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black69
伯爵 | 2010-3-30 02:45:32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5-27 18:40 編輯

最近到中國軍事網站留言板
看到網民對於9月11日由日本H2B發射的無人太空船HTV
似乎讓他們很震驚   畢竟中國最自豪火箭在推力與科技水準已被日本拉開差距   
中國一向慣用捏造日本火箭失敗率高來打擊日本火箭固體液態推進器同時使用導致故障率高說法  
卻不承認固態火箭有推力大易保存優點   美歐日主流新銳火箭都有使用  
且美歐日都改用不毒害人體生物的液態燃料的事實  (俄中火箭都使用毒性極強液態燃料)
也因為日本近年來火箭都沒失敗   反而中國使用很久不改變  還排出有毒物質的全液態推進的長征火箭卻發生失敗事件   而蒙羞

而過去中國太空發展趁著蘇聯瓦解之際   從俄羅斯那邊拿到聯合號太空船技術  發展出神舟
用來搞政治宣傳的面子工程  來掩蓋其太空發展的落後   
日本這次發射的真正主角HTV太空船  則完全是日本技術不只體積大得多   空重大載重也大很有效率  藉由先進導引接近ISS  美國太空梭在2010年退役後 HTV將接下運補艙外實驗設備的角色
先前新聞傳出NASA要買進HTV來替代太空梭並非空穴來風

而HTV艙外實驗設備主要是用在希望號上
希望號實驗艙也是ISS上唯一有艙外實驗的   其他部位還有8噸的艙內保管室與15.9噸的艙內實驗室  跟機械手臂
一位日本太空人在宇宙中時間   也就輕易超過中國所有太空人在宇宙中停留的時間


H2B火箭諸元
起飛推力 大約850噸
外形和質量參數

全長 56公尺
火箭最大直徑 5.2公尺
起飛質量 551噸

第一級火箭 4台SRB-A改良型固態火箭
4台推力共 9220千牛頓(真空中最大)
工作時間 120秒
比衝 283秒

第一級    發動機 LE-7A液態火箭  一組2個
推進劑 液態氫/液態氧
單台推力 1098千牛頓  2台推力2196千牛頓(真空中)
工作時間 335秒
比衝 440秒

第二級
發動機 LE-5B液態火箭
推進劑 液態氫/液態氧
單台推力 137千牛頓
工作時間 534秒
比推力 447秒


運載能力
地球同步軌道GTO 8噸    低軌道LEO19噸
{  比較中國火箭   中國火箭  GTO最大為5.1噸   LEO最大為8.4噸  中國沒有固體火箭   還使用會危害生命的四氧化二氮+聯氨  }















直徑只有3.35公尺的長征2F火箭  LEO能力只有8.4噸  其實很粗糙  沒有使用固體火箭  而且還使用有劇毒的燃料



HTV太空船
基本諸元
全長 9.6m
直徑 4.4m
最大重量16.5噸   搭載    未加壓艙:1.5噸艙外實驗設備  與 加壓艙:4.5噸的艙內實驗物品及太空人生活品
目標軌道(國際太空站ISS軌道)
高度:350km∼460km
軌道傾斜角:約51.6度
單獨飛行能力:約100時間
軌道上待機能力:1週間以上
與國際太空站接合期間:最大30日間

與中國神舟相比   神舟長約7.4 m  最大直徑 2.72 m  最大重量 約7.5噸
{中國神州根本就是前蘇聯時代的聯合號太空船拷貝版  除了軌道艙稍微不同外
其他方面都相同  只能繞圈圈  無法像日本希望號進行太空實驗}
與中國數年後的天宮太空船相比   天宮最大重量約為8噸








HTV全體構成


HTV的在宇宙中飛行8天的軌道運行圖


HTV未加壓艙運補物品


HTV加壓艙   太空人可不穿太空衣狀況下進入加壓艙搬運貨物
加壓艙內部維持在1大氣壓、約攝氏20度


只有加壓艙與未加壓艙兩部分的HTV



H2B與HTV的CG



影片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20 + 20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20  金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3-30 02:46:55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3-30 03:04 編輯

日本太空船HTV與國際太空站接合成功

在9月11日凌晨由H2B火箭發射的HTV  經過一星期的飛行(原本只要4天但是這次飛行還有技術驗證所已花了七天)
在台北時間18日凌晨3點27分 HTV利用雷射照射接續在國際太空站的日本實驗艙「希望號」的反射板以測量距離,之後約花兩個小時,從距離國際太空站約300公里處靠近到約10公尺處、機器人手臂可達的距離處停下。
接近到ISS下方10公尺地方   此時兩者都以秒數近8公里飛行   所以兩者可說相對停止  這時防撞功能啟動  只要低於10公尺  HTV就會彈開


在同日的3時47分ISS的機械臂開始補捉HTV   3時51分完全固定住


5點41分HTV與ISS開始結合


6點26分結合完畢


9點49分   HTV與ISS的電力與通訊系統也開始互傳

HTV接合口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3-30 02:48:33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4-11 16:24 編輯

在宇宙中的HTV太空船
HTV主推進器

HTV機體上一些小甜筒狀的東西就是姿態修正火箭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3-30 02:49:53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4-11 16:26 編輯

中國趁這蘇聯解體之後超過10年經濟破產蕭條
從俄羅斯烏克蘭獲得神舟的技術
這對中國可使前所未有的大好機會  即使跟西方交流也拿不到
神舟就是前蘇聯的聯合號  只有軌道艙差別稍為大了點



HTV世界先進的自動導引控制
位在HTV航空電子設備艙裡   它是HTV的頭腦
包括航運與電子系統負責HTV的運輸控制與供電
使HTV可以完全自動駕駛飛行(也可接收來自地球的指令)
http://www.mitsubishielectric.co ... 01/pdf/20090827.pdf
http://www.mitsubishielectric.co ... /pdf/htv_nikkan.pdf

美國未來運貨太空船將引進日本HTV的近傍(鄰域)接近通信系統Proximity Communication System: PROX
HTV向ISS接近時雙方向通信進行的近傍通信系統  讓宇宙貨物輸送機   在ISS誘導下   安全接近   
該通訊系統為三菱電機發明
PROX、宇宙補給機(H-II Transfer Vehicle: HTV)が国際宇宙太空站(ISS)接近時、PROX通信無線通信を行います。GPS受信機を搭載しており、ISS軌道位置・速度情報向HTV提供
HTVからのデータを受信し、ISSへ提供します。また、地上からのコマンドを中継し、HTVへ送信します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3-30 02:51:49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3-30 02:54 編輯

日本宇宙船HTV脫離國際太空站
HTV在日本時間31日凌晨滿載廢棄物脫離ISS  在軌道正常運行。11月1日午後11時55分、11月2日午前1時25分、午前5時53分共3次、會進行軌道脫離、降低軌道高度。
11月2日午前6時25分、高度會降到約120km、接著進行大氣層再突入  宇宙船會燃燒掉。但預計一部分機體會墜落在南太平洋上。








引言 使用道具
notorious
勳爵士 | 2010-3-30 16:05:02

本文最後由 notorious 於 2010-3-30 16:06 編輯

1# black69
費了半天勁看完了,指出樓主存在的幾處錯誤:
1.固體火箭並不是先進的代名詞。固體推進劑比沖低,助推器質量比低,必須與高比沖的氫氧芯級搭配才能發揮最大運力,這也是如今美歐日等國大量使用固推的原因。另外,火箭技術獨步全球的俄羅斯從來沒有發展過民用大型固推,他們下一代的安加拉仍然是全液體火箭
2.固體助推器同樣具有毒性污染環境,現役的運載火箭中,真正實現綠色環保的反倒是俄羅斯的聯盟系列
3.神舟飛船系統結構與機構、制導導航與控制、熱控、電源、測控與通信、數據管理、著陸回收、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推進、儀表照明、應急救生、航天員、有效載荷共13個分系統組成,除去航天員系統還剩下12個分系統,樓主最好查看一下這12個分系統中有幾個是聯盟飛船的拷貝版
4.日本航天工業的弱點和優點一樣明顯。JAXA並不充足的年預算決定日本的航天工業無法具備太大規模,近三年以來日本的火箭年發射頻率與衛星年發射顆數都維持在很低的水平,基本與印度在一個檔次,相比中國大陸都差得遠,更不要說與美俄歐等公認的航天強國的差距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8 + 8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8  金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3-30 16:10:35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3-30 16:14 編輯

6# notorious


不會不會  固態的沒有聯氨那種毒性   不然美國歐洲老早就不用了
固態火箭推力很大是其優勢   太空梭的一具就有1200噸級  保存也容易
中國長征2/3的液態火箭比衝也沒有比H2A的SRB好

返回艙與服務艙都一模一樣    軌道艙有點不同而已   說神舟是聯合號COPY版  又不是我說的
中國的雜誌也有出版過

日本火箭還可以一次運載多枚衛星  中國這方面又如何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4 + 4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4  金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notorious
勳爵士 | 2010-3-30 22:06:41

本文最後由 notorious 於 2010-3-30 22:41 編輯

7# black69
1.固体推进剂燃烧产物的毒性并没有肼类燃料大,但不是完全無污染,H-2A、阿麗亞娜5等火箭並不能算是完全的環保火箭
2.SRB-A的比沖比現役長征火箭主發動機比沖高是事實,不过这个並不意味使用固推就是先進,要不然俄羅斯的火箭技術還不如印度
3.返回舱、推进舱外形一样就是copy版?以返回艙為例,神舟的返回艙無論是尺寸還是重量都比聯盟要大一號,外形和重心分佈發生變化對於返回艙這種高速再入的飛行器而言,意味著氣動數據和再入控制幾乎相當於重新設計,需要做重頭大量的風洞試驗,難度不比自研低多少。另外,神舟的電源功率遠高與聯盟,太陽能電池板可轉動,這說明神舟的電源、GNC和熱控與聯盟相差了不少。而神舟的推進系統同樣是國內自行研發,目前還在試驗過氧化氫/煤油的新型動力系統以實現無毒化。神舟飛船大量借鑒聯盟的成熟設計不假,部份關鍵載荷甚至還來自于俄羅斯,不過說神舟是聯盟的拷貝版未免太過草率
4.一箭多星又有何難?中國今年3月份發射長征四號丙火箭,一箭三星成功構建了中國首個海洋監視衛星星座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shinefinfin + 1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george770712 + 6 + 6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7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shit11811
伯爵 | 2010-4-5 07:12:06

好複雜,謝謝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4-6 15:50:12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4-7 01:25 編輯

8# notorious


2.SRB-A的比沖比現役長征火箭主發動機比沖高是事實,不过这个並不意味使用固推就是先進,要不然俄羅斯的火箭技術還不如印度


一般液態火箭的比衝都比固態火箭高啊

4.一箭多星又有何難?中國今年3月份發射長征四號丙火箭,一箭三星成功構建了中國首個海洋監視衛星星座


日本有一箭八星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3 + 3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3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notorious
勳爵士 | 2010-4-10 10:16:29

本文最後由 notorious 於 2010-4-10 11:15 編輯

中國長征2/3的液態火箭比衝也沒有比H2A的SRB好

回頭查了一下,現役長征火箭的一級主發動機地面比沖259秒,真空比沖289秒。SRB-A的281秒比沖應該是真空狀態下的數據

日本有一箭八星

一箭多星技術主要看不同衛星的軌道、入軌精度以及入軌姿態精度,與一次運載的衛星數並無直接對應關係,並不是說衛星越多技術就越先進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3 + 3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3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4-11 00:39:05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4-11 00:57 編輯

11# notorious
281秒是真空下數據  但是燃料量有66噸  長征2F財40噸

所以你的意思是愈少衛星愈進步{:3_303:}
火箭一次運載多顆衛星  難度是比一衛星難的   可以很多衛星在同一軌道啊
也可以脫離地球重力  展開行星探險啊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3 + 3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3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notorious
勳爵士 | 2010-4-11 09:57:35

本文最後由 notorious 於 2010-4-11 12:01 編輯

12# black69
1.助推器之間沒有這種橫向的比較性。任何火箭的構型都是按照一個整體作優化而得到的,把不同火箭的助推器拎出來單獨比較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2.我什麼時候說過衛星越少技術越高了?您看清楚我的話再發言也不遲。評判一箭多星技術水準非常麻煩,單獨看衛星數是很片面的。一箭多星技術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發射多顆衛星進入相同或相似軌道(例如中國首次一箭多星發射),另一種是衛星進入完全不同的軌道(例如長征二號E首飛),後一種與MIRV技術相通,實現的難度更大。另外,如果一箭多星組網構成星座(例如今年年初長四丙發射),對不同衛星的軌道精度有嚴格要求,難度同樣很高。還有,如果重型火箭執行GEO衛星的多星發射任務(例如阿麗亞娜5ECA今年的首飛),同時將兩顆昂貴的通信衛星送入GTO軌道,其風險極大,對技術的可靠性要求也很高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5 + 5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5  金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4-11 15:51:46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4-11 16:11 編輯

13# notorious
1.助推器之間沒有這種橫向的比較性。任何火箭的構型都是按照一個整體作優化而得到的,把不同火箭的助推器拎出來單獨比較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對啦  不過SRB式平均170噸級   YF-21財75噸級



一箭多星技術主要分兩種,一種是發射多顆衛星進入相同或相似軌道(例如中國首次一箭多星發射),另一種是衛星進入完全不同的軌道(例如長征二號E首飛),後一種與MIRV技術相通,實現的難度更大。

那個日本都搞過了

還有,如果重型火箭執行GEO衛星的多星發射任務(例如阿麗亞娜5ECA今年的首飛),同時將兩顆昂貴的通信衛星送入GTO軌道,其風險極大,對技術的可靠性要求也很高

H2B  除了發射HTV外  另一目標就是同時發射兩枚通信衛星送進入GTO  我之前好像提過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4 + 4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4  金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tianmoxiangfu
見習騎士 | 2010-5-17 00:26:39

本文最後由 george770712 於 2010-5-17 01:36 編輯

看來樓主是大日本帝國的死忠呀,應該有良民證吧
不過跟扶不起的H-2B相比,我更想了解一下LE-X這個傳說中的超星星,望樓主不吝賜教
LE-X如果成功可算是引領世界的產物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3 + 3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3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5-27 18:41:32

本文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0-5-27 20:33 編輯

15# tianmoxiangfu


我只是點出日本火箭科技領先中國有20年的事實罷了
日本使用LE-X的火箭大概要2017或2018才會登場吧
我只知道他是Expander Bleed cycle 的液態氫氧火箭  真空推力1448KN
海面上推力1190KN(120噸)  真空比衝430秒  海面比衝363秒

助推段式並連2具LE-X引擎  直徑4。07公尺 燃料重129噸  總重149噸
還有並連3具直徑5.2公尺火箭  公布燃料量是170噸  但實際應該更多才是 
一具LE-X重量是2。25噸  並連3具是6。75噸(與RS68一樣)但是比衝推力都較RS-68高
所以將來類似美國DELTA-4HEAVY  日本可能會擁有 
下圖是直徑4公尺的    如果改為直徑5.2公尺 每具並連3個LE-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5 + 5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5  金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0-6-14 16:00:11

16# black69


那個使用俄羅斯聯合號技術與資料打造的神舟5號的
太空人楊先生聽說降落時滿臉是血    中國新聞畫面公布的式處理過的畫面

但是說到造假  最嚴重的是2008年的神舟7號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5 + 5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5  金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nv8812
子爵 | 2011-11-11 05:33:08
受到警告

asdfghjkldfghjkl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10 -10 你發表無意義的回覆!

總評分: 名聲 -10  金幣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x76rg
騎士 | 2011-11-23 13:37:42

你們不覺得HTV很像哆啦A夢的其中一樣道具,好像叫[....逃生火箭]的樣子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