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前天 23:48

科學家最新警告,南極這片被視為地球最後淨土的冰雪大陸,正逐漸承受來自人類活動的沈重壓力。除了全球暖化導致氣溫升高、冰層加速融化之外,觀光熱潮與科研擴張也成為隱藏的推手。根據發表於《自然永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的研究,南極人類活動頻繁的區域中,含鎳、銅、鋅與鉛等重金屬的細懸浮微粒濃度,已比40年前高出整整十倍。這些汙染源主要來自船舶、飛機與科研基礎設施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排放物,直接破壞這片原本脆弱卻潔淨的生態系統。

數據背後揭示的是一個快速變動的現實。根據國際南極旅遊業者協會統計,過去二十年,南極的年度遊客數量從兩萬人暴增至十二萬人,呈現六倍增長。旅遊船多以高汙染燃料驅動,每位遊客在享受壯闊冰原與企鵝群的同時,卻可能間接加速約100噸積雪的融化。研究共同作者、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科德羅(Raul Cordero)指出,這些細小的汙染微粒會降低雪的反射率,使其更容易吸收太陽能量並加速融化。
旅遊足跡看似短暫,卻為南極留下長遠傷痕
下載.jpg
展示了南極生態與環境系統的相互關聯。從冰蓋(ice sheet)、冰川(glacier)、冰棚(ice shelf)到海冰(sea ice),各部分共同影響著海洋循環與生物多樣性。圖中可以看到:
強烈的下坡風(katabatic winds)將冷空氣吹向海洋,推動冰川和冰棚的動態。
極地多開水域(polynya)和海冰邊緣是海洋生產力的熱點,為企鵝等生物提供食物來源。
冰下與大陸坡上的底棲社群(benthic communities)依靠營養物質維持。
南極底層水(Antarctic Bottom Water)的形成,對全球深海環流有關鍵作用,進而影響全球氣候系統。
陸地上的帝王企鵝群落(Emperor penguin colony)和其他生物則顯示冰雪環境與陸地生態緊密相連。圖/《Nature》
除了觀光活動,科研項目同樣是汙染的重要來源。不同於遊客短暫停留,科學探測站往往長期運作,其能源、運輸和基礎設施消耗導致的影響,甚至可能比單一遊客高出十倍。這項跨國團隊歷時四年、橫跨約2000公里的野外調查證實,科研與觀光活動都讓南極面臨複合壓力。

當然,研究也肯定近年一些正面進展,例如禁止使用高汙染的重油,以及部分旅遊業者採用電動或混合動力船隻。然而,科學家強調,這些努力仍然不足以抵銷人類活動帶來的持續汙染,南極亟需更徹底的能源轉型與嚴格的規範。

此外,最新一期(2025/08)的《自然》期刊另一篇研究更指出,若氣候變遷不受控制,南極或將出現無法逆轉的劇變。冰層坍塌可能推動全球海平面上升數公尺,對沿海城市和世世代代人類社會造成「災難性後果」。這意味著,保護南極不僅是守護一片遙遠冰原,而是維繫全人類未來生存環境的關鍵。當南極積雪因人類行為加速融化時,這片「最後淨土」的警訊也同時提醒我們:人類與自然早已命運相連,任何破壞最終都將反射回我們自身。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30 感謝好友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昨天 16:19

南極觀光與科研加劇汙染,這早就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這些觀光船隻多以高汙染的化石燃料為動力,燃燒後產生的細懸浮微粒(如鎳、銅、鋅、鉛等重金屬)會沈降在雪地上,影響雪的反射率。雪地本應反射陽光,但當這些汙染微粒附著其上,會使其更容易吸收太陽熱能,進而加速融化。研究估計,每位遊客可能間接加速約100噸積雪的融化。

此外,長期運作的科學探測站也同樣是汙染來源。相較於觀光客的短暫停留,科研活動的能源、運輸與基礎設施消耗,對環境的影響甚至可能比單一遊客高出十倍、觀光與科研活動都讓南極面臨複合式的環境壓力。

南極冰蓋的融化不僅是區域性問題,更是影響全球的警訊。南極冰蓋一旦完全融化,足以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超過50公尺。雖然這需要極漫長的時間,但即便只是微小的加速融化,也可能對全球沿海城市和島國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樓主太有才啦!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