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親王
|
2024-3-27 07:56:03
|
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迎來首場記者會暨旗艦報告發表會。現場發布的《亞洲經濟前景及一體化進程2024年度報告》顯示,亞洲經濟仍將維持較高增速,2024年亞洲GDP規模佔全球比重預估為49%。在經濟成長方面,儘管面臨各種外部經濟挑戰,但亞洲經濟仍將維持較高成長速度。在相對強勁消費和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支持下,亞洲經濟成長率可望高於2023年,並達到4.5%左右。亞洲仍將是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最大的地區。
服務貿易數據首次實現順差
報告認為,亞洲區域整合進程持續推進。從2022年數據來看,全球對亞洲貨物貿易的依存度保持穩定(達到38.8%),亞洲經濟體對亞洲貨物貿易的依存度保持在57.4%的高水平,RCEP和CPTPP經濟體對亞洲的貿易依存度分別為58.4%和50.4%。中國和東協的貨物貿易中心地位維持穩定。中國的貨物貿易出口競爭力優勢明顯,對其他亞太經濟體的出口貿易持續成長,對東協、印度的出口年增速分別為19.2%和23%,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區域價值鏈的韌性與調整。展望2024年,中國、東協國家、印度的經濟較快成長將加大亞洲區內貿易的需求。
報告指出,2022年,亞洲服務貿易呈現出明顯的復甦和成長趨勢,首次實現了服務貿易順差,金額高達405.52億美元,這一變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反映了亞洲服務貿易結構的優化和服務出口能力的增強。
此外,亞洲數位訂購貿易蓬勃發展,數位交付貿易成長迅速。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電子商務市場。2023年,中國(第一)、日本(第四)、韓國(第五)、印度(第六)的零售電商市場銷售量在全球排名在前十名以內。
報告指出,在金融市場方面,亞洲主要國家資本市場、外匯市場、債券市場以及銀行業將趨於穩定。2023年,較多亞洲經濟體股票指數上漲、貨幣貶值,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回落以及銀行部門不良貸款率下降。2024年,得益於經濟穩定復甦以及外部貨幣政策緊縮步伐放緩等因素,多數亞洲經濟體股票指數或將延續反彈態勢、匯率上行、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回落以及銀行部門不良貸款率進一步下降。
報告指出,在貿易與投資方面,亞洲可望扭轉2023年的下跌趨勢。受全球經濟成長下降、地緣政治衝突、國際金融環境仍偏緊等因素影響,2024年亞洲乃至全球貿易與投資成長可能面臨較大壓力,同時面臨供應鏈分化的衝擊。但是,亞洲數位貿易加速發展和旅遊業復甦加快以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經貿安排持續推進,亞洲價值鏈和產業鏈重建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積極效應有望逐步顯現,亞洲貿易與投資也將因此增添新的動力。
邁向零碳需要更明確的激勵約束機制
報告指出,亞洲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居全球首位。IEA預測,到2025年,亞洲將消耗全球一半的電量,中國用電量將達到全球的1/3;未來三年,全球電力需求量70%以上的成長將來自中國、印度和東南亞。2022年亞洲電力與暖氣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量已達97.2億噸,佔本區總排放量的38%,佔全球排放量的64%。
報告指出,亞洲將在電力供應側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5.340, 0.03, 0.56%)發電、水力、核能等非化石能源,積極推動儲能設施規模化發展,建構多元化清潔能源供應體系。預計到2060年,亞洲電源裝置規模較2020年成長約3倍,基準場景與綠色加速情境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置佔電源總裝置的比重分別超過70%和80%。
同時,報告提到,亞洲新能源發電將迎來快速發展。基準情境下,到2030年亞洲風電、太陽能發電,裝置規模達到26億千瓦,到204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將成為亞洲的主體電源,到2060年,亞洲風電、太陽能發電裝置規模達到110億千瓦。中國在再生能源領域具有技術、成本優勢和長期穩定的政策環境,將在推動全球能源革命尤其是降低全球風電、太陽能發電成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報告指出,亞洲電源裝置持續成長,再生能源投資力度加大,太陽能和風能為亞洲再生能源發展的重點領域。截至2022年底,亞洲電源裝置容量達45億千瓦,較2013年成長了19.4億千瓦,年均成長5.8%。2022年亞洲太陽能和風能裝置容量為10.5億千瓦,佔總裝置比重為23.4%,較2013年成長了18%;火力發電發電裝置容量佔總裝置比重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58.3%,較2013年裝置比重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58.3%,較2013年裝置比重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58.3%,較2013年裝置比重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58.3%,較2013年下降了13.5%;水電和核電裝置容量分別為6.7億千瓦、1.3億千瓦,較2013年分別增加1.8億千瓦、0.4億千瓦。
人工智慧將解決老化問題
在「科技革命『奇點』離我們有多遠?」的分論壇上,圍繞著人工智慧展開了討論。人類居住火星的可能、人工智慧解決老化問題、新質生產力帶來的改變等,成為嘉賓熱議的焦點。
博鰲亞洲論壇諮委會、芬蘭前總理阿霍表示,中國面臨老化問題,未來幾十年當中,數千萬的中國人會退休進入老齡社會,在這個過程當中,現有的養老模式、商業模式、政府治理模式將無法應付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然而,人工智慧的出現,讓人有信心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創新性技術的應用和實施將惠及千家萬戶。
“如果透過AI等現代技術實現對火星的改造,進而使得人類能夠居住在火星,這將是人類今後一段時間最大的科技革命'奇點'”,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院長張可可提出頗具想像的觀點。
張可可表示,人工智慧、快速電腦的發展使得人類對空間的探索更加強大和深入。中國在2021年向火星發射了「天問一號」飛船並成功著陸,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探測。2028年中國將發射第二艘太空船“天問3號”,在火星上採取樣本拿回地球進行分析。這件事的重要性在於,火星過去像地球一樣也有水、海洋、大氣,但火星比較小,演化過程比較快,從某種意義上看,今天的火星代表了地球的未來。如果人類能夠在AI等現代科技的幫助下,到火星上改造環境,使得人類可以居住,這將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步。
關於這項科技革命的技術關鍵點,張可可解釋稱,地球地下3000公里有一台巨大的「地球發電機」不斷產生電流、磁場,以保護地球的空氣、水和生命。但火星的“發電機”約在幾十億年前已經停止,如果人類能到火星上重啟它的“發電機”,進而產生磁場來保持大氣的水分,將可以使生命繼續發展。 |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本人已盡告知讀者之義務!,且並無意違反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40條所稱『以宣傳品、出版品、廣播、電視、電信、網際網路或其他方法,散布、傳送、刊登或張貼足以引誘、媒介、暗示或其他使兒童或少年有遭受第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至第三款之虞之訊息』請讀者自重!本文為網路創作,與現實之人事物無關,內容如與現實雷同,純屬巧合!以上純屬夢境,一切都是假的,假如你以為是真的,建議去檢查視力,你眼睛業障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