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
朝代:唐代
作者:張繼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著,暮色朦朧漫天霜色。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裏。
註釋
-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目也作《夜泊楓橋》。
-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 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據《大清一統志》記載,橋原本不叫楓橋,這裏原來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來船隻停泊的碼頭,由於唐以前水匪倭寇經常進犯,故當時每到夜晚都要將橋封鎖起來,以策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橋。
-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
- 夜半鐘聲:當時僧寺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歐陽修《六一詩話》曾曰:“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雲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庚溪詩話》於此辨曰:“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雲:‘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鍾。’白樂天雲:‘新秋鬆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雲:‘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鬆窗半夜鍾。’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詩藪》雲:“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爲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唐詩摘鈔》:“夜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鍾,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必曰執著者,則‘晨鐘雲外溼’,‘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鍾’皆不可通矣。”
大話詩人
張繼(?~約779),字懿孫,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年間進士,歷官洪州鹽鐵判官、檢校祠部員外郎等職務。張繼爲人極富氣節,不事權貴,早年曾作有《感懷》一詩,詩中寫道:“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裏,不識五侯門。”他的詩作大多反映詩人關心兵亂後的人民的生計,詩風爽利而激越,和他超脫的思想是一致的。
作品誤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據當代人考證,“月落”不是月亮已落或將落未落,而是村莊名或橋名,“烏啼”並非是烏鴉夜啼,而是山名。而“江楓”也不是江邊的楓樹,亦爲橋名。於是乎,朦朧的月色、漁火間若隱若現的楓樹以及讓人心動的烏啼都已不復存在,一首流傳千年的古詩竟然變得那麼具體而實在,那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也消失殆盡,只剩下一連串村莊名或橋名的羅列。不可否認,我仍然喜歡童年讀到的那種意境和況味,儘管是誤讀。記得多年前曾有一首流行歌曲《濤聲依舊》,歌詞中有這樣的句子:“帶走一盞燈火,讓它溫暖我的雙眼;留下一段真情,讓它停泊在楓橋邊”,“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等等。雖然這是兩件不同的藝術作品,但顯然《濤聲依舊》與《楓橋夜泊》被誤讀的意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看來,更多的人還是認同那種誤讀的詩意。 還有很多人把歌詞“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中的“長亭外”唱成“長城外”。臺灣女作家席幕蓉曾經在一篇題爲《燕子》的文章中寫過這樣一件事:她的父親喜歡這首歌,也常常哼唱這首歌。而當有一天女兒糾正他說歌中的“長城外”錯了,應該是“長亭外”,他連連說:“怎麼是長亭外?怎麼不是長城外呢?我一直以爲是長城外啊,好可惜!我一直以爲是長城外,以爲寫的是我們的老家……以往這麼多年是聽錯了,好可惜!”是啊,對於那些遊子來說,想到長城自然就想到了故鄉,想到了祖國。(《美麗的錯誤》)但也有的資料上說這些山和橋正是因這首詩而得名的。
鮮爲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
賞析
這首七絕,是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爲情中之景,聲皆爲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爲那裏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爲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爲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爲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沈,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創作背景
根據《唐才子傳》卷三記載,張繼於“天寶十二年(753)禮部侍郎楊浚下及第”,也就是說考取了進士。而就在天寶十四年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爲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18
金幣 + 18
查看全部評分
|
要消滅我的人還真不少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一堆皇帝都不值錢囉!可不可以有更高的頭銜?
多的是把自己管理的版當作是個人專版部落格的版主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叫人死不瞑目
亂刪文、惡意舉報者死全家
臺灣的職棒跟政治一樣,再怎麼爛也都有人會挺下去
社會多是雙面人,表面跟你聊得來,背地裡詆毀你到一個極致
高X裡只有一個不是渾蛋
論壇真是多采多姿時不時就有瘋狗跑出來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