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joemcc
皇帝 | 2018-7-24 20:10:53

本篇最後由 joemcc 於 2018-7-24 21:26 編輯

1qp3000291902ro3nr9o.jpg
登鸛雀樓

朝代:唐代

作者:王之渙

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沈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註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沈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

創作背景
該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過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縣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三十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三十五歲。

詩人故事
鸛雀樓的舊址在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濟)的西南,樓體壯觀,氣勢雄偉,所以歷代文人雅士很多都來到鸛雀樓登高遠望,作詩以記。根據北宋政治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其中唐代詩人李益、王之渙、暢當的三首詩最爲膾炙人口。李益(748~825)是唐朝著名的“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詩風豪放明快;暢當也是大曆年間的詩人,以才情卓異著稱。他們兩人作爲晚王之渙一代的詩人,都曾以《登鸛雀樓》爲題目作詩,其中李益所作是一首七言律詩,暢當所作是和王之渙一樣的五言絕句。後人評價這三首詩時,以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意境最爲深遠而列其爲第一。暢當的詩境壯闊而列爲第二。這樣三首《登鸛雀樓》就有...

這首詩著重描寫了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胸襟抱負,景色描寫得波瀾壯闊,氣勢雄渾,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前兩句的“白日依山盡”寫的是遠景,“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近景,由於有了“山”和“海”的遠近對比,詩中的景色顯得更加壯闊,氣勢磅礴。此處詩人運用質樸淺顯的語言,高度形象地將眼中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充分展現了詩人的文學功底。後兩句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則寫出了詩人一種探求的願望,其中一個“窮”字當爲全詩的詩眼。詩人平視,則見日沒西山,一片殘陽餘暉;俯視,則見黃河回折入海,一曲奔騰樂章。而若想望到一個更開闊、更高遠的境界,就要“更上一層...

大話詩人
王之渙(688~742),字季淩,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徙居絳州(今山西新絳縣)。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後爲人誣告,辭官歸家。晚年任文安縣尉。曾與高適、王昌齡、崔國輔等人有唱和。早年精於詩文,樂工多引爲歌詞,名動一時。王之渙擅長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的最爲著名,是盛唐邊塞詩人之一。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arde42176191 + 30 + 30 感謝解析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要消滅我的人還真不少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一堆皇帝都不值錢囉!可不可以有更高的頭銜?
多的是把自己管理的版當作是個人專版部落格的版主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叫人死不瞑目
亂刪文、惡意舉報者死全家
臺灣的職棒跟政治一樣,再怎麼爛也都有人會挺下去
社會多是雙面人,表面跟你聊得來,背地裡詆毀你到一個極致
高X裡只有一個不是渾蛋
論壇真是多采多姿時不時就有瘋狗跑出來咬人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