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宗教與哲學/bigquestionsonline.com
年底了,意外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有必要放在捷克論壇上,畢竟好東西也要發給我們這些捷克友分享嘛,順便發發自己的遇見。。。O(∩_∩)O哈哈~{:4_402:}

看完此文,覺得總體講了一個“人本惡”的觀點,古人也有這麽一個觀點。很客觀,我覺得捷克論壇的存在其實也是一種和諧,雖然她有著部分人“不認同”的灰色地帶,但存在即是合理。就像文中所說的,上帝也聞之奈何?{:4_407:}
一下是此文內容,我覺得值得一看。。。
(文 / 喬納森 • 薩克斯 [1] )理性能完全保證人的道德嗎?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很早之前就知道這一點。亞里士多德曾經對蘇格拉底 “知識帶來美德” 的觀點提出質疑。爲什麽啊,亞里士多德歎道,人類會沒有自制力、意志薄弱?
不管是多麽有學問的人, “知道” 正確的事和 “做” 正確的事是完全不同的。
“知行不一” 在古羅馬統帥保盧斯(Lucius Aemilius Paulus Macedonicus)身上體現的更加直接。保盧斯在給羅馬人的信中說: “我想做的事情,我不做;而我痛恨的事情,我做。”
人的意志好像有獨立的 “意識”,能脫離頭腦的控制。明明知道什麽是應該做的,但實際行動卻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甚至連上帝都對此無可奈何。《聖經》有言: “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 [2] 就我所知,浩浩宗教著述,哀之切、責之深者無他。
人性,科學的分析
達爾文曾從演化論的角度對人性進行探索。達爾文對人類道德的存在感到疑惑,根據 “自然選擇說”,無私的個體會被淘汰,生存下來的大部分應該是自私的個體。“無私的基因” 會因爲個體的死亡而無法延續,只有那些自私的個體才能延續后代。這才有了生物學家 理查德 • 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那如雷貫耳的 “自私的基因” 一說。
矛盾的是,自私的基因聚合一起卻産生了無私的人類。達爾文的解釋——當是無誤——是我們雖以個體爲單位傳遞基因,但卻作爲群體繁衍生息。群居動物都如此,靈長類如此,海豚、狐蝠亦然。離開了集體的保護,這些物種的個體都無法獨自生存太久。
所以,人類是一個矛盾的物種:既有自私的天性,也會爲了集體的利益做出犧牲。對此,我們自己給自己的解釋是,不管是 “自私” 還是 “無私”,都是爲了更好地生存。不過,這種矛盾的根源其實還要再深一層,發自于共情、同情和親情,而道德意識正是萌生于這些感情之中。
牛頓,威廉 · 布萊克(William Blake,英國詩人)繪。詩人欲借此圖提問:科學家真的背棄宗教了嗎?/philosophy-compass.com
非理性,被忽視的強大力量
神經科學的研究讓我們對人腦的生理活動有了更加細致的了解。一方面,大腦中的杏仁體控制情感活動;另一方面,大腦中的前額皮質則負責理性分析和邏輯推理,能夠進行抽象思維。后者作用起來要比前者慢得多,因而面對壓力、恐懼或者威脅時,理性往往無法及時發揮作用,隨時都可能被情感沖動占去上風,導致人做出非理性的舉動。這也是爲什麽人會犯罪,爲什麽受過良好教育的社會大衆會變得也野蠻的部分原因。
啓蒙運動開啓了人類理性思考的時代,但它卻存在一個主要不足之處,就是忽視了人天性中存在的非理性力量。猶太教中所指 “惡的沖動” 以及基督教中提出的 “原罪” 觀點,皆爲啓蒙運動所抛棄。而今天對人類感性的重新探索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重大進步。

經濟學家丹尼爾 • 卡納曼(Daniel Kahneman)由于發現 人們的經濟行爲通常是非理性的 而獲得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斯坦利 • 米爾格蘭姆(Stanley Milgram,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和菲利普 • 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美國心理學家)做了 一個著名的實驗 ,向我們展示了權威人物和團體極易帶領人們走上反人道之路;安東尼奧 • 達瑪西奧(Antonio Damasio)在所著《笛卡爾的錯誤》( Descartes’ Error )中闡述了情感對做決定、甚至對理性的作用;弗朗斯 • 德 • 瓦爾(Frans de Waal)通過對靈長類動物的深入研究,發現共情作用廣泛而深入地存在于靈長類動物種群的社會生活中。
我們經常想當然地認爲行爲是受理性控制的,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我們行動時經常不顧后果,事后再用理性將我們的行爲合理化。這種合理化的力量之強,是非善惡,皆可沖破,譬如有曆史學家提出 “納粹的良知”(The Nazi Conscience)一說,爲納粹開脫。人之欲作惡也,必先稱其爲善。
人類文明包含了曆史、哲學、宗教、藝術史、政治科學、語言等等/reed.edu
道德,哲學的觀點
自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哲學家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道德從何而來?是理性還是感性;是直覺還是責任感;是被動接受的規則還是主動形成的美德;是人類的領悟還是神的旨意?但這些都沒有問對,或者說都是些次要的問題——一個人道德與否,不是看他說了什麽,而是看他做了什麽;最關鍵的問題也更實際:如何讓人將知曉的正義、公正、人性的是非善惡轉換爲實際的道德行動?
道德産生于實踐。和語言一樣,道德是需要在實踐中練習培養的。每個人從誕生起,就在家庭、社區中接受道德教育;通過故事、課本接觸道德概念;通過了解習俗、參與禮拜,將道德儀式化;通過樹立社會道德模范,爲大衆提供道德榜樣。道德只有在一個仍有崇高追求的文化中才能發展。道德來源于生活,正如領導力來源于領導行爲。人類社會中的愛、寬容以及慈悲,都體現爲各種實際行動,是不能用抽象的理性概念來表述的。
道德産生于集體。爲了理解他人的感受,需要人進行一項最難的思想練習:換位思考。每種文化中都提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沒有人能完全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對待陌生人或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持有不同信仰的人。因此,在《聖經》中最重要的道德法則並不是 “像愛你自己一樣愛你的鄰居。” 因爲這相對簡單,而更重要的是 “愛那些陌生人,因爲你知道做陌生人的感受。”

道德産生于內心。《聖經》還說,上帝或者良心並不在狂風、地震或火焰中,而是在平靜的細語里,這是只有我們專心傾聽才能聽到的聲音。我們過多的關注了理性,而卻很少在激情的狂風、恐懼的地震、憎惡的火焰中傾聽良知的聲音。要戰勝人內心的欺騙與邪惡,首先要傾聽自己內心道德的聲音。
編者按:本文作者系宗教意見領袖,其論點發自于信仰,但論述則更多地體現了一種哲學的思辨。哲學與神學在西方現代文化中,與科學有著密切關聯,很多偉大的科學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
注釋:
[1] 喬納森 • 薩克斯(Jonathan Sacks),英國主流東正教猶太教堂首席拉比
[2] 華人基督徒查經資料網站,http://www.ccbiblestudy.org/index-S.htm
本文編譯自喬納森 • 薩克斯文章: Reason isn't enough.
該文屬于鄧普頓基金會 “大師對話” 系列之二 Does moral action depend on reasoning?
美國約翰 · 鄧普頓基金會(Templeton Foundation)是一家專門組織國際性科學與宗教對話與研究的機構。
|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35
查看全部評分
|
姓 名:陈达文 性 别:男 年 龄:22联系方式:15914375698 或(020)62217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