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587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SETG
勳爵士 | 2009-8-6 15:26:31

心念與人緣

            寬於恕人,嚴於律己
  
  范忠宣公(即是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時常告誡他的兒子說:「一個最愚笨的人,如果責備起別人,則顯得精明;縱使一個人有聰明才智,如果寬恕自己,就會昏愚。只要經常以責人的心責備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寬恕別人,不怕不會達到聖賢的境地。」
  有一位朋友請教范忠宣公,他回答:「只有儉可以養廉,只有恕可以成德!」(《德育古監》第一二七頁)
  鄺子元說:「寬恕是求仁的要道,而放大心量又是行恕的要點。學習放大心量應怎麽下手呢?應該窮究事理,窮理則明,明則寬,寬則恕,恕則仁。」(《德育古監》第一二七頁)

            讚美人善,每過其實
  
  後漢的龐統,稱讚別人的優點往往言過其實。有人覺得奇怪而問他。
  龐統答道:「現代善人少,惡人多。當有人要復興風俗、增長道業時,如果不給他美言幾句,則行善的人便會更少。我讚美十個人而失去五個人,至少還剩下一半,這麽做可以使有志為善的人自我勉勵,不是很好嗎?」
  關夫子訓示說:「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願人常說好話。」我們可以說龐公是一位善於體會這種訓示,而裨益風俗的人。(《感應篇彙編》第二卷第二十三頁)

            原諒他人,自己得福
  
  司徒馬森的父親,四十歲才生了一個男孩。那個小男孩四歲時,眉清目秀,司徒夫婦倆人對待他好像寶貝一般。
  有一天,婢女抱孩子出外,不小心失手,小男孩從高處跌下,左額受傷而死亡。
  司徒先生見了,立即叫婢女逃匿,自己抱著死掉的兒子到屋內,告訴司徒太太說:「我自己失誤,而使孩子摔死!」
  他太太大吃一驚,非常痛心,曾昏迷數次撞倒司徒先生。她尋找不負責的婢女,想要打她,可是沒找到。
  那位婢女跑回家鄉,把事情的經過告訴她的父母。她的父母感動得流出眼淚,日夜祈求上蒼,祝福司徒先生早生貴子。
  次年,司徒夫人果然生了一個男嬰,左額有明顯的紅色傷痕,他就是司徒馬森。(《德育古監》第四十九頁)

            寬待下人,慈湣人子
  
  楊誠齋的夫人羅氏,年紀已經七十多歲了,在寒冷的冬天,天一亮就起床,到廚房煮稀飯,等每一位奴婢都吃完早點後,才叫她們工作。
  她的兒子楊東山稟告她:「天氣這麽冷,您自己這麽早起,是何苦呢?」
  楊夫人回答:「奴婢也是人子啊!早晨寒冷,必須使她們身子有點暖氣,才能夠做事。」
  她生了四男三女,都是自己哺乳,而不請奶媽。她說:「讓別人的孩子饑餓,來哺乳我們的孩子,於心何忍呢?)」
  後來,她三個兒子都登第。
  (附)從前有兩首賣男女詩:
  「養汝如雛鳳,年荒值幾錢?
  辛勤當自愛,不比在娘邊。」
  「哭盡眼中血,淚灑身上衣,
  業緣如不斷,猶望夢來歸。」
  這些詩詞非常淒惋,使人讀了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德育古監》第四十六頁)

            多取人善,獎勵後輩
  
  陳,字此錫,性情非常謙虛和藹,從不與人爭執。他跟人議論時,時常擷取別人的長處。縱使對方有缺點,他也不會當面讓人出醜,只是婉轉地暗示或提醒他。很多人回去反省以後,無不慚愧和佩服。
  他特別喜歡獎助和勉勵後學,只要後輩有任何可取的言語和行為,他就加以稱讚,傳揚對方的優點,並且說自己不如他們。
  他後來做到宰相。
  王陽明先生說:「一般朋友固然以責善(指責缺點、敦促對方改善)為貴。然而必須說教指責的地方少,誘導勉勵的用意多,才行!」古德也說:「直接說出別人的缺點不能叫做正直。」這些道理深足以破除一般人似是而非的見解。(《德育古監》第五十二頁)

            聞人有善,喜若己出
  
  杜正獻聽到別人的優點,便欣喜萬分,宛如那些優點都是自己的一般。劉集賢聽到別人行善,便稱道不已。韓忠獻聽到別人做了一件小善事,便說:「這是我所不及的!」
  他們這幾位古賢盡心為人、體恤家邦,擇取旁人的善行,惟恐一不小心錯失鼓勵行善的機會,所以這麽樂於獎助、勉勵和讚美別人。因為推薦賢能以利益國家百姓,正是從政者所應該知道,豈只是愛好而已?(《感應篇彙編》第二卷第二十三頁)
  宋朝的真西山說:「聽到別人做了某一件善事,應當讚歎隨喜;聽到別人的過失,必須盡力掩蓋隱藏。促使別人事業和善行成功,才不致敗壞自己的德性!」
  古人如此存心助人,我們又怎麽可以破壞或譏毀別人已經成功的事業或善行呢?(《感應篇彙編》第三卷第三十八頁)

            心存善願,易度眾生
  
  佛在世時,有一個村落,流行著偏邪的見解,不順從佛的教化。
  於是,佛就派遣目連尊者去。結果那一村落的人民都傾心向化。
  佛說:「這些村民跟目連有緣!過去劫,目連曾經當樵夫,看見山中有許多蜜蜂聚集在一起,要飛過來螫他。他對蜜蜂說:『你們都有佛性(成佛的潛在力),不要產生毒害的心,將來我如果成道,應當度化你們!』因此那群蜜蜂就飛走了。」
  今天這一批人就是從前那群蜜蜂,因為目連度化他們的念頭和願望,所以今生他一去,他們就立即接受他的度化!(《經律異相》
  邵康節寫一首詩告訴我們怎麽心存善念:
  「每日清晨一炷香,謝天謝地謝君王。
  但求處處田禾熟,惟願人人壽命長。
  國有賢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爹娘。
  四方寧靜干戈息,我若貧時也不妨。」(《感應篇彙編》第三卷第三十八頁)

            祝福大眾,事業繁榮
  
  有三家西裝店排在一起,中間的那家西裝店生意非常興隆,其他兩家生意清淡。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他們三家店的門面裝璜和手藝都不相上下,可是顧客偏偏喜歡去中間那家西裝店。
  有位元記者覺得很奇怪,就跑去那家西裝店請教老闆。
  老闆回答:「我也說不出什麽道理來!不過敝店有一個特色,就是:我們店�的同仁,不論大師傅或小工人,都懂得先放下過去的憂傷和怨恨,帶開朗的心情上班,當他們裁剪或縫紉衣服時,一定不斷地說出祝福的話語:『祝你穿得舒適,祝你幸福、快樂、英俊!』或許因為這樣,許多顧客都非常滿意本店做的衣服,甚至有些人說:當他們心情不佳時,穿上本店所做的衣服,心情便會好轉!」(《生命的旋風》第八十二頁)

            說人過失,自己不幸
  
  明武宗正德年間,漢州有一位姓王的書生喜歡指摘別人的過失。
  鄰居的兒子逝世,姓王的書生便斥責他說:「由於你們罪大惡極,所以才會有喪子的果報!」
  不久,他自己生了兩個孩子,也都因病夭折了。
  鄰居反過來嘲笑他:「你的罪惡難道不是更深嗎?」
  姓王的書生的族兄年終考績第四等,他便告訴族兄:「你平時不下功夫,寫的文章實在荒謬,怎麽能有好的成績呢?」
  沒想到,翌年,姓王的書生參加考試,竟然名列第五等。
  他的族兄也反過來嘲笑他:「我想族弟的工夫更差,文章寫得更荒謬了!」
  當時,許多人都把這件事當成笑柄。(《感應篇注訓證》第一七一頁)

            平易近人,替人設想
  
  沈心松先生是袁坤儀(《了凡四訓》及《靜坐法》的作者)的姑丈。袁坤儀曾描述:
  他為人樂觀而且平易近人,從未談論他人的過失,跟他說話和和氣氣,惟恐傷害到別人。不會對僕人和婢女用怒駡的聲音和顏色。
  有一天,他到浦家去赴宴,很晚才踏上歸途,僕人都醉了,沈心松自己划船載著大家回來,到岸後,命令諸位僕人的妻子,各自扶丈夫去安寢。
  翌日,沈心松一直未起床,我姑姑袁夫人催促他說:「為什麽您今天特別晚起呢?」
  沈心松答道:「如果我早起,恐怕僕人們看見我會心生慚愧。不如等他們都下田工作後,我才慢慢起來,也不晚。」
  我姑姑也頗厚德,未曾疾言厲色。我曾經坐在廚房內片刻,看她日常生活的表現,不愧古人。當時,表兄有病,姑姑親手放置一碗好酒在桌子上。有一位僕人名叫文成,從外面進來,將那一碗酒倒在庭院。姑姑詢問他原因,他回答:「我以為是茶!」
  姑姑說:「你不知道,就沒有過。從今以後,凡事要仔細啊!許多粒米也難做成一滴酒啊!」
  文成頗感羞愧,因為姑姑寥寥數句話,比打罵還有效。
  又有一位小孩端著瓷盤,不小心在廚房翻落。他母親責駡他。
  姑姑看見立即阻止她,並且說:「這又不是故意的,怎麽可以責備他呢?只要把碎片掃乾淨,不要留下來傷害別人的腳,就行了!」
  有一位田保坐船來探病,姑姑為他準備酒食,送他坐船的錢,並且預計他所送禮物,加厚回報他。她告訴我:「貧窮的人來探病,一片熱忱和善心就夠令人敬佩了,豈可讓他再賠本呢?」
  我觀看片刻,發現她的一舉一動都非常合乎倫理。
  後來,她的兒子沈科,孫子沈道原,也都考上進士。(《德育古監》第四十七頁)

            面帶笑容,廣結善緣
  
  種瓜的老叟,看瓜的好壞,不必用手彈,也不必用鼻子聞,只憑眼力看就知道。看人也是一樣。
  遼陽縣張忠堡有個老太太,自從過門就挨丈夫罵,一直到老。她問王鳳儀:「我為什麽經常挨駡呢?」
  王鳳儀回答:「只看你那幅陰沈沈的臉,就該挨駡。你以後紡紗或做針線工作時,常用小鏡子照照自己,看有沒有笑容。如果有了笑容,就不會挨駡了!」
  她照王鳳儀的話去做後,她的丈夫不但不再罵她,反而對她非常好了。(《王鳳儀言行錄》第三四九頁)

            有好伴侶,長途不累
  
  有人問:「從紐約到東京,那一條航線最近?」
  對方答道:「如果身旁有一個好伴侶(goodorgpany),則無論坐那一條航線,都會輕鬆愉快,覺得很快就到目的地。」(佚名)

            善待下人,遇救免難
  
  晉朝的顧榮,字彥先,是吳郡人。
  有一天,他在洛陽,朋友邀他出席宴會。他發現端菜的僕人臉上露出渴望吃的表情,立即放下碗筷,把自己的菜分給那位僕人吃。
  同座的人都笑顧榮,但是他說:「那有整天端送菜肴,而卻不知其中味道的人呢?」
  後來趙王倫叛亂(注),顧榮渡過長江逃難。每當顧榮遇到危急時,身旁時常出現一個人保護顧榮。顧榮問他原因,發現對方就是從前接受贈食的那位僕人。(《世說新語》第一篇第十八則)
  注:《晉書》的文士傳記載:「趙王倫篡位時,他的兒子擔任中領軍,逼迫顧榮充當長史。等到趙王被殺後,顧榮也被捕了。」《晉書》的顧榮傳也記載:「趙王倫事敗後,顧榮被抓。當他即將被砍頭時,那位傳遞膳饈的僕人正好擔任督率(監督領班),拯救顧榮,他才倖免於難。」

            人言己過,益見忠直
  
  王旦當宋朝的宰相時,寇准經常批評王旦的缺失,王旦卻一直稱讚寇准。
  皇上說:「你稱道寇准的長處,他卻專談你的缺點!」
  王旦答道:「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由於我在宰相的職位較久,缺失必然比較多。寇准講話毫無隱瞞,愈可以看出他的忠直,這是我敬重寇准的理由!」(《宋史》王旦傳)

            瞠心淨盡,不道人過
  
  王旦的家屬從來沒有見過王旦發脾氣。
  有一天,他們嘗試讓王旦發怒,以少許塵埃和墨水投入菜羹中。王旦只有吃飯。
  家屬問王旦:「您為什麽不吃菜羹呢?」
  王旦答道:「我偶而不愛吃肉!」
  後他們又把米飯弄髒了。
  王旦說:「今天我不想吃飯,可否另外弄一些稀飯來?」
  他從來不買田地和房宅。王旦說:「子孫會各自獨立,何必購置田宅呢?它只使人因為爭奪財產而得到不義的聲名!」(《宋史》王旦傳)

            方式不同,人緣互異
  
  世界各地的乞丐,表達祈求的方式不同:
  中國的乞丐,又被稱為「告地狀的」。他把自己的身世和所遭遇的苦楚,一五一十用毛筆寫在紙上,裝入玻璃框中。讓過路的人看了,自動產生惻隱憐憫的心。
  阿拉伯的乞丐常說:「看在阿拉的份上,請你施捨一點吧!」
  印度的乞丐喜歡向觀光客表示友善,而且要到錢後,還會窮追不捨。臺灣的乞丐喜歡大批湧向做法會的寺廟或市集,並且沿途占立據點。
  英國的乞丐最紳士,他們對路人說:「先生!人生難免有失意的時候,人在失意時最需要朋友的幫忙,我現在正處於困境,相信你會樂意幫助我!」

            一言之托,終身不忘
  
  後漢時,有一個人姓朱名暉,家世非常顯耀。漢光武帝曾經任用他為郎官,不久,因為生病而離去,並完成太學的學業。
  同縣的朋友張堪在太學看到朱暉,挽著朱暉的手臂說:「我覺得你很不錯,甚至可將我的妻兒託付你!」
  朱暉認為張堪是一位知名的人士,不敢答應。從此他們兩人便沒再碰面。
  張堪逝世後,朱暉聽說他的妻子生活貧困,便親自去探訪,並以厚禮饋贈張家。
  朱暉的兒子朱頡問說:「爸爸您沒有跟張堪做朋友,我平生都未曾聽過他的事情。」
  朱暉答道:「張堪曾對我說一些知己的話,我心中已經信受了!」
  朱暉與陳楫頗為要好。陳楫過世後,遺留下一位兒子陳友。
  有一天,南陽太守聘請朱暉的兒子朱駢出來當官,朱暉辭掉自己的兒子而推薦陳友。他就是這麽講義氣!
  南陽發生大饑荒,朱暉把家中的錢財全部拿出來,救助同宗或同�的貧窮親友。後來,朱暉做到尚書令的大官。他兒子朱頷當了陳相,孫子朱穆出任冀州刺史。(《後漢書》朱暉傳)
  (評)古人對於一面的交情及一句交托的話,竟然會終身不忘。要做到這樣,除了重視自心的信義,輕視身外的財貨,似乎沒有其他訣竅。再者,張堪曾經以數百萬文錢給他哥哥的兒子,理應獲得厚報。(《歷史感應統紀》第一卷第一百三十四頁)
與物無爭,人我兩忘
  
  劉直以純孝聞於鄉里,有人偷了他的衣裳,他不加追究。州�有一位將軍姓廉名知,故意叫人偷走他的衣裳,他也不訴苦或理會。於是廉知便叫偷竊者將衣服還給劉直。
  劉直笑著說:「那些衣服是我自己送他,不是他偷的!」
  那位將軍認為劉直很有義氣,賜他金子和衣帛,劉直卻不接受。
  劉直的兒子仁罕,做到都校的官職。他的孫子劉謙,出任節度使。(《宋史》劉謙傳)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