描述這兩個數字的關係呢?
通常我們會說,100是200的一半、200是100的兩倍、100和200相差100......等等說法,這時候大家一定會遇到一種描述:
(1)200是100的?倍
(2)200和100相差?倍(100比200少了多少(倍)、200比100多了多少(倍))
有時候大眾傳播媒體的描述方式會讓從小接受數學教育的我們霧煞煞,到底是1倍?2倍?相差1倍?相差2倍?
所以小弟想要說的「狀態的描述」與「比較後的描述」之區別就在這裡:
若是「狀態的描述」,那就應該是:200是100的兩倍、100是200的一半......也就是兩個數字沒有經過數學運算,單就數字的大小描述;
若是「比較後的描述」,那應該就是:200比100多出了100%(兩者相減後,對於比較主體100而言,多出的100是自己本身會增加的100%,若不用百分比說法,則是200比100多出了一倍)、100比200少了50%(兩者相減後,對於比較主體200而言,少了的100是自己本身會減少的50%,若不用百分比說法,則是100比200少了一半)......也就是兩個數字經過數學運算後的結果,相較於比較主體的描述。
以上是小弟我這個電視兒童長年看電視之後,對於關於數字的報導與比較時所產生的錯誤、謬用、誤解.....的一點點心得,不知道各位大大有何看法?
|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20
查看全部評分
|
要消滅我的人還真不少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一堆皇帝都不值錢囉!可不可以有更高的頭銜?
多的是把自己管理的版當作是個人專版部落格的版主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叫人死不瞑目
亂刪文、惡意舉報者死全家
臺灣的職棒跟政治一樣,再怎麼爛也都有人會挺下去
社會多是雙面人,表面跟你聊得來,背地裡詆毀你到一個極致
高X裡只有一個不是渾蛋
論壇真是多采多姿時不時就有瘋狗跑出來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