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4 天前

MIT發明顛覆性鑽頭,可鑽入地下20公里,人類迎來第4次能源革命?
下載.jpg
一種革命性的鑽頭已經問世,它可以輕易打破蘇聯12公里的最深鑽井記錄,鑽到20公里的地球深處。 5月29日,麻省理工衍生公司Quaise Energy在德克薩斯州成功演示了一項足以改寫能源歷史的黑科技——毫米波鑽探技術。 這項技術通過暴力熔化岩石,可以達到人類從未觸及的地下高溫區域,有望讓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都能獲得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

該技術突破了傳統鑽探的物理極限,預計3年內投入商用,成本可與現有能源競爭。 這意味著,繼蒸汽機、電力、石油之後,人類或將迎來第四次能源革命。

這是一種什麼神奇鑽頭?
其實不是鑽頭,而是「死光」! Quaise使用的是毫米波技術,就像一個超級微波爐,用高頻電磁波直接把岩石「烤化」。。 傳統鑽頭靠機械硬磨,這個靠能量遠端熔化。 兩個字:暴力!
為什麼非要鑽20公里這麼深?
因為地下20公里處藏著能源界的「聖杯」——500°C的超臨界水! 這種水既不是液體也不是氣體,能量密度比普通蒸汽高出幾倍。
500°C的高溫,設備不會融化嗎?
這正是天才之處! 傳統鑽頭下去就成廢鐵,但毫米波是「遠端操作」——能量從地面發射,在井底融化岩石,設備本身不用下去受罪。

蘇聯挖了19年才挖12公里,憑什麼說能輕鬆超越?
蘇聯用的是“蠻力”,Quaise用的是“巧勁”。 傳統鑽探越深越難,設備越來越熱; 毫米波鑽探深度幾乎沒有上限,因為「光速打擊,精準爆破」。。 技術代差就是這麼殘酷。

實際效果怎麼樣? 演示成功了嗎?
成功到令人震撼! 演示中48千瓦功率每分鐘鑽進2釐米,把堅硬的花崗岩融化得像黃油一樣。 多餘的熔融物質還在井壁形成玻璃層,自帶「裝修」效果。 目前正準備測試1兆瓦(1000千瓦)的版本。
成本高不高? 能用得起嗎?
這是最令人興奮的部分! 預計發電成本50-100美元/兆瓦時,和現在的太陽能、風能差不多,但24小時穩定發電,不看天吃飯。

我們什麼時候能用上這種「地心電力」?
可能比你想像的更快! Quaise計劃3年內在俄勒岡州建成50兆瓦示範電站。 先用傳統技術鑽20兆瓦,再用毫米波技術鑽30兆瓦,用數據說話,讓全世界看到深度的力量。
這技術會把地球「掏空」嗎?
該公司CEO的回答很霸氣:數百萬年都用不完! 這些鑽孔對地球來說不過就是針眼,地殼厚度35-40公里,20公里只是輕輕“撓癢癢”。
下載.jpg
對普通人生活有什麼影響?
影響巨大! 電費可能大幅下降,電動車充電比加油便宜,空調、暖氣隨便開。 更重要的是,任何地方都可以鑽井,每個城市都能擁有自己的「地下太陽」,能源安全不再是問題。

這會威脅到石油、煤炭行業嗎?
不是威脅,而可能是「降維打擊」! 就像智慧手機幹掉BB機一樣,當清潔能源又便宜又穩定時,化石燃料還有什麼優勢? 能源轉型的速度可能超出所有人想像。

MIT的毫米波鑽探技術不僅僅是一項工程突破,更是能源思維的根本轉變。 從「找能源」到「造能源」,從「靠天吃飯」到「自力更生」,人類終於找到了地球這台「永動機」的開關。

三年後見分曉,十年後看變局,這可能是我們這代人見證的最大能源革命。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19830523 + 30 + 3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3 天前

地熱發電的確是相較於風力和太陽能更穩定的能源,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一般來說深層岩石的導熱效率不同,且熱量來源分佈也影響溫度梯度。例如:在 10 公里深處,溫度可能達到 250-300°C,在 20 公里深處,溫度可能達到 400-500°C,所以根本就不需要500°C的超臨界水,直接將水送到地下20公裡的地方自然就會蒸發成水蒸氣推動發電機的渦輪,這就是現在台灣地熱發電的原理。

全球地熱發電量排名前三的國家為美國 、印尼 以及菲律賓,印尼和菲律賓的技術都是從美國來的,這是老天賞飯吃,尤其是菲律賓挖個5公裡深就可以發電了,台灣的地熱資源相對匱乏,只能繼續燒幹淨的煤。

這項新技術能夠量產恐怕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台灣的能源政策不知道能不能等到那個時候。
引言 使用道具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3 天前

732 發表於 2025-7-30 10:23
地熱發電的確是相較於風力和太陽能更穩定的能源,而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一般來說深層岩石的導熱效率不同 ...

蘇聯挖了19年才挖12公里
有很多都市傳說
比較好奇挖20公里
是否有新發現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3 天前

鄭玄琦 發表於 2025-7-30 20:05
蘇聯挖了19年才挖12公里
有很多都市傳說
比較好奇挖20公里

蘇聯時期挖掘的那個「大洞」指的是科拉超深鑽孔 (Kola Superdeep Borehole)。這是一個位於俄羅斯科拉半島的科學鑽探項目,於1970年開始,最深的一個鑽孔SG-3在1989年達到12,263公尺的深度,至今仍是人類鑽探最深的鑽孔。

蘇聯挖掘科拉超深鑽孔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幾點:

科學研究: 這是最主要也是官方宣稱的目的。當時,地球科學家對地殼深層的結構、組成和演化知之甚少。蘇聯希望通過鑽探,直接獲取地殼深處的岩石樣本,研究地球最古老的岩石,了解地球內部發生過的地質過程,例如地震的成因、地球內部的熱流等等。

美蘇冷戰時期的競爭: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在各個領域都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包括太空探索和地球內部探索。美國在1950年代末曾啟動「莫霍計畫」(Project Mohole),試圖鑽穿地殼到達地幔與地殼的交界面(莫霍面),但最終因各種原因而擱淺。蘇聯的科拉超深鑽孔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在這場「地心」探索競賽中超越美國,展現其科技實力。

勘探資源: 雖然主要目的是科學研究,但鑽探過程中也意外發現了一些礦產,例如在9千米至12千米的地層中,發現了含有黃金、銅和鎳的沈積物,黃金含量甚至達到了商業開採的要求。

科學發現:

古老岩石: 鑽孔深入了約14億年的地球歷史,提供了關於地球地質的寶貴數據。

微生物化石: 在地表以下6千米處,科學家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微小浮游生物化石,這證明了即使在地下高溫高壓的極端環境中,生命依然可以存在。

水的蹤跡: 在鑽井深處,科學家也意外發現了水的存在。

鑽探困難與終止: 儘管取得了重要的科學發現,但鑽探過程充滿了挑戰。隨著深度的增加,地下的溫度和壓力急劇升高,導致鑽頭頻繁斷裂。當鑽探達到12,263公尺時,由於地溫高達180攝氏度(遠超預期),以及鑽探設備的限制和技術難度,項目於1992年(蘇聯解體後不久)終止。

總之,蘇聯挖掘科拉超深鑽孔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科學項目,旨在深入了解地球內部,同時也帶有當時美蘇冷戰時期科技競爭的背景。儘管未能鑽穿地殼到達地幔,但它為人類提供了關於地球深層結構和生命的寶貴信息。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3 天前

鄭玄琦 發表於 2025-7-30 20:05
蘇聯挖了19年才挖12公里
有很多都市傳說
比較好奇挖20公里

蘇聯挖的洞是有真實歷史紀載和文獻紀錄,至於MIT所謂的新發明還沒有任何的記錄可尋。

除非有地底人,否則挖到20公里只會越挖越熱吧!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