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496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happlyhong
男爵 | 2009-9-29 10:18:22

  一個自制的萬花筒
  
  關於陳侗的《自己的世界》
  
  
  
  趙 松
  
  
  
  
  這個世界似乎正是由於籠罩在無所不在的政治權力與無孔不入的傳媒力量之下而顯得比任何時候都充滿活力,並做出一種要促成一個正常健全的時代早日降臨的偉大姿態。這兩種力量與人民群眾不斷的周旋,在其中發出的壯觀的海潮般喧囂聲裡,個人的聲音約等於無。在這樣的背景下,可以肯定的是,陳侗的這本微薄的《自己的世界》是件不合時宜的東西,由於它的無法歸類和難以命名,由於它的不夠輕松,不夠嚴肅,或者是不夠前衛,不夠另類,不夠煸情和獵奇,甚至不會觸動大多數人對法國對巴黎的某種浪漫情結……。對於手中拿著旅行指南的人來說,陳侗的敘述恐怕會反而讓他迷失方向。
  
  這本書讓我忽然想起多年以前的一個場景:一個遠房叔叔把一些彩色的碎玻璃裝入硬紙筒的玻璃底部,留下一個用來觀察的孔,他把它舉起來,對著光亮,緩慢地轉動,我們看到了寶石花一般的圖案在不遠處不停地浮現、綻放、消失、重現,那情景似乎比銀河穿越的星空還要美妙。那就是萬花筒。他曾經做過很多個不同樣式的萬花筒,其中的一個給了我,讓我在童年的某段時間裡覺得自己跟他一樣是個幸福的人。它所需的材料是那麼的簡單易得,幾乎都是邊角余料和沒什麼大用的東西。《自己的世界》這本彩色的小冊子出現在我手裡的時候,我想到了萬花筒,實際上從構成的機理上看,它就是一個用文字、圖片和色彩、紙張自制的另一種萬花筒,你隨意地翻開它的任意一頁,持續注視一些時間,然後合上它,再找另一些時間翻開另一些頁面,直到把所有的內容都看過,你就會發現它有著這樣的結構。
  
  書的封面和封底的對比給人留下的印像是鮮明的。整體的墨綠氛圍中,沉郁的運河、微白的靜寂樓房、滯重的灰白雲層以及茂密的樹冠和彎曲著的鐵拱橋所組構的片斷與白底黑線條的巴黎地圖的局部不對稱結合所產生的那種強烈的反差效果。如果說,關於運河的寂靜畫面中透露出某種個人視野裡的孤獨的話,那麼,那一小片黑白地圖所突現出來的,卻是某種極度嚴密的、能造成過度想像和憧憬的、令人焦慮不安的堅硬的理性,它使你想起福樓拜筆下那個天真而又狂熱的包法利夫人在鄉下小鎮裡通過一張地圖和一些時髦的小玩藝近乎發狂地想像巴黎華麗生活時的狀態。是想像的激情使得原本十分呆板單調的線條裡產生了出人意料的全新的空間。相形之下,具體的巴黎完全又是另外的樣子。透過那些圖片,我所看到是一個多少隱含了些憂郁意味的沉重的巴黎。事實上,陳侗眼裡的巴黎,是我們永遠看不到的。同樣道理,他筆下文字構建起的那個碎片般的巴黎在抵達我們的視野裡之後,就是一個陳侗再也無法找到的城市。在我看來,這本小書是他利用有限材料??或者說巴黎的邊角碎料親手制作的一個外表普通結構簡單卻又無法復制的自己的萬花筒。那些碎片在底部如何隨機地組合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卻是我們的手,不同的人的手,將如何去轉動它。
  
  在東北的撫順,我從城西到城東,在不斷隨意停下的公共汽車上晃悠了將近一個小時,就這樣我讀完了這本彩色的《自己的世界》。傍晚已經降臨。我站在終點站上有些弄不清方向,甚至有些弄不清自己身在何處。我被一個人獨自閱讀一個異域城市的文字誘引著來到了這裡。在這裡,我聞到黑暗著的空氣裡泛動著某種涼絲絲的細微而清晰的晚飯時分的氣息。這裡的一切都在明顯減速。……周圍先後明亮起來的遠近燈影交織出我的目的地:住在七樓的朋友家裡。“巴黎……”他熱愛巴黎。在不足十平米的窗戶朝向北的畫室裡,我們坐在雜物、書藉和沒有上框的油畫素描中間。他翻動著這本薄冊子。我們抽著煙。他的女人在做晚飯。他談起去趟巴黎需要多少費用,多少個人,湊成一個團兒,每個人只需花費多少錢就能在巴黎呆上半個月……。如果我們去巴黎,在那些有限的日子裡所能選擇的路線肯定將是多數人都會選擇的那一條,而不會像陳侗那麼個走法。我很喜歡與他談到巴黎。但實際上我從沒真正像他那樣很具體地想過要去一趟巴黎。因為我不知道我去那裡是為了什麼,我覺得自己無法停留在巴黎的任何地方,甚至一秒鐘都不能停留。我寧願就這樣,在這裡,不聲不響地偶爾想像著它。
  
  旅行開始前,結束之後,所間隔的並不是時間,而是一種幻覺。所謂的旅行,難道不是用一些具體的事實使無休止的幻覺解體的過程麼?幻覺在個人旅行的過程中化成了碎片、微粒。而後,又在個人的回憶中通過與不可靠但又有趣的記憶的重新結合變幻出意料不到的奇妙印像,這實際上是一種虛構的過程。波德萊爾說過:“幻覺……也許是數不清的,就像人與人之是或是人與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一樣。幻覺一旦消失,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人或事這以其存在於我們外界的本來面目出現時,我們就產生一種奇怪的復雜化的感覺,一半是由於對消失了的幻像感到惋惜,一半是由於面對新奇事物,面對真正的事實感到的可喜的驚奇。”(《巴黎的憂郁》)陳侗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法國的生活與藝術”。它們存在的前提條件就在它們的上面:自己的世界。這比什麼都重要。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