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18-10-28 09:50:37

那是一個充滿信心的時代;二次大戰後的美國,以戰勝國的領導者身分,挾著經濟上的繁榮成長,樂觀地面對未來。但那也是一個惶惶不安的時代;每個家庭莫不擔心家中的小孩是否被蔓延越來越廣的脊髓灰質炎病毒襲擊,而造成小兒麻痺。

小兒麻痺其實存在已久,美國也早在二十世紀初就試圖追蹤隔離病患,但仍無法遏止小兒麻痺症的流行;到了1952年,一年就增加了五萬八千起病例,造成三千多人死亡、兩萬人以上不良於行。所幸過沒多久,終於出現發明疫苗,將整個社會從恐慌氣氛中解放出來的超級英雄──沙克博士。

其實早在沙克之前就有人試圖研發小兒麻痺疫苗,但無論是用以甲醛去活性的死病毒或是用減低毒性的活病毒,都沒產生免疫力,有些兒童還在接種後死亡。沙克決定還是用去活性的病毒才能確保安全性;經過五年的研發,他終於在1953年率先製造出能對抗三種不同病毒株的小兒麻痺疫苗,並獲得美國國家小兒麻痺基金會的支持,在次年進行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雙盲人體實驗(近百萬名兒童)。當1955年正式宣布實驗結果證明沙克疫苗安全又有效後,舉國歡騰,沙克一夕成名,被民眾稱頌為當代巴斯德。

然而,他的同儕很多卻不這麼想。最大的批評聲浪來自沙賓(Albert B. Sabin),他毫不留情面的說道:「你也可以走進廚房去做他所做的事。」、「他一生中從來沒有任何創見。」沙賓敢如此嗆聲,乃因他隔了幾年也發明了口服的小兒麻痺疫苗,不但較須用注射的沙克疫苗方便、便宜,而且因為是用減毒的活病毒製成,免疫效果更好,又有機會藉由接種者的糞便間接感染他人而散布疫苗,因此很快就取代了沙克疫苗。

不過,鑑於近年來多起沙賓疫苗引發變種的小兒麻痺病毒案例,已經出現檢討聲浪,認為在小兒麻痺已近絕跡的已開發國家或許應該再改回施打沙克疫苗,以避免產生變種的新病毒。沙克vs.沙賓似乎又是自古以來科學家之間爭鬥相嫉的一個例子,不過看來勝敗輸贏有時不見得蓋棺就能論定,而且往往也無所謂輸贏,而是兩者相輔相成才有意義。

資料引用於:http://history.pansci.asia/

SALK.jpg (495.79 KB, 下載次數: 0)

SALK.jpg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angelsky777 + 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deeperinloveu + 12 + 12 感謝分享
wenzen.chen3504 + 10 感謝大大分享
jkfmen + 10 感謝好友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42  金幣 + 22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0-28 09:59:12

本篇最後由 732 於 2018-10-28 10:01 編輯

沙克出生在紐約的一個俄裔德系猶太移民家庭。雖然他的父母沒有受過多少正式教育,但他們決心讓兒子獲得成功。沙克在紐約大學醫學院時就十分成功,但後來他選擇做實驗醫學家,而不是當一名醫生。

美國國家小兒麻痹基金會(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Infantile Paralysis,今日March of Dimes)的研究主任巴索·歐康納(Basil O'Connor)之後找到了他,問他是否願意參與小兒麻痹研究計劃,該基金會早先由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創立。他很快答應了,並表示樂意為如此重要的項目效勞。[3][8]1985年以後,扶輪基金會亦加入。

1956年,《智慧》雜誌用封面故事介紹了沙克,介紹了他意欲參加此項工作的原因:

「有兩種醫學專家。一些人日以繼夜的與疾病作戰,在人感到絕望痛苦的時候幫助他,對關係生死的可怕事件負責任。另一些工作在安靜的實驗室,他們的名字不為公眾所知,但他們的研究卻有重要意義。」
引言 使用道具
zxc987456321
王子 | 2018-10-28 10:21:57

知識滿檔阿
引言 使用道具
idwang
王室 | 2018-10-28 10:31:46

所以研發小兒麻痺疫苗

還是需要一些活體來證明

是否要用死病毒或是用減低毒性的活病毒

活體試驗是否是醫學所需要的範圍呢?

引言 使用道具
jkfmen
威爾斯親王 | 2018-10-28 10:44:03

醫學上臨床和基礎研究的分野
就和應用與基礎科學的研究一樣
實際的應用都是站在基礎科學的堅實肩膀上~才能達到更遠的目標
不是計較誰比較偉大的問題
大部份埋首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不但要長期忍受孤寂的研究過程
也不企求傲人的掌聲~支持繼續下去的動力只剩炙熱的求知熱誠
我想~他們才是一群令人敬佩的幕後英雄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10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0-28 11:23:46

idwang 發表於 2018-10-28 10:31
所以研發小兒麻痺疫苗

還是需要一些活體來證明

那個時候對人體實驗的法規鬆散,很多疫苗和藥物在還沒有確認效用之前就進行人體實驗。

現在這些相關法規非常嚴格,要先進行動物實驗,確認對動物有效了之後才能申請進入人體實驗。

像我們學校就有設立動物房,老師要先去上課受訓取得證照後才可以使用,生物廢棄物處理又是另外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所以現在一顆新藥的研發從開始到最後能夠被核準上市,經常都要經過十多年!
引言 使用道具
費波南西
威爾斯親王 | 2018-10-28 11:50:10

從小有聽過沙賓與沙克 , 現在才知道兩人是這樣的關係 , 感謝大大的分享 .
引言 使用道具
wenzen.chen3504
王子 | 2018-10-28 16:38:00

順便找了一下
在台應該一歲半時就會完成四劑,小學前再一劑;都是IPV(沙克疫苗類)
Screenshot_20181028-155332~2.png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10 感謝好友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deeperinloveu
超級版主 | 2018-10-28 22:11:07

本篇最後由 deeperinloveu 於 2018-10-28 22:15 編輯

1950~1960
台灣很多人得了小兒麻痺症

臺灣小兒麻痺症史
1.小兒麻痺症曾是全球性的流行疾病,臺灣也出現過小兒麻痺大流行的情形,後因預防疫苗的普遍施用,至1980年代中期,該疾病始被有效控制,不再產生新的病例。
2.從1955至1985年內小兒麻痺症的罹患人數可以看出,1975年之後,每年罹病的人數在十人以下,1981年甚至未發生病例,但1982年曾一度暴發一、○四三個病例;另外,1955至1966年間,每年約計有五百人罹患小兒麻痺症,1958年的罹病者曾多達七六○人,1959年為七四八人。
3.嚴重的後遺症患病者不是死亡便是成殘,後者所帶來的傷害更是無窮,由於絕大多數的患者是年幼無知的兒童,家長除必須花費較多的心力照顧他們、引領他們成長外,更得協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如何站立、行走,乃至獨立生活。然而在傷殘復健工作尚不普遍的五○年代,患童的家長多半因得不到資助而陷於束手無策的情境。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10 感謝好友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alkim98
王子 | 2018-10-29 21:34:15

樓主真是 科技控啊!

非常感謝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0-29 21:45:33

deeperinloveu 發表於 2018-10-28 22:11
1950~1960
台灣很多人得了小兒麻痺症

我的小學和中學同學都有一些是小兒麻痺,輕微的只是行動不便,嚴重的必須要有支架加上拐杖才能勉強行走,現在的年輕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小兒麻痺了!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0-29 21:55:03

alkim98 發表於 2018-10-29 21:34
樓主真是 科技控啊!

非常感謝分享!

我每天分享科學史上的今天還不到20天,目的就是要讓各位好友對科學產生興趣,現在分享的都是些科技歷史,如果我還能夠繼續分享下去,1年後我會開始分享一些科技新知。
引言 使用道具
ado
威爾斯親王 | 2018-10-30 01:40:09

感謝大大的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wenzen.chen3504
王子 | 2018-10-30 09:17:53

732 發表於 2018-10-29 21:45
我的小學和中學同學都有一些是小兒麻痺,輕微的只是行動不便,嚴重的必須要有支架加上拐杖才能勉強行走, ...

呵呵,平常也都打鬧一起,不會讓她覺得特別。不過同學要上下樓梯的時候,就會跑去幫她拿著一支拐杖,讓她一手撐扶手一手拐杖的,在樓梯下方三兩階距離的陪她慢慢走…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10 你哪時候小兒麻痺已經幾乎要絕跡了啦!.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