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善美開門 彼此行入生命
 學員黃月秀(坐輪椅)與陳英娟因對文字記錄的喜愛,一同參與人文通識課,克服肢體上的不便,互相扶持精進,成就自己,更感動別人。(攝影者:林根本,地點:臺南靜思堂,日期:2018/04/21)
「我喜歡寫!」身高不到一百三十公分的臺南慈濟志工陳英娟,儘管沒有文字專業的背景,仍毅然投入人文真善美隊伍;而她也在臺南場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中,也發現了一群「志同道合」又跟她一樣「勇敢」的快樂志工——用自己的生命會合他人,寫出精彩多端的人生大藏經。
走進他人生命 宣揚美善
4月21日,兩年一度由慈濟基金會人文志業發展處偕同各地人文真善美所舉辦的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來到臺南,兩天的課程圍繞著大藏經記錄與說故事開展。
「人文真善美如何建構故事?如何記錄訪視志工?」大逆光影音製作公司陳芝安製作人過去曾在大愛電視臺服務,長期與慈濟志工互動中,深刻瞭解「志工」的精神動力源頭,因此她懇切地向通識課程學員說明,要如何說出動人的故事。「當走進別人的生命裡,要做情感的交流,才能把他們的故事,轉化成動人的影片或文字。」
陳芝安製作人點出了故事中最動人的力量,便是情感,透過敘事來凸顯人物在事件中的長情。她以曾經記錄過的廈門慈濟志工余輝雄與宋美智兩人為例,兩位長者到了滿頭白髮還在做慈濟,會員也曾高達千人,兩人日常生活極度簡單,省吃儉用,靠種菜共圓滿了三個榮董,且老人家講話不說教,處處流露赤子之情。後來,余輝雄發現罹癌,做慈濟真正做到最後一口氣。
透過實例說明,陳芝安強調真善美進行田野調查時,應該找到人物特質,並走進他人的生命裡。故事從一般人的角度來思考,就能看到當事人的生命力量。「余輝雄與宋美智夫婦的行為,一般人不容易瞭解。但當他們決定『捨』的時候,就不會去想『求』的問題——我們要看到背後的意涵。」
 陳芝安(立者)製作人用鏡頭看世界,說動人的故事。(攝影者:鐘耀賢,地點:臺南靜思堂,日期:2018/04/21)
微笑的小巨人 喜歡文字
精湛的課程內容,觸動到陳英娟的內心深處。自幼罹患罕見疾病「軟骨發育不全症」,她卻始終樂觀面對人生,特別喜歡與人接觸、互動,投入慈濟後也都持續參與慈善訪視。她從記錄大愛媽媽的過程裡,開啟了對文字的興趣,身為人文真善美的新鮮人,她希望能藉由真誠心念留下紀錄,將慈濟美善宣揚出去。 身為人文真善美的新鮮人,陳英娟(右)希望用真心誠意,還有美麗的微笑,把慈濟的好,透過筆下的文字,感動更多人。(攝影者:鐘耀賢,地點:臺南靜思堂,日期:2018/04/21)
通識課程的實作階段,陳英娟始終帶著微笑分享她的願景:「我希望用我『真』誠的心、『善』良的心,還有『美』麗的微笑,把慈濟的好,推廣出去!」
另一位學員在實作課程中扮演「受訪者」,慈濟志工黃月秀坐在輪椅上對著錄影鏡頭侃侃而談,她提及謝欣志導演的「用心眼掌鏡」課程中的觀點,感覺收穫豐富。「聽故事是心與心的靠近,感動的故事一定要用同理心與人心的轉折相呼應。」
清瘦秀麗的黃月秀因感染小兒麻痺病毒,小時候就必須靠著鐵架、拐杖才能行走,慈濟環保站是她最常去的地方,這裡感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心思敏銳的她,除了融入做環保外,更著手記錄志工的故事,「寫下老菩薩的環保情,為了讓自己更明瞭慈濟的精神跟脈絡。」
「我喜歡美的事物,美的心、美的情,更愛慈濟的人文。」黃月秀應用陳芝安製作人在課堂中的提醒——人文真善美志工要鍛鍊「洞察力」。也分享了在環保站裡事理與法理的連結,黃月秀說:「在環保站裡更能體會『六度萬行』的真實義,『布施』時間做環保,手做好事『持戒』護身心,『忍辱』回收物的惡臭,『精進』自己造福田,所以環保站是修行最好的地方。」
黃月秀與陳英娟都不是專業的媒體工作者,源於一份對慈濟的熱愛與熱情,理解慈濟、記錄慈濟;而參與人文真善美通識課程,從老師的經驗分享中,印證到人文真善美,就是以自我真誠的生命,會合他人生命的真善美。
|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
愛無礙心智障礙服務方案
讓大孩子維持社會功能,培育自立生活能力,提升信心及獨立性。讓家人獲得喘息,降低社會中高壓家庭的風險。
~大孩子需要您的支持,讓愛持續前進~
劃撥帳號:22587522
戶名:臺中市愛無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