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無忌道人
公爵 | 2013-3-20 18:13:04

本帖最後由 無忌道人 於 2013-3-20 18:53 編輯

鄭成功,(1624—1662年)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鄭森,字明俨,號大木,福建南安縣石井村人。其父鄭芝龍是當年的海盜,明末,被明朝招降。參于打清朝,后被俘投降,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組織向台灣移民,積極開發台灣島。1645年(清順治二年),21歲的鄭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韋健的召見,頗多賞識,被認爲本家,賜他國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稱之爲“國姓爺”。國姓爺從來沒有用過“鄭成功”這個名字,被賜姓他以后一直自稱朱成功,“鄭成功”是清朝不承認他的“國姓”地位而歪曲的稱呼。

鄭成功7歲回國,忠君愛國,所以在其父投降滿清后,鄭成功誓不投降,繼續抗清。于是滿清便殺了鄭成功的父親。

《鄭成功爲何被日本人視爲民族英雄:有血緣?》
  
鄭成功于康熙元年(1662年)率將士數萬人擊敗荷蘭殖民者,收複台灣,被后人稱爲“民族英雄”。但頗令人費解的是,隔海相望的日本竟也將鄭成功奉爲“民族英雄”。文史學者研究了日本人特殊的考慮。
  其一,鄭成功有日本血緣。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曾是一名海盜首領,流落在日本多年並與日本女子田川松結合,于明朝天啓四年在日本平戶海濱産下鄭成功。
  其二,鄭成功抗清正中日本下懷。1646年鄭成功起兵抗清,成爲南明最主要的抗清勢力。而日本征服中國的野心,從清朝時期開始進入實際操作階段。敢于與清朝對抗的鄭成功,正吻合了日本敵視中國的需要。
  其三,鄭成功興台符合日本野心。由于鄭成功拒不投降滿清,其后人也長期割據台灣抗拒統一,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日本企圖霸占台灣、大搞分裂中國的野心。在他們眼中,鄭成功是第一個日裔子孫經營台灣的例子。
  其四,鄭成功被歪曲成日本武士。在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門的《國姓爺合戰》中,把鄭成功這位中國民族英雄形象肆意加以歪曲和改造,以符合日本政治軍事目的之需要。他們胡說鄭成功是在日本長大,還給他起了一個日文名字“和藤內”。這出戲連續3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觀衆多達20多萬人次。

鄭成功他爸鄭芝龍原是個海盜頭子,后被南明隆武朝封“建安伯”,不過是玩了個日本女人生下鄭成功,怎麽就能把鄭成功當成日本人呢?被賜國姓也是姓朱,難道還能姓“日”?日本“天皇”可是沒有姓滴!日本人可真是詭計多端啊!




單選投票, 共有 406 人參與投票
您所在的會員組沒有投票權限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龍且 + 10 幹嘛問?他從沒想過去當日本天皇的子民吧!
世界大同 + 1 + 1 嘻嘻~鄭成功是哪邊人?要問鄭失敗啦~哈哈~

總評分: 名聲 + 11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3
FB分享
好心情哈哈哈
回覆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戚繼光2
伯爵 | 2013-3-20 21:00:54

本帖最後由 戚繼光2 於 2013-3-20 21:25 編輯
daneil 發表於 2013-3-20 20:00
鄭成功出生於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浦千里濱

也就是日本是鄭成功的故鄉


到底是誰在胡扯啊?鄭成功都被南明皇帝賜與“國姓爺”身份了,不稱他為明鄭難道還要稱他為日鄭不成?
你以為日本也有美國的《落地法案》啊?暈!那麼多的在日韓國人都在日本出生,為何持韓國護照啊?
鄭成功從未在臺灣建國,他始終以大明藩王自居。你說鄭成功在台建國,那他的國號、年號是什麼啊?
日本人愛歪曲歷史!捏造事實!

專家駁斥"台獨"分子所謂"鄭成功在台建國"謬論
http://www.jkforum.net/thread-3582369-1-1.html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世界大同 + 1 + 1 嘻嘻~目前看來好像沒有違規~尊重言論自由~

總評分: 名聲 + 1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k730630
大公爵 | 2013-3-20 23:38:42

你們都說錯了....
鄭成功是明朝人...當時並不叫中國...也沒人稱自己是中國人
鄭成功與你們任何人都無關...
因為明朝早已被清朝給滅國..
.嚴格說起來鄭成功與中國或日本都無任何關係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seoiety + 10 我很認同+1
世界大同 + 1 + 1 嘻嘻~蝦米~大家都說錯啦?鄭失敗您好喔~哈哈
天王老子 + 30 + 30 您亂有思想的。

總評分: 名聲 + 43  金幣 + 3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fkc130
王子 | 2013-3-21 00:14:42

都是歷史了
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世界大同 + 1 + 1 嘻嘻~沒關係啦~反正閑閑沒事~加減聊聊~

總評分: 名聲 + 1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JIANKANGYUNDONG
鄉紳 | 2013-3-21 01:27:48

小日本可真的不要臉,別的國家的人居然也敢往自己國家算。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無忌道人
公爵 | 2013-3-21 18:40:18

本帖最後由 無忌道人 於 2013-3-21 19:16 編輯
daneil 發表於 2013-3-21 14:39
當時明朝已經滅亡了 , 被一個落難逃亡的明朝餘黨封甚麼國姓爺 , 太可笑了

日本當時封鄭成功是民族英雄 ...



鄭成功死後,東甯王國,曆史上西方國家對台灣鄭氏政權的稱呼。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爲東甯。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稱之爲「東甯王國」,清朝史料稱之爲「東甯省」。后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

當時明朝已經滅亡了 , 被一個落難逃亡的明朝餘黨封甚麼國姓爺 , 太可笑了
你管得著嗎?歷史就是歷史!要不你去問問鄭成功? 被一個落難逃亡的明朝餘黨封甚麼國姓爺?
日本當時封鄭成功是民族英雄時 , 日本可是強大的王朝時代
日本何時封鄭成功為名族英雄啦?
“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在東亞展開競爭,於是荷蘭人對日本政府散播西班牙企圖顛覆日本政府陰謀,引起日本鎖國政策(僅僅允許清帝國與荷蘭)。”這就叫日本強大?。

鄭成功在台灣成立的王朝稱為東寧王國
鄭成功什麼時候成立王朝了?你所謂的“王朝稱為東寧王國”是他兒子的政經的事,不要忘了“對內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
當時西方人亦稱之為臺灣王國、福爾摩莎王國
根本沒有大明帝國的稱號

被人稱作什麽=就是什麽?

看看日本人對鄭成功的描述
鄭成功(ていせいこう) [ 日本大百科全書(小學館) ]

(1624─1662)
中國、明(みん)の遺臣。父は鄭芝龍(ていしりょう)、母は日本人田川氏の娘で、日本の平戸(長崎県)で生まれた。幼名は福松。7歳のとき、中國福建省泉州安平鎮にいた父のところに単身で赴き、名を森(しん)と改め、ついで南京(ナンキン)の大學で學んだ。1645年に福建に帰り、父芝龍ら明の遺臣に擁立された唐王隆武帝から、明の皇帝の姓である「朱」を稱することを許されて成功と改名し、忠孝伯に封ぜられた。成功が「國姓爺(こくせんや)」とよばれるのは、明の國姓である朱姓を與えられたからであるが、46年に父芝龍は清(しん)に降伏し、母は安平城で自殺した。成功は抗清復明の理想を捨てず、福州が父たちに落とされて隆武帝が捕らえられると海上に逃れた。48年には日本に援兵を請う使者を送ったが、江戸幕府はこれを黙殺した。

譯文
鄭成功
中國、明的遺臣。父鄭芝龍、母日本人田川氏的女兒、生於日本平戶(長崎縣)。幼名福松。7歲時單身前往父親所在的中國福建省泉州平安鎮、改名為森、接著就學于南京的大學。1645年回福建、被鄭芝龍等大明遺臣擁立的唐王隆武帝賜予其國姓、朱,改名為成功,封其為忠孝伯。1646年父親鄭芝龍降清,母親自殺于安平城。成功不放棄反清複明的理想,福州被父親等攻陷、隆武帝被捉后遂逃往海上。1648年雖然向日本派遣了借兵使者,可是江戶幕府無視了他的請求。

實在看不出鄭成功曾被日本封過“民族英雄”!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龍且 + 10 樓主太有才啦!
世界大同 + 1 + 1 嘻嘻~目前看來好像沒有違規~尊重言論自由~
天王老子 + 30 + 30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41  金幣 + 3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13-3-21 18:43:13

中日混血。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世界大同 + 1 + 1 嘻嘻~目前看來好像沒有違規~尊重言論自由~

總評分: 名聲 + 1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無忌道人
公爵 | 2013-3-21 19:30:34

本帖最後由 無忌道人 於 2013-3-21 20:15 編輯
k730630 發表於 2013-3-20 23:38
你們都說錯了....
鄭成功是明朝人...當時並不叫中國...也沒人稱自己是中國人
鄭成功與你們任何人都無關.. ...


台灣曆史教科書


中國史部份
第一章 中國歷史的起源與發展

好好學過嗎?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世界大同 + 1 + 1 嘻嘻~目前看來好像沒有違規~尊重言論自由~

總評分: 名聲 + 1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無忌道人
公爵 | 2013-3-21 20:35:55

本帖最後由 無忌道人 於 2013-3-21 20:38 編輯
daneil 發表於 2013-3-21 19:41
孫文喊著驅逐達魯恢復中華

也就是中華在大清眼中是謀反叛亂組織


①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于中國,嶺北屬于俄羅斯。西以額爾古納河爲界,南屬中國,北屬俄國,額爾古納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諸房舍,應悉遷移于北岸。
②雅克薩地方屬于中國,拆毀雅克薩城,俄人遷回俄境。兩國獵戶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則捕拿問罪。十數人以上集體越境須報聞兩國皇帝,依罪處以死刑
③此約訂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罷論。自兩國永好已定之日起,事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納,並應械系遣還
④雙方在對方國家的僑民“悉聽如舊”
⑤兩國人帶有往來文票(護照)的,允許其邊境貿易
⑥和好已定,兩國永敦睦誼,自來邊境一切爭執永予廢除,倘各嚴守約章,爭端無自而起。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摘自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中俄《尼布楚條約》原文

第二款 一、再前于戊午年九月大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大英欽差大臣額爾金,將大英欽差駐大臣嗣在何處居住一節,在滬會商所定之議,茲特申明作爲罷論。將來大英欽差大員應否在京長住,抑或隨時往來,仍照原約第三款明文,總候本國谕旨遵行。

第五款 一、戊午年定約互換以后,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撫大吏,以凡有華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國所屬各處,或在外洋別地承工,俱準與英民立約爲憑,無論單身或願攜帶家屬一並赴通商各口,下英國船只,毫無禁阻。該省大吏亦宜時與大英欽差大臣查照各口地方情形,會定章程,爲保全前項華工之意。
摘自《中英北京條約》原文

做人要誠實!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龍且 + 10
世界大同 + 1 + 1 嘻嘻~目前看來好像沒有違規~尊重言論自由~

總評分: 名聲 + 16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戚繼光2
伯爵 | 2013-3-21 21:34:53

本帖最後由 戚繼光2 於 2013-3-22 15:39 編輯
daneil 發表於 2013-3-21 19:41
孫文喊著驅逐達魯恢復中華

也就是中華在大清眼中是謀反叛亂組織


你想滅西太后的九族啊?

你不知道西太后的名言嗎?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慈禧太后

1901年2月14日,清廷頒布上諭:“本年夏間,拳匪構亂,開釁友邦。朕奉慈駕西巡,京師云擾。疊命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李鴻章作爲全權大臣,便宜行事,與各國使臣止兵議款。昨據奕劻等電呈各國和議十二條大綱,業已照允。仍電饬該全權大臣將詳細節目悉心酌核,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既有悔禍之機,宜頒自責之詔……”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戚繼光2
伯爵 | 2013-3-22 01:04:37

本帖最後由 戚繼光2 於 2013-3-22 07:04 編輯
daneil 發表於 2013-3-22 00:14
條約有滿文、俄文、拉丁文  3個版本

根本沒有中文版 ,


此約將以華、俄、拉丁諸文刊之于石,而置于兩國邊界,以作永久界碑。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幸好中俄《尼布楚條約》有漢語碑文,碑乃大清朝所立!

康熙老皇爺就知道有這一天,所以專門為你立了這個碑,還特意刻上了漢文!
他老人家可真是先知先覺啊!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龍且 + 5 我很認同+1
世界大同 + 1 + 1 嘻嘻~目前看來好像沒有違規~尊重言論自由~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戚繼光2
伯爵 | 2013-3-22 01:14:43

本帖最後由 戚繼光2 於 2013-3-22 01:15 編輯
daneil 發表於 2013-3-22 00:29
清朝末期,由於清朝統治者不求進取,不改革落後的統治體制

因此在列強紛爭的年代中,不斷簽訂喪權辱國 ...


你不是說
“清朝時你必須高喊我是大清帝國 , 誰敢說我們是中華 , 早就被砍頭了 , 甚至滅九族”嗎?
現在已經給你提供證據了!
西太后的聖諭“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西太后竟敢說自己是中華,你滅她九族就是了,還狡辯什麼?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世界大同 + 1 + 1 嘻嘻~目前看來好像沒有違規~尊重言論自由~
liangmo123 + 1

總評分: 名聲 + 2  金幣 + 1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