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22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4-6 14:59:03

孫式太極拳介紹

孫式太極拳創始人孫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河北完縣人。自幼酷愛武術,從師李魁垣學形意拳,繼而學于李之師郭雲深,得郭先生真傳,又從師程廷華學八卦掌。經數年研摩,功夫深厚。後又從師郝為真學太極拳。孫祿堂畢生研究武術,精形意、八卦及太極拳術,並聚三家拳術之精義,融會一體而創孫式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動作舒展圓活,敏捷自然。練時雙足虛實分明。全趟練起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時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適宜任何年齡、各種體質的人習練。

太極拳是我國特有的武術項目之一,是一種"內外兼修"的運動(內主靜心養性,外主鍛煉體魄);是以柔曲為體,以剛直為用。非柔曲不能化,非剛直不能用。體用則為以柔克剛,牽動四兩撥千斤的技擊方法。練此拳時應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內外相合,千萬不可用拙力。應以意行力,意到力到。

關於太極拳的練法,先父常說:郝為真先生談練太極拳有三層意境,初練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絲毫散亂,此則拳成矣。

太極拳的姿勢、動作,都有一定的要領,並各有其意義。茲摘要介紹如下:

 頭:頭要上頂,但不可用力。下額自然收斂,頭項正直,精神貫注。全身鬆開,頂、蹬、伸、縮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虛靈。即所謂虛靈頂勁。

 口:口要虛合,舌頂上胯,用鼻呼吸。

 胸: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則氣沉丹田。胸挺則氣湧胸際,上重下輕,腳跟漂浮,為拳家所忌。胸含則氣貼於背,力由脊發是為真力。以上即所謂含胸拔背。

 肩:兩肩務要鬆開,下垂。切忌聳肩,否則氣湧於上。

 肘:兩肘要向下松垂,兩臂自然彎曲。即所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之意。

 手:五指張開,塌腕,虎口略圓,手心略內含,如抓抱一圓球之狀。

 腰:腰必須塌住。因腰是全身動作之樞,力量之源。人之旋轉、進退、虛實變化全靠腰勁貫串。

 腿:兩腿彎曲,務必分清虛實,即身體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體重心移於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反之,左腿為實,右腿為虛。分清虛實為太極拳之要義,運動起來轉動輕靈。否則邁步重滯,易為人所牽動。

 呼吸:所謂氣沉丹田(臍下三寸處),就是指深長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壓氣,一定要使呼吸純任自然。

 意與力:太極拳的特點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極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鬆開,不使分毫拙力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要求極柔軟而極堅剛,極沉重而極靈活。意到力到,運用自如。倘用拙力則遲滯不靈。力浮於外就不符合太極拳的要求了。何謂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蓋因意之所至氣即至,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經絡,無時停滯。久練則真正內勁即可產生。

 動與靜:氣功的靜坐是靜中求動,拳術是動中求靜。練拳時心要靜,精神集中,動作才能圓活。

 以上分別論述了運動要領。但學者務必注意太極拳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所練在神。精神為主帥,身體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舉動自能輕靈。心意與形體動作協調一致,方能內外相合為一。練時須注意上下相隨,身體各部完整一致。如有一處動作不整,就會使神氣散亂。再者,練拳時要以意行力,相連不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運勁如抽絲"即此意也。為便於讀者記憶,現把這些要點編成口訣如下:

太極拳本內家拳,不用拙力意當先。
虛靈頂勁神貫注,下頦收回即自然。
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羅鍋肩"。
練時沉肩又墜肘,肩聳肘懸不是拳。
塌腰能起全身力,腰不塌住靈活難。
兩腿彎曲分虛實,太極要義在�邊。
呼吸下沉丹田穴,純任自然莫強牽。
上下相隨成一體,動作綿綿永相連。
動中求靜靜中動,練時神氣務周全。
切記要點莫遺忘,持久習練益自顯。

一代宗師孫祿堂

    我國著名武術家孫祿堂是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不僅武技超群,武德超卓,而且在其成名之後,仍能虛心向別人學習,博采眾家之長,不斷推陳出新,其俊才絕藝堪稱一代宗師。
    孫名福全,字祿堂,晚名涵齋,祖籍河北省完縣城東會家?村(現屬望都縣)。孫祿堂天資聰穎,過目成誦,幼從李魁元讀書,兼習形意拳術。後經李引薦,複從師祖郭雲深造。時郭曾往來于北方諸省,訪友傳藝,恆命孫祿堂相隨。郭師騎馬而馳,孫祿堂步趨其後,手攬馬尾,日常行百數十�,功夫由是大進。孫中年走京師,又受教于八卦名家程廷華、李忠元二師,盡得八卦拳藝之壺奧。稱後,又與河北郝為真結識,甚相投契。未幾,郝師訪友不遇,潦倒街頭。孫慷慨解囊,請醫煎藥,朝夕照護,月餘病癒。郝師深為感動,願以平生所學拳術相授,於是孫執弟子禮,從學數月而得其精微。
    孫祿堂功底深厚,武藝卓絕,德高望重,譽滿京師。時清軍機大臣鹿傳霖之季子,性嗜武,喜馳騁,延孫為師。一日,鹿生新得一駿,邀孫同至郊外試騎。鹿生搶生著鞭,觀者皆稱好馬。鹿生歸,懇求孫策馬一試。孫待馬行數步,乃尾躡其後,縱身而起,勢若飛燕穿林,倏然附於奔馬背上,兩手輕按季子肩臂,鹿竟不覺孫在其身後。旁觀者得引奇觀,無不齊聲喝彩。
    孫祿堂博學多能,習武之余,于周公八卦、天文算術、奇門遁甲、乃至道家修養之術,靡不研究,凡所學者,必深思體驗。就其拳術而論,亦不分派別,兼收並蓄。經數年悉心研究,始冶形意、八卦、太極於一爐,一以貫之,自成一家。其創成的孫式太極拳,使海內精技擊者望風傾倒。
    孫祿堂為人重然諾,存古風,正氣凜然,武德至為高尚。遇同人,無不謙遜如新學。而對同門子弟,則肝膽相照。孫常對學生說,習拳為鍛煉體魄,以求健康;若存心去打天下第一,則請另尋高明。又雲:與人試手,要講“手德",不可傷人,更不能乘人不備,冷手傷人。然若遇獐頭鼠目,鼠盜狗偷之輩,則可嚴加懲訓,以宏揚正氣,挽救沉淪,使之棄惡從善。孫客豐潤縣時,有名謂武林志士者,為清“武癢生"(武術學校的學生),孔武有力,人稱“武聖人"。一日,有名刺入,孫延入室,見武身體魁悟,氣宇軒昂,便熱情款待。武言,慕先生勇武絕倫,特來領教。孫笑答曰:“君既前來,就請一試,吾仰臥于椅,任先生進擊,如被沾身,則甘拜下風。"言尚未已,武已猛撲進來,孫用脫換形之術,將武右手一抬,抽身由武肘下轉至背側,就熱一掌,椅翻武撲,磕去兩顆門牙。武深感愧作,曰:“吾不該受人竄綴,冒犯先生,今日一試,甘願服輸,懇求錄為門下。"孫曰:“閣下既已幡悟,我可引拜于吾師李忠元門下。"武聽後十分高興,之後二人相交甚密,遂成摯友。
    孫晚年,適列強球伺,國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趨嚴重。在外侮面前,孫大義凜然,常以其奇技大顯身手,使列強不敢輕視我中民族。一九二三年,日本武士道大力士板垣奉命來華,尋孫比武,並聲稱要以其硬功撅斷孫之右臂。孫在自家堂屋接待了這位體態肥大的不速之客。賽前言明,兩人平臣地面,發號為,始得交手。口令既下,孫先用順化點穴之法,點擊板垣腹部,使其強力盛而不能速發。而後,即以“鯉魚打挺"之勢,猝然躍起,繼之施以閃、展、騰、挪之法,使這個粗野的龐然大物簡直無用武之地。最後,板垣惱羞成怒,象野豬般狂吼亂叫,一頭向孫胸部撞來,孫略加閃身,使其撲空,只聽砰然一聲,書架傾倒,板垣的大半個身子被埋於書堆之中,狀極尷尬,只好認輸。事後,板垣願出二萬元讓孫安家,請其赴日教拳。孫斷然斥曰:“莫說二萬,即二十萬亦不教日人!”並教翻譯轉告,此番只不過略施小技,給其一點顏色看看,中國人是不可欺辱的。
    另一次是在一九三零年秋,日本武士一行六人來到中國,多次到上海孫的住處挑戰,要求同孫比武。孫決定一對六,與挑釁著決一雌雄。比武是在孫宅後院舉行的。當時,演習場邊恰放有四條石凳,一日人為了顯示其本領,飛起一腳,將一石凳踢出丈外。孫看後,莞爾一笑,曰:“汝等既然有神力,我們就來角力吧。我隻身躺於地上,你們可分二人各按一腿,二人各按一臂,一人按頭,一人發號施令。如發號人喊完一、二、三,我能一躍而起,判我為勝,否則,判你們勝。”雙方商定後,日本武士交換了一下眼色,孫便安臥在地,當發出一、二號令時,孫用游身八卦掌這種拳無拳,意無意,拳中有拳,意中有意的功夫,待“三”令既下,一個“蜈蚣蹦”從地上躍起。孫哈哈一笑,遂將他們一一扶起,日本武士汗顏無地,只好悻悻而去。
    東海徐四昌督奉天時,曾招孫前往,以功保為知縣。孫晚年曾一度為公府校尉承宣官,授陸軍少校,六等文虎章,然孫一心治藝,不願為官。南京國術館成立之後,應副館長李景林之聘,任該校武當門門長。一九二八年夏應江蘇國術館之聘,為副館長,在兩校執教期間,經孫驚心栽培,成就武術人才甚眾,為中華武術之繼承與發展,倍建功勳。
    孫仗義疏財,樂善好施,雖非豪富,亦常以薄資補潤鄉里,賑濟鄉親。二十年代初,我國北方連年大旱,民不聊生,地富豪商乘機放高利貨,盤剝鄉眾。孫則與此相反,攜款回鄉賑災,無息貨予孤弱之家,翌年春歸,還將債券當眾焚毀,本利不收。善慈心腸,遐邇皆知,一九三三年夏,孫由北平返家,當時恰逢中央國術館舉行國術考試,邀請其做評判員。但縣城各機關公務員及各學校職員均挽留孫。孫遂接受這一盛情,由教育局長劉和桐待集義組織國術研究社,共收學生一十八人。孫按時教授,備極勤懇,當年冬月無疾而終,終年七十三歲。
    孫祿堂一生不僅習武,亦極喜文,暇時尤好書法,每日臨也,從無間斷。孫拳術造詣精深,文字亦臻上乘,一生著有《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八卦劍學》、《形意述真》等書,為後世留下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孫所創“孫式太極拳",移步輕靈,進上隨,邁步必跟,跟步必撤,舒展圓活,敏捷多變,在諸多   拳中別具一格,深為人們所喜愛。
    孫祿堂雖浪跡神州,名揚海外,然能嚴以律已,寬以待人,執事清廉,並無私蓄。殉葬品難有一劍,為�中嗜武者珍存,至今仍完好無損。

孫祿堂“三拳合一”論研究        李子蔚

    民國初,孫祿堂先生受孫中山民主思想的影響,毅然打破武家自秘的陋習,于習武授藝之余,欣然命筆,先後著成並公開發表《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八卦劍學》和《拳意述真》等五部武學著作,對之後傳統武學的研究與實踐產生極大影響,其“三拳合一”之理論,開創了中華武學研究的新局面。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的對比研究來論證孫先生的“三拳合一”論。
  一、從“無極論”、“太極論”看“三拳合一”
  “無極論”、“太極論”是孫氏三拳(形意、人卦、太極)的基本理論。先看“無極論”。
《形意拳學》雲:“無極者,當人未練之先,無思無意;無形無象,無我無他,胸中混混飩飩,一氣渾淪,無所向意者也。......無極而能一氣者是也。”《八卦拳學》雲:“無極形式者,當人未學之先,心中混混飩飩,一氣渾淪,舉動之間,但由天然之性也。......此之謂無極而生太極之式也。”《太極拳學》雲:“無極者,當人未練拳術之初,心無所思,意無所動,目無所視,手足無舞蹈,身體無動作;陰陽未判,清濁未分,混混噩噩,一氣渾然者也。......無極而能生太極者是也。”
  從以上三拳的無極論可以清楚看出,無極論是各拳的理論出發點。雖然在敘述上有文字多寡的差異,但三者所表達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由是觀之,三拳合一之理,已見端倪。
  再看“太極論”。
  《形意拳學》雲:“太極者,屬土也。在人五臟屬牌;在形意拳中之橫拳......是故心意誠於中而萬物形於外,內外總是一氣之流行也。”《八卦拳學》雲:“太極形式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左旋之而為陽,右轉之而為陰,旋轉乃一氣之流行。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也。以體言為太極,以用言為一氣。”《太極拳學》雲:“太極者,在於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其氣之隱於內也,則為德;其氣之現於外也;則為道。內外一氣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名之曰太極。”
從三拳之太極論來看,文字彼此間存在較大差異,但其實質仍是一致的——即太極乃“一氣之流行”是也。所論互異之處,正可互補,構成孫氏拳學完整的太極論。“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是對太極論最簡明的詮釋。三拳合一之理,于此可知。
  二、從“無極式”、“太極式”看“三拳合一”
  在孫氏拳學體系中,所有拳械套路起點時都要站成“無極式”:面向正方,身子直立,兩手自然下垂,兩足開立呈九十度。其要領也完全一致;手足沒有動作;心內空空洞洞,一無所有;其氣混混飩飩,清濁不分。所謂“一氣渾然,形跡未露”是也。
無極式作為套路之起點,多數拳派以預備式”名之。雖然在外形上並無太大區別(有的兩腳平行開立),但內涵上卻存在很大不同,因此在境界上是有差別的。本人曾因練功時對無極式馬虎從事而為老師深責,此後細心體驗,於無極式之妙才略有所得。
  在無極式虛無之中生出“一氣”後,便自然而然開始“太極式”,身法由靜而動:形意拳半面而右轉,成四十五度形式;太極拳半面向左轉成四十五度形式;八卦拳右足直出落步後兩足亦成四十五度形式。雖然三拳“太極式”形式不盡相同,但其內意要領卻基本一致:腰要用意塌住,兩肩鬆開,心氣要自然、平穩、沉靜。當然,三拳太極式也有各自特點,唯其如此,三拳才成為三拳,而不至於完全變成一種拳。
  三、從孫民三拳拳式基本勁意率領看“三拳合一”
  形意拳以‘兩儀”式為例:要求兩肩鬆開均齊抽勁,兩跨雷根亦抽勁(肩與跨合);兩肘往下垂勁,兩膝往�扣勁(肘與膝合);兩足後跟向外扭動(手與足合)。此之謂外三合。
  八卦拳以“青龍縮尾”為例;足尖往�扣時,兩足後跟均要向外扭勁,兩手合住勁;兩胯雷根均向回抽勁,又兼有向外開勁,兩肩有往回縮勁;腰要塌住勁。
  太極拳以“懶紮衣”之“按”式為例:要求腰塌勁,足蹬勁,頭頂勁,兩肩兩腿雷根縮勁,用意不用力。
  由上述三例可以看出,其勁意要領其實是一致的。不獨此幾式相同,事實上,孫氏拳學體系中幾乎每一個拳式都包括這些要領,而這些要領其實便是外三合。進而言之,形意舉之“七要”與八卦拳之“九粟也是一智的,對太極拳仍然適用。“九要者何:一要塌、二要扣、三要提、四要頂、五要裹、六要松、七要垂、八要縮、九要起鑽落翻分明”;“塌者,腰往下塌,尾閭上提,督脈之理。扣著,開胸順氣,陰氣下降,任脈之理。提者,穀道內提也。頂者,舌頂上鍔、頭頂、手頂是也。裹者,兩肘往�裹勁。松者,鬆開兩肩如拉弓然,不使膀尖外露也。垂者,兩肘極力往下垂勁也。縮者,兩肩與兩跨雷根極力往回縮尾也。起鑽落翻看,起為鑽,落為翻;起為橫,落為順;起鑽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機輪之迴圈無間也。三拳合一之理,其信也夫!
  四、從《拳意述真》及孫老佚文看“三拳合一”
  《舉意述真》是孫老所著的拳學理論專著。該書除三派名家小傳外,主要是記錄他們關於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的一些論述;計十七人、三十九則。但這些論述並非簡單錄出,而是經孫老參以自己研究心得;整理而成的。在該書自序中,先生反復強調:“三派形式不同,其極還虛之道則一也”;“三派拳術形式不同,其理則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勝於人者則一也”;“三派拳術,始於一理,中分三派,未複合於一理。”從三派拳家的論述,我們確實可以看到三拳之間的內在聯繫。尤其孫老本人,作拳與丹道之功已渾然一體。倘若沒有三拳的融彙貫通,理為一體,拳道與丹道的交融豈不成了空中樓閣?
  從吾師孫叔容先生所珍藏的其祖父孫祿堂先生佚文《八卦拳學自序》(手稿)可以清楚看出三拳合一論創立的經過:孫老先研究形意拳數載,又及八卦.始則二拳之勁大相徑庭,然後漸漸相合,最終合為一體,歷時二三十載。民國元年,先生又習太極,三年後豁然大悟,三家之勁融為一體。孫老在自己多年實踐體悟的基礎上,結合易學、老莊哲學與儒家‘中府”思想,創立了“三拳合一”的拳學理論。他指出:“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極,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練習之法,形意以經之,八卦以緯之,太極以和之。”孫老又分別以“鋼珠鐵球”、“絨珠與鐵絲盤球”及“皮球”來比喻三元性質,以愚之見,即形意尚明勁,八卦尚暗勁,太極尚化勁。孫老進一步指出,“形象雖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氣也。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極一氣之流行也,故三家合為一體。”
  五、從本門一些拳械看“三拳合一”
  孫氏太極拳是孫先生在繼承武氏太極拳的基礎上,與形意、八卦融彙貫通而創出的一種別開生面的太極拳。孫氏太極拳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尤其活步步法(進步必跟、撤步必隨;進先進前腳,退先退後腳)源於形意八卦,為本門太極所獨有。不僅如此,其中許多拳式也源於形意、八卦。如“三通背”之第二式實為形意八式之雙拉手;而第三式之前半式實為虎撲之式。再如“玉女穿梭”,實有青龍縮尾、青龍返首之象。因此,孫氏太極拳是孫老三拳合一論的結晶。
  八卦劍方面孫老著有《八卦劍學》,這是五部著作中唯—一部器械專著。無論其劍學之無極論、太極論、無極式、太極式,還是其劍式之勁意要領,都與孫氏三拳並無二致。除此而外,無論孫氏拳學中的何種器械,不論是太極劍、純陽劍、八仙劍,還是雪片刀、六合棍、套環奇槍等等,都不離乎三拳合一之理。
  綜上所述,“三拳合一”論是孫老一生習武求道、精心體悟的昇華,它凝聚了孫老與三派多位前輩的無數心血。在此基礎上,孫老創立了嶄新的武學體系——孫氏拳學(包括孫氏形意拳、孫氏八卦拳和孫氏太極拳三大部分)。先生的拳學實踐告訴我們,從事武學之人切莫存門戶之見,自以為是,固步自封,而應與同道虛心研究,博採眾長,相得益彰。所謂他人之石,可以攻玉。然而那種朝秦幕楚、見異思遷的做法也是不足為訓的。愛好者唯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於拳中三昧庶幾乎可得。

孫門鼻祖孫祿堂先生傳    童旭東

   孫先生祿堂,諱福全晚號涵齋。河北完縣東任家?人(今屬望都縣),生於鹹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申時,逝於民國二十二年夏曆十月二十九日卯時。先生天秉異質,氣質豪邁、聰慧絕人。十二歲從李奎元始學形意拳,十五歲從郭雲深深造形意拳,後從程庭華研修八卦拳,民國元年遇郝維楨,得太極拳之傳。

先生于各門武術潛心研修,勇於實踐,並摻合《易》學、丹經使之不斷昇華完善,于諸門武術皆能窮其理而絕其術焉。先生武功登峰造極獨步于時,一生遨遊南北諸省,曾訪少林、朝武當、上峨嵋,聞有藝者必訪之,與人切磋交藝未嘗負,亦未遇可相匹者。曾屢勝日、俄等武士,在武林中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譽。先生道德極高,虛懷若谷,雖勝人,卻如無能者,求理入微,虛心研求彼之特點,博採眾長,故藝、理卓絕,融會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三家拳學,建立了三拳合一之理論與技術體系,一以貫之、純以神行,創立孫氏太極拳。先生深研《易》學、丹經及黃老之術,於儒釋道並諸子百家、以及奇門、遁甲、算數、物理、天文、地理無不研究,提出文武一理互補相承之思想,自1915至1925年先後完成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五部拳著,創立了拳與道合之武學思想及理論、技術體系,為傳統武術昇華為一門學科與文化建立了統一之理論與技術系統。時先生之拳論令海內精技藝者無不望風傾倒。

先生曾先後供職於前清府選用知縣、知州,郵傳部與員警總署武術總教習,民國後歷任法政學校武術教授,國務院衛隊武術總教習,總統府武承宣官,中央國術館武當門門長,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先後主持了“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和“上海國術大賽”,分別任“浙江省國術遊藝大會”評判委員會副委員長和“上海國術大賽”評判委員會主任。兩賽之名列前矛多為先生之弟子、學生,如曹晏海、馬承智、胡鳳山等。先生為人重然諾,有古風粹然之氣見於面背,其忠義之心肝膽相照,非常人可比。清室肅王意公慕先生武藝絕倫,折節下交。

先生除與之論拳外,從無一事相托,故縉紳先生益重焉。民初,完縣大旱,先生傾其家資散錢于鄉農,不取本息。而周濟武林同道之事更不勝枚舉,任得如此。民國十九年,江南水災,先生參加賑災義演,表演形意名勁雜式捶,其氣足神完,時人歎為觀止。評曰:孫祿堂先生獨步武林五十年,如今年逾古稀,風采依然。

先生晚年返鄉,不食者兩旬,而練拳習字無間,於民國二十二年夏曆十月二十九日六時五分,端坐戶外,面朝東南,背朝西北,謂仙佛來接引矣,囑家人勿哀哭,曰:吾視生死如遊戲耳。無疾而逝。

先生一生施教南北,著名弟子甚多,其中最傑出者為:子存周、女劍雲、以及張玉蜂、裘德元、齊公博、孫振川、孫振岱、陳微明、李玉琳、曹晏海、胡鳳山、馬承智、朱國楨、鄭懷賢等。

孫祿堂先生對武學的五大貢獻 童旭東

孫祿堂先生(1860一1933年)是武術文化的集大成者,歷史上最偉大的武術家。研究孫先生的武學貢獻,對21世紀如何繼承、發展武術文化將具有極重要的指導性意義。孫先生對武術文化的貢獻是整體性、全方位、劃時代的。他既是一位武術文化的開拓者,又是使武術成為中國傳統哲學可實證的體驗體系的創立人,更是一位體現武術最高境界的實踐家。筆者雖然學習研究孫氏武學己二十餘年,但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愈發感到孫氏武學真可謂是仰之彌高,鑽之彌深,非筆者的學識力所能及。作為?磚引玉,本文試粗(略概述孫祿堂先生在武學方面的五大頁獻,並梳理出他的生平大事記懇望同道教之、正之、補之,以共同繼承、弘揚這份寶貴的武術文化遺產。

一、創立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體系

孫祿堂先生根據自身的體悟和實踐,通過對技擊能力的本質的揭示,創立了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的誕生,使人們對武術的研修和認識產生了質的昇華和變化,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武術的本質、目的、方法、功能和文化地位的認識。在孫先生拳與道合武學思想指導下所構築的孫氏武學體系,使武術得以從一種技能昇華為一門具有獨到功能的文化結構和學科,並使孫氏武學成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一個可實證的體驗體系,從而也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結構:

孫先生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包括如下五個組成部分:

(一) 拳與道合確定了內勁是武術修為的核心,使武術具有完善入之身心的功能和目的通過拳術的修為使人與道相合,這就意味著此時人的身心機能符合道體,達至完善的境地。因此,通過修為拳術追求拳與道合,這本身就是一個完善自我身心的實踐過程。那麼,如何使拳合於道呢?孫先生揭示出修為內勁是使拳術合于天道的不二法門。於是完善自我身心的過程就需要通過內勁修為的進階過程來實現,孫祿堂先生根據自身的武學實踐,揭示出內勁作為人體身心的適應機制,是“道”性在拳術中的體現,提出內勁是武術修為的核心。規範修為武術的正確方法是,通過修為內勁來提高人體身心的適應能力,從而達到完善人之身心,使人合于天道這一最終目的。孫祿堂先生通過對內勁的本質的揭示,最先提出武術可以通過修為內勁而成為完善自我身心的一種方法,並創立了相應的先後天相合的武術理論,以及合于丹道修為的技擊技術體系。在孫先生之前,武術經過數千年的演變,雖然在技能和風格上已有了很大程度的變化和發展,但無論是在張三豐、餘大猷、戚繼光等人的論述中,還是在《萇氏武技》和諸多太極拳論中,留把武術僅作為一種健身或技擊的技能來研究,從未有人認識到武術可以成為一種完善自我身心的方法。因此在孫先生之前,武術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始終是作為一種技擊和健身的技能在流傳、繁衍。孫先生通過體悟自身的武學經驗,提出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認為武術可以成為一門完善自我身心的學問;並根據《易)之原理參以儒釋道之學,創立了以修為內勁為核心的孫氏武學理論及技術體系,從而使武術上升為一種以提高技擊能力為表徵、以完善身心的適應能力為目的的文化體系。這是孫先生對武學的研究與發展所做出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貢獻。

(二)拳與道合規範了武術修為的最高境界,開示其進階之梯。

孫先生認為拳術最高境界在於合道。合道者,不在於戰勝他人,而在於自身適應機能完備,使他人莫能勝之。所謂不求勝於人,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而拳術的造詣一旦合於道體,說明此時人的身心機能已具有完善的適應機制,即具有了適應一切外來作用而立於不敗境地的能力。此時拳術的造詣便達至無可無不可的武學最高境界。而孫祿堂先生自身的武學實踐,便是這一武學最高境界的生動寫照。

孫先生提出武術修為方法有道藝和武藝之分的概念。所謂武藝,是指以搏殺取勝為唯一目的的技擊修為及技能。這是對軍旅武藝——戰場搏殺術的直承和發展。孫祿堂先生通過對各派武藝的研究和自身的技擊實踐,揭示出技擊能力的本質是人體身心的適應機制。認為提高技擊能力最根本、最合理的方法是通過修為內勁來完善人體身心適應能力。他進而揭示出內勁是“道”性在拳中的體現,是通過對“中和”的追求來實現的。因此要想把“打”的能力提高到極境,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從“打”之外去悟。於是,拳需要合於道;而拳一旦合於道,則又使人通入到一個慧與悟的全新境界。於是,通過拳,天人合一。天道即拳道,拳道即天道,由此提出道藝的概念.。

所謂道藝,是指以內勁的修為為基礎,以實戰切磋為檢驗手段,以完善身心機制的適應能力為最終目的的修為及技能。這是把技擊修為作為完善身心適應機能的一種方法,把技擊實踐作為檢驗這一適應能力的完善程度的一種手段,使拳藝合於道性。因此,這是達至最高境界的不二法門。

顯然,道藝是武藝的昇華。它既是使武藝達至極境的方法,又是通過武藝來悟道的途徑。這就是由孫先生所實踐並集之大成的一種技擊體系。道藝概念的提出,一方面使武術的概念超越搏殺的範疇,而成為一種完善人之機能及身心氣質、使人獲取大意的方法體系,從而開拓並昇華了武術的功能,使“武”從 “術”成為“學”,另一方面也揭示出達至武學最高境界的正確的修為原則和修為方法。

(三)拳與道合的準則是中和

何謂中和?孫先生說:“在拳中,起鑽落翻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又說:“中也者,大本也。和也者,達道也。”“中”指內勁處於靜中之動,即雖然內勁未與外界發生作用,但能和而不流,無處不在。“和”指內勁處於動中之靜,即雖然內勁與外界已發生作用,但仍然能自然運作,與未發生作用時的自然狀態無異。同時,又能作用得恰到好處,產生最合理、最有效的作用效果,使人具有打若未打、不打而打、自然而然的技擊能力,於是使人的技擊能力合於道性。所以中和是拳與道合的準則。中和為用是合道之用,是用的最高境界。

孫先生提出中和為用、和之中智勇生焉的思想,揭示出正確的武術修為是使人獲得中和為用的能力,進而使人們獲得體萬物而不遺的修為效果。他精闢地指出:“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中和,既是拳術修為的關竅,又是拳術運用的原則。作為拳術修為的關竅,它是內勁的產生與運作的法門;作為拳術運用的原則,它體現著 “打若未打,不打而打”這一理想的技擊能力的內在機制。而作為中和水平的反映則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是通過內外台一、動靜合一、拳道合一等進階次第逐漸完善和體現的。故拳術有明勁、暗勁、化勁這一客觀存在的進階過程。由此也就構成了武術進階理論的核心,確定了武術修為層次的價值標準換言之,中和之體是內勁的形成機制,中和之用則是內勁的作用機制。而內勁形成與運作的完善程度標誌著武術修為的層次。這是孫先生武學思想對武術文化的獨到貢獻。

因此,對於一個武術修為體系的合理與否與價值判斷,其最高也是最根本的標準就是中和。一個武術修為體系是否能夠昇華人的精神氣質,能否拳合於道?是道藝還是武藝?關鍵就在於是否符合中和的標準和功用。對於拳學修為這一內在機制(中和)的揭示和對拳學價值標準(中和)的確立。也構成了武術文化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之間的互補關係:一方面,武術的研究可以從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找到哲學基礎;另一方面,武術的實踐又是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一種體驗和檢驗,進而對中國的傳統哲學又具有補充和完善作用。

孫祿堂先生認為,拳要與心性相合。在通過拳術的修習使人逐漸獲得具有中和為用技擊能力的同時,也將使人的心性氣質逐漸產生變化。從而走向中和。而中和的精神氣質,則會使人的整體素質和能力產生昇華。於是,中和為用這種能力就不僅限於技擊範疇內,而且可以擴充到其所涉及的所有領域中。於是,通過修為武術,可以使人獲得體萬物而不遺的效用。由此,孫先生將武術發展昇華為一門人生修養的藝術。

(四)拳與道合昇華了武術的功能,使其拓廣為一種教育體系。

孫先生提出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使“形而下”的拳能夠通過“形而上”的道,使武術由練打為打發展為練打為知。於是昇華了武術的功能,是武術成為一種教育的手段。孫先生進而提出文武並修的思想,倡導建立文武並修、知悟互濟的完備的教育體系,強調通過挖掘武術的認知與教化功能,是武術成為一種使人們的精神、心智、身體共同受益,並與文字教育互相啟發、互補相承的教育體系。

孫先生認為,內勁的修為過程本身就具有建構武術教化功能的作用。通過修為內勁,能改善人的精神氣質和適應能力:精神氣質和適應能力的改善,必然使人的認知能力發生變化,可見內勁的修為是武術得以產生教化功能的主要基礎。因此,孫先生認為武術的應用不僅僅是在技擊領域,而應擴展展到教育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孫先生武學思想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要方面。但是在內勁尚未形成前,武術要產生教化作用則需文武並修,通過文化的“知”與武化的“悟”相互啟發,才能在修武中逐漸獲得教化。
孫先生認為武術的教化功能是有其自身的特點、效用和進階層次的。

武術教化功能的特點,一是通過體悟的方式,即通過身心機能的改善而產生對心智的影響;二是教化的對象是心性而不是知識,即改善的是人的心性及相應的行為方式,而不會對知識積累產生多大的影響。因此,一方面,要通過修武形成一種完備的教育體系,就必須借助於文字的功能,使這種自身體悟的經驗能夠確切地表達與傳播出來,進而與其他的文化形態建立有機的聯繫;另一方面,文字繁育是以消化別人的知識與經驗為主體,要想提高文字教育的效率,就必須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使之具有內在的體驗依據。於是就需要通過修武來改善心性,提高認知能力。所以,只有文武兼修、知悟互濟,教育方法才能完備。

武術教化功能的效用,是改善人的精神氣質和認知潛質,建立豐富的內心體驗結構。這是傳統的文字教育難以涉及到的深度,因此,武術教化功能的效用是文字教育所不能替代的。故在教育體系中引入武術的研修對於完備教育體系是必要的。

武術教化功能的層次,是以內勁進階的層次為基礎的。隨著內勁修為的不斷深入體悟的效果也就愈加強化。武術要想發揮其教化功能,就不能脫離對內勁的研修與追求。可見孫先生提出的文武並修的教育思想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社會、文化意義。

(五) 拳與道合是武術成為一門能與傳統文化互補相承的文化體系

孫先生認為武學可以成為《易》學的一種表達方式,並創孫氏武學體系以證之。於是,作為《易》的一種體現方式的武術,可與儒釋道等傳統文化互補相承且具有同等的文化價值。

孫祿堂先生認為,武術若要成為一門能夠反映事物的生成、存在與變化的根本規律的學問,就必須以《易》學的理論為指導,在技擊實踐的基礎上改造、重構其技術體系。孫先生在不到二十歲時就開始研究將《易》之奧蘊一一形之於拳術的問題;以後又經數十年研究,終於完成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

孫先生的《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三部著作所形成的孫氏武學體系就是這一成果的完整表達。孫先生以自身的武學實踐為依據,以《易》學為理論參照,揭示出內勁的形成、作用及進階的基本規律,發現內勁的生成‘作用與漢化完全符合《易》理,於是據此創立了孫氏武學體系(孫氏形意拳、孫氏八卦拳、孫氏太極拳),使拳術體現著《易》之奧蘊,拳合於道。孫先生認為,拳術一旦與天道相合,武與文則源於一理,不分“貴賤”而具有同等的文化價值。傳統文化中“形而上”的儒、釋、道之學以及“形而下”的書、畫、曲、雜等藝,其理皆與拳理有相通之處,故拳術能體萬物而不遺。由於武術是一種通過實踐而體悟的學問,故可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體驗儒釋道等學之理,進而為中國傳統哲學提供豐富的經驗依據。因此,中國的傳統哲學體系只有將以實踐為特徵的武學納入,才能形成一個體用完備的文化體系。

二、創立了以中和為原則的武學基本理論(上)

回溯數千年的武史長河,武技的繁衍可謂千支百脈,形式更是萬種幹姿。不同門派之間存在的不同的形式和各自修為特點,使那些“惟我獨尊”者為了門派的榮譽而爭執不斷。可以說,直到二十世紀初,也沒有哪家拳派具有完備的拳學理論(太極拳的情況雖略好一些,但限於個別流派),更沒有誰的拳理能得到大家的共同承認。那麼、各個拳派間有沒有共同的理論基礎?如果有,是什麼?孫祿堂先生以《易》為指導,通過自身的武學實踐並結合總結前人的經驗,完整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建立了傳統武學共同的基本理論:以中和為原則的武學體用理論。

孫先生的武學理論由六項成果五大貢獻組成。六項成果是:

(一)揭示出內勁的本質和修為機制——中和:

(二)創立了以中和為原則的拳學修為的基本理論;

(三)創立了以中和為用的道藝技擊理論;

(四)創立並最終完成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這三門拳學各自的技術、理論系統;

(五)創立了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武學理論,建立並完成了傳統拳學的基本理論與技術系統:

(六)揭示出拳學之中和與儒學之中庸的表�關係。

六項成果所包括的五大理論貢獻為:

(一)揭示出拳術修為的核心和基礎是內勁,並闡明了內勁的本質及其形成與作用機制,揭示出內勁的功能與效用、內勁的進階基礎與進階規律:

(二)揭示出拳術修為合乎自然法則的基本原則(中和)和理論方法(先後天八卦合一理論、以丹道進階為基礎的拳學進階理論);

(三)揭示出技擊能力的本質(適應能力)、作用機制(感應一一協同機制)和功能結構(三球模型);

(四)揭示了完備的技擊能力的標準(神行機圓)並建立了理論方法(明勁、暗勁、化勁理論及三拳合一理論) ;

(五)揭示出拳術與宇宙的基本法則、與傳統哲學之間的表�關係。

因此,孫祿堂先生以中和為原則的武學體用理論,是武學領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理論成就,為武術成為一門具有獨到功能的文化體系建立了完備的理論基礎。從而,孫祿堂先生歷史性地完成了傳統武術統一的基本理論的建構現將孫祿堂先生以中和為原則的武學體用理論的六項成果簡述如下。

(一)揭示初內勁的本質和修為機制——中和

在孫祿堂先生之前,武術領域對內勁概念沒有明確的提法,對其修為機制更無確切的闡述。孫先生以自身的武學實踐為依據,結合前人的經驗與體會,揭示出內勁的本質與修為機制,進面揭示出內勁應該成為武學修為的核心和全部武術技術的基礎,孫先生在所著的《形意拳學》(1915年正月出版)總綱第四節中指出:“所謂虛無一氣者,乃天地之根,陰陽之家,萬物之祖,即金丹是也,亦即形意拳中之內勁也。世人不知形意拳中之內勁為何物,皆於一身有形處猜想,或以為腹內運氣,如此等類,不勝枚舉,揭是拋磚弄瓦,以假混真。”那麼虛無一氣又是什麼呢?孫先生指出:“虛無生一氣者,是逆運先天真一之氣也。但此氣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其中有一點生機藏焉。此機名曰先天真一之氣,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形意拳之基礎也。”這�的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就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機制、適應機制。於是,孫先生也就揭示出了內勁的本質:是人體身心在一定的功能狀態下自發的適應機制,這是生命的存在與衍生的根本機制。

孫祿堂先生根據自身的武學實踐,天才地發現了拳術的基礎是內勁,將拳術的修為建築在生命體存在與衍生的基本規律上。這就使拳術能合于自然之道。這一成就,為數千年來的武術繁衍從紛亂走向有序、從個體的經驗昇華為統一的理論建立了合乎自然法則的理論基礎。這在武術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理論意義。

那麼如何修為產生內勁呢?孫祿堂先生在《形意拳學》第六章說:“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達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矣。”他指出:“形意拳之內勁,是由此中和而生也。”(同上書第四章)關於內勁如何生自中和,他說:“拳中之內勁,是將人散亂於外之神氣,用拳中之規矩,手足身體動作,順中用逆,縮回于丹田之內,與丹田之元氣相交,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虛而實,皆是漸漸積蓄而成,此謂拳之內勁也。丹書雲:以凡人之呼吸,尋真人之呼吸。莊子雲:“真人呼吸以踵。”亦是此意也。拳術調呼吸,從後天陰氣所積,若致小腹堅硬如石,此乃後天之氣勉強積蓄而有也,總要呼吸純任自然,用真意之元神,引之于丹田。腹雖實而若虛,有而若無。”(同上書第四章第六節)而拳中之規矩;就是以“中和”為統馭的“六合”、“九要”、“順中用逆、逆中行順”、“一以貫之、純以神行”等要則(具體內容在孫先生的著作中有詳論,此不詳引)。也就是說,這些要則可使習者通過拳術的修為產生中和之氣,進而得內勁。於是,孫先生揭示出內勁的修為機制:通過拳術中的規矩使身心處於中和狀態,進而使神氣形合一、完滿,從而生成內勁。

孫先生認為,內勁是一切拳術共同的技術基礎,因此也是全部武學修為的核心。他指出:“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術曰內勁。所以內家拳術,有形意、八卦、太極三派,形式不同其極還虛之道則一也。”從而為一切拳術建立了共同的理論基礎:中和——內勁理論。

(二)創立了以中和為原則的拳學修為基本理論

孫祿堂先生創立的以中和為原則的拳學修為基本理論可簡要表示為:中和--內勁理論。這有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一是內外合一理論即先後天八卦相合理論,二是以丹道進階為基礎的拳學進階理論。

孫先生依據人體功能的基本性質,將人體分為內外兩大系統,提出內外合一理論即先後天八卦相合理論。

他指出:內系統的運作屬先天,因其運動方式不完全受後天主觀意識支配而有明顯的自主規律。他將這部分功能結構系統定義為先天八卦(詳見《八卦拳學》)。他又指出:外系統的運作屬後天,因其運動方式基本上受後天主觀意識支配而不存在明顯的自主規律。他將這部分功能結構系統定義為後天八卦(詳見《八卦拳學》)。孫先生在其著作中進一步揭示出人體的內外兩大系統通過拳術的修為可以中和同化,即一方面通過拳術修為的原則(中和及其相應的技術要則)使外系統的運作合乎內系統的自主規律,從而善養中和之氣,培育內勁;另一方面通過中和之氣的善養、內勁的漸臻完滿,使內系統自覺地統馭外系統的運作,使之無論形式如何變化皆符合內系統的自主規律,同時自主規律本身也漸臻意識化即內外系統的功能態漸臻同化。這就是先後天八卦相會,內外合一。這使技擊合乎丹道的內修,從而使技擊與修心健身相統一,產生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技擊效果。這便使拳合於道。可見,孫先生的內外合一理論發現並建立了拳與道合的修為機制。這在武術領域具有劃時代的理論意義。

以丹道進階為基礎的拳學進階理論,是孫先生為使拳術修為構築在完善機體功能基礎上所建立的拳學進階理論。該理論不僅建立了拳學修為的進階標準,而且揭示了在此基礎上一切拳術進階的基本規律即明勁、暗勁、化勁的生成演化規律。這就為傳統武術的進階建立了系統而完備的基本理論。這是武術理論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以丹道進階為基礎的拳學進階理論是對內外合一理論的補充。這並不是要求練拳的同時還要去專門修道,而是說只有在進階至修道成真的層次時,靜坐修道才是必須的。在此之前;靜坐與練拳合修可也,因為一動一靜可相合啟發、互為補充;只修拳不習靜坐亦可也,因為以中和為原則修拳亦能合道,並不影響拳學進階的層次。這就揭示出:一方面,若以中和為修拳原則,按照相應的技術要則,修拳本身就具有修道的效果;另一方面,拳術合于修道,則又使拳術本身符合自然法則,產生最佳的技擊、修心、健身的修為效果。據此,孫先生又建立了“式正氣從”、“以形調吸”、“誠中形外”、“一以貫之、純以神行”等技術理論,使拳與道合建立在一套可操作的技術法則上,為拳合於道構築了現實可依的進階之梯。

孫祿堂先生創立的中和--內勁理論,把武學的基礎建築在生命的存在與生衍的基本機制上,發現了拳與道合的修為與進階機制,使拳術成為形而上形而下相互啟發、知悟互參、體用完備的學科。這是武術領域數千年來空前的理論成就。孫先生通過五部拳學著作所闡發的中和--內勁理論,不僅在當時令“海內精技藝者無不望風傾倒”(《大公報》1934年1月28日評語),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武學理論的最高成就。其理論價值之高、意義之深遠,遠非其後出現的其他武術理論學說所能企及。

(三)創立了以中和為用的道藝技擊理論

孫祿堂先生根據自身的武學實踐,創立了以中和為用的道藝技擊理論。該理論揭示了使技擊能力達臻最高境界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

這個根本原則就是中和。孫祿堂先生說:“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見孫著《評論形意、八卦、太極之原理》,1932年《國術週刊》第85期)又雲:“夫武術以和為用,和之中智勇生焉。”(見孫著《論拳術內家外家之別》, t929年《江蘇省國術館年刊》)

為什麼說“拳術之道,首重中和”呢?一方面,根據孫先生的“中和--內勁理論”,要想達到拳與道合這一拳學修為的最高境界。其拳術的技術基礎必須建立在培育內勁上,而內勁正是通過機體身心達至中和狀態來獲得的,另一方面,拳手獲得內勁後,其行為(包括技擊行為)則由內勁來統馭,而由內勁來統馭的行為也必將合乎內勁生化之理,故必符合中和狀態。因此,要想達到拳與道合這種最高境界,其行為基礎與行為的過程和狀態的原則都是中和。

那麼,中和如何為用呢?標準是什麼呢?基本方法又是什麼呢?

中和為用就是內勁之用,也就是使技擊行為成為內勁功能的自然運作。因此,中和為用就對外作用而言,不是我要怎麼打,而是他要我這麼打:就內勁的功能狀態而言,打與不打則是統一的。這樣,中和為用便不僅無損于自身衛生,而且符合內勁的生化原理。這就是“不求勝於人,而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見《拳意述真》陳微明序)可見中和為用的標準就是“打若末打(相對於己之身心衛生)、不打而打(相對於對被之技擊效果)”。修為中和為用的基本方法,是以內勁修為的內外合一、動靜合一為基礎來統馭技擊實踐,吸收符合自身條件的各個門派的技擊方法、技擊技術與技巧,使之同化到自身內勁的功能結構中,生化為自身內勁功能的自然運作。在這個過程中,練與打迴圈共進,體與用互驗合參。這便使技擊合於道。孫先生為此提煉、總結出“道藝”的技擊理念,並揭示出其修為與效用機制。他在《拳意述真)第四章中雲:“道藝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而時出之。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心無其心,心空也。身無其身,身空也。古人雲:‘所謂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是謂真空。’雖空乃至誠至實也。忽然有敵人來擊,心中井非有意打他,隨彼意而應之。拳經雲:‘靜為本體,動為作用。’即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無可無不可也。此是養靈根而靜心者所用之法也。”孫先生由此揭示出技擊的本質是人體身心的適應能力,技擊的最高境界(能力)是使技擊行為成為人體身心適應機制的自然運作過程,從而使技擊行為昇華到與“道”合真的層次。

綜上,孫祿堂先生創立的以中和為用的道藝技擊理論,解決了使技擊行為如何合乎自然法則的根本問題。這是數千年來關於人類技擊行為的最重要的理論發現,也是時至今日人類技擊理論的最高成就。

二、創立了以中和為原則的武學基礎理論(下)

(四)創立並最終完成了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這三門拳學各自的技術、理論系統.

孫祿堂先生分別于1915年、1916年、1919年完成並出版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這三部著作。這是有關這三門拳學公開出版的最早的著作,也是最早出現的有關這三門拳術的技術、理論最為系統性的成果,標誌著形意、八卦、太極這三門拳學各自的技術、理論系統的最終完成。雖然在這三門拳術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許多人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是,惟孫祿堂先生使這三門拳術最終集之大成,並使三拳融合、昇華為一。孫祿堂先生以易學為指導,以“中和——內勁理論”為核心,參合儒、釋、道之理,精純三家特性並融合三家之共性,完成了《形意拳學》、《八卦拳學》、《太極拳學》。《拳意述真》、《八卦劍學》等五部拳著。直到今天,孫先生的這五部拳著仍代表著這三門拳學技術與理論的最高水準。下麵分述之。

1.關於《形意拳學》

追溯形意拳的產生與發展,有三項成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易筋》、《洗髓》二經。據說二經源于達摩,當然也有不同意見。無論出自何人,此二經確是形意拳產生的重要基礎之一,意義在於揭示了按照一定的規矩進行外動可以修內,產生健體強身的效果。於是不僅心意可以支配外形,而且外形也可以作用于心意,即神與行可以相互作用。但僅此二經尚屬有體無用,不能成拳,其僅僅揭示了形與神之間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關係:而作為外形的運作如何既合乎技擊的作用特徵又能修內強身,此二經未能涉及。故後人在《易筋》、《洗髓》二經的基礎上發明“易骨”之法。關於易骨之法的發明權,傳統的說法是嶽飛,近人也有將其歸功於姬隆豐的。無論發明權歸於誰,易骨之法探求的是外形運作外合於用。內合於養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這也就是外形與內意的相互作用之所以能成為拳的關鍵。換言之,形意拳的技術體系是否完善的唯一標準是:其技術體系能否使習者產生內外合一的能力,能否符合中和的標準。自岳飛或姬隆豐及以後的內家拳所摸索、所逐漸認識的莫不如此”

二是易骨之法的漸臻完善。易骨之法要達到內外合一的完善境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幾代天才拳家的不斷實踐和總結。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以下幾位拳家作出過突出貢獻:戴龍邦由十大形中總結出五行拳,這是由繁化簡地探求拳術基本功能結構的一次重要進步。李能然以改進的三體式,最先明確將技擊鍛煉以根節為主轉化為以梢節為主,這是手足相通,發現骨系合理傳力結構的重要進步,由此李氏形意拳從心意拳中脫穎而出。孫祿堂以《易》為指導,以中和為原則,最終完善了三體式的結構,並由此改進了形意拳的整個技術系統和運作結構,使易骨之法臻于完善。他發明的三體式不僅傳力順達而且易於轉播,不僅滿足內外合一的要求而且易於內外合一能力的轉換,這是產生動靜合一的基礎,使孫氏三體式成為《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原理在拳術中的完滿表達。

三是形意拳理的形成。有確切史料可考的、對形意拳理論的形成作出重要貢獻的主要有以下三位拳家;郭雲深總結出形意拳術有三層道理、三步功夫、三種練法,構築了形意拳技術理論的雛形。宋世榮以《內功四經》為基礎,提出拳理即天理、練拳應以變化氣質為旨歸以及拳術修為與修道不悖等思想,構成拳與道合思想的雛形。孫祿堂以《易》為指導,在郭、宋二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武學實踐,最終完成了形意拳基本理論的建立,著成《形意拳學》,使形意拳由“術”成為“學”。孫先生的《形意拳學》在形意拳理論上的重要貢獻有以下五個方面。

(I)創立了“中和——內勁理論”,建立了以修為內勁為核心的形意拳修為的基本理論,並使形意拳成為《易》的一種體現方式,造就是孫先生建立的以中和為總則,以無極為源,太極為本,三體式為基,五行為綱,十二形為目的形意拳理論體系。從而將郭雲深的技術理論和宋世榮的拳學思想有機地融合在一個完整的拳學理論體系中。

(2)總結出形意拳演習要義即一塌、二縮、三扣、四頂、五提、六橫順、七起鑽落翻等技術要則,並提出“順中用逆、逆中行順”這一技術運作的總原則。

(3)提出形意拳的理論基礎——內勁之理可與諸家合一的思想,揭示了形意拳具有教化人之身心的作用。

(4)揭示出形意拳的作用原理符合儒家“誠中”之理,具有渾圓純剛的作用特徵,據此提出 “剛球”的作用理論模型。

(5)提出形意拳“打堅不打暇、擊實不擊虛”的戰術原則,揭示出“打若不打,不打而打”的拳術運用原理和修為方法。

因此,孫祿堂先生的《形意拳學》不僅完成了形意拳基本理論的最終建構,而且對形意拳的基本理論做出了最重要的理論貢獻,是形意拳的集大成之作。

2.關於《八卦拳學》

孫先生的《八卦拳學》是歷史上有關八卦拳的第一部文獻,開闢了八卦拳史的新紀元。其重要貢獻有以下五個方而:

(I)首次建立了八卦拳理論與技術的宏觀系統。

(2)提出“中和一一內勁理論”的兩個基礎理論—— “先後天八卦相合”理論和“以丹道進階為基礎的拳學進階理論”。揭示出人體存在先後天(內外)八卦兩大系統,並參會《易》、《丹》二經揭示出拳與道合的內在機制和八卦拳修為的基本原理,為八卦拳的發展與傳播奠定了技術和理論基礎。

(3)系統總結出“九要”、“三害”等修拳的基本規矩和 “四情”、“四德”、“八能”等體用法則。

(4)提出修拳中環境場與人體運作的相互作用理論,從武學上奠定了傳統哲學中“天人合一”這一理想的技術與理論基礎。

(5)揭示出八卦拳“避實擊虛”的作用原則,以及“虛中”的作用原理知動靜合二。萬法歸一的作用特徵,提出“鋼絲球”的作用理論模型。闡述了“不見而彰”、“不動而變”,“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等切身實踐經驗。

因此,孫祿堂先生的《八卦拳學》直到今天仍是八卦拳技術與理論領域的最高成就,對今天的八卦拳的研修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

3.關於《太極拳學》

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學》是中國歷史上有關太極拳的第一部專著,也是歷史上第一部公開出版的太極拳文獻。《太極拳學》使太極拳的理論由歌訣上升為以《易》學為指導的、系統的技術與理論體系。主要貢獻如下:

(I)根據“中和一內勁理論”,最先揭示出太極拳修為與體用的核心是中和之氣即內勁。

(2)揭示出太極拳的基本作用原理是圓研相合之理,具有“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的作用效能。

(3)提出形斷意不斷、式停意不停,一以貫之、純以神行等行拳原則。

(4)提出太極拳的修為原理是無極而太極,逆運先天中和之氣,以和為用,貫串始終。並指出此理並非太極拳所獨有,形意拳、八卦拳亦符合這個原理,故三拳一理,可證儒釋道之學,並與道家相表。

(5)提出太極拳抱元守一的作用原理和“空中”的作用特徵:提出太極拳渾圓“皮球”的作用理論模型:揭示出內勁純者,其太極拳則能與形意拳、八卦拳渾融一氣而並用,三者並用則能超越太極拳“不丟不頂”的作用原則,產生“丟而不丟,頂而不頂”的效能。

因此,孫祿堂先生的《太極拳學》標誌著太極拳的技術與理論系統經過數百年的演化、發展始臻完善,是太極拳技術、理論發展到今天的最高成就。

(五)創立了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的武學理論,建立並完成了傳統拳學的基本技術理論與技術系統按照姜容樵先生編的故事,三拳之間的交流從董海川、楊露蟬、郭雲深時期開始,但這種說法缺乏有力的史料支持。事實上,形意拳與八卦拳的交流始于程庭華和李存義。有人說還有練太極拳的劉德寬(太極門的人不這麼看,認為劉德寬並未得太極拳真傳)。不過他們的活動僅限於某些技術上的交流,還遠談不上這三門拳術在技術體系和理論上的合一。歷史上真正提出並完滿解決這個問題的是孫祿堂先生。

孫先生從技術和理論兩個方而解決了三門合一的問題,井揭示出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合一構成了所有拳學的基本技術體系。

孫先生通過對形意、八卦、太極三拳進行技術體系上的改進和完善,使三拳內合于《易》、《丹》,外合於用,於是拳與道合。從而在技術體系上建立了三拳的內在聯繫:提煉出三拳皆以中和為總則,以內勁為核心,以三體式為基,以六合、九要為法,以“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為度,以“一以貫之、純以神行”為行拳總綱:使三拳的基本規矩相統一。其基本原理就是孫先生揭示的“中和一—內勁理論”,故其基本理論也是統一的。孫先生進一步揭示出不只形意八卦太極三拳,任何一門拳術若要使技術體系符合自然規律、合於道,則基本規矩必然也是統一的,與上述形意、八卦、太極三拳的基本規矩相同。孫先生的這一重要貢獻,為其後諸多拳種的技術改進和理論形成提供了技術基礎和理論依據。所以,孫先生的“三拳合一”理論是傳統武學的基本技術理論。

孫先生指出,拳與道合者皆內合於丹道外合於用。合丹道必以無為為本,合於用必以和為本、以直為用。直就是整勁即內外合一之勁,拳法雖幹變萬化但用直不過三法,一是“中直”,二是“變直”,三是“蓄直”。形意拳為“中直”之道即“誠一,,,八卦拳為“變直”之法即 “萬法歸一”,太極拳為“蓄直”之術即“抱元守一”。 “一”者,內勁也。故形意八卦太極三拳以內勁為基礎構成了所有拳術的基本“用直”技術。廣而言之,既使不考慮內勁,僅就技擊的勁法而言,上拳之勁已涵蓋拳術運用的全部勁意。故三舉構成全部拳學的技術基礎。

(六)揭示出拳學之中和與道家的表�關係

孫祿堂先生說:“拳術之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無元妙也。”(見《詳論形意八卦太極之原理》,1932年lO月)又說:“內家拳術,實與道家相表�。”(見《太極拳學》這�需注意的是,孫先生指明是道家而不是道教。換言之,孫先生並不是要把拳術歸於宗教,而是指出拳術之理應將合老莊所提出的自然之道。那麼,拳術、中和與自然之道之間存在著什麼關係呢?孫祿堂先生說:“形意拳術三體式者,亦即形意、八卦、太極拳三派合一之體也。此式是自虛無而生一氣,是自靜而動也。動而複靜,是拳中起鑽落翻之未發也,謂之中也,中者,是未發之和也。三體式重生萬物張者,是靜極而再動,此是起鑽落翻已發也。動作能迴圈三體式之本體,是已發之和也,和者是已發之中也。故形意拳之內勁,是由此中和而生也。”(見《拳意述真》第四章)孫先生又說:“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達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則天地位,萬物育矣!若知五行歸一和順,則天地之事,無不可推矣。”(見《形意拳學》第六章)孫先生通過其五部拳學著作,揭示出拳術一旦符合中和原則就成了使入通向(掌握)自然之道的階梯,成為使人的身心真正獲得自由,進入自然而然之境界的法門。故一方而,拳術是手段,中和是原則,目的是使人悟道合道,另一方而,以中和為原則,使拳術合於道,也就為拳術的技術合理性建立了客觀標準和理論依據,使拳術昇華為一種具有獨到功能的文化體系。所以,孫祿堂先生是中國歷史上使武術升畢為文化的第一人,為中華武術的發展作出了歷史上最重要的理論貢獻。


孫存周先生武學思想概觀   童旭東

孫存周先生(1893一1963年)是近代武術界具有極深造詣的實踐家。只因未逢其時,中年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戰中度過,晚年又遇上武術運動受“左”的思想影響,武術界不倡導對武術技擊功能的研究,致使先生對武術研究的苦心孤詣未得其彰,對武術運動欲鼎革一派之宏願未能遂意。但從收錄到的存周先生早年少量著述,以及他平日的教學方法和晚年零散的心得隨筆中,亦能反映出他不同凡響的武學思想和真知灼見。本文便是據此整理而成。

孫存周先生的武學思想統而言之可以概括為:以其父孫祿堂先生其“拳與道合”的武學思想為指導,形成了具有自然、簡約、圓融、致用、中庸五大顯著特徵的極具實踐性的武學體系。下而分述之。

以自然為特徵的修拳思想

何謂“以自然為特徵的修拳思想”呢?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而:一是強調擇拳時要順其自然,二是要求練拳時要合乎自然,三是講究用拳時要自然而然。

選擇拳時要順其自然”,第一是指初習者所所擇之拳要合於自身天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地盲目擇從。要對這種拳術進行一定的直接瞭解,親自實踐體會一下或觀察一段時間。當確合于自身本性而產生內在的從學欲望時,方可確定選擇此拳而練習之。一旦確定,便要持之以恆,不可朝三暮四。習拳最忌諱趕時髦。今天有人說這個拳好便蜂擁而練這個拳,明天有人說那個功靈又趕著去學那個功,如此這般是練不出什麼名堂的。第二是指是否合乎拳學的基本規矩。無論練什麼拳,只要是合乎拳學的基本規矩即“六合”與“九要”之理,便都能通以內勁,掌握拳學之根本,從而有所成。反之,就是再有名的拳,習者若未能掌握練拳的基本規矩,終將一事無成。

“練拳時要合乎自然”,是指練拳時要合乎拳學的基本規矩即拳術修習的自然法則。其本質是修為內勁,其原理是孫祿堂先生概括的“中和”之理,其技術要求是孫祿堂先生提煉的“六合”。“九要”、“順中用逆、逆中行順”等,其基本結構是由形意之五行、八卦之八拳、太極之十三式組成的基本拳架。

拳學的基本結構是簡約的,即五行、八掌、十三式:基本法則是不可易的,即“六合”、“九要”、“順中用逆、逆中行順”;最終目的是統—的,即修為內勁。因此,練拳首先要通過拳握拳學的基本規矩、基本要則來獲得內勁。得內勁後練拳時便能以內勁為宗,逐漸做到隨心所欲而又不離規矩,即合乎自然亦即合乎內勁。存周先生認為內勁是技擊技術的基礎,技擊技術的方法雖然龐雜,但本質上都是內勁不同的演化方式。故以簡約不可易的基本規則來修為內勁,再在此基礎上博采百家之法,以求在合于本性中融會貫通,不悖於內勁,是修習拳學的正確方法,這就是練拳時要合乎自然之真意。

“用拳時要自然而然”,是指技擊時能隨機應變、感而逐通,使技擊成為自身本能自然運作的一種行為,以機體最小的消耗來獲取勝利。這�的 “自然而然”有三層含義:一是指神知,即在對方的打法起而未起之際,或在對方及而未及我身之際能自然準確地神接彼意,知其打法、來意;二是指從彼,能據彼意而自然應之,即不是指主觀地發動某種打法的能力,而是指據彼意客氣從之、因故而應、恰合其機的自然能力;三是指盡性,即據彼意因敵而應的打法,無絲毫主觀強求,合於自身本能天性。因故而應的打法既出於自然天性又合乎內勁的動作機制,並具有技擊實效。孫祿堂先生所說的“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見《形意拳學》第六章),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之效,就是盡性。以上三點為用拳時要自然而然之真意。

顯然,只有當內進的修偉達到化勁的水平時,才可能做到用拳時的自然而然、故以自然為特徵的修拳思想的實質,就是拳術的修為要以修為內勁為核心。
存周先生認為:拳術有功、有法,二者和一方為正道。功夫是基礎,舉法是對相應的功夫基礎的正確運用,真正的拳家對二者不可偏頗。在用拳時靠功力勝人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既“拙法”。因為這有方面的缺憾:一是浪費功力,二是有悖求理。所以,儘管存周先生具有極強的抗擊打能力和罕見的爆發力,但在一生的技擊生涯中從不輕用。他強調技擊時的上乘境界是打若未打而借中。既在與對手進行技擊時,自身內勁仍能正常運作自然往復周身(其狀態與平日練拳時無異),從而使彼不能勝我,所謂“不求勝人,神行機圓人亦莫能勝之”。如此“慧而不用”才是用拳時的自然而然,也才能合於迢。(關於功力與技法在技擊中的作用及其辨證關係,非本文主旨,容另文專述。)

以自然為特徵的拳學思想,是孫存周先生對孫祿堂先生武學思想的直承,內容非常豐富,以上所言僅為概觀。

以簡約為特徵的修習理論

存周先生認為,如果習者能夠明確修拳的核心是內勁,以內勁為宗,而不是求奇異之形、驚人之式,則修習之法必能簡約。以簡約為特徵的修習方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而:一是修為內勁的基本規矩是統一的,其基本結構是簡約的;二是內勁是技擊技術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便使博采百家之技而融會貫通有了內在體驗的依據,於是在拳學的研修中能化繁為簡,使技法化歸於內勁的運作;三是辨理簡明,即中華武術派別林立、拳式繁雜,如何辨明其優劣合理性,應以是否合乎內勁為宗。

這�的“修為內勁的基本規矩是統一的”是指由孫祿堂先生總結出的無極、太極、三體諸式及原理和六合、九要、順逆諸要則,對於修為內勁來講,無論練習什麼拳式都是基本規矩,都是不可易的、統一的。孫存周先生認為基本規矩是自然的法則,自然的法則必然是統一的、不可易的。

而之所以說“基本結構是簡約的”是因為任何一個拳式只要符合正氣從入、內外合一、動靜合一的的基本規矩,則皆可修為出內勁,故拳式不在繁雜而在簡約。孫氏形意、八卦、太極諸拳式皆為這方面的典範。無論形意、八卦、太極還是少林、武當,其拳式的結構及要領只要符合修為內勁的基本規矩皆可通內勁,效果相近。故擇拳時不可先入為主,存有門派之見。事實上,只要我粗略地考究一下中華武術所有講究內勁修為的門派的拳架結構和要則,便會發現其結構上的相似姓和基本規矩的統一性。這在形意、八卦、太極、通背、心意、武當太和、六路、少林洪拳以及戳腳翻子之間表現尤甚。它們的運動形式有別,運作方式不同,但作為一個瞬間的運動結構,其間架結構及運動規則幾乎是統一的。比如對三體、六合、九要、順逆中和的要求,各派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說,中華武術雖然門派林立,但基本結構具有一定的統一性,經過提煉完全可以簡約。其實,在半個多世紀前,由孫祿堂先生創立的孫氏形意、八卦、太極三拳,已經解決了中華武術基本結構的簡約與統一問題,已經構成了中華武術統一的基本結構。

以圓融為特徵的技術體系

以圓融為特徵的技術體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而。一是技術上的圓融,即以內勁修為為基礎的技術體系要博采百家之長,並將其融入習者自身的本性之中(拳即是性,性即成拳),形成具有自己本性特徵的技術體系。二是道理上的圓融,即以內勁為宗,文武互參共進,體萬物而不遺,拳、知、理、性渾然一體,格物旁通。

存周先生認為“拳即是性,性即成拳”有兩個要點。一是技術體系的圓融要以內勁為基礎,否則就成為雜手。雜而不相通,多而不致用。圓融寓於簡。站樁式雖簡,其要在乎培育內勁,走架形雖平,其要在乎內勁之神運。由簡約之式通以內勁是圓融的基礎。內勁即內外合一之勁,內外合一是技擊運動的基本運作結構。只有當習者使內外合一這種能力成為自身的運作與動力習慣時,才能以此為基礎將其他門派的技術運作同化到自身內外合一的運作體系中來。改圓融的基礎是內勁。內勁逾深,同化其他技術的能力就逾強。當年,無論誰的絕技,只要被存周先生看到,就能很快貫通為自己的技術,其因就在於存周先生內勁精深。二是技術體系的圓融要符合自身的本性。圓融並不是說別人擅長的技術我也一定要擅長,而是指所形成的技術體系既能逐漸彌合自己個性中的不足,又要合乎自己個性的充分發揮與伸張。

存周先生認為,拳術以內勁為宗,便可近於道。故萬物之理皆含寓著拳理,同時通過拳理亦可旁通體悟萬物之理。他秉承家風,為一代書劍合壁的武術大家。他通醫道且善繪畫(尤善松柏)與書法,認為醫道及繪畫書法與拳理相通,三者可互參共進,相得益彭。比如,拳理必須合於醫理,才能使技擊與衛生不悖:同樣,醫理又可以從拳術的內勁修為中獲得啟發而得以完善和擴充。又比如,書道與拳道亦相通。從兩者的基本道理而言,繪畫書法與拳道皆講究生動自然富有個性,同時又不能淩亂無章而悖中和之理;從兩者的修為過程而言,都強調凝神靜氣貴在用中。所以,練拳養氣,繪畫書法亦養氣;練拳研求用中之理,繪畫書法亦研求用中之理,在道理上兩者可相互啟發。而尋其根基,皆在乎以內勁為本,求中和,善養浩然之氣。此道理之相通,可推及萬物。因此拳術具有更廣義的圓融,即道理上的圓融。此所謂‘學道即天道,天道即人道”(孫祿堂先生語)。可見,一個人不僅在技術上而且在身心機能上也達到圓融的境界,才可謂之自身真正的圓融,即其心通融天理,其技兼收並蓄,其德善化本性,方為以圓融為特徵的技術體系的真正內涵。‘

以實效為特徵的訓練方式

以實效為特徵的訓練方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而:第一是學以致用,第二是以簡馭繁,第三是練打合一。

學以致用有兩個含義,一是訓練的技能與內容要符合實戰要求,在實戰中具有實效性:二是這種實效性是通過在實戰中運用和發揮所學技能來體現,而不是以硬拼蠻打的勝負結果來體現。用存周先生的弟子張烈先生的話說:“老師要我們在練拳中注意體會拳中的力量和效力,所謂拳中的力量是一種不加力而力自彰的自然之力。在練習中,老師通過指導我們走架、喂手,使我們逐漸體會和掌握這種自然之力,並要我們通過實戰來檢驗運用這種自然之力的能力。”存周先生一方面強調學以致用,通過打來檢驗練的結果;另一方而反對用勝負結果來代替一切。他認為對於一場較技的結果,要從技擊技能、身心素質、戰術經驗、臨場機遇四個方而認真分析,發現問題,實戰才具有檢驗練習方法的效用,才能從中發現練習中存在的不足,自覺地調攝改進練習方法,明確練習的重點。

以簡馭繁也有兩個含義:一是構築基本技能,二是強化關鍵技能。所謂基本技能,是以各種實戰過程為背景來確定的。任何一個實戰過程都由打法和相應的時機構成。存周先生認為實戰中的打法雖說千變萬化,但基本打法不過三種,即截打、順打、閃打:戰機則皆可歸為動靜交變之機。據此便可確定什麼是拳術修為的基本技能。截指的是擊實不擊虛,打堅不打瑕,用於彼勁將發未發之時:閃指的是避實擊虛,見隙而入,用於被勁正在發出之瞬;順指的是粘化拿發,引進落空,用於接引彼勁之時。此外尚有撞、震二法。撞堵踏中進步截,用於彼勁走空之時:田者順、截合用,用於接擊彼勁之時。截順閃三法為運用勁之基礎,其間據情勢相互組合,變化無窮。形意拳之勁長於截,八卦拳之勁長於閃,太極拳之勁長於順。故要使勁法完備。需使形意、八卦、太極渾融為一。這就必須以中和為本,對形意、八卦、太極的技術體系進行改進和昇華。這也就是由孫祿堂先生創立的孫氏形意、孫氏八卦、孫氏太極三拳及由此構成的孫氏拳體系的技術基礎。因此,形意拳之五行十二形,八卦拳之八掌,太極拳之十三式,構成拳學修為的基本技能。習者通過上述三拳的修為能使自身基本勁法完備,為今後進一步博采各派眾長建立完備的技能基礎。從而達到以簡馭繁之效。

所謂關鍵技能,是指那些具有一通百通之效的技能。孫劍雲大師指出,形意拳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形意拳勁法的關鍵技能。存周先生認為,形意拳中的全部掌法都可以從劈拳中演化出來,全部拳法都可以從崩拳中演化出來。故劈崩二式之勁為形意拳的關鍵技能。強化此二式的練習對於形意拳的掌握可一通百通,產生以簡取繁的效果。同樣,存周先生認為八卦拳的全部變法都以單換掌和雙換掌為本,單、雙換拳是八卦拳的關鍵技能。而太極拳的關鍵技能是捋擠按四法,太極拳的全部勁法皆可由此四法演化而出。

練打合一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練若打,第二階段是打若練,第三階段是不打而打,即真正做到練與打的合一。

所謂練若打,是指平日練習時耍從實戰出發,在心態上進入實戰狀態,全神貫注。尤其在走架和對練中切不可把式子走滑了。走架時要覺著眼前真有個對手,一手一式都要嚴整無乖;對練時要注意勁法之間的生克、互換之理,逐漸使之成為一種自然本能。

所謂打若練,是指在實戰中心態要平淡,有如平日之練習,要注意發揮、使用乎日練習中所學到的技能。存周先生強調要“打中求理”,即指精神要完全放在所學技能運用的合理上,而不要放在輸贏上。故在實戰練習中不要怕挨打,不要在乎輸贏,不靠一時之蠻勇取勝,而是一求精神氣質挺拔,二求技術動用合理。

所謂不打而打,是技擊修為追求的最高境界即中和境界,是指在實戰中拳手的技能運作能因敵而動隨機應變。這種合理的技能運用與平日練拳時所要求達到的合理狀態無異,故能雖未有意於用某種方法打人,卻自然產生出最為恰當的應敵打法。不打而打只有通過對打中求理的追求而逐漸形成。

當年孫祿堂先生允許任何人(包括本門弟子)在任何情況下以任何手段向自己發起偷襲或攻擊,而終生未嘗敗:孫存周先生與人較技時隨機應變無一定法,使人感到他全身都是手而不可勝之。這些都是不打而打能力的生動寫照。此為求道藝看所要追求的最高技擊境界。

以中庸為特徵的價值觀念

以中庸為特徵的價值觀念是指通過拳術的修習使習者的精神氣質產生變化,從而心性與行為皆合乎中庸的標準。中庸是拳學作為一般人的個人修行的最高成果(而修道成真則是有特異天賦者個人修行的最高成果)。存周先生認為兼德而至謂之中庸。兼德就其人性而言,就是仁義禮智勇兼得而備,渾然一體。道不可以一體說,德不可以一方待,育物而不為仁,齊眾形而不為德,凝然平淡,自然而然。兼德就其拳性而言,是指神明、氣暢、筋舒、骨剛、形合等渾然兼備,產生打若未打、不打而打,動靜如一中和自然之能。存周先生根據自身的武學實踐,認為人性與拳性能相互影響:一方而,人性先天近乎中庸者,修拳則易通拳術中和之妙:另一方而,拳術之造詣能至近乎中和者,其後天氣質亦為拳術所變化而近於中庸。而中和是拳術之至境,中庸乃人性之至品,兩者皆可謂之聖境。故由拳術得中和之妙,而使人之精神氣質昇華至中庸境界,是拳學修為的一個重要功用和重要價值。存周先生本人之氣質乃少年狂狷、中年耿介、晚年性合中庸,即是拳術變化人之氣質之實例。

存周先生弱冠時,曾北勝臂聖張秀林,南贏妙手謝鐵夫,壯遊南北未遇其匹,不可謂不狂,中年嘗舍家財助婦嬰,自守饑貧不為日寇折腰,不可謂不耿;晚年大隱於市,舍功棄名,從容中道,不附世俗武道,恬澹蒼茫,機圓神完,不可謂不合於中庸。存周先生自謂曰:“余中年以前之拳術,其霸氣雄渾,彌不可掩,擋者皆糜。雖亦有不動而彰之能,然神氣威光爍爍可見,非至妙也。中年後的拳術則臻於洽合彼意不失毫釐,舉手投足平淡無奇,與日常生活之神態、動作無異耳。然皆從容中道,使彼亦不能勝。至此漸悟中庸之性與中和之用互為作用耳,如是漸臻至妙,技近乎於道。”

那麼,拳術是通過什麼來變化人之氣質呢?存周先生認為人有五質、性有五常、拳有五綱,由五綱善化內勁則能變化五質,五質變化必將影響五常。故拳術可變化人之性情氣質。五質即骨、氣、肌、筋、血五大物質系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五大性格狀態;五綱在拳中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內氣的狀態,相應於人體內則為肺、肝、腎、心、脾五種髒氣。其可通過拳術中的劈、崩、鑽、炮、橫五式的練習而完善至中和。所以,存周先生認為,在拳術修為中只有以內勁為宗,才能真正產生通過拳術變化人之氣質的功用。孫祿堂先生認為,一般說來拳術變化人之氣質的作用不是無限的,能產生多大作用不僅賴於後天的方法和所下的功夫,也取決於個人不同的先天條件。故拳術雖說有教化功能,但拳術的教化功能必須與其它的教化體系互補融合,才能充分發揮其以體驗的方式教化身心的作用。所以,孫祿堂先生一向提倡修悟武道要文武並修、書劍合壁。其子存周和女劍雲皆為文武兼備書劍合壁之武學大師。孫老先生的著名弟子如裘德元、張玉峰、童文華、金一明、龔劍堂、鄭懷賢、胡鳳山、曹宴海、朱國福、朱國楨等亦皆兼通文武(其中曹宴海能左右手同時寫字,可謂時之一絕)。

以中庸為特徵的價值觀念的核心思想有兩點,一是拳術以中和為最高境界,拳術在達至中和的過程中可以變化人之氣質;二是人之氣質以中庸為最貴,這是人之身心處於中和狀態的一種反映。因此修為拳術能改變一個人的精神、心智、行為方式、風度儀錶、音容氣色。

孫祿堂先生認為拳術之善不以剛猛為勇,不以矯變為能,惟以中和為宗。他指出:“和之中智,勇生焉。”變化圓通自如之智,六合生成整勁謂之勇。此皆由中和而生(詳見《武林》1999年7期《內勁的形成與作用機制》一文)。因此,或專於硬打硬進之能,或功於輕靈矯變之巧,或專於用意,或拘于修形,皆有偏塞之患,不能臻達至妙。至妙之道惟中和而已。這是孫氏武學思想的獨到之處。

存周先生認為一個人的氣質達至中庸的顯著特徵是外呈恬澹,內涵圓融。恬澹既是通向圓融的心理基礎,又是獲得圓融後的自然心態。而圓融正是五綱完備、極至中和後的狀態。因此,真正的恬澹不是對主體無知無能的反映,而是主體具有了對客體的完備的適應機制即洽合自然的能力的反映。於是,得中庸者或體或用皆能合於道,既無過亦無不及,既無偏亦無塞,恰到好處,此為中庸之性,中和之能。因此,中和是最高的境界,中庸是最高的學問。

初學孫氏太極拳應注意的事項    孫叔容

    太極拳是我們傳統、的額民族體育項目之一。傳播最大,習之者亦眾。以其特有的優點深得廣大群眾所喜愛,支分派別各有傳人。目前,我國太極拳的主要流派有:陳、楊、吳、武、孫氏等,各善其長。近年來,國家提倡國術,尤對太極拳更加發揚,使之成為我國盛行的一種拳術,對於人民的健康事業作出了一定貢獻,所以各派太極拳都有發展的必要,才能適應不同的階層、不同的愛好的人們的要求。今天我只就孫氏太極拳的練習者尤其對於初學者提出一些應注意的要求。

    孫氏太極拳是孫祿堂老先生以他終生習練研究形意拳、八卦拳、太極拳的心得體會,提取其精華,將三拳融會貫通,合冶於一爐而創編的,並自成一家。成為我國目前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

    孫氏太極拳是一種內外兼修的拳術,它把修心養性、促進身體健康、提高防身技巧三者結合在一起,所以習練此拳日久,自有意想不到的妙處。

    孫氏太極拳的特點是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每轉身必以開合動作相承接,因此有人叫它開合活步太極拳。練習時要舒展圓活,進退相隨、上下一致,無左右歪斜的形體,全套練之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全身放鬆,不僵不滯,進行中無起伏,要各式相連貫,要一氣哈成。無論動作的虛實變化,速度要均勻,不可忽快忽慢,更不可有停頓的地方。

    在練拳過程中始終要保持自然,要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萬不可努氣(拙力),由於中正平穩,所以才能不前俯不後仰,不左歪不右斜,這些在練拳以前,從思想上就應該注意。

    練拳時:
     1、要集中精力,就是精神內受,不可心猿意馬、左顧右盼,呼吸自然,即呼吸不要著意,舌頂上鄂,口要虛合。

    2、要求精神與肢體放鬆要輕柔(柔與軟不同,軟疲塌無力,而柔中有剛),就是要用自然之力,不是用拙力而是要用活力。

    3、孫氏太極拳要嚴格遵守規矩,古人雲:“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必須按照基礎動作,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習練,俟整套動作熟練日久,自然隨心所欲了。

    4、要有毅力、有恆心、切不可一日爆之十日寒之,要日日練習,要相古人說的那樣終朝每日常纏手,更不可貪多求快,或躐等以進,要按步就班,一式不對不學下式。務求姿勢正確。

    5、不可好高鶩遠,攀比先習者的進度或已取得的成績。

    前面說過練拳時要嚴格遵守拳中對各個部位的要領,現將主要部位的要求寫於下面:
    a、頭:練拳時,對頭部的要求是很嚴格的,頭要上頂,但不可用力,下頜自然回收,頭也自然正直,精神貫注,即所謂虛領頂勁,不可自由晃動,東歪西斜,頭勁動作應隨順身體轉動方向的變換及上下要協調一致,神態自然。

   b、胸:要含胸,這一動作與拔背有一定的聯繫,在練拳時不要挺胸,但也不可著意內縮應順其自然,要有含的意思,但應注意不可作出駝背的體形。胸不可挺、挺胸氣往上湧,含胸氣可下沉至丹田,可免上重下輕,足底無根重心不穩的弊病。

    c、肩:兩肩要鬆開下沉、如此兩肩才能向外伸展,切記聳肩,以免氣向上湧,同時兩肘也往下墜住,這樣兩臂自然彎曲,即所謂蓄而後發。同時兩腕塌住,單不可僵硬,腕部要活,五指自然張開,虎口撐圓,手心內含,不可外腆。墜肘時,兩臂不可夾住兩肋,但也不可乍開而離肋部太遠,暴露兩肋,而為敵人所乘。

    d、腰:腰為主宰,所以有“刻刻留意在腰際”的說法。因為人體的行止坐臥和正確姿勢,腰要起主要作用。腰要直便能防止身體晃動或前俯後仰,腰為車軸,氣如車輪,腰似中軍大旗,腰不直便有臀部突出的現象,所以拳經中有命意源頭在腰際。腰力運用得當,可以使用周身力量集中於一點,像肘、肩、胯、膝、腳等關節的勁,都要以腰中發。

    e、腿: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腿的動作是非常重要的,兩腿要彎曲,但不可有死彎子,其形如半月。進退的移動、虛實的轉換、發勁的根源等,主要在腿部,所謂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因此腿部動作的正確與否,關係著全身的穩定,以及轉動的輕靈皆賴兩腿運動的得當。

    其他如眼神的問題,練拳時,眼光應隨著主要的動作轉動。定式時,目光應視前方,但忌呆視。眼光要照顧上下左右,作到眼隨手轉,光兼四射。假如你意欲何方,則眼神先去,身手腿的動作也立即隨之而去。

    練拳時,要由松入柔。要化剛為柔,積柔成剛,剛複歸柔,終至剛柔相濟的最高境界。放鬆是消除拙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剛柔相濟才是目的。

    特別要精神集中,用意識來引導動作,方能作到姿勢圓滿無虧,才能作到動作輕緩,靈活、氣斂神專,才能動作勻穩。不丟不散、不僵不滯。

    以上的說明,凡是練過太極拳的人都能瞭解一些,似乎是老生常談的話,但是對於初學的人,尤其對孫氏太極拳練習的人較少,知道孫氏太極拳特點的人並不多,所以依然有必要將這些基礎的認識再敘述一遍,使處學的人有一些概念,再開始練習還是有幫助的。我希望凡願意學孫氏太極拳的人,只要認真學習深入揣摩,一定會練好的。大家永遠記住,世上沒有學不成的事,只有學不成事的人,願我們共同努力吧!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shutup99
鄉紳 | 2012-5-15 13:15:48

路過看看。。。推一下。。。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