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cp7619
威爾斯親王 | 2017-7-13 14:08:00

二次傷害是:害怕父母的指責,害怕得不到父母的回應。

我曾經在一個走失孩子的文庫裡看過一個讓人不勝唏噓的真實事件。

三十幾年前,有個小女孩跟著姐姐一起去買醬油。路上,小女孩丟失了父母給她買醬油的一塊兩毛錢。姐妹倆都很緊張,姐姐告訴妹妹,你完了,回去爸爸會打死你的。妹妹嚇得轉身就跑,一直跑到火車站,隨便跳上了一輛火車,後來她也不知道自己到了什麼地方,七八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家鄉一問三不知,她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也開始艱辛的一生。

直至三十幾年以後,這個孩子最終才找到回家的路 。留給這個家庭的是無盡的沈痛與悔恨。

是什麼讓一個孩子覺得她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比不上那一塊兩毛錢,致使她害怕得必須逃離家庭。

原來她的父親是熱愛棍棒教育的“嚴父”。

她在家裡打破一個碗,打破一個杯子,父親都會暴跳如雷,輕則諷刺,重則打罵,她的心裡已經被父母的抱怨、恐嚇、不耐煩佔據。

真正讓她害怕的不是丟失了那一塊兩毛錢,而是來自于父親不可侵犯的威嚴。

我有一個同學是小學四年級的班主任,有一次她和我聊起他們班上有個男生被高年級的同學欺負,作為班主任,她有義務通知家長。

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同學知道她要請家長來學校時非常害怕。

她告訴他,只是讓父母瞭解一下事情經過,受處罰的不會是他。但是這個同學仍然很反對。

在她的追問下,他才說出了實情:反正他們才不在乎我。

原來這個孩子以前也有一次被人欺負的經歷,他哭著回家尋找父母的幫助。他爸爸聽了,怒不可抑,大聲地斥責他:被比你小的人欺負了,還有臉回來哭訴。

那一天他不但受到了父親冷言冷語的嘲諷,還被罰不準吃晚餐。他說,比起被打的疼痛,父親的反應讓他更加驚恐。

相信這位同學的父親是為了教育孩子不要太過懦弱,希望孩子在被人欺負時能夠勇敢面對惡勢力。

這是父親對他的期許,但是孩子未必懂得,他從父親的言行中只能體驗到各種負面情緒。他沒有得到他真正需要的理解和安撫。

校園欺淩現象多有存在,總有人會問,為什麼這些孩子不告訴家長?為什麼孩子受到傷害,父母總是最後一個才知道?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年紀越大越不愛和他們說話,越不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什麼,為什麼年紀越小的孩子越願意對父母傾訴,而青春期的孩子多叛逆?

害怕父母的冷嘲熱諷,害怕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害怕父母的二次傷害。

也許這就是答案。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