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弟華
威爾斯親王 | 2024-7-12 06:07:25

449702906_1023493036035838_6290066423093101501_n.png

古代長城高度僅7.8公尺,主要目的並非用來攔騎兵,而是擋下日行千里的戰馬。(圖:shutterstock/達志)

古代中原王朝,頻頻遭受游牧民族侵犯,自春秋戰國以來,各諸侯國就在邊境修築城牆,此後歷代君主也紛紛投入修繕,直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派遣工匠,在秦長城的基礎上擴建,才又有了現代人熟悉的明長城。不過長城整體城牆並不高,且大多都是夯土牆或是碎石建造,發生戰爭時真能擋住敵軍入侵嗎?事實上,長城主要目的不是用來攔人,而是擋下戰馬。


根據《搜狐網》報導,古代帝王大舉修建萬里長城,至今已有2千多年歷史,其中以秦始皇建造的秦長城規模最大,動用30萬人,直到明朝歷經多次大規模修建才有了現在所見的明長城。不過長城高度僅7.8公尺,北方遊牧民族若真想翻牆而過也並非難事,由此可知,城牆攔的不是騎兵,而是日行千里的戰馬。

遊牧民族之所以能夠馳騁沙場,靠的就是戰馬的速度與機動性,不過,戰馬再怎麼厲害,也無法翻越城牆,一旦沒了戰馬,作戰能力勢必會下幅降低。而長城除了能透過烽火台傳遞情報及發揮預警等軍事用途,更重要的是可對遊牧民族進行經濟封鎖。

眾所皆知,草原盛產馬匹、牛羊,但缺少酒水、鹽、鐵、布料等生活用品,既然無法突破城牆,草原民族就必須仰賴中原商人進行貿易,而長城的建造自然就有了談判籌碼,甚至進一步換取稀缺的戰馬,同時朝廷又能向貿易商收取高額賦稅。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華歌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