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4154 | 回覆: 7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11 16:44:15

大衛的戰騎──
 
 

 
馳車系列主力戰車
 

以色列獨具匠心的馳車系列戰車,構型與主流戰車大異其趣,但是完全符合以色列的獨特需求。
圖為1990年代推出、廣為世人熟知的馳車MK-3,是全球第一種採用模組化裝甲的主力戰車。
注意其前置引擎艙的排氣口在車身前方右側。圖為馳車MK-3D,砲塔配備造型前衛的第四代複合裝甲。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馳車系列主力戰車(Merkava)
製造國
以色列
使用國
以色列
車體尺寸(m)
長8.78 寬3.7 高2.75
戰鬥重量(tonne)
馳車MK-1/2:63
馳車MK-3:62(早期型)/65(改良型)
馳車MK-4:65
發動機/馬力
馳車MK-1/2:Teledyne Continental ADVS-1790-6A柴油機*1/900
馳車MK-3:Teledyne Continental ADVS-1790-9AR柴油機*1/1200
馳車MK-4:GD 883柴油機*1/1500
推重比(hp/tonne)
馳車MK-1/2:14.28
馳車MK-3:20(早期型)/18.46(改良型)
馳車MK-4:23.1
極速(km/hr)
馳車MK-1/2:46
馳車MK-3:55
馳車MK-4:超過60
續航力(km)
馳車MK-1:400
馳車MK-2/3/4:500
乘員
車員4,另可搭載6名步兵
武裝
主武裝:
馳車MK-1/2:M-68 105mm主砲*1
馳車MK-3:120mm主砲*1
次武裝:
MAG 7.62mm同軸機槍*1
MAG 7.62mm車長用機槍*1
MAG 7.62mm裝填手用機槍*1
60mm迫擊砲*1
CL-3030 78.5mm煙幕發射器*2(馳車MK-3/4)
 

前言
以色列從1948年建國後,在短短36年內竟與鄰近的阿拉伯國家爆發五次大規模戰爭;在四面為敵、人口與國力相差懸殊的狀況下,以色列國防軍在作戰上竟然都能獲得勝利(至少不敗),實在是不得不佩服猶太人在逆境中求生的本事。規模不大但是精銳無比的以色列國防軍堪稱全世界最強悍的勁旅,宛若以飛石擊殺巨人歌利亞的牧羊少年大衛,不僅以色列空軍往往以一面倒的比數痛宰對手、出盡鋒頭,強悍而令敵色變的裝甲部隊也是以軍的招牌之一。扣除1973年贖罪日戰爭初期吃了阿拉伯部隊反戰車武器的虧外,以色列裝甲部隊在面對阿拉伯裝甲部隊時往往技高一籌,佔了上風,著名事蹟包括1967年六日戰爭中席捲西奈半島、贖罪日戰爭後期強渡蘇伊士運河重奪優勢等。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贖罪日戰爭中在北面戈蘭高地戰役裡,數量居絕對劣勢(開戰時戈蘭高地上以敘戰車數量比幾乎是1:5)的以色列陸軍與裝甲部隊在後備部隊抵達前咬牙苦撐,擋住敘利亞陸軍排山倒海而來的攻勢;尤其是駐守戈蘭高地北面的以軍第七裝甲旅僅靠著百餘輛戰車與裝甲車,在沒有任何增援的情況下於賀蒙山、布斯特山之間的山谷浴血奮戰四天三夜,成功堵住擁有超過500輛戰車的敘利亞裝甲部隊(因為以軍優先增援戈蘭高地南部被突破之戰線),使其不僅無法推進還折損260輛戰車與裝甲車(當然,第七旅裝甲旅也付出慘痛代價,原有45輛主力戰車最後只剩7輛,90%的連長傷亡。是役後此山谷被稱為「落淚山谷」以悼念以色列第七裝甲旅的悲壯事蹟)。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輝煌戰績的背後,以色列陸軍裝備的質量其實多半不如對手,主力戰車陣容往往是破舊雜亂得可憐,但是以色列都能依照其特殊的需求予以改裝變通,並且善用本身以及擄自敵方的武器,充分發揮了猶太人克勤克儉的長處。
由於阿拉伯國家強大的政治壓力,以色列陸軍戰車部隊的組建非常艱辛坎坷,裝備獲得十分困難。建軍初期,以色列都向國外購買一些快要報廢的老舊戰車,修改後湊合著使用;在1950年代好不容易從法國獲得二次大戰時代的美製M-4戰車和羽量級的法製AMX-13戰車。進入60年代後,也只能向英國、德國採購二手的百夫長、M-48等二手貨,部隊中各型老舊中古戰車雜陳,找不到全新的戰車。反觀此時周邊阿拉伯國家卻能獲得充裕的蘇聯製現代化武器,質與量居於絕對優勢。例如在六日戰爭與贖罪日戰爭中,阿拉伯部隊已經擁有當時最先進的俄製T-62戰車,配備當時口徑最大的115mm主砲。更誇張的是,就連M-4這種老古董,以色列陸軍還不斷地為其性能重建,例如換裝75mm(改稱M-50型戰車)甚至105mm主砲(M-51型戰車)、新的射控系統與動力系統等(真令人懷疑猶太人是如何辦到的?連我國陽字號驅逐艦都要甘拜下風了),並在六日戰爭與贖罪日戰爭大量使用。當時有一種現象非常奇怪,當時一些西方國家願意出售噴射戰機給以色列(例如法國),但是就是不願意出售現代化的主力戰車。然而,這種困苦簡陋的環境除了繼續磨練以軍的鬥志與戰技之外,其國防工業也在成長:就是在這一連串替老舊戰車換裝新主砲、動力系統、射控系統的性能重建中,以色列累積了紮實的改造能力,並逐漸形成製造能力。除了M-4的大改良外,他們也曾經將百夫長耗油又故障叢生的汽油引擎更換為M-48A3的柴油引擎與美製自動變速箱,並換裝105mm主砲,使得性能煥然一新;此外,六日戰爭期間以軍擄獲大批俄製戰車、裝甲車,遂將其換裝美製動力系統與武器並繼續沿用,這使以色列在多年後竟能推出許多俄製戰車、裝甲車的性能提升方案。
以色列裝甲部隊能在歷次以阿戰爭中較佔上風,除了以色列官兵素質遠高於對手外,也證明了以色列與主流西方戰車設計哲學在整體上的確優於蘇聯。1991年波灣戰爭中,英美第一流戰車以絕對的技術優勢殺得伊軍俄製戰車兵敗如山倒,證明蘇聯戰車「數量換質量」的理念已經破產,但是在歷次以阿戰爭中,以軍的當代西方戰車在技術水平上對俄系戰車並無優勢,數量更明顯居於下風,但光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基本差異就能讓俄系戰車吃很大的虧:例如西方戰車的主砲管都能下壓至10度,而俄系戰車由於力求低矮,砲管只能下壓三度,結果在崎嶇的戈蘭高地或者沙漠的沙丘,以色列的西方戰車往往能躲在障礙地形的斜背面,將砲管壓至最低,在僅露出車頭的情況下對前方的敵軍戰車進行砲擊;然而阿拉伯的俄系戰車卻非得爬到障礙地形頂端才能展開射擊,被打中的機率就大大增加。此外,當時以軍的西方戰車以光學測距儀或測距槍進行主砲測距,同時期阿軍俄系戰車卻未普遍使用,這也讓以軍戰車出手起來更快更準。更重要的是,俄系戰車一味追求縮減體積以降低成本和被彈率,而漠視乘員操作環境的舒適和安全性,不僅是乘員得塞進狹小的空間、忍受極差的人體工學、沒有空調,此外也缺乏適當的安全設計(主砲彈藥庫沒有防護措施),這使得阿拉伯的戰車乘員持續戰力不如以色列,當戰車被擊中後(往往是砲塔飛出車外的悲慘下場)乘員的傷亡也相當慘重。俄系戰車沒有空調的問題在寒冷的高緯度地帶似乎還不大,而且斯拉夫民族對物質環境的要求也比「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為低;但人畢竟是肉做的,不是鐵打的,再忠貞的馬克斯主義者或者回教徒還是有生理耐力的極限。在酷熱的中東戰場上,許多阿拉伯裝甲車輛(當然都是蘇聯製品)乘員受不了這個沒有空調的「大烤箱」,紛紛棄車逃亡,以軍甚至曾經在俘虜許多阿拉伯裝甲車輛時,發現車上乘員已經中暑脫水昏厥!以色列在歷次以阿戰爭中俘虜大批的俄製戰車與裝甲車輛,在改裝時也沒忘記加裝空調。
 
起源
1966年,英國主動邀請以色列參與該國即將完成的酋長(Chieftain)戰車的研發計畫。酋長戰車配備120mm旋膛砲,是當年全球最具威力也最堅固的主力戰車。雖然英國陸軍在1963年就開始接收酋長式的原型車,但由於財政困難,最終的定型幾乎無以為繼,遂尋求以色列當合作伙伴。以色列對此案寄予厚望,因為該車最終將在以色列生產,配備於以色列陸軍,這將扭轉以軍裝甲部隊長期以來的質量劣勢。然而到了1969年,阿拉伯國家卻威脅如英國不中斷與以色列在酋長戰車上的合作,將提出在英國銀行中所有的存款作為報復。迫於強大壓力,英國只好在1969年11月取消此計畫,以色列在戰車發展上又遭到一次重大挫敗,並且損失不少時間。
遭受此一刺激後,以色列痛下決心自行研發新戰車。然而當時的環境相當嚴峻,以色列難以獲得戰車上最重要的武器與射控系統,本身人才與工業基礎亦不足,此外以色列財政並不富裕(當時以色列還要花大錢在蘇伊士運河東岸構築巴勒夫(Bar Lev)防線以鞏固新佔領的西奈半島),未必能支撐戰車的研發。在1968年,以色列陸軍正式提出自行研發主力戰車的計畫。以色列陸軍著名的裝甲兵專家塔爾(Tal)少將為此主持一個由35名國防部與兵工專家組成的小組,以技術與經濟兩方面著手,詳細評估了自製戰車的可行性,最後做出以下結論:以色列在技術上有能力發展與建造戰車生產體系,戰車設計可參考其他國家現役戰車,並且使用現有戰車的零組件,功能上則以滿足以色列特殊環境與需求為主;經濟方面,當時以色列的財政勉強可以支撐,此外還有美國的經濟援助,故無太大問題。 在1970年8月,以色列財政部長、國防部長、參謀總長以及相關財政部和軍方高層人士進行一向會議,正式批准新戰車的研發案。最初以色列只打算盡可能利用市場上現有的系統組裝出一輛新戰車,以降低成本、風險和研發時程,但後來軍方的要求提高,遂決定以初期構想的部分組件與新系統,發展一種全新的戰車。
當新戰車計畫展開後,塔爾少將領導的35人戰車設計小組在軍方配合之下,
在兩個月內便確定了新戰車的具體性能指標,並在1971年4月提交初期方案的實體模型,確定了前置發動機等基礎構型。為了縮短研發時程,新戰車的開發採用望遠鏡發展模式(Telescopic development),也就是在所有的發展與驗證完成前,以原型車為基礎進行系列的生產,逐步摸索出標準量產車型。在開發新戰車的同時,以色列政府也亟思有效利用以軍、民間與政府事業的基本設備,發展出高效率的軍、民工業複合體,避免官僚組織大幅膨脹。新戰車研發案在1972年進入概念驗證,利用二次大戰時代英國製造的邱吉爾步兵戰車底盤作為實驗平台,進行新戰車相關部件的測試驗證工作,累積了大量寶貴經驗。1973年爆發的贖罪日戰爭對新戰車研發計畫造成深遠的影響,融入慘烈實戰中用鮮血獲得的寶貴經驗教訓。贖罪日戰爭期間,塔爾少將臨危授命地出任主管東線戈蘭高地的副總參謀長,親自指揮戰局,最後成功扭轉了戰爭初期的劣勢,將敘利亞裝甲部隊逐出戈蘭高地。在1974年底,兩輛新戰車的雛形實驗車開始進行野外測試,測試與修改作業持續了兩年。在1977年初,新戰車正式定型並通過驗收,並獲得馳車(Merkava)的正式命名(源於羅馬帝國時代一種雙輪戰車),而首輛馳車預量產則在同年5月公開。隨後,以色列立即生產40輛馳車MK-1的第一批預量產型,1978年四月起正式交付在贖罪日戰爭期間寫下悲壯輝煌史績的第七裝甲旅,並於1979年正式成軍。

至此,這種專為以色列需求量身訂做的主力戰車開啟了不平凡的生涯。往後以色列持續地改良馳車式戰車,雖然技術上不斷翻新,進步極大,但始終保有馳車式獨一無二的原始精神原始。馳車的第一代為MK-1,馳車MK-2則 從1983年正式服役,馳車MK-3於1990年服役,技術較先前突飛猛進,直逼美國M-1;而更新一代的馳車MK-4則在2004年正式服役,擁有更多的改良。以下就分別介紹這幾代馳車系列。
 
馳車MK-1


第一代的馳車MK-1,注意其鑄造式砲塔的側面造型,這是馳車MK-1/2與MK-3
最明顯的外型差距。
 
馳車MK-1是馳車系列最早的量產型。為了節省成本並縮短發展時程,馳車MK-1大量採用現成的系統,除了主砲、動力系統和M-60相同之外,懸吊 與承載系統大量沿用百夫長的設計與現成組件。馳車MK-1的技術並不先進,但是其設計理念與簡單、堅固的特性卻完全滿足以色列陸軍的獨特需求。往後的馳車改良型雖引用了新的技術(甚至是技術水準的全面翻升),但是馳車式戰車所有的基本特性、獨道理念卻忠實地遺傳下去,未曾改變。
從建國戰爭以來,以色列陸軍在中東沙場上累積出一套獨特的戰車哲學,而馳車式戰車正是遵照這套哲學的產物,其構型與全世界絕大部分的主力戰車都大不相同,獨樹一幟。 由於小國寡民的以色列根本無力維持龐大的裝甲部隊編制,因此力圖在人員素質、戰術素養與訓練水平上扳回一城;不過遭逢戰火時,武器的損失還可能在短期內得到美國的迅速支援補充,然而苦心栽培訓練的精銳戰車組員一旦折損,根本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有效彌補,而缺乏人力資源的本質使得以軍裝甲部隊比對手更承受不起高傷亡的消耗,因此以色列向來非常重視士兵的存活率。
發生於馳車戰車研發期間的贖罪日戰爭在在凸顯以色列軍力上這個軟肋,雖然戰爭後期美國緊急增援的武器裝備(包括戰鬥機、戰車、彈藥料件等)有效彌補了戰爭初期以軍蒙受的慘重損失,但是折損大批長年嚴訓並飽歷戰火磨練的優秀人員(包括戰機飛行員、戰車組員)卻不可能在短期內恢復;即便最後以阿雙方的敵我交換數據仍站在以色列這邊,但這種損失比例對於人力物力匱乏的以色列而言,堪稱「難以承受之重」。在數次以阿戰爭中,以色列最滿意的是英製百夫長戰車,該車雖然機動力極差,但是防護能力居於以軍戰車之冠,甚至曾發生一輛以軍百夫長被11發砲彈擊中卻仍然存活的例子;反觀以軍的AMX-13輕戰車雖然機動力良好,但由於裝甲薄弱,結果在戰場上往往損失慘重。因此,以色列國產新戰車計畫一開始,就把盡可能提高乘員存活率視為第一要務,為此增加車重而犧牲機動力也在所不惜。
在戰車三要素的考量上,馳車式戰車做了類似英國戰車的排序──防護力優先,火力次之,機動力最後。在防護能力上,雖然當時以色列無法取得查布漢複合裝甲之類的高科技裝甲,但在基本設計上非常強調防護。由於以色列國土縱深不大且地形狹長,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在集結與運輸上,加上戰車部隊在歷次戰役中的侵入縱深並不算很長,故以軍對戰車的戰略機動性要求沒有那麼殷切;因此面臨取捨時,馳車自然先捨機動力而就防護能力。馳車戰車的輪廓寬大而低矮;由於以色列本土周邊地區遍布著低矮丘陵,戰車能獲得地勢的掩蔽依托,進而躲在障礙物反斜面進行伏擊;因此,馳車在設計上注重減低射擊線以上的投影面積,尤其是砲塔的正面截面積。由於馳車式龐大的車體已經充分吸收了戰鬥室所需的空間,使得砲塔得以設計得緊湊而狹長,其寬度遠低於砲塔座圈的直徑,大幅降低了正面投影面積,並為將來在砲塔兩側增設裝甲預留了充裕的空間。
馳車罕見地採用了前置發動機配置,使得乘員在車頭正面方向多了一層由發動機艙提供的保護。戰車使用前置發動機會面臨許多技術問題,首先是大功率發動機會讓車體前部重量過大,與過去典型車尾發動機戰車的配重截然不同;其次,前置發動機意味著要在車頭開出大面積進氣與散熱口,不僅會破壞至為重要的車頭裝甲完整性,車頭厚重的裝甲外殼也會影響發動機的維修與散熱;第三,發動機與傳動系統產生的震動、噪音、高溫、廢氣會影響駕駛員工作,而主力戰車較大的輸出功率使這問題比一般裝甲車更為嚴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以色列的研發單位使用了一些巧妙配置;首先,發動機艙設置於車頭右側,車頭左右側都設有百葉窗狀的進氣口,左側進氣口的迴路會先讓外界冷空氣通過駕駛艙,接著才進入發動機室;而發動機排氣口則位於車頭右側進氣口上方。這種配置使得外界冷空氣會先經過駕駛艙而形成對流,有助於改善駕駛艙的工作舒適性,此外也拉開了駕駛艙與排氣口的距離;此外,將散熱閘與進氣口設置於車體兩側,也完全不會影響車頭裝甲的完整性。
馳車式車身與砲塔採用傳統的鑄造與焊接裝甲構成,但車頭正面與車身左右兩側設有中空裝甲,裝甲夾層間可以填入柴油,不僅能增加油料搭載量,還可有效降低成形裝藥彈頭的破壞(柴油燃點比汽油高,不易起火燃燒;如果引爆了反而更好,因為能產生類似於高爆反應裝甲的效果,而柴油高燃點的特性使得其他柴油不會跟著延燒);車身前方採用大傾斜角度來增加防護能力;戰鬥室內盡可能不使用易燃材料等。以厚度最大的車頭中空裝甲為例,此部位採用雙間隙設計,三層鋼甲板的厚度分別是76.2mm、50.8mm與50.8mm,中間兩層填入柴油的空隙分別有25.4mm與152.4mm,能有效吸收長棒穿甲彈蕊或高爆金屬噴流的威力。因此,一枚從車頭擊中馳車戰車的武器,必須穿過大角度傾斜的車頭、填入柴油的夾層裝甲、發動機與傳動系統以及駕駛艙前方的裝甲板,才能侵入人員所在的區域。馳車MK-1已經引進了部分模組化裝甲的觀念,砲塔的外層裝甲製成塊狀安裝於砲塔本體之外,能以簡單的方式予以裝卸,完全不會更動車體結構;這種設計使得馳車MK-1更換受損裝甲的作業變得非常便利,在第一線戰地就能進行,而未來也能輕易換上更先進的裝甲模組。由於模組化裝甲的優點甚多,在日後逐漸被各國新一代戰甲車採用。馳車的車體側面防護也十分完善,車體兩側設有裝甲側裙來保護承載系統,懸吊系統本身能起防護作用,內層還有車體主裝甲。履帶與側裙之間保留有較大的空隙,能發揮類似中空裝甲的效果,側裙可在車體外提前引爆反裝甲武器。馳車的車底板也採用雙層間隙裝甲結構,外層裝甲厚度較大,而且本身就是中空裝甲;內層裝甲厚度較薄,整個車底外型是能分散地雷爆震威力的弧形,兩片裝甲之間的空隙距離刻意加大,中間也能填充燃料來提供緩衝。兩層車底裝甲各自由單一的一塊裝甲板衝壓而成,並非由左右兩片鋼板焊接成V字,因為焊接裝甲在吸收地雷爆震時,焊縫很可能因而破裂而導致遭到穿透。馳車戰車的車內防護配置非常仔細而周延,除了車體裝甲之外,車內任何可以起防護效果的部件如飲水箱、燃料箱、機油箱、工具箱等等都布置於戰鬥室的上下左右,在敵方武器貫穿裝甲時能提供額外的保護效果。發動機與彈藥室等關鍵部位都有自動滅火抑爆系統,能瞬間撲滅火勢。雖然馳車MK-1並沒有任何特殊裝甲科技,但以色列當局仍對外宣稱馳車MK-1採用「特種裝甲」,對其極為保密。
馳車式採用前置引擎的另一個原因,就是騰出整個車尾納入戰鬥室空間,使得馳車擁有冠於全球任何戰車的戰鬥室空間,車長、砲手、裝填手作業時能有很寬敞的迴旋餘地,因此大大增加了人員工作的效率,也顯著改善了長時間作戰時的體力保存。除了提升舒適度之外,馳車車尾戰鬥室的空間餘裕也可用來搭載更多的彈藥、額外的士兵或物資,甚至作為指揮與醫療用途。如果戰鬥室的多餘空間完全用來存放主砲彈藥,馳車MK-1能搭載高達92發的105mm砲彈;在標準的62枚主砲彈搭載量之下,馳車MK-1的戰鬥室多餘空間能搭載6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載彈量降至45發時,馳車MK-1能搭載1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作為指揮車時,馳車MK-1的車尾可容納3人指揮小組與相關無線電設施,能進行連級到旅級的作戰指揮工作,此時主砲載彈量降至25枚;做為戰場醫療救護任務時,車尾戰鬥室可容納八名傷兵與四名擔架。駕駛艙戰鬥室之間相通,駕駛除了可由向左開啟的車頭艙蓋離車外,必要時也能倒放座椅,進入戰鬥室而由車尾逃生;雖然駕駛艙與戰鬥艙之間設有一道裝甲隔門,不過在一般情況下是打開的,以利於駕駛員從車尾逃生。馳車式戰車的運兵機能係基於贖罪日戰爭的經驗,當時以軍戰車在埃軍猛烈的砲擊與反戰車武器射擊之下冒死衝鋒,營救被埃軍困在巴勒夫防線據點的以軍士兵。由於馳車的戰鬥室並未設置對外觀測裝置之類的設施,因此馳車式戰車的運兵機能只在特殊的後撤狀況下使用,而不是當成裝甲運兵車。車尾設有三個艙門,左艙門內是電池組,右艙門裡則安裝核生化(NBC)防護系統(屬於全車加壓式),中間的艙門則為戰鬥室出入口,採用類似蚌殼的上下開啟設計,人員與彈藥皆由此進出。馳車式戰車也非常重視乘員的舒適性,以增加其作戰時間和作戰效率,並裝有60公升飲用水水箱和步兵電話;當然,在酷熱的沙漠環境中,車內的通風散熱更顯格外重要。較舒適的車內環境能延長乘員的作戰效率與時間,這是以軍裝甲部隊表現優於以俄系裝備為主阿拉伯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動力方面, 採用一具美國德利台大陸(Teledyne Continental)公司的AVDS-1790-6A,這是當時AVDS-1790系列較新型的版本。與以色列M-60採用的AVDS-1790-2A相較,AVDS-1790-6A採用新型渦輪增壓器,增加了中冷器,增壓比由原本的1.9提高到2.4,壓氣機的空氣流量從原本0.55kg/s增至0.58kg/s;為了配合增加的空氣流量,AVDS-1790-6A的燃油噴射泵的供油量也增加,汽缸燃燒室加深,壓縮比從原本16.5降至14.5。為了因應增加的冷卻需求,AVDS-1790-6A的風扇傳動比也從原本的2.1提升至2.15,風扇最大轉速則由4800rpm增至5160rpm,空氣流量由9.9立方公尺/s增至10.8立方公尺/s。AVDS-1790-6A的功率增為900馬力(AVDS-1790-2C只有750馬力),但是變速箱仍然是先前與AVDS-1790-2A搭配的愛利森(Allison)的CD-850-6BX半自動變速箱,只有兩個前進檔(高速、低速)與一個倒退檔,限制了馳車MK-1的動力發揮,此種考量可能是基於節省成本以及追求後勤共通。
馳車MK-1採用一具AVDS-1790-6A,搭配一具愛利森的CD-850-6BX自動變速箱。由於馳車MK-1的戰鬥重量高達63公噸(tonne),因此推重比只有14.28,與M-60A3差不多,跟M-1、豹二等當代最新銳西方主力戰車相比差了一大截,最高路速只有46km/hr。AVDS-1790柴油機在當時廣泛地被美國陸軍使用,從M-48A3起到M-60系列的戰車無不使用此系列的柴油機,其性能十分可靠;而當時以色列陸軍其他戰車幾乎都使用AVDS-1790系列,M-48與M-60A1使用早期的AVDS-1790-2A,以列陸軍也為本身的百夫長戰車換裝此引擎;而M-60A3則使用AVDS-1790-2C。

承載系統方面,以色列戰車研發當局很快便排除了液氣壓懸吊系統,雖然它的避震能力是最好的,然而其造價昂貴、保修困難、需定期補充氮,以色列工業界也欠缺相關經驗,所以這種系統完全不符合以色列的國情。扭力桿雖然相對較為便宜,但還是高到讓以色列難以負擔,且以色列工業界同樣缺乏自行生產高強度扭力桿的能力。此外,對於十分重視戰場搶修的以色列陸軍而言,扭力桿系統拆裝不易,難以在戰地快速更換。此外,當時以色列陸軍的後勤能力似乎也難以適應扭力桿,為一輛M-60更換扭力桿竟然需要耗費兩週。因此,以色列決定沿用技術最簡單、成本最低而且與以軍原有百夫長戰車相似的改良型台車式(Bogie Type,又稱平衡式)懸吊系統,由車以外進行安裝,車體兩側各有三組承載臂,每組承載臂裝有兩個彈簧平衡肘與兩個承載輪,此外車體兩側各有兩個液壓減震器以及兩個行程限制器來增加行駛的平穩性。台車式懸吊系統擁有接地壓力較低的優點,適合越野運動,不過不利於高速行駛。馳車MK-1擁有六對承載輪以及五對頂支輪,每個承載輪直徑為790mm。其中,第四個頂支輪直徑特別大,這使馳車在戰場上履帶受損時,能將拆除受損履帶塊後,將截短的履帶繞過第四個頂支輪,使戰車恢復有限度的機動力以撤至安全地帶修理。馳車MK-1的承載輪、履帶都是直接沿用自百夫長的組件,其中履帶是結構簡單的單銷、金屬鉸鏈式。
火力方面,馳車MK-1使用一門當時北約各國最廣泛使用的M-68 105mm戰車砲(例如M-60戰車系列。而當時以軍自己改良的M-48、百夫長以及T-55也都換裝此種火砲),此砲由美國授權以色列軍事公司(IMI)生產,砲身附有一具保護砲身的熱套筒,避免日曬、風沙和雨淋等外在因素使得砲身彎曲。以色列為此砲發展出M-111與M-143等翼穩脫殼穿甲彈,其中M-111曾在1982年黎南戰爭中使用,證實性能比美製M-735翼穩脫殼穿甲彈更優秀,能在4000m的距離擊穿傾斜60度的150mm滾軋均質裝甲,而M-735只有在2400m左右的距離才能展現相當的性能;至於M-143的發射初速高達1455m/秒,穿甲能力又比M-111提高18%,能在2000m的距離擊穿500mm滾軋均質裝甲,威力與美國M-833衰變鈾彈蕊翼穩脫殼穿甲彈相當。 由於贖罪日戰爭中以色列戰車常面臨彈藥耗盡的窘境,故馳車式戰車特別強調彈藥的攜帶量,高居全球之冠 。在標準情況下,馳車MK-1能攜帶63發105mm砲彈,其中56發存放於戰鬥室尾端兩側的個別式防爆容器內(總共有6個雙聯裝容器以及11個四聯裝容器),其餘6發備用彈儲存於砲塔環下方。拜車尾空間寬敞之賜,馳車能以個別式的容器來存放/保護每一枚砲彈,將集體誘爆的可能降至最低,這是其他戰車辦不到的。除了主砲之外,以色列陸軍非常重視戰車對敵方步兵的殺傷能力,因此馳車式戰車的近戰副武裝也相當強大,包括一挺7.62mm同軸機槍、一挺7.62mm車長用機槍以及一挺7.62mm防空機槍,全車總共攜帶一萬發左右的7.62mm子彈。這三挺機槍都是比利時FN授權以色列生產的MAG,槍種統一使得後勤維修負荷大幅減輕。此外,馳車MK-1砲塔右側車長席附近設有一門60mm迫擊砲,這也是以軍在贖罪日戰爭中學到的教訓──此役之後,以色列陸軍所有戰車都追加一門迫擊砲。迫擊砲能對付步兵或掩體後方的目標,使用彈種包括高爆彈、煙幕彈與照明彈,在近距離戰鬥時非常管用。馳車MK-1的砲塔內總共儲存30發 各式迫砲彈藥。某些馳車MK-1戰車的砲盾上方裝有一挺美製M-2HB 12.7mm重機槍,本來僅供訓練用,但在黎南戰爭的巷戰中卻十分管用。
射控方面,由於當時以色列沒有太先進的技術,因此並不著重於追求頂尖的性能,而優先以在中東地區嚴苛的環境下操作。因此,馳車MK-1的射控系統在性能與精密度上不如當代最先進的西方戰車,但是十分耐用,堅固可靠。馳車MK-1的射控系統為愛爾畢特電腦(Elbit Computers)公司研發的鬥牛士(Matador)MK-1,採用歐美架構,但是部件多半由以色列自製。砲塔左側的車長席 設有五具潛望鏡,而且擁有一具360度車長用全週界日間光學瞄準儀,有4倍與20倍兩種放大倍率(變換放大倍率由腳踏板控制),車長瞄準儀的基座有一個與砲塔迴旋裝置連結的反向旋轉裝置,能抵銷砲塔的旋轉而保持固定的觀測方位。砲塔右邊的砲手瞄準儀則整合了一具 日間光學觀測儀(有1倍與8倍兩種放大倍率)與一具以色列愛普羅電子公司(Elop-Electrical)的釹雷射測距儀,此雷射測距儀由車長與砲手共用 ,雷射測距儀的引進使得測距工作較以往光學測距儀快速、簡便且準確多了 。為了配合砲手瞄準儀的安裝,馳車MK-1的砲塔左側結構刻意斜向切掉一塊,並在此一部位加裝一排L形構件來強化此處的結構。早期馳車MK-1在夜間係以星光夜視鏡作業,夜間作業能力還不算完善。鬥牛士MK-1數位化射控系統包含中央處理單元、操控單元、閉路回饋 等,會自動將參數傳輸給射控電腦的感測裝置包括大氣感測器、砲耳傾角感測器、目標角速率感測器以及雷射測距儀等。射控電腦求出射擊解算後,便將俯仰角參數傳輸給主砲的液壓俯仰驅動裝置,並將方位角參數傳輸給瞄準儀的十字線,瞄準儀的修正結果再回饋給射控電腦,確保計算資料與十字線/觀測儀實際瞄準角度一致,並對誤差進行精確校正。車長、砲手、裝填手各有一組操作射控系統的介面, 其中砲的是主操控介面,負責以人工將一些參數輸入彈道計算電腦中,包括彈種選擇,以及每種彈種在水平/俯仰方向的後座補償;此外,砲手介面還包括砲膛檢視以及自我測試的面板以及預選輸入顯示器等。車長操作介面包括顯示器讀樹、輸入距離與彈藥相關資訊以及一套超越控制裝備,而裝填手介面則只能輸入彈藥相關資訊。此外,射控系統還擁有一套備用面板,供砲膛校正、系統自我檢測和預設顯示模式等。為了防止射控系統故障,馳車MK-1還配備一套備用的人力操作系統,包括一個手動鼓輪和一個機械齒輪箱,能依照不同彈種提供砲身俯仰角和目標測距 求出大致的射擊解算。主砲配備一具美國凱迪拉克(Cadillac Gage)公司授權以色列精密機械公司(Precision Mechanism)生產的二維穩定儀,使其能在行進間射擊。
馳車MK-1甫服役,以色列在1982年便掀起名為「加利利和平行動」的黎南戰爭。在這場戰役裡,馳車MK-1表現尚稱合格,總共擊毀12輛俄製T-72戰車,在爾後的貝魯特巷戰中也有突出的表現,足見本車的設計理念都發揮了功效。不過 當時馳車MK-1沒有先進裝甲,T-72的主砲同樣也能有效擊穿馳車MK-1的鑄造與焊接式裝甲;但由於馳車MK-1內部周詳的安全設計,導致此車即使被敵方武器貫穿,車內乘員仍有相當大的生還機率,遠非俄系戰車可比。 總計在黎南戰爭中,共有5輛馳車MK-1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各型反裝甲武器擊毀,另外有2輛被敘利亞的瞪羚武裝直昇機以反戰車飛彈擊毀,整體而言裝甲遭擊穿的比率約為45%。
 
猛擊者式自走砲


監獄式自走砲採用馳車MK-1的底盤,擁有劃時代的性能,不過並未研發成功。
 
在1980年代初期,以色列曾開發一種猛擊者式(Slammer)自走砲,採用馳車MK-1的底盤,換裝一座配備155mm 52砲的封閉式砲塔。猛擊者式的戰鬥重量約45ton,可攜帶75發155mm砲彈,編制四名乘員,車內有核生化防護系統,自衛武裝唯一挺12.7mm防空機槍。猛擊者式被要求擁有許多1990年代新型自走砲具備的先進性能,包括配備155mm 52倍徑砲管、自動裝填系統以及先進的定位/射控系統等,最大持續射速達每分鐘9發,短時間爆發射速為15秒內3發,必要時可在行進間開火。即便在沒有砲兵前進觀測單位的協助下,猛擊者式還是能透過內建導航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以及車上射控電腦對於已知的目標進行定位,在15秒內展開射擊。使用全口徑彈底噴氣增程彈(ERFB-BB時,猛擊者式擁有超過40km的最大射程。以色列在1984與1986年各完成一輛猛擊者式的原型車,不過此車最後並未進入以色列國防軍服役。
 
馳車MK-2


一輛正越過土丘的馳車MK-2B,注意砲塔尾部加裝的防護練條。
 
黎南戰爭的經驗顯示馳車MK-1的設計方向正確,但仍須持續精進,才能在高強度的中東戰場上生存。因此,以色列在馳車MK-1服役後隨即展開改良作業,迅速推出了馳車MK-2,在1983年便開始量產。改良要項包括提升機動性、改良射控系統、強化裝甲防護等。動力方面,馳車MK-2的發動機沒有改變,但是換裝以色列阿斯豪特(Ashot)生產的新型自動變速箱 ,有三個前進檔與1個後退檔,較多的檔位選擇使得駕駛更能根據路況使用更適當、更經濟的傳動模式,此外駕駛的工作負擔也較原先減輕。新變速箱使得馳車MK-2在內載燃油量完全沒增加的情況下,續航力增至500km(馳車MK-1為400km)。射控系統方面,馳車MK-2換裝鬥牛士MK-2射控系統, 換裝更進步的釔釹石榴石雷射測距儀以及新的射控電腦 ,能自動將相對應的府仰角與前置量輸入砲手瞄準儀來調整。馳車MK-2的觀瞄裝置也有所提升,馳車MK-2A的車長瞄準儀整合有星光夜視鏡,砲手瞄準儀則整合雷射測距儀與美國休斯公司生產的紅外線熱影像儀,其影像能藉由一條光學通道顯示在車長席的螢幕上;馳車MK-2B的射控系統經過進一步改良,換裝更新型的Elbit射控電腦、新的大氣感測器以及一個自動傾斜修正儀。新氣象感測器除了感測橫風外,還增加氣溫、氣壓等感測功能,比原本完善。防護能力方面,馳車MK-2在車體正面與砲塔兩側加裝許多特殊裝甲塊 ,車體前上部的傾斜裝甲板面積增加,一直向上延伸至主砲防盾下方一帶,能加強對車體與砲塔接合處的保護;此外,砲塔後端置物架下方加裝一種由鍊條構成的防護幕,能提前引爆來襲的成形裝藥彈頭以減少破壞 ,而原本的鋼板側裙也換為特殊裝甲側裙。發動機艙後方增加一個裝甲隔板, 發動機艙上芳澤增加一個舉行鋼鑄板蓋,既可對車體前上部形成保護作用,在打開機艙吊換動力系統時,又可作為起吊發動機與變速箱的吊車支架。另外,原先位於砲塔右側的60mm迫擊砲移至砲塔內部,砲口位於砲塔頂部,可在車內進行再裝填,更能保障車上乘員在近距離作戰時的安全,這種設計與德國在二次大戰末期廣泛設於戰車和突擊砲車上的自衛榴彈發射器相同。馳車MK-2的生產在1989年結束,至此總共生產了約1050輛馳車MK-1/2/2B戰車,而原先所有的馳車MK-1都提升至馳車MK-2。
在2005年11月21日,回教真主黨激進份子從黎巴嫩邊境對以色列發動攻擊;戰鬥中,一輛以軍馳車MK-2遭到包括俄製AT-3、AT-4以及美製TOW在內的七枚反戰車飛彈命中,結果全部遭到該車裝甲擋下,無一穿透,車內成員也無傷亡傳出。此時馳車MK-1/2已經是逐漸淡出以軍第一線的貨色,還能有此驚人紀錄,足見馳車系列雄厚的防護能力堪稱一絕。
 
馳車MK-3


較早期的馳車MK-3,注意砲塔側面較為平直,與馳車MK-1/2大不相同。
當1983年第一輛馳車MK-2交付以色列陸軍後,更新一代的馳車MK-3便開始研製。在1989年5月,第一輛馳車MK-3於以色列建國41週年紀念日前夕正式公開,並從1990年開始服役 。馳車MK-3除了基本構型與設計理念沿襲前一代的馳車外,舉凡主砲、射控、裝甲、動力、懸吊等技術都全面翻新,就細部而言可說與馳車MK-1/2截然不同,技術水準直追美國M-1A1。
動力方面,馳車MK-3換裝一具AVDS-1790-6AR柴油機,這是當時AVDS-1790系列的最新產品,透過更換新型渦輪增壓器、中冷器、新型連桿與活塞、10孔燃油噴射器等技術,將發動機功率一舉提升到1200馬力;而匹配的變速箱則 仍與馳車MK-2相同。馳車MK-3的推重比較馳車MK-1/2的14.28 hp/tonne大幅增至20,最高路速增至55km/hr。馳車MK-3仍維持六對承載輪,承載輪與履帶也完全沒變化,但是換裝全新的獨立搖臂式懸吊系統以因應提高的車速, 而且承載輪的間距位置經過調整,使載重分配更為均勻。每個承載輪都各自安裝在一支附有同心減震彈簧的托臂上,第一對與第六對承載輪設有以色列飛機公司(IAI)製造的 旋轉式液壓減震器以及液壓行程限制器,總行程增至600mm(動行程為300mm),中間四對承載輪則各配備一具SHL公司的液壓螺旋減震器。 第一對承載輪改用輻條構造。
防護方面,馳車MK-3大量使用模組化裝甲,砲塔不再採用以往的間隙裝甲構造,而改用單層基底裝甲以減輕重量,而主要的防護則交給加裝在本體之外的模組裝甲負責。鋼製的複合裝甲模組內部包含有複合裝甲材質,以螺閂固定。由於使用模組化裝甲,馳車MK-3的砲塔外型與原先的鑄造砲塔有了 相當的差異,尤其是 原本突出的砲塔座圈也被複合裝甲模組包圍。馳車MK-3的砲塔正面與側面大量使用模組裝甲,而車體正面駕駛艙部位也設有相似的複合裝甲模組。馳車MK-3在後續的改進中,還不斷地換裝更新型的裝甲模組。馳車MK-3的側裙改以彈簧連結,不易因勾到障礙物而損壞,而側裙上方亦有模組化裝甲保護。由於模組化裝甲的採用,馳車MK-3的側面較馳車MK-1/2略寬,不過大致上仍維持馳車一貫的低矮與緊湊。地雷防護方面, 馳車MK-3的底板依舊維持V字形無焊線雙層裝甲結構,外層裝甲並進一步加厚;根據歷年經驗顯示,馳車MK-1/2在兩層車底裝甲之間填入的柴油雖可抑爆,但也很容易傳遞震波,因此馳車MK-3的兩層車底裝甲之間便改成填入空氣。其他防護設計包括:車尾兩側加裝兩個可排式油箱, 遭小面積破損時能迅速將燃料排出,遭大面積破壞時則從上方將油料排出。這兩個車尾油箱之外則是儲物籃,儲物籃外加裝高硬度多孔裝甲來保護油箱;引擎艙和戰鬥室設有快速火警偵測與自動滅火裝置,在第一時間內撲滅火災;提升彈艙的安全性,每一枚砲彈分別存放於個別的強化容器內,避免連鎖性誘爆。核生化防護方面,馳車式採用重複配置,不僅擁有新的全車加壓式防護系統(整合了空調與過濾功能),每個乘員還擁有空調防護衣 ,而防護裝置的主機則移至砲塔尾艙中。馳車MK-1/2的砲塔與砲身採用液壓機械制動,被擊中時液壓油路失火的風險較大,故馳車MK-3的砲塔迴旋與砲身府仰裝置都改成電動式;此外,電動式的驅動裝置也有較佳的靈敏度,在穩定與射控瞄準都有更好的表現。馳車MK-3的整體防護能力強大且全面,具備世界一流得水準,側面防護能力甚至優於其他任何一種戰車。雖然馳車MK-3的防護能力大幅強化,但是由於採用模組化裝甲,戰鬥重量反而略減至62 tonne(早期型)。馳車MK-3的車尾進出門外型與先前有所不同,馳車MK-1/2為平板狀,馳車MK-3則是略為向外突出,上部並有彎曲造型。
火力與射控方面,馳車MK-3擁有明顯的提升。馳車MK-3換裝一門以色列軍備公司的120mm滑膛砲, 基本結構可能參考德國萊茵金屬(Rheinmetall)公司的Rh-120 120mm 44倍徑滑膛砲,不過兩者的熱套筒與排煙裝置的外型不同。這門120mm砲配備以色列自行開發、更堅實的同心式駐退復進系統,其駐退機採用氮氣彈簧系統,復進機則為螺旋彈簧,而一般的砲火則是駐退與復進都採用螺旋彈簧。因此,這門120mm滑膛砲的駐退機直徑較一般同級戰車砲少了100mm左右,具有體積較緊致的優點。 這門砲的砲身換裝十分簡便,可直接從砲塔正面抽出,而不用把整個砲塔拆起。由於120mm砲彈體積較大,馳車MK-3的標準載彈量降至50發。馳車MK-3配備一具半自動裝彈機,裝填手僅需將砲彈從彈藥箱中取出,並將砲彈放置於砲塔底部的彈盤內;該彈盤是半自動裝彈機的一部份,可容納多發砲彈,推彈桿會將砲彈從彈盤推入砲膛中;如果裝彈機故障,裝填手就以傳統的方式進行人力裝填。馳車MK-3之所以不採用蘇聯戰車或法國雷克勒戰車使用的全自動裝填機(可免除裝填手),可能是為了在機械可靠度與射擊速度之間做一平衡。馳車MK-3的次武裝仍與馳車MK-2相同,但是砲塔兩側加裝兩具新型CL-3030六聯裝78.5mm煙幕發射器。
射控方面,馳車MK-3換裝新的騎士(Knight)MK-3觀測/射控系統,仍由Elbit研發。騎士MK-3射控系統中的新砲手瞄準儀改用一具放大倍率12的日/夜光學瞄準儀,整合有日間電視攝影機、一具新的新的釔-釹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以及一具紅外線熱影像儀,並擁有獨立的雙向穩定系統和日/夜兩條光學通道。車長全週界瞄準儀也換裝為一具塔頂式日/夜瞄準儀,具備4倍與14倍兩種放大倍率,此外與砲手保有一條光學通道,可與砲手共享資料。騎士MK-3射控系統具有具備獵殲(Hunter-Killer)能力,當車長以其獨立全週界瞄準儀發現目標後,便能以砲塔自動定向將砲口轉向目標,在砲手標定、射擊的同時車長則繼續搜索下一個目標。騎士MK-3射控系統包括彈道機算機與感測器組,整套系統採用指揮式(Director-type)設計,可簡化射控接戰程序。此外,馳車MK-3還設有阿姆科拉(Amcoram)公司的LWS-2先進威脅警報系統 ,與射控系統連結。LWS-2以一具快速處理器為核心,整合有三個廣角偵測器,其中兩個位於砲塔末端兩側,第三個位於砲盾上方 ,三具感測器能涵蓋360的水平方位度,此外還有一套設於車長席的顯示器與操控介面。LWS-2的感測器能迅速察覺並分辨敵方雷射測距儀或標定器等輻射信號來源,將威脅來源方位顯示 在車長顯示器上;此系統還可整合車上的防禦裝置如煙幕彈發射器或者可能進一步加裝的主動反制系統,自動對威脅方向展開反制。
馳車MK-3系列從1990年開始量產,至2000年已經生產了近700輛。第一種量產型為馳車MK-3A,接著的第一種改良型──馳車MK-3B則強化了裝甲。進一步改良的馳車MK-3超級鷹(Baz)則由EL-OP與Elbit改良了射控系統,包括增加Elbit研發的目標追蹤系統,可透過射手瞄準儀傳來的影像自動追蹤目標,能在行進間射擊移動的目標;此外,馳車MK-3 Baz也更換新型複合裝甲模組,並將空氣濾靜功能納入核生化防護系統。接著,馳車MK-3 Baz繼續升級為馳車MK-3D,砲塔周圍換裝造型新穎的第四代複合裝甲模組 (由以色列SI-BAT公司製造),砲塔與底盤也配備強化後的裝甲板 ,戰鬥重量上升到65 tonne。在2000年代初期,以色列陸軍總共擁有1200輛馳車MK-2/3在服役,已經全面取代了以軍原有的M-48/60系列以及歷次以阿戰爭中擄自敵方的T-54/55/62等俄製戰車(這些老戰車目前都已除役封存)。
 
馳車MK-4


最新一代的馳車MK-4,砲塔的裝甲經過強化,此外引進許多最先進的科技。
2002年6月24日,以色列公布馳車戰車最新的改良型──馳車MK-4。以色列國防產業界總共有兩百家左右的廠商參與了馳車MK-4的研發生產,其中Elbit Op(簡稱El Op)負責,主砲、防護套件與傳動系統由IMI負責,Urdan則鑄造裝甲結構,車載防護系統則由IAI-Ramta負責,最後的製造、組裝與測試則由以色列國防軍負責。馳車MK-4是MK-3的 大幅度改良型, 不僅大大提升了數位化、電腦化的程度,此外動力系統與防護力也有所改良;此外,馳車MK-4也十分注重成本的控制,盡量使用現成組件以降低成本。整體而言,馳車MK-4的技術水平完全有資格與同時期歐美第一流主力戰車相提並論。
馳車MK-4的底盤經過重新設計,體積較馳車MK-3略為增加,前方裝甲更為厚實,駕駛席的視野也獲得改善。根據1990年代 起多次以巴衝突中的經驗顯示, 未來以色列戰車遇到的主要戰況不在是敵方大隊戰車正面對決,而是對手行蹤飄忽不定、攻擊可能從任何方位與距離的住民地戰鬥;因此以往主力戰車特別側重正面防護的設計邏輯便不再適用,馳車MK-4更強調全方位的防護能力。馳車MK-4的新底盤強化了抗雷能力 :除了本身原有的兩層裝甲之外,底部還可視需求加裝第三層快拆式裝甲。馳車MK-4的砲塔外觀與馳車MK-3又有些不同,正面與側面都被最新型的第四代模組化複合裝甲紮實地包覆著,具有大幅傾斜的尖銳外型,砲塔頂也加裝更厚的裝甲以抵擋攻頂武器,防護能力進一步提升。馳車MK-4的模組裝甲外型有一點類似馳車MK-3D,兩者的基本結構可能相同,都是以色列SI-BAT公司的產品。為了防止敵方反戰車武器攻擊相對脆弱的砲塔後部,馳車MK-4的砲塔後緣除了馳車MK-3原有的鏈條防護幕外,又增設一圈反應裝甲。為了強化車頂防禦能力,馳車MK-4取消裝填手出入艙蓋,只保留車長艙蓋供砲塔內的人員進出。根據以往城鎮戰的經驗,在城鎮作戰環境中任何打開艙蓋探頭察看的舉動都是非常危險的,但是光躲在車內仰賴一般觀測儀、潛望鏡,在近距離的視野又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馳車MK-4配備維克托普公司的戰車觀瞄要統(TSS),在車體四周安裝了四具攝影機,能涵蓋車身周遭各種不同範圍,乘員在車內就能透過顯示器有效監視戰車周遭的狀況。此外,馳車MK-4的車頂也加裝了一部朝後的電視攝影機,使得駕駛能透過螢幕輕易觀察車尾死角而進行倒車,不需要車長暴露出車外協助。
動力方面,馳車MK-4換裝一具美國通用陸地系統(GDLS)授權以色列生產的GD 883渦輪增壓柴油機,並搭配德國Renk RK-325自動變速箱 ,有5個前進檔與2個倒退檔;此外,這套動力系統還有電腦管理系統,能由駕駛進行調整。這套動力系統也包含一套輔助動力單元(APU),能在主發動機關閉的情況下繼續維持砲塔、觀測與武裝的運作。GD 883是德國授權美國GDLS生產的MTU MT 883 Ka-500發動機,每分鐘2700轉時可輸出1500匹最大馬力。由於推力增加,馳車MK-4的機動性能大幅提昇,推重比達23.1 hp/tonne,最大路速超過60km/hr,最大越野速度為55km/hr;而更比以往更綿密的檔位選擇,也使馳車MK-4更能適應不同的道路地形條件。此外,這套動力系統的體積比以前AVDS-1790-6A系列更低、效率更好,因此駕駛席的作業環境(空間、噪音振動等)便能有所改善。在研發階段,數輛馳車MK-4在複雜的地形進行了嚴格的測試,總里程數超過10000公里,並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雖然採用美國版的發動機,不過此套動力系統原本是德國設計的歐洲動力包件(Euro Power Pack,詳見PzH-2000自走砲一文),因此仍需要德國政府的出口許可,但由於當時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態度過於強硬,導致德國一度以拒絕批准此引擎出口作為制裁手段之一,使得馳車MK-4的服役時程有所延誤。此外,馳車MK-4車身前段左側的排氣口網閘也由原先垂直式改為傾斜式 。承載方面,馳車MK-4仍維持與MK-3相同的獨立搖臂式懸吊系統。馳車MK-4的駕駛艙與砲塔戰鬥室都配備沙龍化學工業公司(Shalon Chemical)製造的全車加壓式與各人式複合NBC防護系統,全車加壓系統並整合有冷暖空調功能。
火力方面,原本各界以為馳車MK-4將換裝一門以色列研發中的140mm滑膛砲,但是目前仍配備一門120mm滑膛砲;此門120mm滑膛砲改良自馳車MK-3的主砲,擁有新的熱套筒,此外也 擁有更大的操作膛壓,能發射射程與威力更強的新型彈藥,包括M-711(CL-3254)衰變鈾彈蕊翼穩拖殼穿甲彈(APFSDS-T)、M-325(C-3105L)高爆穿甲彈(HEAT-MP-T)以及M-324(CL-3139)鋼蕊翼穩脫殼穿甲彈(TPCSDS-T)等,此外還包括以色列飛機公司(IAI)最新開發的LAHIT雷射導引多用途戰防飛彈 ,使用錐形裝藥雙節縱列戰鬥部,採用攻頂模式對付敵方主力戰車,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直昇機能力。由於馳車MK-4這門120mm滑膛砲的砲尾機構與廣被採用的德製Rh-120-44滑膛砲相容,因此馳車MK-4也能使用北約制式或法製120mm戰車砲的彈藥(據說美國已經秘密將M-1A2的M-829衰變鈾彈蕊翼穩脫殼穿甲彈提供給以色列)。馳車MK-4加裝一具新型 旋轉式自動裝彈機,由微處理器控制、電力驅動,能容納10發主砲砲彈,裝填手能透過電腦介面選擇採用自動或人力裝彈以及欲裝填的彈種;這具自動裝彈機安裝於砲塔內一個隔離的強化艙間,避免發生爆炸時波及車內乘員。由於這座裝彈機較佔空間,馳車MK-4的主砲標準載彈量 略降至48枚,仍高於西方一般配備120mm火砲的戰車的40發彈藥基數,而且依舊維持馳車系列一貫的個別式保護彈艙;至於車內搭載步兵的數目則增至8人。 馳車MK-4使用Elbit公司生產的全電力的砲塔迴旋/砲身府仰、穩定機構,由兩具Bental Industries製造的電動機負責伺服。次武裝方面,馳車MK-4換裝一座遙控武器平台,可加裝一挺機槍,車長在車內就能有效操作武器的作戰,無須探頭。
射控方面,馳車MK-4擁有更新型的改良射控系統,仍由El Op研發,配備附有雙軸穩定功能的獨立日/夜間車長瞄準儀與日/夜間砲手瞄準儀,各瞄準儀的觀測次系統包括新型紅外線熱影像儀、第二代電視攝影機與雷射測距儀 ,並新增自動追蹤/鎖定功能,即便目標仍在快速移動(包括起降或低空懸翔狀態的直昇機),馳車MK-4也能加以持續鎖定並開火摧毀。馳車MK-4的射控系統還新增Vectop研發的VDS-60數位式資料儲存系統, 在任務過程中即時地儲存砲手/車長瞄準儀所獲得的影像與觀測資料,不僅能透過數位傳輸系統與其他友軍單位、車輛分享即時戰情,也可作為任務結束後的檢討改進依據。馳車MK-4配備Elbit研發的戰場管理系統(Battle Management System),搭配Tadiran研發的新型通訊傳輸系統(包含車內通訊、擁有嵌入式輔助接收器技術的VRC-120數位化車間傳輸系統),各馳車MK-4、指揮單位甚至配備相容終端的單兵便能傳輸即時戰場資訊(包括儲存於VDS-60的圖像資料),搭配各車車長的電子地圖系統,即能顯示周遭戰場的敵我態勢,讓各車的車長以及友軍單位更能掌握戰場動態。為了顯示電子地圖與周遭戰場態勢,馳車MK-4的車長擁有一具彩色多功能顯示器。此外,馳車MK-4也換裝LWS-2警告系統 的改良型,不僅接收器的性能更佳,也與車載射控系統高度整合,能自動將相關資訊顯示於車長多功能顯示器上。 馳車MK-4也整合有內建的測試系統,能為車組員與操作的單位提供非常逼真的高品質訓練環境;此系統採用虛擬實靜的顯示技術,為受訓者提供虛擬的戰場環境與敵軍、友軍,虛擬的雙方兵力都會依照戰術想定與作戰理念而有相對應的行動。
以色列最初宣稱馳車MK-4的各部件完全自行生產,不過這句話是否為真仍有待考證。馳車MK-4於2001年開始生產,2004年起進入以色列陸軍服役,以色列預計生產最多400輛的馳車MK-4,完全取代現有的馬戈奇(改良型M-60)戰車,徹底終結以色列裝甲部隊長年以來裝備紛雜的狀況,使戰車部隊呈現純粹的國產馳車陣容。不過鑑於2006年以黎戰役中馳車系列主力戰車表現不如預期,以色列陸軍 便打算將馳車MK-4的產量刪減約20%,並停止馳車系列的後續發展計畫,將更多資源用於購買包括步兵戰鬥車在內的其他裝甲車輛。
 
2006年7月以黎衝突
在2006年7月,以色列軍隊與黎巴嫩真主黨爆發嚴重的武裝衝突,雙方激烈交火不斷。在這場戰事中,帳面上擁有壓倒性優勢的以軍未能徹底壓制真主黨士兵,遭遇了超乎預期的抵抗,並蒙受高於預期的傷亡,令各國專家跌破眼鏡。
在整個地面交戰期間,大約有400輛馳車MK-2/3/4戰車投入戰鬥,總計有46至50輛馳車系列戰車遭到真主黨士兵的反裝甲武器命中,其中22輛馳車系列的裝甲遭到貫穿, 此外還有六輛中了地雷,總計造成23名乘員死亡。在這些受損的馳車之中,最新型的馳車MK-4有18輛遭到反裝甲武器命中,其中6輛被貫穿,被貫穿比是1/3,優於參戰的馳車MK-2/3(50~57%),而這6輛馳車MK-4被貫穿的部位都不是裝甲最厚實的正面;其中,有一輛馳車MK-4在失去作戰能力之前,已經挨上了23枚俄製反裝甲武器。最後只有五輛被 擊中的馳車系列無法修復,其中三輛(兩輛馳車MK-2、一輛馳車MK-3)是被反戰車武器擊中後燒毀,另外兩輛則是大型地雷陷阱的傑作(馳車MK-2、4各一 ,其中該輛馳車MK-4上只有一名乘員死亡,其餘皆生還)。在衝突期間,真主黨士兵手中能真正能貫穿馳車裝甲的只有三種最新型俄製武器,均採用縱列式彈頭,包括新型AT-13與AT-14反戰車飛彈以及RPG-29。在1973年贖罪日戰爭中,以軍M-48/60等戰車被貫穿率高達60%,而且一旦遭到擊穿通常會引發爆炸、大火,導致車上乘員悉數陣亡;相形之下,馳車系列在這次衝突中的表現算是理想得多,其 整體防護表現堪稱相當優異,不過以軍竟然未能制伏弱小得多的真主黨部隊並蒙受相當傷亡,導致以軍的損失屢屢遭到外界媒體的渲染誇大。
而導致以色列裝甲部隊戰損超乎預期的重要原因,必須歸咎於以軍步兵與戰車之間沒有良好的協同作戰,導致缺乏步兵掩護的戰車在城鎮戰中飽受事先埋伏的真主黨反戰車步兵的圍剿 ;此外,訓練不足以及缺乏煙幕彈等因素,也加劇了以軍戰車部隊的損失。在某次交鋒中,以軍一個最先進馳車MK-4戰車營在缺乏步兵協同行動的情況下,誤入一個真主黨士兵設下的反裝甲火力網,持用的武器是最新型的AT-14反戰車飛彈,結果有11輛馳車MK-4遭到命中受損,8名戰車乘員陣亡,包括該戰車營的營長;不過在大量俄製新型反戰車飛彈近距離圍剿的極端惡劣情況下,受損的馳車MK-4式之中只有少數遭到貫穿(而且還是比較薄弱的部位),且絕大部分都可再修復,以這樣的人員裝備傷亡比率,也足以側面印證馳車MK-4的整體生存能力之雄厚。以軍指揮官事後坦承,依照以軍在整場衝突中表現的差勁裝步協同能力與戰術運用,如果真主黨士兵手中擁有更多反戰車武器,則以軍戰車勢將蒙受更慘重的損失。
 
主動防護系統


馳車MK-4加裝銀盾主動防護系統示意圖,注意位於砲塔頂部以及車尾儲物籃的
小型相位陣列雷達,以及砲塔兩側的榴彈發射器。
經過歷年發展後,馳車式戰車的重量已經逼近合理範圍的極限 ,不可能一味地繼續增加被動裝甲。在2006年7月以軍與真主黨爆發的大規模武裝衝突中,以軍戰車經常面對AT-13、14等採用縱列彈頭的俄製最新型單兵反戰車飛彈,能有效擊穿高爆反應裝甲加上1200mm厚的滾軋均質鋼甲,即便是西方第一流主力戰車的正面裝甲亦難以有效抵擋。實戰結果顯示, 現行主力戰車在合理的重量之內,光靠被動裝甲將很難有效抵擋未來日益精進的反裝甲武器,必須以主動式防護系統來進一步強化裝甲車輛的防護能力。以色列陸軍甚至抱怨由於預算刪減,導致主動防護系統的部署受到延誤;如果銀盾系統能更早服役並即時投入黎南戰場,以色列裝甲部隊與真主黨交戰中蒙受的損失或許可以更少。
從1990年代後期,以色列飛機公司(IAI)旗下的艾塔(Elta)便與Rafael合作,發展供戰甲車使用的銀盾(Trophy)主動防護系統 (又被稱為「戰利品」系統),並於2004年於美國華盛頓舉行的AUSA防衛展首度公開展示。以色列宣稱銀盾系統是目前全球最成熟的車載APS,全系統重量僅454kg,可輕易整合於任何重型或輕型裝甲車輛上。 銀盾系統完全以自動化運作,隨時對戰車周遭的環境進行預警監控, 當豪米波雷達偵測到有高速目標來襲,處理器迅速確認該目標為反戰車飛彈/火箭且即將危害本車安全後,並計算最佳攔截點,便自動啟動榴彈發射器,發射密集的彈幕將來襲武器擊落。銀盾分為偵測與攔截硬殺兩個部件,偵測部件包括四面採用凝視陣列(staring array)技術的小型相位陣列雷達,提供車體周遭360度、半徑1km的全方位警戒;其中兩面天線位於馳車戰車砲塔頂部,負責車體前半球的預警,另外兩面天線則位於砲塔後方的儲物籃,負責車體後方半球的警戒。至於攔截硬殺部件則為兩組 具有再裝填能力的多管榴彈發射器,分別位於馳車砲塔左右兩側,每個發射器的水平射界涵蓋210度 ,兩具發射器便能包辦360度的全部水平方位,並能對數個來自不同方向的目標進行幾近同時的攔截。銀盾系統的榴彈發射器能使用多種彈藥,推測其使用破片彈來抵抗高爆穿甲彈的攻擊(提前將其引爆或降低其威力),並以高爆彈藥使來襲的長棒型穿甲彈發生偏轉。 為了盡可能減少攔截時造成的附帶傷害,銀盾的攔截破片以束狀噴射 ,完全集中力量針對來襲的敵方武器發動攻擊,避免在其他方位散出不必要的破片,並且純粹以破片動能使敵方彈藥解體,而不容易將之引爆,此一接戰方式被以色列稱為擊殺(Hit to kill)。Rafael宣稱經實驗與模擬證實,銀盾作用時波及周遭友軍步兵與其他車輛的機率不到1%。在美國陸軍的測試中,銀盾系統於38次攔截裡成功了35次,成功率達92%。目前銀盾只能對抗高爆穿甲彈,攔截距離約30m,未來目標則是 發展新的攔截彈藥(可能採用特製的迫砲型攔截彈藥),兼具對抗高爆穿甲彈與動能穿甲彈的能力,並將攔截距離提高到40m。
受到2006年以黎衝突的刺激,以色列陸軍便規劃在2007至2008年將銀盾系統配備於馳車系列戰車上,成為全球第一個讓戰車全面加裝主動防護系統的國家。其中,優先換裝銀盾系統的是馳車MK-4,而馳車MK-3則隨後跟進 ;在這些接受改良的馳車戰車上,既有的LWS-2雷射預警裝置將與銀盾系統和以色列另外開發的Violin Mk-1/2軟殺反制系統整合,構成新一代的以色列戰車主動防護體系。此外,以色列也向美國強力推銷銀盾系統,並被美國安裝在Stryker裝甲車上進行評估 。美國陸軍已經啟動警長(Sheriff)計畫,在700輛輪型裝甲車上安裝銀盾系統,其中130輛在2007年運交完畢。而生產Stryker的美國GDLS也加入了銀盾系統的開發,作為該公司發展陸軍未來戰鬥系統(FCS)的項目之一。
 
虎式重裝步兵戰鬥車


由馳車系列的底盤改裝而來的虎式重型裝步戰車。
2006年7月至8月以軍在黎巴嫩南部與真主黨游擊隊交戰的經驗顯示,未來以色列陸軍最主要的作戰型態不再是戰車大對決,而是藉由步兵深入住民地或崎嶇地形與敵方小股部隊進行交戰。由於步兵的重要性大增,為了給予其更好的保護,以色列陸軍遂決定配備由馳車主力戰車 改裝而來的虎式(Namer)重裝步兵戰鬥車,由馳車式早期型號(從MK-1開始)的底盤改裝而成,初期將改裝200輛,從2008年開始交付。虎式裝步戰車將取消馳車的主戰車式砲塔,配備的武器將以支援步兵作戰為主。除了繼承馳車系列一貫的重裝甲防護外,虎式重裝戰鬥車也將配備銀盾主動防護系統,以應付日益強化的敵方步兵反戰車火力。
 
結語
在人力、物資匱乏以及國外軍火來源不穩定等眾多不利因素下,以色列陸軍裝甲部隊的發展雖然十分艱辛克難,但也因此培養了優秀的戰車改造能力,無論是經以色列大幅改良後的M-4、百夫長、M-48、M-60、M-113甚至擄自敵方的T-54、55、62戰車,性能都較原來顯著提升,甚至以軍「超級M-4」還在贖罪日戰爭中痛擊了伊拉克陸軍當時最先進的俄製T-62主力戰車,創下54:0的輝煌戰果。多年累積了紮實的技術後,以色列不僅在戰車改良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外,更推出了第一輛自己的作品──馳車式戰車,雖然技術上不一定是最先進的,但是完全符合以色列陸軍的需要;更難能可貴的是,一如以色列著名的UZI衝鋒槍,馳車式戰車也能勇於向主流說不,完全依照以色列獨特的理念與需求打造,雖然服役初期由於獨特的構型引起各國軍事專家指指點點,但馳車式隨後就以優異的實戰表現粉碎了一切懷疑,完全達到了以軍的期望。總而言之,馳車式的確是最讓以色列陸軍自豪的裝備,然而雖然此車以獨特的構型聞名全球,但正因為設計太過特立獨行,大幅限制其外銷的機會,從未有人考慮過要採購馳車式戰車。
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依照馳車式戰車的概念,以T-84主力戰車(俄製T-80UD的烏克蘭改良版)為基礎,發展出能搭載五名步兵的BMTP-84戰車,於2001年阿不達比防衛展中首度公開。烏克蘭推出BMTP-84的動機起於先前的車臣戰役,此役中俄軍地面部隊裝甲、步兵並未良好地進行協同作戰,結果裝備T-72、T-80等最新型俄製戰車的俄羅斯戰車部隊在缺乏步兵掩護的情況下,慘遭配備大量戰防武器的車臣反裝甲獵殺隊痛宰,情況與贖罪日戰爭初期的以軍戰車部隊如初一轍。因此,烏克蘭希望推出一種能攜帶步兵的戰車,讓戰車隨時能獲得步兵的支援;而BMTP-84也是至今全球唯一的「馳車追隨者」。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11 16:55:40


 
 
M-48/60馬戈其改良型戰車
 
──by  Captian Picard

以色列從1949年立國以來,立刻就面臨周遭阿拉伯國家的圍攻,在短短40年內就與阿拉伯世界爆發五場大規模戰爭,而資源、人力遠比敵方匱乏的以色列竟然每次都能不敗,甚至屢屢取得輝煌勝利,擴大國土。實際上,以色列不僅小國寡民,武器的來源也因列強懾於阿拉伯國家的石油制裁而異常匱乏,早年以色列陸軍中沒幾輛像樣的戰車,清一色都是他人瀕臨報廢的二手老爺貨,包括早期從法國手中獲得的美製M-4(二次大戰時代的車)與AMX-13輕戰車以及後來英國汰換的百夫長、西德不要的M-48等。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猶太人發揮了克勤克儉的傳統,為這些戰車施予大規模的性能重建,在改良後其性能都煥然一新,而以色列陸軍就是靠著這些中古戰車在幾次中東戰役中痛宰擁有當時最新型蘇聯戰車的阿拉伯裝甲部隊。在六日戰爭中,以色列俘虜大批完整的埃及俄製戰車、裝甲車與自走砲等等,以色列也為其換裝與既有車輛相同的美系105mm主砲與動力系統,其改裝能力實在驚人。
以色列對戰車性能重建的實例包括:將M-4換裝新的動力系統、觀測射控與主砲等,包括換裝75mm主砲的M-50以及換裝105mm主砲的M-51;由於改裝幅度過劇,這些M-4的車體與砲塔都有不小的變動,體積也有所增加。這些二次大戰時代的「拼裝車」直到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仍被大量使用,M-51並在贖罪日戰爭中憑藉奇襲戰術全殲了伊拉克一個配備新型T-62戰車的戰車旅,創下54:0的輝煌紀錄。在百夫長戰車方面,雖然其性能超越M-4甚多,而且防護能力居於以軍戰車之冠,頗對以色列的胃口,但是其汽油引擎耗油凶猛、續航力過短且故障頻仍,早期並不受到以軍歡迎;後來以色列為其換裝與M-48A3相同的AVDS-1790-2柴油機與美製自動變速箱,性能方煥然一新。而在六日戰爭中俘虜的數百輛埃及T-54/55戰車,以軍也為其換裝與M-48相同的動力系統和美製M-68 105mm滑膛砲,並加裝空調。此外,就是本文的主角──針對美製M-48、M-60巴頓(Patton)戰車所進行的改良,而以色列將其稱為馬戈其(Magach)。以軍接收M-48/60以後30年來不斷進行改良,使其能繼續在第一線服役,以下為幾種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車型:
1.Magach-3:針對M-48A1與A2進行改良,提升至類似M-48A5的水準。動力系統方面,將原先耗油量大的AV-1790汽油引擎換成與M-48A3相同的AVDS-1790-2柴油機,並換裝CD-850-6自動變速箱,續航力與可靠度大為增加。火力方面,馬戈其-3以一門英國L-7 105mm旋膛砲取代原有的90mm主砲,使其火力能與T-54/55戰車一搏。此外,馬戈其-3拆除M-48原有的封閉式車長小砲塔,換裝以色列自製的旋轉槍塔,包括M1、Sherman、Urdan等型號,不過到最後都統一為Urdan。Urdan旋轉槍塔採用開放式設計,能更換機槍的槍架,高度比原來的車長小砲塔低;不過車長在操作機槍時必須露出上半身,而無法像原先車長小砲塔般密閉於內操作。馬戈其-3在1967年六日戰爭、1973年贖罪日戰爭以及1982年黎南戰爭都是以色列裝甲部隊的骨幹之一。在1970年代末期,馬戈其-3加裝了以色列自製的Blazer高爆反應裝甲(ERA)。


Magach-5
2.Magach-5:以色列在1970年代末期從美國獲得的150輛M-48A5,並加裝Blazer反應裝甲。


Magach-6
3.Magach-6:在1970年代引進的M-60、M-60A1與M-60A3,以色列同樣將車長小砲塔換成Urdan旋轉槍塔,並加掛Blazer反應裝甲。在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中,Magach 6(M-60A1)為以色列陸軍最先進的主力戰車,不過由於戰爭初期以軍缺乏步、戰協同觀念,Magach 6在埃及、敘利亞部署的強大反戰車火網面前仍蒙慘重損失。


Magach-6B


Magach-6B Gal Batash
4.Magach-6B:1980年代為M-60推出的改良車型,比照美國陸軍為M-60A1進行的指定裝備可靠度提升(Reliability Improvement of Selected Equipment,RISE)方案進行改良,針對先前Magach-6在贖罪日戰爭中暴露的生存性弱點進行改善,此外105mm主砲加裝熱套筒,原先的鋁合金承載輪也換成鋼製承載輪。在1990年代,以色列進一步將Magach-6B升級為Magach-6B Gal,換裝新的射控系統以及砲塔儲物籃。Magach-6B Gal Batash則換裝第四代被動裝甲套件,底盤與砲塔都加裝裝甲板,使得整體外觀顯得與原版M-60大不相同。


Magach-7A


Magach-7C
5.Magach-7:1980年代後期推出的M-60改良方案,主要是以被動裝甲套件來改良Magach-6。Magach-7A的改良重點是強化裝甲防護,砲塔與車體徹底加裝被動裝甲,其中砲塔部分完全被新的被動裝甲套件包圍,只有後方換裝超大置物籃處露出了原先砲塔的尾部,外型完全改觀,趨於方正,側面與正面裝甲並有傾斜角度;而這些安裝在砲塔上的裝甲套件似乎與原先砲塔本體有點空隙,所以砲塔的體積明顯變大。為了配合主砲的俯仰範圍,Magach-7A的正面裝甲留有開口,這在防護上可能形成弱點;不過由於原先M-60的砲盾仍保留在內,萬一砲彈由此射入則仍具有原本的防護能力。此外,Magach-7A的車體也加裝不少被動裝甲,包括車頭正面的上、下方,兩側也增加了大面積側裙,而這些側裙使用彈簧來安裝,能有少許活動。此外,砲塔兩側加裝兩具以色列自製的方形煙幕彈發射器。Magach-7的車體裝甲也十分徹底,僅有左右兩側擋泥板與發動機艙上蓋仍為原先M-60的面貌。Magach-7A的外型可說完全改觀,方正而笨重,頗類似當時西德的超級M-48。之後以色列還推出進一步改良的Magach-7C,換裝更先進的裝甲,砲塔正面成大角度傾斜的楔型。最初以色列長年發展高爆反應裝甲,但是進入1990年代後在強化戰車防護能力方面轉為以被動裝甲套件為主,主因是基於高爆反應裝甲的三大缺憾:第一是對付成形裝藥穿甲彈比較有效,對付動能彈效果則較差;其次則是高爆反應裝甲算是一種耗材,用掉之後該處便出現防禦破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因素,高爆反應裝甲作用時,產生的高速破片將對戰車周遭的友軍步兵造成嚴重傷害,這在城鎮作戰中非常不利,然而以軍與巴勒斯坦人的衝突卻往往是這類型的戰鬥。所以整體而言,被動裝甲的效益以及運用的便利性還是比高爆反應裝甲好,不過前者的體積重量勢必較為可觀。
在1990年代末期,以色列軍事公司(IMI)為了競標土耳其改良M-60的訂單,以Magach-7C為藍本推出了SABRA改良套件,對裝甲、射控系統、武裝與動力進行了大幅度的提升;由於另有專文介紹SABRA,在此就不予贅述了。值得一提的是,基於贖罪日戰爭的教訓,以色列戰車特別注重與敵方步兵的交戰,因此在贖罪日戰爭後所有的戰車都加裝能發射煙幕彈或人員殺傷彈的60mm迫擊砲,並在車長機槍之外追加裝填手機槍。
由以上敘述可見,以色列改良戰車的第一重點是防護力以及可靠度,這是考量到以色列兵員有限、必須充分保護乘員生命,以及沙漠環境對車輛的嚴苛考驗。但是對機動力方面,以色列並未著墨太多,因為機動力的提升往往意味著防護能力的犧牲,例如以軍機動力最好的AMX-13輕戰車雖然行動敏捷,但是幾乎無防護能力可言,萬一被擊中下場幾乎一定是車毀人亡,兵員有限的以色列根本無法接受;而以色列最滿意的則是英國百夫長,雖然機動能力在以軍戰車中敬陪末座,但是擁有最雄厚的裝甲,在以阿戰爭中曾締造單車中彈11發後仍然存活的神話。而1977年以色列推出的自製馳車(Merkava)系列戰車也是將乘員的防護放在第一,機動力最末,可見以色列的戰車設計哲學與英國相似,甚至在追求防護能力上比英國更極端。
從1970年代末期起,以色列裝甲部隊開始換裝自製的馳車系列主力戰車;到了2000年代初期,以色列陸軍已經擁有1200輛馳車MK-2/3,並繼續生產馳車MK-4,而以軍原有的馬戈其系列(包括1400輛M-60系列、600輛M-48系列)以及250輛歷年來擄自阿拉伯國家的T-55/T-62/Ti-67都已轉為備役。在外援、資金匱乏的情況下,以色列仍然巧手重建這些裝備的性能並長年使用,實在不得不佩服猶太人在逆境中生存的能力,不愧是亡國一千多年仍能復國的強韌民族。由於多年戰車、裝甲車改裝累積的經驗,以色列在戰車改裝市場上還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在獲得改良俘虜自敵國的俄製裝備的經驗後,反過來推出蘇聯戰車的升級套件。正因為紮實的本事──無論是技術還是戰技,猶太人才能在死敵環伺的中東站穩腳步。
 
(背景音樂:以色列國歌)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11 16:58:00

M-60A3改良方案系列之二──
 
 

 
SABRA戰車
 

以色列為了競逐土耳其M-60改良計畫而推出的SABRA,換裝以色列製120mm主砲,裝甲、動力
與射控系統也予以更新。SABRA砲塔徹底附加裝甲,正面大幅傾斜,整個砲塔已經完全改觀。

此角度能清楚觀察SABRA原型車的新砲手瞄準儀以及煙幕彈發射器。


以色列為土耳其改裝的首批M-60 SABRA,土耳其稱之為M-60T。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SABRA主力戰車(土耳其購買SABRA MK-2,稱為M-60T)
製造國/廠
以色列/IMI
(土耳其M-60T除首輛由IMI負責之外,其餘授權土耳其凱賽利工廠負責)
使用國
土耳其
車體尺寸(m)
全長6.95(不含砲管)  全寬3.63  全高3.05
戰鬥重量(tonne)
55
發動機/馬力
原型車:AVDS 1790-5A柴油機*1/908
土耳其M-60T:MTU MT881 Ka501柴油發動機/985.7
推重比(hp/tonne)
M-60T:17.9
極速(km/hr)
M-60T:55
續航力(km)
450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IMI MG-253 120mm 滑膛砲*1
次武裝:
5.56或7.62mm同軸機槍*1
5.56或7.62mm車長用機槍*1
5.56或7.62mm裝填手機槍*1
60mm迫擊砲*1
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2
 

猶太人素以克勤克儉聞名,故常能化腐朽為神奇,將老舊裝備翻修改良得煥然一新,性能與先前判若二者。在1970至80年代,以色列陸軍陸續將陣中美製M-60系列戰車施予稱為馬戈奇(Magach)的系列性改良,到1980年代中期推出的馬戈奇-7由於砲塔與車體徹底附加裝甲,外型幾乎已找不到原來M-60A3的影子了。目前以色列國防工業為M-60提出的最新改良方案就是本文介紹的SABRA(猶太文中的「在地人」),以馬戈奇-7C為基礎發展而來,融合了現代的科技以及歷次以阿戰爭的教訓,不僅配備讓車體、砲塔外型完全改觀的新裝甲、換裝新射控系統以及新發動機,甚至還將主砲升級為120mm,改裝後整輛車有如脫胎換骨,外型洋溢著現代感,很難讓人想像SABRA竟然是1960、70年代的M-60戰車舊瓶裝新酒的產物。
SABRA由以色列國防工業公司(Israel Military Industries,IMI)為了競標1990年代末期土耳其M-60A1戰車改良案而研發的整車改裝套件,主要競爭對手是美國GDLS的M-60-2000。M-60-2000基本上就是將M-60原本的砲塔換成M-1A1的砲塔,發動機則換裝1200馬力的AVDS-1790-9,故其實力相當強勁。而SABRA則沒有如此大費周章,M-60的車體與砲塔都予以保留,但是新的改裝套件使其煥然一新。 以色列SABRA的車頭以及整個砲塔都加裝新的模組化被動裝甲套件,砲塔正面呈尖銳的傾斜狀,砲塔側面則為平板狀,此外兩側加裝了裝甲側裙來保護懸吊系統,故SABRA的車體造型已經很難讓人聯想到M-60A3了 。SABRA MK-2的裝甲套件經過進一步改進,不僅利於快速的戰場更換,未來有新產品問世時也能輕易地換裝。除了被動裝甲套件外,SABRA MK-2還能加掛爆炸式反應裝甲(Explosive Reactive Armour,ERA)。SABRA還配備自動滅火、抑爆系統,提高被擊中後的存活率。動力方面,SABRA換裝一具AVDS-1790-5A,是原先M-60的AVDS-1790-2的同系列改良品,推力由後者的750匹馬力增為908馬力(2400轉/分時), 由於SABRA的戰鬥重量約55公噸(tonne),推重比遂達到16.5 hp/toone,比M-60A3略增;受限於M-60的底盤設計老舊,無法承受高速行駛的震動,所以SABRA的最大路速仍維持在M-60A3的48km/hr,不過從靜止至32km/hr的加速縮短至9.6秒,爬坡能力60%,在不加裝額外裝備的情況下能涉渡1.4m的水深,在加裝相關配件時能渡過2.4m的水深 。除了AVDS-1790系列外,IMI也能選擇客戶指定的發動機。除了新引擎外,SABRA也換裝改良後的扭力桿懸吊系統,履帶則使用以色列慣用的單鞘式而非M-60原先的雙鞘式。SABRA的另一個外型特徵是砲塔尾端換裝新的大型置物籃,容積明顯增加。
火力方面,SABRA使用一門IMI生產的MG-253 120mm滑膛砲,此砲衍生自馳車MK-3的火砲,配備砲身熱套筒以及砲膛排煙器,能發射北約以及以色列的標準彈藥。由於120mm砲彈體積較大,SABRA的彈藥儲存量由M-60A3原先的63發降至42發。與以色列自用的戰車或一樣,SABRA極端重視近距離對敵方步兵的交戰能力,因此車長跟裝填手位置各有一挺機槍,此外還有一門Soltam Ltd的60mm內置式迫擊砲;而同軸、車長與裝填手機槍則可選配7.62mm或5.56mm的槍種。此外,SABRA砲塔兩側前端各有一具新型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車上也設有雷射接收警告系統,發現遭敵方雷射尋標器標定時就會警告乘員 採取反制措施。射控方面,SABRA使用與馳車MK-3/4同系列的騎士(Knight)射控系統,由El-Op(Electro-Optics)、Elbit以及Ltd研發。騎士射控系統能連動砲塔、砲身穩定/伺服系統自動對準目標,具有四種操作模式:砲身軸線追隨砲手瞄準儀視線的穩定模式(Stabilised mode)、砲手瞄準儀追隨砲身軸線的從動模式(Slaved mode),以及緊急時以人力操作的非穩定模式(Non stabilised)與後備模式(Back-up)。砲手擁有一具El-Op的日夜瞄準儀,日間放大倍率為8,夜間放大倍率為5.3;此外,還有一具釔-釹石榴石(Nd-YAG)雷射測距儀,有效距離為200~9995m,誤差在5%之內。SABRA擁有新的砲塔、砲身伺服/穩定系統,其中砲塔迴旋採用電動,砲身俯仰則以液壓制動。
在土耳其案的競標上,同時期土耳其也大手筆地進行1500輛全新戰車的採購計畫,無奈由於該國在2000年代初期遭逢空前的經濟危機,野心勃勃而耗資龐大的新車採購案只好擱置(在2004年5月正式撤銷), 先進行現役M-60的改良,作為過渡性計畫。最初M-60-2000的呼聲頗高,不過土耳其在2002年還是正式選擇了以色列提供的SABRA MK-2,總共改裝170輛土耳其陸軍現有M-60,合約總值6.88億美元。在這項合作方案中,除了第一輛由IMI原廠負責改裝外,其餘169輛則由IMI以 技術轉移的方式授權土耳其陸軍司令部第二個維修中心下轄的凱賽利工廠進行提升;不過以色列拒絕轉移SABRA的裝甲技術給土耳其,一方面可能不願傳授壓箱寶,另外也是怕與以色列敵對的中東國家透過特殊管道取得以色列裝甲技術,進行研究尋找罩門。土耳其改變心意的原因想必是財政狀況太差,連M-60-2000都買不起,只好轉向更便宜的SABRA。 土耳其稱這批SABRA為M-60T,首批完成改裝的四輛M-60T於2007年6月交付土耳其陸軍,包括IMI廠負責的首輛車以及土耳其凱賽利工廠負責的頭三輛。土耳其M-60T使用的動力組合改成德國MTU MT881 Ka501柴油發動機(功率為985.7馬力,合735kw)與Renk-304S自動變速箱,最大路速可達55km/hr。此外,M-60T保留了原本的車長用旋轉槍塔,目前只換裝新的砲手瞄準儀,車長瞄準器則沿用原有的M-36E1車長瞄準鏡,而沒有換裝IMI提供的新型穩定式車長瞄準儀(所以目前不具備Hunter/Killer機能) ,而砲塔兩側配備的四管縱列式煙幕彈發射器也與SABRA MK-2原型車不同。
以性能而言M-60-2000是比SABRA好的戰車,但是SABRA的成本效益無疑較高(改裝一輛M-60至M-60-2000的成本是一輛全新M-1A1的70%)。我國陸軍也是M-60車系(包括二手M-60A3以及自己整合的M-48H)的大用戶,火力與防護力已經跟不上時代;如果我國資源有限,無法採購昂貴的全新戰車,或許SABRA這類「舊瓶裝新酒」的改良方案將是成本效益不錯的選擇。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11 16:58:56


 
惡棍式/ATMOS-2000自走砲
 

採用履帶底盤的惡棍式155mm自走砲。

以惡棍式為基礎發展而來的ATMOS-2000,改採卡車底盤。
──by  Captian Picard
 

前言
數十年來,以色列庫爾工業集團(Koor Industries Group)的索坦(Soltam Ltd)公司為以色列陸軍設計過多種自走砲,包括改裝自M-4A3E8薛曼(Sherman)戰車底盤的L-33、改裝自百夫長(Centurion)主力戰車的M-72、改裝自馳車MK-1戰車底盤的猛擊者式(Slammer)以及本文介紹的惡棍式(Rascal)輕量化自走砲。此外,索坦也以惡棍式自走砲為基礎,開發出類似法國凱薩的ATMOS-2000輪型自走砲。以下將分別介紹惡棍式與ATMOS-2000。
 
惡棍式自走砲
惡棍式是一種搭載於履帶底盤上的輕型自走砲,採用開放式砲身而無砲塔。惡棍式的底盤設有六對成載輪與兩個頂支輪,底盤由鋼材焊接而成。發動機艙位於車頭左側(駕駛座前方),可保護後部乘員的安全;底盤擁有液壓轉向系統、自動變速箱以及高性能煞車系統,使惡棍式擁有一流的操控與機動能力。惡棍式的火砲口徑為155mm,有39、45以及較新型的52倍徑砲身可選擇,並配備砲口制退器,砲身可旋轉30度,火砲俯仰範圍為0度至+65度,火砲方位、俯仰機構為液壓式。惡棍式在開火之前,必須先讓兩具車尾駐鋤支撐地面以穩定車體,而此時懸吊系統也會降低。惡棍式可攜帶40發砲彈,露天安置於車體側面,而車上的45枚裝藥則儲存於砲管下方一個裝甲保護箱內。除了主砲外,惡棍式還裝有一挺自衛用的MAG 7.62mm機槍,車上攜帶1000發子彈。惡棍式編制有四名乘員,除了砲手位於車體左前的駕駛艙外,其餘三人則位於車體中央的戰鬥室內。四名乘員的座艙都有裝甲保護,並有可開闔的觀測窗。此外,惡棍式可選配夜視系統。惡棍式的戰鬥重量約僅19.5ton,能以美製C-130戰術運輸機空運。
 
ATMOS-2000自走砲
目前索坦公司最新研製的自走砲,就是以惡棍式的火砲為基礎發展而來的ATMOS-2000(ATMOS是卡車載自走砲的縮寫,Artillery Truck Mounted Gun Howitzer),編號為SPWH-2052。ATMOS-2000乃是以TATRA T815 VVN六輪卡車作為底盤,車上編制四名乘員,搭載一門索坦製造的155mm火砲,戰鬥重量僅18ton,可由C-130運輸機空運。除了重量輕巧之外,ATMOS-2000的後勤維修負荷也盡可能地降低。ATMOS-2000的砲身有45與52倍徑等兩種選擇,射程分別為39km與41km。此外,車上配備最先進的指管通情與射控裝置,包括車載任務電腦、內建導航/瞄準系統以及自動化的彈藥管理系統。車上可攜帶32發砲彈,都安裝於自動化裝填系統內,可大幅提高射速。與火砲基座連結的車尾駐鋤在開火前需放下,如此火砲的後座力就會由駐鋤轉移給地面承受,而非由車體負擔,可增加穩定性。放下駐鋤、火砲瞄準、裝填彈藥等接戰動作所需的動力都由輔助動力系統提供,火砲瞄準動作則由導航/瞄準系統負責控制。所以ATOMS-2000的自動化程度極高,部署、瞄準與射擊都可在短時間內完成,故能減少在同一陣地逗留的時間,大幅提昇了戰鬥力與存活率。
引言 使用道具
lisa1989
準男爵 | 2009-5-17 02:05:14

>>>>>>>>>>>>>>>>>>>>>>>>>>
引言 使用道具
jinhua007
男爵 | 2009-5-20 11:44:44

坦克的的克星是直升机。
引言 使用道具
james5441
公爵 | 2009-11-11 18:14:34

感謝大大介紹,

不過我有點眼花撩亂~
引言 使用道具
茶禮王
公爵 | 2011-1-20 15:50:03

不錯喲!!
介紹的挺仔細的!!
不過缺點是文字太多哩!!
不過還是多謝分享喲!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