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904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uo123
大公爵 | 2010-5-29 12:53:34

通臂拳,也稱通背拳。是一種典型的長擊類拳術。一些拳家以此系拳法多上肢動作,兩臂宛如通臂猿(一名長臂猿)舒使猿臂,圓掄摔拍,直出穿點,而寫作“通臂拳”。一些拳家以此系拳法強調以“通背”促成“通肩”、“通臂”,使兩臂串通如一,而寫作“通背”。
 
傳說通臂拳起源於戰國,傳者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通臂拳是模仿猿猴運臂的動作和特點,結合武術招法創編而成的。關於通臂拳的遠源,目前缺乏史料。據說宋代少林寺就曾傳習“韓通通臂”,但是,目前少林拳系中的“通臂拳”,並無區別於少林拳技法的通透特點,明代流傳的武術歌訣,就有“柔太極,走八卦,打通臂和佑神通臂最為高,斗門深鎖轉英豪”之說。近現代傳留的通臂拳,主要有“祁家通背”,“白猿通背”、“劈掛通臂”三種。
 
“祁家通背”是道光時浙江人祁信在河北固安、冀縣、涿縣一帶傳出。弟子中以其子太昌和琢州人陳慶為著。陳傳王占春,王傳張策等,稱為“老祁派”。太昌傳許天和,許傳修劍癡,稱“少祁派”,其拳技體系稱為“五行通臂”。
 
“白猿通臂”,此系傳承者崇白猿為始袓,其遠源不清。清末,山東黃縣人“任十”,將此拳傳北京某皮貨店賬房先生石鴻勝。經石氏及其弟子的努力,“白猿通臂”逐步盛傳於北京牛街回民聚居區。
“劈掛通臂”,實為劈掛拳,清末因其與通臂拳特點相近,被作為通臂拳系的一支。
目前,劈掛拳和通臂揉合而成的一些拳法仍被作為通臂拳看待。傳統的劈掛拳則沿自己的體系自行發展。仔細分析通臂與劈掛兩拳系的基本技法,大體是一致的。
 
此外,還有流傳於山西的“關中通臂”、“洪洞通臂”、“兩儀通臂”,以及流傳於天津的“兩翼通臂”。其中,“洪洞通臂”的拳理、拳法和技藝,均與陳家溝太極拳相類。民國年間樊一魁著《忠義拳譜》,記述頗詳。通臂拳動作的基本身型表現為頭頂、項領、前空(虛胸)、後豐(緊背)、凹肚、探肩、長臂、活腕。通臂拳的基本手型包括透骨拳、平拳、尖拳、斬首拳,以及八字掌、荷葉掌。基本手法包括:中拳、摔掌、拍掌、劈掌、穿掌、撣掌、圈手、撩掌、按掌、撲掌、摩掌等。步型包括:前點步、半馬步、跪步、丁步、獨立步。腿法主要有勾踢、低彈、後撩、側踹、點腿。運動特點表現為探腰拔背、放長擊遠、步快勁透、敏捷善變。成套動作流暢、連貫,蹭拍響亮。
 
練習通臂拳對於發展軀幹和上肢的柔韌性,特別是對於提高肩關節靈活、增加其活動幅度,有較好的鍛煉效果。
 

白猿通臂拳屬通臂拳系,因崇“白猿”為始祖,故名。白猿通背拳的拳式要求:頭頂、項領、前空(虛胸)、後豐(緊背)、凹肚、探背、鬆肩、臂長、腕活,運動時要求“身似雲、手似箭,腰似螺絲、腿似鑽”。兩臂運轉要“琵琶骨(肩胛骨)活如扇,兩手相連似星串”。活動中要“拳對口中發,回來歸肋下”,掄圓貼身,在舒展中顯出嚴密、緊湊。白猿通背講究九勁,即:急、硬、冷、抖、涵、虛、拸、縮、脆。其基本手法包括定步練習的單榥掌、撩陰掌、雙蓋掌、大引手、拍掌、踏掌以及活步或行進練習的二十四手,稱為二十四法根。該拳派除將二十四手串連為連環拳套外,還以每一法根為主,發展擴充成一個套路,共二十四套。還有通背串珠、六路總手等拳路。該門兵械套路名均冠以白猿二字,如白猿單刀、白猿雙刀等。
 

祁家通臂”,以其拳系始傳自祁信而名。初有“老祁派”和“少祁派”之分,後“少祁派”發展成“五行通臂拳”系,“祁家通臂”就單指老祁派技法體系了。近世以張策為代表人物。張策初習多種拳技,後從祁信之徒陳慶學通臂拳,陳逝又從師兄王占春學,遂以擅長通臂拳著稱,人稱“臂聖”。民國初年在北京設館授徒。這一系通臂拳的拳式要求頭正領頸,虛胸下氣,鬆肩墜肘,全身鬆柔、透空。運動時表現為節節貫串、敏捷流暢。勁法講冷、彈、脆、快、硬五字。力由脊發,經肩、肘、腕三關,毫不滯澀,直達手指。基本練習動作包括順背、撢手、圈手、吊袋、挺掌等“原地法根”,以及劈山炮、轉環拍掌、圈搧、四平炮等“動步法根”,還有將單式串組成套的三十四式“拆拳”。
 

“五行通臂拳”由祁家通臂中“少祁派”拳技發展而成。此拳以摔掌、拍掌、穿掌、劈掌、攢掌(中拳)為基本手法,並以此配五行,以生剋之理追求技法理論,稱之為“五行掌”。據修劍癡撰《通臂掌.論五行相生相剋》說:“攢掌屬土”、“摔掌屬金”、“穿掌屬水”、“拍掌屬木”、“劈掌屬火”。五行中土能生萬物,故該拳以中拳(攢掌)為萬法之本,譜稱“拳法不離正中平”,“萬拳之法不如中”。與其他通臂支派相比,五行通臂拳的特點表現為全身各節曲扣以護各部,舒展各節以放長擊遠,動作開合幅度較大,在大開中求密合,在長擊中藏短打。拳譜將此拳的勁法歸納為“縮小綿軟巧、冷彈脆快硬”十字。五行通臂拳共有散招七十二手,每手是由三至九個攻防動作串成的小組合練習。按照動作難易程度分為前二十四手、中二十四手、後二十四手。五行通臂多用暗腿,以步藏腿,發腿不過膝。五行通臂拳的基本套路有十二連環掌、通臂六合拳、六路總手。
 

此門拳法主張以“理(拳理)象(形式)會通,體(健體)用(技擊)俱備”和“通神達化,備萬貫一”為宗旨,而名通備拳。
清末,潘文學首先在鹽山、滄縣倡導和傳播通備拳,其弟子李雲標傳黃林彪,黃傳馬鳳圖,逐步形成了現在的通備拳體系。此系拳法以通透勁和開合勁駕馭拳法,通串一體。此門拳技初僅有劈掛拳(或稱劈掛通臂拳)、八極拳兩門拳術。其劈掛勁暢,柔中帶剛,善放長擊遠。八極勁促,剛中有柔,善貼身靠打。具有長擊與短打相兼、手劈與腳踢並用、勁法綿長而剛脆的特點。民國年間,馬氏將劈掛勁融入翻子拳和戳腳拳架,創編成通備翻子拳,豐富了通備拳系的技法。


劈掛拳是典型的長擊類拳術。古名披掛拳,亦名抹面拳。因多用掌,又稱‘劈掛掌’。清代傳於河北鹽山滄州一帶,代表人物先後有潘文學、李雲標、黃林彪、馬鳳圖、馬英圖等。劈掛拳以上肢的劈、掛、摔、彈、合、斬動作為主.在交錯掛劈的動作中鬆肩舒背 ,臂起時綿柔快速,勁力通透,劈落時力猛如彈炸,體現了柔中見剛的特點。劈掛拳注重以腰為根,用胸部的吞吐和腰部的擰轉折疊配合的運動,使動作大開大合。步法講究進必跟,快速疾出。劈掛拳的勁法有通透勁、吞吐勁、轆轆勁、滾勒勁、翻扯勁等。在技擊上
,講究隨招進招,隨形打勢。在長進與速退中,常以原地‘轉趾’(腳尖碾轉)的方法,
變換方位和姿勢。基本攻防規律為,‘高來則掛,低來則劈,橫來則攔,順來則搬’。劈掛拳的特點類似通臂拳,清末曾被作為通臂拳的一支,稱為‘劈掛通臂’。經黃林彪及其弟子馬鳳圖的努力,形成了以劈掛拳為主的通劈拳。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