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cook1573670
伯爵 | 2013-1-18 19:41:10

本帖最後由 cook1573670 於 2013-1-18 19:42 編輯

{:4_378:}據中國政府網1月18日消息,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經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委員會評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和科技部審核,國務院批準並報請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授予鄭哲敏院士、王小谟院士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jpg
鄭哲敏院士

鄭哲敏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還是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國爆炸力學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也是中國力學學科建設發展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師從兩“錢”結緣力學 輾轉歸國效力

  鄭哲敏院士早年求學、工作以及與力學結緣、從美國輾轉歐洲回國效力的經曆,和享譽海內外的中國現代科技界科學大家“三錢”中的兩錢錢學森、錢偉長都有不解之緣。

  1943年,鄭哲敏考入西南聯合大學電機系,次年轉入機械系。1946年,抗戰勝利后,鄭哲敏所在的工學院回到北京清華園。同年,錢偉長從美國回國到清華大學任教,在他的課上,大四的鄭哲敏首次接觸到彈性力學、流體力學等近代力學理論,錢偉長嚴密而生動的理論分析引起了鄭哲敏的極大興趣。1947年畢業后,鄭哲敏留在清華大學做錢偉長教授的助教。

  多年后,鄭哲敏回憶道,錢偉長使他確定研究力學的道路,錢偉長重視數學和物理等基礎學科對自己影響很大。

  1948年4月,在錢偉長等人推薦下,鄭哲敏獲準入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並于一年后成爲錢學森的博士研究生。1954年9月,鄭哲敏從紐約乘船離美,輾轉歐洲,于次年2月回到祖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力學研究室工作,隨后參加錢學森創建中科院力學研究所的工作。

  1956年1月,鄭哲敏成爲力學所的首批科技人員之一,任彈性力學組組長。同年,他還作爲助手參加了錢學森主持的12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全國力學學科規劃的制訂。后來在錢學森指導下,鄭哲敏建立起爆炸力學學科,這一切,深深影響到鄭哲敏的研究方向和治學風格。1984年2月,鄭哲敏還接過錢學森的接力棒,出任中科院力學所第二任所長。

  奠基爆炸力學 引領中國力學發展

  鄭哲敏科研生涯的最早期主要從事熱彈性力學和水彈性力學的研究,回國后曾根據國家的需要從事地震響應、水輪機葉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后來因爲國家科研布局調整,鄭哲敏選擇高速高壓塑性動力學研究方向,並于很短時間內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從而拉開爆炸力學研究的序幕。

  鄭哲敏在爆炸力學方面的主要貢獻包括:一是提出流體彈塑性體模型,促進形成完備的爆炸力學學科體系;二是建立爆炸力學的基本研究方法,爲武器設計與武器效應評估提供嶄新的力學基礎;三是開辟爆炸成形、爆炸築堤等關鍵技術領域,並發展水下爆炸及其與結構相互作用的理論,解決了重大工程建設核心難題。

  鄭哲敏還通過對“瓦斯突出”的機理研究,認爲“瓦斯突出”的動力來源于煤層瓦斯中含有的機械能。

  與此同時,作爲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鄭哲敏參與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學學科及相關科學規劃。他總體把握中國力學學科發展方向,積極倡導、組織和參與熱彈性力學、水彈性力學、材料力學行爲、環境力學、海洋工程、災害力學、非線性力學等多個力學分支學科或領域的建立與發展。

  在材料力學研究中,鄭哲敏提出的硬度表征標度理論,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並被廣泛引用,還以他與合作者的姓氏命名爲C-C方法。引領中國力學發展的鄭哲敏爲促進中國力學界與國際力學界的交融、提升中國力學國際地位等做出重要貢獻。

  科研需要耐心 倡導“自由探索”

  當前中國科技發展水平雖然有很大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鄭哲敏認爲,學術界浮躁的風氣是制約發展的重要原因。“科研需要耐心。現在,一些人都急于求成,沈不下心來坐冷板凳,這樣做出的也最多是中等成果,很難有出色的、有重大影響的成果。有的人急于要實效,不重視基礎理論研究,最終會極大地制約整體科技的發展。”

  他提醒說,當科學家並不像大家看上去的那麽美。“科研有突破的那一刻很快樂,但是更多的時候很苦、很枯燥,在一遍又一遍的錯誤中尋求突破,在反反複複的試驗中總結創新。”

  在鄭哲敏眼里,現代科學精神的精髓就是古希臘時代傳承下來的“自由探索”的精神。縱觀中國自身的曆史發展和文化傳承,“自由探索”精神相對薄弱,這也是造成中國科學創新不足的核心問題。要真正激活科技界的創造力,“自由探索”不僅僅是一種科學精神,也也應成爲一種人生目標。

  鄭哲敏指出,中國當下的青年科研人員壓力特別是政策壓力很大,現在各種評獎評審、項目申請等,“把人搞得很浮躁,東迎西迎,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年輕人急功近利、不能沈下心來,必然影響到他們開展科學研究和從事科研的決心。他呼籲盡快給青年科研人員減壓,把他們從煩燥、浮躁的“包圍圈”中解放出來。

  已89歲高齡的鄭哲敏仍然活躍在科研一線。近年來,他將研究重心轉向水下高速航行體的流固耦合力學問題、海底天然氣水合物開采技術與安全性等方面,帶領相關研究團隊爲國家海洋安全和海洋資源能源的開發作貢獻,並指導有關課題組繼續進行爆炸與沖擊動力學研究。

  耄耋之年的鄭哲敏接受采訪時一直面帶微笑,笑容里還不時透出些孩童般的調皮與無邪。他身邊的同事稱,微笑與樂觀也許就是鄭老健康長壽的秘訣。

2.jpg


王小谟院士
中新網北京1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他提出中國預警機技術發展路線圖、主持研制出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他笑言自己是工程師,致力于將工程中的複雜問題簡單化;他先后培養出18位中國預警機系統或雷達系統總設計師……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雷達專家、中國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向他頒發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雖已年逾七旬,王小谟院士仍堅持在科研一線,擔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中國電科)科技委副主任。他每天上班,每周都會到實驗室與課題組年輕人一起研究討論技術問題。

“預警機並沒有到頭,后面的路還很長。”他還在謀劃祖國預警機未來發展的藍圖。

擔當:中國預警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2009年10月1日,新中國60周年國慶閱兵式上,由王小谟主導研制的預警機作爲領航機型,引領機群,米秒不差飛過天安門廣場,中國預警機首次完美亮相。看台上的王小谟潸然淚下,這也是預警機研制以來,人們第一次看到他流淚。

在迄今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王小谟先后主持研制中國第一部三坐標雷達等多部世界先進的雷達,在國內率先力主發展國産預警機裝備,提出中國預警機技術發展路線圖,構建預警機裝備發展體系,主持研制中國第一代機載預警系統,引領中國預警機事業實現跨越式、系列化發展並進入國際先進水平行列。

擁有預警機是中國幾代人的期望。早在上世紀70年代,中國就曾經啓動預警機的研制,但終因當時國力有限和技術基礎薄弱,未能成功。那時,王小谟就敏銳地意識到,要在信息化條件下捍衛國家主權,中國必須擁有預警機。于是,在雷達科研一線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他,義無反顧地投身于中國預警機研制事業。

上世紀80年代,王小谟對機載預警雷達規劃、實施關鍵技術攻關,並逐步突破了機載雷達的關鍵技術。爲加快預警機研制,中國開展預警機對外合作,作爲中方技術總負責人,王小谟堅決要求中方主導研制方案,並在國內同步研制,爲后來的自主研制打下堅實基礎。他還創造性地首次提出采用大圓盤背負式三面有源相控陣新型預警機方案。

就在外國合作方單方面撕毀合同、中國預警機事業將被扼殺在搖籃里時,中國決定自主研制預警機。王小谟臨危受命,擔綱國産預警機研制工作,爲培養中國預警機事業后續力量,他選用年輕人擔任總設計師,自己擔任預警機研制工程總顧問,全面指導和幫助總師系統對型號技術方案的確定和工程設計。

十年磨一劍,中國自主研制成功空警2000、空警200兩型預警機,創造出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9個第一,突破100余項關鍵技術,累計獲得重大專利近30項,在衆多關鍵技術指標上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預警機主流機型,是世界上看得最遠、功能最多、系統集成最複雜的機載信息化武器裝備之一,美國智庫評價比美E-3C和E-2C預警機整整領先一代。

在中國曆次重大軍事演習以及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安保中,空警2000均以優異性能出色完成任務。

創新:將數字陣列雷達技術應用于預警機

早在投身預警機事業之初,王小谟就意識到中國疆域廣大,除裝備大型預警機外,還應形成中國自己的預警機裝備系列。

他開始在心中描繪中國預警機體系化發展的譜系藍圖,思考能否用國産中型飛機實現背負式大圓盤,打造類似美國E-3A性能的預警機,以驗證“小平台、大預警”技術,解決大型預警機載機的國産化難題,並通過研制工程的延伸來繼續鍛煉培養預警機技術隊伍。

2006年,在工程研制的關鍵時刻,王小谟在外場遭遇車禍,腿骨嚴重骨折,不久又被診斷出身患淋巴癌。但王小谟依然鎮靜平和,依然牽挂著預警機事業,即使躺在病床上輸著液,他也要把設計師請來面對面探討交流,病情稍有好轉,他就趕赴熱火朝天的試驗現場。

王小谟院士及其團隊如此勇于奉獻、頑強拼搏的努力很快收獲豐厚的回報:中國又一型國産預警機橫空出世,並使中國成爲世界上繼美國、瑞典、以色列之后,第四個能夠出口預警機的國家。

創新的腳步永不停頓,王小谟隨后又將目光聚焦在全數字陣列雷達技術上。數字陣列技術是當前國際上的最新技術,他認爲這是中國預警機未來發展方向。 基于數字陣列雷達和中國國産運載飛機的新型中型預警機由此開始研制,通過“小平台、大預警”,擺脫了中國大型預警機對進口飛機平台的依賴,解決了中國預警機裝備的規模建設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是世界上首次將數字陣列雷達技術應用于預警機,標志著中國預警機的主要技術將從國際先進提升到國際領先水平。在王小谟院士的創新發展和辛勤耕耘下,中國國産預警機家族不斷發展壯大:既有高端産品,也有高低搭配;既服務于國內,也出口國際市場。

同時,國産預警機裝備部隊后,還推動解放軍信息化武器裝備實現跨越式發展,實現一體化、信息化作戰,推進解放軍從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躍升,在解放軍武器裝備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也由此跨入世界上擁有先進預警機研制能力的國家行列,並在國際上有力提升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影響力。

生活:工作之余演繹多彩藝術人生

在一般人眼里,從事雷達技術、預警機事業的科學家與工程師,整天要和枯燥的數據和冷冰冰的機器打交道,工作與生活一定沈悶而乏味。

喜歡藝術、享受生活的王小谟院士則以現身說法,打破了這副有色眼鏡。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常常去遊泳、登山,並把遊泳、登山作爲鍛煉身體的好方式,作爲放松心情、調劑精神的手段。

王小谟回憶說,當年在大學校園里,他就是文體活動的積極分子,組織有一個京劇社,還參加了摩托隊。

現如今,王小谟仍是京劇梅派票友,京劇和胡琴依然是他業余生活的良伴,60多年的沈澱與積累,他能把那京腔京韻唱得悠揚婉轉,把胡琴拉得如泣如訴……他曾經在單位的聯歡會上爲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拉琴伴奏,一曲《蘇三起解》、《楊門女將》,曲牌正宗、演奏老到,贏得滿堂喝彩。

王小谟院士所在的中國電科被譽爲中國軍工電子“國家隊”,也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主力軍。中國電科總經理熊群力認爲,王小谟獲得國家最高科技技術獎是“實至名歸”,在中國電科爲軍工電子事業不斷突破國際封鎖、探索自主創新道路的過程中,王小谟是技術創新方面不折不扣的領軍人,是預警機工程名副其實的“總設計師”。

國家最高科技獎的500萬元人民幣獎金怎麽花?王小谟表示,個人獎金部分,一定要與預警機研制團隊共享,另外部分他希望中國電科及自己曾經工作過的兩個研究所能提供一些贊助,設立一個專項獎勵基金,以激勵和延攬雷達技術、預警機事業優秀人才,推動中國未來雷達、預警機事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點評:鄙人不知道飼料雞會不會看大陸的新聞,但鄙人相信你們的飼主腳盆雞肯定會看~!鄙人十分好奇的是飼料雞拼命吹噓“強大戰力”的腳盆自慰隊如果抽掉米畜的技術后,還剩什麽?如果可以的話,有哪只飼料雞幫鄙人“問候一下”腳盆雞“你妹的E2C和E767除了上面的廁所是腳盆造外,有哪個電子元件是腳盆雞自主研發的?”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8 + 8 感謝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8  金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历史是棒子创造的,未来是三哥规划的,现实是湾湾掌握的。 ----------腹黑的毒舌,简称蝮蛇。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