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18-12-18 09:06:37

十九世紀末,即使週期表已大致建立、電磁感應已被發現、科學家已能熟練地做電解實驗,但沒有人知道電流是什麼,也仍然不知原子是什麼。原子依然只是理論上的想像之物,代表組成物質的最基本單位,一個無法再切割的概念而已。直到英國物理學家湯姆森出現,才在1897年用巧妙的實驗吹散些許迷霧,揪出電子這個基本粒子。

其實湯姆森作此實驗是為了釐清幾十年來的爭論不休:陰極射線究竟是以太波還是帶電的微粒?如果把這爭議簡化成兩派的辯論,大概會是這樣,

以太派:「不是已經證明光是一種波嗎?這螢光當然也是一種波。」
微粒派:「螢光都出現在陽極這一端,可見是帶負電的微粒。」
以太派:「那為什麼施加電場不會造成陰極射線偏折?」
微粒派:「可是我們用靜電計明明有接收到帶負電的粒子。」
以太派:「那可能是陰極射線穿越氣體造成的副產品,而不是陰極射線本身。」
微粒派:「施加磁場會使陰極射線偏折,所以是負電粒子。」
以太派:「陰極射線可以穿透鋁箔,只有波才辦得到。」
……(繼續各執一詞)

最後我們的男主角湯姆森終於跳出來,喊道:「閃開,讓專業的來。」他將靜電計放在有狹縫的金屬圓柱內,用磁場控制陰極射線的偏移,發現唯有射線穿過狹縫時,靜電計才測到負電荷,證明負電荷與陰極射線兩者是一體的,不可能是以太派指稱的副產品。

接著他將真空管內的氣體抽出直到接近真空,果然陰極射線就會受電場影響而偏折。之前的實驗是因為真空管內的氣體太多,抵銷了電場的作用。至此,已經證明了陰極射線是帶負電的粒子無誤。

但湯姆森的雄心不僅於此。他進一步調整磁場與電場強度大小,測量所造成陰極射線偏折的距離,算出陰極射線的電荷與質量的比值(荷質比)竟然超過氫離子的荷質比一千倍,表示陰極射線這種粒子的質量非常小。而且他換了不同金屬材料作為電極,也改變真空管內的氣體種類,結果荷質比都是同樣的數值,跟陰極材料、氣體種類完全無關。湯姆森相信陰極射線就是所有物質都共同具有的帶電粒子,他將它稱為微粒(corpuscles),也就是後來所稱的電子。

就這樣,湯姆森因為發現電子而獲的190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而且他同時證明了原子並不是最基本的粒子,因為原子是電中性,代表裏頭除了電子之外,還有帶正電的物質。只是湯姆森想像的原子模型是電子均勻分佈在正電荷之海,就像梅子鑲嵌於布丁之中一樣。後來他的學生拉塞福發現原子核後,才證明他這個模型是錯誤的。

有趣的是,湯姆森用實驗證明電子是粒子,他的兒子喬治·湯姆森(G.P. Thomson)後來卻是用實驗證明電子是波,也於193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除了父子倆人都獲得諾貝爾物理獎而在科學史上傳為佳話,湯姆森的學生與兒子都做出與他相左的研究,更是體現了科學只求真理的精神。

資料引用於:http://history.pansci.asia/

THOMSON.jpg (406.81 KB, 下載次數: 0)

THOMSON.jpg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crocodile01 + 5
jkfmen + 10 感謝好友分享!
jkjkjk1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微笑圈圈 + 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5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hamidh
大公爵 | 2018-12-18 09:50:38

電磁動 動磁電
引言 使用道具
費波南西
威爾斯親王 | 2018-12-18 09:55:20

看起來西方講科學實證重物質層面 , 東方講精神層面 , 不知好友大大覺得如何?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2-18 12:39:33

費波南西 發表於 2018-12-18 09:55
看起來西方講科學實證重物質層面 , 東方講精神層面 , 不知好友大大覺得如何?
...

其實早期東西方都是哲學家,任何的想法不需要實驗證據。

西方直到文藝復興時代,伽利略才建立了實驗科學。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2-18 12:54:19

原子結構的發展:

(1) 1808年,道耳吞提出原子說—物質均由原子所組成,原子是不可分割。

(2) 電子的發現:1897年湯姆森由陰極射線管發現電子,並求得電子質荷比e/m。1909年密立根油滴實驗求得電子的電荷。

(3) 質子的發現:1919年拉塞福以α粒子撞擊氮的原子核現質子 。

(4)中子的發現:1932年英國的查兌克(193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使用鐳所放射的α粒子撞擊鈹的原子核現中子。

1898年湯姆森首先提出原子模型(無核) ,原子為密度均勻帶正電的球體,質量及正電荷均勻分佈於原子中,電子就像西瓜子鑲在瓜肉中 。

原子模型.jpg (148.14 KB, 下載次數: 0)

原子模型.jpg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2-18 12:56:58

1911年拉塞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原子核為帶正電,質量極大,體積很小的核子原子為質量與電荷密度不均的球體。

1913年丹麥的波耳提出行星原子模型,主張電子只能存在於特定能量的軌道上,如行星繞日般環繞原子核運轉。

原子結構.jpg (13.43 KB, 下載次數: 0)

原子結構.jpg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2-18 12:58:16

目前量子力學的電子雲式模型,電子雲並不是在核外固定的軌道上運行,而以電子雲的大小及濃淡來表示電子群出現的區域及機率。   

氦原子.png (37.23 KB, 下載次數: 1)

氦原子.png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2-18 12:59:17

引言 使用道具
jkfmen
威爾斯親王 | 2018-12-18 17:34:39

在浩瀚的科學領域裡~渺小的個人就如瞎子摸象只看到偏狹的一面
所以需要開放的胸懷接納別人的觀點
還要加上犀利的推理判斷才有可能撥雲見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10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