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cp7619
威爾斯親王 | 2017-7-19 12:56:12

不用擔心孩子對你建立的規則感到不平等、或發出抗議聲,所謂民主式的父母、和孩子像朋友般的相處,指的並不是親子之間的「平等」。事實上,如果年幼孩子和父母的權力一樣大,那世界就大亂了。

媽媽是個職業婦女,只要工作壓力大的時候,她就喜歡買上一包鹹酥雞和深海魷魚、外加一杯珍珠奶茶,然後轉到本土戲劇台,看那些可以讓人完全放空,就算缺了幾集都知道在演什麼的連續劇…多愜意啊!
自從陸續懷了三個寶貝後,媽媽為了要給胎兒健康的身體,開始戒掉不健康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只是,隨著三寶的活動力增加,媽媽總覺得不管上班、下班,都像在戰場上一些忙亂—每當煩躁的感覺一起,媽媽就特別想念鹹酥雞香脆的口感、珍珠奶茶的嚼勁、還有那個老套到不行的連續劇。
這天,媽媽好不容易把三寶給哄睡了,悄悄拿出藏在公事包裡的鹹酥雞,跨過兒童平台轉到本土戲劇台—電視上正演到做盡壞事的A女演員被打巴掌、被車撞…
「媽媽,你在吃什麼?好香喔!」正當媽媽聚精會神時,耳邊傳來漾樣的聲音。媽媽轉頭一看,三個寶貝不知何時都起床了。
「媽媽,我也要吃這個。」最貪吃的咚咚,一隻手就要伸進鹹酥雞的袋裡。
「打打,打打…」安安指著電視,女演員A正被人一巴掌打下去。
媽媽嘴裡的一口魷魚還來不及吞下去,一邊要收起鹹酥雞、一邊要忙著轉台…天呀!有孩子後,媽媽連偶爾吃鹹酥雞的空間都沒有了嗎?

從很久以前,許多書籍、媒體,都提倡為人父母者「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我看到許多父母親對「以身作則」的解讀是這樣的:不想讓孩子看電視,父母也跟著不看電視;不想讓孩子喝珍珠奶茶,父母也絕不在孩子面前喝珍珠奶茶…在這樣的狀況下,父母們難免有「養孩子後變得好不自由」的感觸。
其實,站在心理學的觀點,我較贊成「能快樂做自己的父母,越能教出快樂做自己的孩子」。當然,這當中有非常需要審慎評估的分寸與原則;但當父母能掙開「被孩子綁住的束縛感」,才是能放手讓孩子有「不被綁住的空間感」的前提。
★孩子可能這樣想──
孩子從沒想過限制父母的自由
我不知道各位家長聽到孩子問:「為什麼你可以,我不可以?」時,心中的想法和感受是什麼?一般來說,我聽到的反應大約有幾種:
第一,父母人很好,也覺得以身作則重要,所以既然孩子提出這個問題,那我們就一起不做這件事好了。
第二,父母想想,覺得孩子講的也有道理,但明明我是大人、他是小孩,我幹嘛要聽他的呢?所以跟他說「囝仔人,有耳無嘴」,照做就是了。
第三,父母覺得,孩子說的也對、自己想要做某些事也對,那就偷偷躲起來做,這樣一來,你過你的生活、我過我的日子,咱們誰也不犯誰。
這三種結果,可能分別帶來下列的心情:
第一種父母和小孩,一起沒了自由,而且犧牲得不明就理。
第二種父母有了自由,孩子卻有了委屈,想問不敢問。
第三種父母保全的孩子的心情,但心裡覺得受到束縛。
其實,依照發展的觀點,當兒童開始有語言表達能力時,他的認知思考能力也不斷向前邁進。所以當孩子提出某些問題,那真的是因為他腦中在思考這件事,而不見得是在「吐槽」、或「質疑」父母。但父母聽到孩子的提問時,很容易和自己當時的心情、以及對這件事情的想法交雜在一起,所以我們對孩子會有很多想像,但這往往不是孩子真實的樣子。例如,當孩子看到父母在看某些連續劇,而問:「為什麼你可以看,而我要進房間?」是孩子真的想了解這個狀況,而不見得是在質疑你。
孩子「真實自我」的形成,有待父母「真實自我」的回應
很多父母可能有類似的經驗,就是當孩子進入某個年齡後(通常是2~3歲之後),就會特別愛講話—而且有時還講得語無倫次,如果你沒反應,他還會生氣。
這種狀況在大部分的時候,父母都會覺得很可愛,但是當父母親忙了一天、累得倒在床上,卻還要面對孩子這麼多問題時,心裡難免有些煩躁。
其實,孩子之所以叨叨不休,很多時候是他們透過這種方式在思考、在促進大腦中更複雜的認知(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放聲思考法」)。當這種時候,我可以了解許多父母都知道、也期待自己能給孩子良好的回應,讓他們有父母親充分陪伴的美好童年。
當然,如果父母可以做得到:聆聽孩子的話、回應孩子的話—是處理孩子叨叨不休的最好方法。但如果父母身體不舒服、心情不佳,卻還要「勉強」自己擠出笑容,孩子卻也可以感受到這不是真誠且真實的回應。
這些不夠真實、不符合心情的回應,事實上會讓孩子學到你硬撐的樣子;某些進入學齡的孩子,可能還會反過來擔心你。在心理學上,我們稱這種為「虛偽」的反應(不是罵人的那個「虛偽」,而是和自己心裡不一致的「虛偽」)--這種非自發性的反應,會讓壓抑孩子的創造性,他們會變得比較容易看人臉色來決定自己的所作所為。雖然乖巧,你卻很難感覺得到他發自內心地快樂。
★家長可以這樣做──
學習拋開「母性的預設想法」
身為孩子的父母、身為孩子的親人,我們難免會有一種預設,去想像「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比如說,當這個孩子出生後五個月就會說話,你可能會覺得他有語文方面的潛能,而想要讓他多聽一些語言的CD,結果不知不覺CD越買越多;或者,你覺得孩子不應該吃甜食,所以你就也跟著丟掉了家裡所有具有糖份的糕點,結果連自己想要偶爾吃點的時候,家裡的櫃子早就被清空了。
站在心理學的立場,我們把每個孩子都看成是「獨特的」。這個獨特不只是他潛能的獨特,也包括孩子有他們「獨特的」的需求和想法。例如:有些孩子自制力差,適合給他清楚的規矩和原則、或者讓他遠離對他不好的物品—然而,這不代表每個孩子都是這樣,有些孩子是啟發式的、喜歡辯證思考的,他反而在理解為什麼某些東西對他不好後,即使他眼睛看到,他也自己會遠離這些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只要教,他就可以拒絕陌生人給他的糖果。
所以,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我們並不需要時時為孩子去預設、創造對他最好的生活環境;這只會減低他的抗壓能力,當他跨出家庭的保護傘後,無法面對外界的誘惑。所以,我鼓勵父母,不用特別為了孩子丟掉你的珍珠奶茶和連續劇(除非你是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孩子得要學習了解,當他長到父母那個年紀、有自己的經濟能力與生活,他必然也能選擇他自己所要的。但現在,孩子們就是得要在父母的規定和原則下長大(但這個規定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而加入討論與彈性)。
這就是心理學所提到的「家庭結構」--為了孩子好,父母要對孩子有適當的束縛力,他們才不會爬到大人頭上、變得為所欲為。
做「夠好的母親」,而非「完美的母親」
心理學上用「夠好的母親」這個名詞,來形容能拋開「母性預設」、注意孩子需要的父母(請注意,他不是形容成「完美的母親」)。一個夠好的母親,不單單會注意孩子的獨特性和需求,也注意自己的獨特和需求—所以,我們不需要因為別人都辭掉工作帶小孩,就譴責自己的忙碌讓自己疏忽了孩子。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會在他們獨特的成長環境中,找出關係與內在的平衡點。
以上述的情境為例,實際的做法包括:
‧正面回應孩子的所有問題:寶貝,這個叫做鹹酥雞。寶貝,對,電視上那個女生被打了。
‧建立明確的親子界線:寶貝,你看,媽媽現在是不是比你高?媽媽以前像你這麼小的時候,外公外婆也不會讓媽媽吃這個東西,因為這個會害你長不高、長得不健康,等你以後長大了,你再自己決定要不要吃這個,可是媽媽現在不能讓你吃,必須要保護你。寶貝,電視上那個女生被打了,因為她做了很多壞事,媽媽現在很累,想好好休息,你也該睡覺了,所以媽媽沒辦法跟你講太多,等明天,媽媽再找你看得懂的電視給你看好嗎?
不用擔心孩子對你建立的規則感到不平等、或發出抗議聲,所謂民主式的父母、和孩子像朋友般的相處,指的並不是親子之間的「平等」。事實上,如果年幼孩子和父母的權力一樣大,那世界就大亂了。
孩子的家庭權力是在他們具有自制與自我判斷能力後,隨著年齡增長慢慢釋放的。寧可趁著孩子年幼、管嚴一點,趁著孩子12歲前的人格形塑期、讓他知是非,也不要等到他成年後,讓他抱怨:你以前為什麼對我那麼好,讓我沒辦法適應現實的世界!
★這些不能說或做──
.孩子不可以、大人也跟著不可以。(給孩子過大的家庭權力)
.禁止孩子做某些事,卻沒清楚告訴他為什麼。(壓抑孩子的思考,容易引發孩子的叛逆性)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