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685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killergirl
子爵 | 2011-5-29 10:09:17

中美關系中的台灣問題

    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本不該成爲影響中美關系的因素。然而,在冷戰的背景下,中國領土台灣被美國當做其國際棋盤上的一個棋子來擺布,台灣問題已成爲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問題。
  冷戰結束後,台灣分離主義勢力試圖擴大所謂“國際生存空間”,而美國右翼勢力又將台灣視爲其牽制中國發展的一張牌。美國對華政策圍繞台灣問題的搖擺,引起中美關系屢次跌宕起伏。1992年,美國政府決定售台150架F-16戰鬥機;1994年,又宣布所謂“對台政策調整”,就是其中兩例。1995年,李登輝訪美,大肆從事分裂活動,中國政府和人民爲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決開展了反分裂、反“台獨”的鬥爭。1997年∼1998年,中美首腦高層互訪達成重要共識:(1)雙方決定致力於發展“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系”;(2)美國重申了在台灣問題上的“三不”承諾,即: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任何須具主權國家資格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
  此後,美國政要擔心“台獨”可能會危害美國自身的國家利益,一度熱衷醞釀“三部曲”式的對兩岸政策調整方案:(1)“台灣不獨立”;(2)“大陸不動武”;(3)美國設法促成兩岸“中期協議”。但美國政策調整的實質是:促“談”不求“統”;謀“和”不逼“合”,其目的只是維持現狀、防止沖突,而並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台灣問題。這與中國政府解決台灣問題的政策有著原則的分歧。
  李登輝抛出“兩國論”之後,不僅嚴重地阻礙了兩岸統一事業的發展,也給中美關系帶來極大的麻煩。美國官方表態,稱其對海峽兩岸政策有“三個支柱”:(1)一個中國原則;(2)非武力解決問題;(3)挽救兩岸對話。美方表示,克林頓政府奉行的一個中國政策和“三不”的承諾沒有改變;美國對兩岸局勢“嚴重關切”,擔心兩岸關系“擦槍走火”;美國呼籲海峽兩岸盡快恢複交流與對話,及早緩解緊張局勢。但美國政策具有其內在的矛盾與兩面性:美國政府一方面表示對李登輝將兩岸關系界定爲“特殊的國與國”關系而感到“意外和不解”,但另一方面又決定售台價值5.5億美元的預警飛機和其他裝備。
  上述回顧給人若幹啓示:(1)世紀之交的國際關系格局中,盡管存在霸權主義的掣肘,但和平與發展仍是主流。一個中國原則已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任何國際勢力企圖支持所謂“台獨”,就必將冒著破壞亞太地區穩定甚至和平的巨大風險。(2)在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大國之間盡管存在各種矛盾,但也有利益的融合點。各方都力圖將爭執點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使之不至於失控。(3)在美國國際戰略的棋盤上,美國的國家利益大致可分爲三類:生死攸關的利益,重要的國家利益,以及一般利益。美國所要維護的,必然是它自己最大的國家利益。美國未必情願被輕易拴在“台獨”的戰車上。

    兩岸關系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自和平統一祖國的“一國兩制”方針確立以來,祖國大陸一直不斷進行著切實的努力,充分照顧海峽兩岸各方利益,既考慮曆史,又顧及現狀,希望促成中國最終的和平統一。
  在兩岸交往過程中,祖國大陸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其政策體現出多方面的靈活性:(1)談判的原則——將一個中國的原則與一個中國的內涵分別處理;(2)代表的名義——不將兩岸會談視爲中央對地方的談判,而是主張兩岸“平等協商”;(3)統一的過程——祖國的統一目標可以分步驟實現;(4)統一的模式——與港澳模式相比較,與大陸統一之後,台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台灣人士也可以到祖國內地擔任行政職務等。兩岸統一之後,可以共享一個國家的尊嚴與榮譽,共同建設一個新中國。總之,祖國大陸在實事求是地探索比港澳模式更爲寬松的“一國兩制”的台灣模式。這些探索和努力的依據就是對海峽兩岸關系的三項基本認識: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海峽兩岸兩種社會制度並存;由於曆史的原因,中國尚未統一。
  這�要特別指出的是: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兩岸關系至關重要的基礎。如果恪守一個中國的原則,兩岸關系就存在著發展和改善的契機;反之,兩岸關系就勢必出現停頓甚至倒退的可能。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會晤”達成了四項共識。這對於促進兩岸的接觸與對話,對於改善兩岸關系的氣氛,具有重要的意義。海峽兩岸關系的緩和,在台灣民衆中也産生了一定的積極回應。他們思安求穩,不希望兩岸關系過度跌宕起伏。
  但是,台灣政局的發展還存在諸多值得人們警惕的動向:(1)“顯性台獨”,即“公開台獨”的危險。台灣政界一部分人熱衷於“公投入憲”的活動,就是一例。(2)所謂“不宣實獨”的“隱性台獨”的危險。民進黨的所謂“轉型”,就顯示了這種策略的變化。(3)“久拖不決”的“潛性台獨”的危險。在國際上,台灣當局推行“務實外交”,企圖制造“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在兩岸關系上,台灣當局一直拒絕政治談判,企圖將兩岸暫時分離的狀況長期化和固定化。李登輝推出分裂國家的“兩國論”,其目的是企圖從根本上破壞台灣海峽的和平局面,破壞兩岸關系的發展,破壞中美關系的改善,並且危及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中國政府和人民與“兩國論”的鬥爭是維護還是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鬥爭。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政府沒有回旋余地。

    面向未來的中美關系與兩岸關系

    中美兩國作爲世界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在維護世界和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促進亞太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等方面都負有重大的責任。兩國的經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深具潛力。雙方應該本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的原則,積極尋求國家利益的彙合點,擴大合作,縮小分歧。美國應該了解:在台灣問題上,中國並沒有傷害美國的國家利益,而美國所傷害的正是中國最重大的國家利益和最根本的民族感情。冷戰後,國際關系中有一個“合作安全”的新概念,即認爲“合作”必須建立在“相互安全”之上。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中美雙方不應再損害彼此最爲根本的國家利益。
  台灣問題是事關中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感情的大事,也是今後中美關系能否保持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圍繞著台灣問題,世紀之交的中美關系最關鍵的問題包括:(1)防止台獨。中國古語雲:“防患未然”;英語中亦有“預防性防務”(preventive defense)的詞彙。保持海峽安全與穩定的最好方式就是除去“台獨”這個“導火索”。(2)減少對台軍售。美國應該按照《“八·一七”公報》精神,逐漸遞減對台軍售,不將台灣納入其戰區導彈防禦體系,也不通過所謂“加強台灣安全法”。(3)不幹涉中國統一進程。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而且,就某種意義而言,通過“一國兩制”方式實現中國的和平統一,與美國的利益並不沖突。
  就兩岸關系而言,實現祖國統一乃中華民族之大局所在、大理所在、大義所在。祖國大陸倡導通過“一國兩制”方式實現祖國統一,就是實現這一曆史目標的現實而又可行的模式。實現這一目標的措施可包括:(1)政治談判。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麽問題都可以談。作爲第一步,兩岸可先就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進行談判。(2)實現“三通”。目前真正攸關台灣2100多萬同胞和12億大陸同胞權益的問題,就是實現兩岸直接“三通”。(3)增加互信。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同根同源,不應該有什麽根本的利害沖突不能解決。百年不遇的大地震之後,共同面對天災的同胞之情再次拉近了海峽兩岸的距離。江澤民主席在2000年元旦再次呼籲: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海峽兩岸的對話與談判,什麽問題都可以談,台灣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利益都將得到充分的考慮。1月28日,錢其琛副總理在紀念江主席《爲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講話發表五周年座談會上再次申明了兩岸對話和談判的幾個方面。然而,“兩國論”是兩岸關系的絆腳石。海峽兩岸僵局是否能被打破,還要看台灣當局的態度。
  總之,展望未來,挑戰與機遇並存。健康穩定的中美關系可通過四個方面實現:(1)戰略安全方面“互不爲敵”;(2)經貿方面平等互利;(3)意識形態方面求同存異;(4)在中國統一問題上,美國不幹涉中國內政。在事關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問題上,任何人都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苦果”,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政府和人民實現國家統一的意志和能力。止戈爲武,文武成斌。在台灣問題上,祖國大陸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統一。但爲了防止“台獨”和外來勢力的幹涉,中國政府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中國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不僅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於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