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923 | 回覆: 12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11 17:12:01

莽原精靈──
 

 
大山貓輪型裝甲戰鬥車
 

南非大山貓輪型裝甲戰鬥車是南非國防工業的著名代表作之一。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大山貓裝甲戰鬥車(Rooikat)
製造國/廠
南非/Reumech OMC
使用國
南非
車體尺寸(m)
全長7.09(不含砲管)  全寬2.9  全高2.8
戰鬥重量(ton)
28
發動機/馬力
V-8水冷柴油機*1/563
推重比(hp/ton)
20.11
極速(km/hr)
120
續航力(km)
1000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
76mm型:GT-4 76mm 62倍徑高壓火砲*1
105mm型:GT7 105 mm 51倍徑反戰車砲*1
次武裝:
7.62mm同軸機槍*1
7.62mm防空機槍*1
81mm煙幕彈發射器*12
 

除了G-5、G-6自走砲之外,南非國防工業最出名的陸軍重型裝備便要算是本文介紹的大山貓(Rooikat)裝甲戰鬥車(AFV)了。大山貓由Reumech OMC研發,從1980年起服役,用來接替上一代配備90mm低壓砲、火力不足的羚羊火力支援車,主要任務是快速武裝偵察、步兵火力支援、反游擊作戰、反戰車等等,同時也是南非陸軍深入打擊單位的主要裝備。大山貓輪型戰鬥車的特色是火力強大、行動迅速,而且能充分適應南非莽原對機動能力與後勤維修的嚴苛考驗。大山貓由REUMECH OMC製造,而砲塔則由丹尼爾(Denel)LIW分部負責。
大山貓使用8X8的輪型底盤,此底盤乃是專為此車的戰術需求而開發的,不同於許多以既有輪型裝甲運兵車底盤加裝中/大口徑砲塔的設計;由於毋須考量額外人員的搭載,大山貓的底盤可以設計得較為低矮堅實,並能承受高膛壓主砲發射時對車體造成的應力,反觀許多由輪型運兵車修改來的火力支援車受限於車體原始設計,只能搭載低後座力、低膛壓的火砲,只適合擔任步兵火力支援任務,在反裝甲工作上就顯得吃虧了。除了改良自英國百夫長的象式(Olifant)主力戰車外,南非陸軍其他車輛幾乎都是採用輪型底盤,連自走砲(G-6)都不例外,這是因為南非陸軍以神出鬼沒的叛亂游擊隊為主要目標,需要快速反應能力,加上潛在敵國(如安哥拉)的裝甲武力極為薄弱,而且南非以莽原、灌木地形居多,極適合輪型車輛的運用;此外,南非陸軍在作戰時經常都需要長途跋涉,對履帶車而言會造成過大消耗,對後勤維修非常不利,以上種種條件全都有利於輪型車輛的運用。
大山貓的戰鬥重量達28ton,使用一具V型八汽缸水冷柴油機為動力,最大功率為563馬力,推重比達20.11,故其擁有非常優秀的機動能力,能充分滿足快速武裝偵察以及遠距離滲透等任務,最大路速高達120km/hr,最大越野時速也有50km/hr,從靜止加速到30km/hr只需8秒,續航力達1000km。大山貓配備八輪獨立懸吊系統,使其具備優秀的越野能力以及舒適性,而且即便任何一個輪胎被摧毀還是能繼續行駛。大山貓十分重視防護性能,車體正面的裝甲能抵擋24mm彈藥的射擊。在安哥拉戰爭中,南非陸軍最傷腦筋的就是敵方游擊隊四處佈雷,所以南非所有的車輛都很重視抗雷能力,大山貓自然也不例外,其強化底盤能抵擋TM-46反戰車地雷爆炸的威力。大山貓裝有全車加壓/過濾生化防護系統,但不包括過濾核武污染空氣的能力。此外,大山貓還能選配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大山貓的可靠度極佳,堅固耐用,能在24小時內自力行駛1000km而不需要任何來自於基地的協助。大山貓的人員編制為四人,包括駕駛、車長、砲手與裝填手。
大山貓最初配備一座丹尼爾LIW的三人砲塔,使用一門GT-4 76mm 62倍徑高膛壓主砲,整座砲塔的戰鬥重量達5.5ton,能儲放48發76mm砲彈。這門76mm砲能發射高爆破片彈(HE)以及脫殼穿甲彈(APFS-DS)等,能攻擊軟性目標或裝甲目標。GT-4發射APFS-DS時,砲口初速達1600m/s。為了避免射擊時揚起塵土妨礙伴隨的步兵,GT-4主砲並不加裝砲口制退器。這座76mm砲塔配備先進的射控/觀測系統,包括全週界車長瞄準儀、雷射測距儀、日/夜間砲手瞄準儀、先進數位化射控電腦以及包含傾斜感測、大氣感測的偵測套件等,數位射控電腦能自動從各觀測/感測系統接收目標方位、距離、橫風風速、車體傾斜等資料並由手動輸入彈種資料,接著自動計算出射擊參數,從雷射測距、計算到開火只需要兩秒,並能獲得極佳的第一發命中率;此外全週界車長瞄準儀與主砲配備有連動的數位化電動穩定裝置,能提高行進間射擊的命中。大山貓的副武裝包括7.62mm同軸機槍與7.62mm防空機槍各一,車上儲存3600發7.62mm子彈,車身兩側則各有一組六管式81mm煙幕彈發射器。
進入1990年代後,南非國防工業對大山貓進行進一步的改良,使其滿足未來戰場上的需求並提升市場競爭力。其中,丹尼爾LIW在1994年完成LMT-105型105mm砲塔,不僅可用於大山貓的火力升級,同時也可整合於其他底盤,瞄準國際市場上對輕型大火力裝甲車的需求。LMT-105是一種三人砲塔,其戰鬥重量達6.5ton,配備一門GT-7 105mm 51倍徑高膛壓反戰車砲。GT-7可發射所有的北約標準105mm戰車砲彈,並且具有優秀的液壓駐退系統以承受發射脫殼穿甲彈的巨大後座力,射速達6發/分。LMT-105砲塔配備比原本大山貓更先進的觀測/射控裝置,包括砲身穩定儀、裝備穩定儀的全週界車長瞄準儀與砲手瞄準儀,砲手瞄準儀整合雷射測距儀與紅外線熱影像儀,具備極佳的全天候戰力以及應付多目標的獵殲(Hunter-Killer)能力,車長以獨立觀測儀搜獲目標後,按下按鈕將主砲轉向目標,讓砲手進行瞄準接戰,而車長便進行下一個目標的搜索;此外,LMT-105還具備優秀的行進間射擊能力。奧地利曾自南非引進大山貓LMT-105的105mm砲塔,安裝在該國史泰爾公司(Steyr-Daimler-Puch)研發的ASCDO裝步戰車底盤上進行測試。


配備LMT-105砲塔的奧地利ASCDO裝步戰車底盤。
事實證明,採用輪型底盤的大山貓完全符合南非的需求。我國道路系統發達,同樣也很適合輪型車輛的運用。在道路發達的地區,輪型車相較於履帶車的越野能力劣勢並不會特別顯著,而輪型車高於履帶車的道路機動力以及後勤優勢則顯露無遺。因此,未來我國陸軍尋覓新的裝甲載具時,能載運步兵、提供火力支援的輪型裝甲車系列將是不可或缺的要項。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11 17:12:45

G-5 155mm榴彈砲

G-5 155mm榴彈砲是南非著名的武器系統,結構堅固而性能優異。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G-5榴彈砲
製造國/廠
南非/LIW division of Denel
使用國
南非、伊拉克、卡達
尺寸(m)
全長12.1(開火狀態)/11.0(行軍狀態)  全寬8.7(開火狀態)/3.7(行軍狀態) 全高2.3
戰鬥重量(ton)
13.75
輔助動力
氣冷柴油機*1,功率76 hp/57 kW
極速(km/hr)
16
組員
5~8
火砲規格
口徑:155mm
倍徑數:45
砲管長:6.975m
俯仰範圍:-3~+75度
迴旋範圍:左右各41度(共82度)
砲閂操作方式:螺旋式
使用彈種:高爆彈、彈底噴氣增程型高爆彈、煙幕彈、照明彈、白磷燃燒彈
射速:3發/分(持續15分鐘)獲2發/分(持續60分鐘)
射程:3~39km
砲口初速:895~897m/s
 

前言
曾與台灣建有邦交的南非,早年因為種族隔離政策而遭到聯合國的武器禁運制裁。然而南非卻因禍得福,在困境中建立了自己的國防工業,設計出多種完全依照南非本身需求的出色武器,極具特色與創意;因此,南非被譽為「非洲的以色列」。南非國防工業的成就又以光電、偵測、通訊、飛彈以及陸軍砲兵裝備成就最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砲兵裝備就是丹尼爾公司LIW分部(LIW division of Denel)生產的G-5 155mm 45倍徑榴彈砲,以及以G-5發展而來的G-6自走砲了。G-5在1981年開始生產,推出之際便在砲兵界內造成極大的震撼。
前身:GC-45 155mm榴彈砲
G-5的設計乃是源於加拿大布爾博士(Dr. G.V. (Gerry) Bull)領導的太空研究公司(Space Research Company,SRC)在1970年代推出的GC-45 155mm 45倍徑榴彈砲,由奧地利NORICUM公司負責生產,彈藥則由比利時PRB提供。布爾博士原本是加拿大政府的雇員,對現代增程火砲研究的貢獻堪稱全球首屈一指;由於布爾與他的太空研究公司的努力,榴彈砲的砲管才能由以往的30倍徑增長至39、45倍徑,乃至於今天的52倍徑,火砲射程則由過去的20km提升為標準彈藥24~30km,使用增程彈藥時更達到40km之譜。GC-45在推出之時乃是一種深具革命性的火砲,其整體構型為日後許多其他榴彈砲加以模仿,與同一時期英、德、義三國合作研發的FH-70 155mm38倍徑榴彈砲的構型並列為現代西方兩大155mm拖曳式榴彈砲門派;而G-5就是GC-45體系中被公認全球性能最佳的成員,許多性能相較於GC-45有過之而無不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GC-45在使用全口徑彈底噴氣增程彈藥(Extended Range Full Bore-Base Bleed,ERFB-BB)時,能達到將近40km的射程,在當時真是超乎想像。構型方面,GC-45的砲架擁有兩對主輪,使用螺旋式砲閂,在分叉式牽引砲架上設有射擊台,此外也預留安裝輔助動力系統的空間。泰國皇家海軍陸戰隊曾採購18套GC-45,是此砲的第一個客戶,而以色列也有使用此型榴彈砲,在1986年在貝卡山谷的戰鬥中頗有表現。此後,NORICUM以GC-45的設計加以改良,在1986年推出GHN-45榴彈砲(擁有輔助動力系統),最大的用戶應該是伊拉克,此外當時與伊拉克交戰的伊朗也有購買。
基本設計
G-5的基本架構與GC-45相同,都採用155mm 45倍徑砲身,砲架有兩對主輪,後方兩支向外延伸的大架上各有一個輪子;但是G-5砲架的堅固程度以及穩定性要比GC-45更為出色。G-5的輔助動力系統為一具位於車頭的氣冷柴油機,能輸出76匹馬力, 本身的最大路速達16km/hr,續航力達100km,因此自身就能自動進出砲陣地,無須牽引車輔助,大幅增加了操作的便利性,並使得快速反應得以實現。在射擊時,輔助動力則提供展開大架、將大架輪子升離地面所需的動力 ,放列以及收架自動化且各只需要三分鐘,無須人工挖駐鋤坑,但砲身迴旋與俯仰仍須人力操作。觀測方面,G-5配備一具觀測距離達3000m的光學望遠鏡,必要時便能在不倚賴砲兵觀測單位的情況下,自行攫取目標進行攻擊。G-5的砲架十分堅固,能充分適應南非崎嶇不平的地形,而其操作與維修也十分簡便容易。G-5在全戰備狀態下能以C-130進行戰術部署,對快速反應部隊而言十分方便。G-5的路面牽引速度高達90km/hr,越野牽引速度則有50km/hr,其結構堅固可見一斑 ;不過有一說是G-5的砲架輪軸結構在高速牽引時容易過熱,因此實際牽引速度必須限制在40km以下。
火砲方面,G-5的155mm 45倍徑火砲俯仰範圍為-3~+75度,水平迴旋範圍則是82度(左右各41度),砲身壽命為6000發全裝藥砲彈,砲口裝有制退器,砲座設有可變行程的駐退復進機。G-5主要使用M-57系列155mm彈藥,包括高爆彈(HE)、全口徑彈底噴氣增程型高爆彈(ERFB-BB)、煙幕彈、照明彈、白磷燃燒彈等五種,但也能使用北約標準彈藥。G-5使用M-53裝藥系統,標準裝藥為5個藥包,增程彈則為11個藥包,引信為PD M841。使用標準高爆彈時,G-5的射程約3~30km,砲口初速897m/s;使用全口徑彈底噴氣增程彈藥時,則能發揮37.5~39km的最大射程,砲口初速則為895m/s。G-5的尾部設有一具半自動裝填系統,能增加射速並減輕人員負荷。如以3發/分的射速,G-5能持續射擊15分鐘,射速降至2發/分時便能持續射擊達60分鐘。精確度方面,G-5在最大射程之內的誤差不超過0.48%,也就是在一英里之內。通常南非陸軍一門G-5砲班編制五名操砲人員,但此砲其實能承載8人。拜液壓輔助動力系統之賜,G-5的五人砲班能在2分鐘內完成G-5的射擊準備,或者在僅有2人的情況下於5分鐘內完成接戰準備。在不變換位置的情況下,一門G-5的火力投射涵蓋範圍便趨近1000平方公里。
後續改良與外銷
G-5在推出後,其改良工作也不曾間斷。繼G-5之後,丹尼爾公司在1980年代以G-5的155m 45倍徑砲身,推出了同樣聞名於世的G-6自走砲,採用獨特的輪型底盤。而改良後的G-5 MK-3在可靠度方面有3項進步,包括改進煞車系統、換裝更大的尾輪以適應沙漠環境,此外還強化了射控系統,包括REUTECH ACV-58指揮系統以及AS-2000顯示幕。在2003年3月16日,丹尼爾公司在阿布達比IDEX 2003防衛展中公開了最新的G-5 A3榴彈砲,換裝一具155mm 52倍徑砲身,並改採新型的CHGE M-64A1模組化裝藥系統(亦被改良型G-6採用),在使用最新型高速長程彈藥(Velocity-enhanced Long-range Artillery Projectile,VLAP)時能達到50km的最大射程。射控方面,G-5 A3的左側大架增設一具新的射控/定位電腦,可直接從資料鏈接收砲兵指揮單位傳來的指令以縮短瞄準時間。為了配合這項功能,南非也推出能裝置於悍馬車上的新型連/營級射擊指揮/傳輸裝置,配合LH-40C標定儀,能分別賦予不同位置的火砲所需的瞄準參數。此外,G-5 A3換裝新型的數位化彈艙管理系統,包括全自動電力裝填系統,能選擇適當的彈藥與裝藥,安裝妥當後送入砲膛。此一裝填系統的彈盤分為兩層,總共能容納6枚砲彈,此外還有一具小型液壓起重機,能同時將三枚砲彈從地上舉起放入彈盤內。在2000年代初期,改良型G-5也參與了印度陸軍火砲換裝計畫的競爭。
除了南非自用之外,G-5也曾外銷至卡達與伊拉克。南非陸軍的G-5在1980年代安哥拉戰爭中擁有出色的表現,而伊拉克的G-5也是甫購入便投入了當時正在進行的兩伊戰爭。1991年波灣戰爭期間,聯軍曾十分擔憂伊軍GHN-45與G-5所帶來的威脅,不過伊拉克的砲兵在聯軍絕對優勢的空優與MLRS等長程砲兵武器的壓制下潰不成軍,並未產生什麼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在1979年也曾派遣聯勤202廠的專家前往南非考察G-5(當時南非仍為台灣的邦交國),並且依照考察團實地粗量的火砲構型、尺寸等外部參數(當時南非廠方嚴格保密,拒絕透露詳細參數),在五個月後便依此仿製出XT-69原型砲,隨後並在1981年的國慶閱兵中裝在M-108自走砲的底盤上展出。當時南非參加國慶的代表看到此種構型酷似G-5的火砲後立刻提出抗議,不過由於202廠在仿製階段依照台灣本身的技術條件做了不少修改,因此南非原廠也無法提出抄襲的證據。然而,XT-69由於彈藥性能不過關等問題,火砲性能始終無法滿足標準,此案遂於1984年遭到撤銷。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11 17:13:43

喀拉哈理沙漠的犀牛──
 

 
G-6自走砲
 

獨樹一幟的南非G-6自走砲,是重型155mm自走砲中唯一使用輪型底盤者,性能非常優秀。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G-6自走砲
製造國/廠
南非/Denel LIW
使用國
南非、阿不達比、安曼
車體尺寸(m)
全長10.4(不含砲管)  全寬3.5  全高3.4
戰鬥重量(ton)
48
發動機/馬力
氣冷柴油機*1/525
推重比(hp/ton)
10.94
極速(km/hr)
85
續航力(km)
700
乘員
6
武裝
主武裝:
早期型:155mm 45倍徑砲*1
G-6-52:155mm52倍徑砲*1
次武裝:
7.62mm防空機槍*1
81mm煙幕彈發射器*8
 

前言
曾與我國建有邦交的南非,早年因為種族隔離政策而遭到聯合國的武器禁運制裁。然而南非卻因禍得福,在困境中建立了自己的國防工業,設計出多種完全依照南非本身需求的出色武器,極具特色與創意。其中,南非國防工業又以光電、偵測、通訊、飛彈以及陸軍砲兵裝備成就最大,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砲兵武器就是丹尼爾公司LIW分部(LIW division of Denel)生產的G-5 155mm 45倍徑榴彈砲以及G-6自走砲了。
 
前身:G-5榴彈砲
G-5榴彈砲在1981年登場,其設計獨特,性能優異,在砲兵技術界引起極大的震撼。G-5的45倍徑砲身是當時西方155mm中較長者(一般為39倍徑),整體結構強度與平衡性極佳,使用增程砲彈時射程高達37.5km;此外,G-5擁有輔助動力單元以及獨特的四輪式砲架,具備一定程度的自走能力,十分適合在崎嶇的南非地形中操作。G-5在安哥拉戰爭中初次接受戰火洗禮,表現十分優異;而除了南非陸軍本身採用外,G-5也曾外銷至伊拉克與卡達等國。伊拉克是G-5最大的外國客戶,而當時適逢兩伊戰爭打的如火如荼。繼G-5獲得鉅大成功後,南非接著又以G-5的技術,推出G-6自走砲,同樣也是一種創意十足的獨特裝備。
 
基本設計
第一眼看到G-6時,除了會為其龐大的身軀震懾之外,另一項特點也不得不讓人注意──它並非如當時一般自走砲系統般使用履帶底盤,而使用Alvis OMC生產的六輪式底盤,這種設計至今仍是極為獨特。與美製M-109相比,G-6的長度比前者長4m,重量多12ton,是個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G-6自走砲的車身很長,故擁有不尋常的流線的外觀。駕駛艙位於車頭,兩側就是巨大的第一對路輪;第一對路輪後方是引擎艙,其後則是戰鬥艙,砲塔便設於此處的車身上,而後兩對路輪也設於戰鬥艙兩側。雖說採用輪型底盤,但是G-6卻設有層層雄厚裝甲,摒棄一般輪型車輛的輕合金材料,此外十分注重乘員防護。G-6戰鬥室周遭都能抵擋7.62mm輕機槍的射擊,擁有60度傾斜的車頭正面則能防禦20mm彈藥的攻擊。G-6駕駛艙正面與兩側設有防彈車窗,這些車窗都有設有活動式裝甲板蓋,當裝甲板蓋蓋起時,駕駛便以車頂的潛望鏡駕車。此外,基於安哥拉戰爭的教訓,G-6特別注重地雷防禦能力,其車底擁有強化裝甲並經過特殊外型設計,能抵禦TM-46型反戰車地雷的爆炸威力等級。除了裝甲防護外,G-6車內也配備海龍自動滅火系統以及油箱抑爆系統,來降低火災的危險。在1990年代初期,G-6將滅火系統中的海龍滅火劑換為FM200氣體,空調的冷媒也換成不會破壞臭氧層的R134a。正由於龐大而堅固的特徵,G-6獲得了「喀拉哈理沙漠的犀牛」的稱號。G-6編制有六名乘員,包括駕駛、車長、砲手、砲膛手、裝填手與彈藥搬運手。
動力方面,G-6採用一具輸出525匹馬力的氣冷柴油引擎,搭配一具特殊的六速自/手排雙模式變速箱,駕駛可切換選擇自排或手排運作方式。G-6的道路機動能力超過履帶式自走砲,而越野機動能力也不算差,最大路速達85km/hr,越野時速達30km/hr,躍坡能力達40%,續航力更高達700km。G-6設有輔助動力單元(APU),能在引擎關機的狀態下提供車上系統所需的電力。G-6採用獨立式扭力桿懸吊系統,每支扭力桿上附有阻尼與液壓避震器。
武裝方面,G-6的火砲部分大致上與G-5相同,都採用155mm 45倍徑砲身,操作程序與使用彈種也相同,擁有砲口制退器,砲身配備冷卻系統,壽命達6000發。G-6主要使用南非自製的M-57系列彈藥以及M-53裝藥系統,但也能使用北約標準的155mm砲彈。M-57系列包括高爆彈、彈底噴氣增程型高爆彈、煙幕彈、照明彈與白磷燃燒彈等五種,其中使用標準彈藥時射程約3000m,發射增程彈藥時射程可達37.5~39km。G-6配備一具電動/液壓半字動裝填系統,射速達3~4發/分,車內儲存有45發砲彈。自衛武裝方面,G-6砲塔頂部設有一個機槍座,必要時能加裝一挺7.62mm防空機槍,此外砲塔兩側各有四具81mm煙幕彈發射器。G-6的砲塔無法360度旋轉,只能向左與向右各旋轉40度,主砲俯仰範圍則從-5度到+75度。
射控方面,1990年代起,G-6可選配丹尼爾公司新發展的導引/瞄砲系統,整合有環形雷射陀螺儀,精確度極高;接戰程序也高度自動化,能在每次射擊的空檔預先作精確而快速的瞄準。其操作十分簡單:在展開射擊前,砲手僅需輸入方位、俯仰角以及安全限制,接著按下按鈕,相關偵測、射控資料就會載入瞄砲系統,接著瞄砲系統就會自動完成瞄準作業然後備便射擊,整個過程僅需10秒,而如果以傳統的手動操作方式進行瞄準,則約要花30秒左右。此外,G-6也能選配GPS全球定位系統來增加瞄砲的精確度。G-6擁有一套備用瞄砲系統,能在主瞄砲系統故障時發揮作用。一般而言,射擊指令與目標資訊由砲兵觀測車以VHF/UHF通訊系統傳至G-6,不過G-6本身仍配備備援的直接觀測系統,包括一具觀測距離達3000m的潛望鏡,使其能直接瞄準目標並進行射擊。G-6能選配夜視系統,加強在夜間的戰鬥能力。G-6從行駛狀態到停車、計算瞄準、彈藥裝填到發射第一發砲彈需要60秒的時間。G-6的射擊精確度甚佳,在飛行至最大射程的75%時,誤差仍不超過射程的0.48%。
 
生產銷售以及後續改良
銷售方面,南非陸軍總共裝備了43輛G-6,此外阿不達比與安曼也曾購買G-6,採購數量分別是78輛與24輛。有趣的是,1991年波灣戰爭時,聯軍發現伊拉克陸軍疑似擁有G-6自走砲系統(伊拉克曾是G-5的客戶),不過事後查證其實是Majnoon SPG 155mm以及Al Fao SPG 210 mm兩種自走砲,這些自走砲的來源與狀態都不明。在該次戰役中,並未有任何跡象顯示前述幾種自走砲進入服役,而聯軍也沒有俘虜上述幾種裝備。
為了因應21世紀初期的潮流,丹尼爾在2001年推出大幅改良的G-6-52,改進的重點包括火砲、射控系統以及自動化程度。G-6-52最重要的變革為換裝一門155mm 52倍徑砲,搭配增程高初速發射藥(Velocity enhanced Long Range Projectile,V-LAP)以及新型CHGE M-64A1模組化裝藥系統(於2001年9月完成),增程彈藥的射程提高至53.6km,砲口初速也增至910m/s。這門新火砲搭配自動裝填系統,射速大幅增加至8發/分。此外,G-6-52換裝Thales研發的AS-2000砲兵瞄準接戰系統,在連續射擊(通常為6發/分的射速)中能精確地將砲彈投射於同一個目標上。由於車上彈藥的管理、裝填與擊發都實現了自動化,大幅減輕了乘員的工作負荷。G-6-52在2007年參與了澳洲陸軍LAND 17火砲現代化計畫的投標,主要競爭對手包括荷蘭陸軍多餘的德製PzH-2000自走砲、南韓三星K-9自走砲以及英國BAE System旗下瑞典Bofors發展的阿帊契(Apache)六輪底盤自走砲等。
此外,丹尼爾也在1990年代初期推出了T-6砲塔,主要是針對現役40ton以上各型主力戰車底盤而設計,其中最主要的對象是T-72。T-6基本上就是將G-6的砲塔加以改良,配備一門相同的155mm 45或52倍徑砲,砲塔內儲存40枚砲彈以及36個發射藥包,車體內另存6枚砲彈以及10個發射藥包,此外配備全新設計的自動砲彈/裝藥裝填系統,砲彈垂直立於彈艙內,裝填時透過兩個電動旋轉閘進彈,另兩個旋轉閘負責拿取裝藥。由於此裝填系統取彈位置固定,有利於提高射速。砲塔尾部有兩個連通彈艙的大型艙門,用於進行砲彈的補充。此外,T-6也沿襲了大部分曾用於G-6上的改良方案。T-6砲塔曾安裝在T-72的底盤上進行測試,證實效果不錯;此外,丹尼爾也與印度合作,在阿瓊式(Arjun)主力戰車的底盤上安裝配備52倍徑砲身的T-6砲塔,印度稱之為神力士(Bhim),編制乘員五人,戰鬥重量56.4ton,爆發射速20秒內三發,高射速每分鐘8發,持續射速每分鐘3發,最大射程達40km(ER彈藥)、52.5km(VLAP彈藥)。由於南非索價甚高,仍在與印度談判,因此神力士自走砲能否順利完成不無疑問。
 
結語
跟猶太人一樣,南非的國防工業在逆境中成長茁壯,發展出G-6自走砲之類的多種性能優秀、滿足南非需求的精良武器系統,其成就之高令國際驚豔,實在堪稱為非洲大陸的以色列。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11 17:18:00

南非的驕傲──
 

 
AH-2AS茶隼攻擊直昇機
 

南非國防工業的精心傑作──茶隼式(Rooivalk)攻擊直昇機。此照片為原型機。

量產型的茶隼,包括光電系統外罩、發動機外殼以及機首兩側的整流罩等部位都與原型機不同。
──by  Captian Picard
機型
AH-2AS茶隼(Rooivalk)
類別
攻擊直昇機
製造國/廠
南非/ 亞特拉斯(Altas)
使用國
南非
全長(m)
16.65(不含主旋翼與機砲)
主旋翼直徑(m)
15.08
機高(m)
4.85
最大起飛重量(kg)
8750
極速(km/hr)
336
續航力(km)
740
發動機
/軸馬力
改良型Turmoivc X2
乘員
2
感測系統
機首光電系統旋轉塔X1,內含:電視攝影機、前視紅外線(FLIR)熱影像儀、雷射測距/標定儀
武裝
固定:機首F2 20mm單管機砲 X 1
外載:
兩個武器掛載短翼:每個短翼下方有三個掛載點,可掛載3000kg武裝,包括四聯裝ZT-3反戰車飛彈發射器、18聯裝68mm空射火箭發射器、V-3C空對空飛彈等。
 
 
 
前言
一般人對南非的印象,不外乎黃金、鑽石,再不然就是高中歷史課曾提到荷蘭、英國在此地殖民的事情。實際上,不同於一般人對非洲國家的成見,南非擁有全非洲最發達的工業,而且更有著另國際驚嘆的國防產業。由於南非曾經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數十年,直到1994年才告終止,因此長期以來受到國際間的軍火禁運制裁。但也因為環境的困窘,逐漸練就出南非獨立自主、足以媲美以色列的先進國防工業。多種南非自製的優秀武器在歷年來南非與鄰近國家的戰爭中表現出色,聲名逐漸在國際間傳開。1990年代初期,南非軍火工業正式邁向國際市場,無數讓全球大吃一驚的南非自製武器紛紛揭下神秘面紗,包括各種先進的光電、電子、通訊、偵測器材與飛彈等,以及G-6自走砲、大山貓戰鬥車、ZA-35自走防空系統等驚人的陸軍裝備。其中,最令人矚目的焦點之一,便是擁有精密偵測系統、不遜於歐美先進機種的專業攻擊直昇機──由南非軍備局(ARMSCOR)集團(註1)旗下亞特拉斯公司研發的茶隼(Rooivalk)。
 
茶隼的起源:南非直昇機發展計畫
1970年代末期,南非展開了一項規模宏大的直昇機發展計畫。此計畫包括兩個階段:首先建立對當時南非空軍擁有的法製雲雀三型(Alouette-3)輕型斥候/攻擊直昇機以及SA-330美洲山獅二型(Puma-2)運輸直昇機完全獨立自主的維修與部件製造能力,讓南非空軍的直昇機部隊在不仰賴進口的情況下可以自給自足,維持戰力(註2);而第二階段則是一個長程目標,藉由第一階段累積的直昇機工業實力,發展出南非完全獨立設計、製造直昇機的能量。
第二階段又分為三個步驟:

南非直昇機工業為發展茶隼式暖身而設計的XH-1輕型武裝直昇機。
1.第一步:以雲雀三型為藍本,發展一種編號為XH-1的輕型攻擊直昇機,先培養實力,為往後進行更複雜、艱難的茶隼專業攻擊直昇機的研發奠定基礎。另一方面,XH-1也作為預防茶隼攻擊直昇機的研發遭遇障礙或延遲時的一個應急替代品。XH-1採用三葉式主尾旋翼構型、後三點輪式起落架等構型,並沿用雲雀三型的動力系統。XH-1的設計極具特色,擁有 一些類似專業攻擊直昇機的構型與設計,包括較為縱列式雙人座艙、機首旋轉機砲等;雖然如此,XH-1並無精良的感測與航電系統,籌載量也不大,也沒有一些特別強化的防護措施,所以仍無法與真正的專業攻擊直昇機相提並論。武裝方面,XH-1的機首下方有一個旋轉基座,裝置一門GIAT製20mm單管機砲,可經由頭盔瞄準器驅動;如果進入量產,XH-1的機身兩側將加裝武器掛載短翼以攜帶火箭等武裝。XH-1僅完成一架原型機,於1985年完成,用於飛行、靜態以及破壞等測試。由於茶隼攻擊直昇機後來成功進入服役,XH-1的發展也就沒有下文了。
2.第二步:徹底改良兩架美洲山獅直昇機,換裝南非自製的新航電系統、飛控系統以及發動機等,機身部分結構則改採南非自製的複合材料建造。這兩架名為XTP-1的改良型美洲山獅原型機於1986年首次試飛成功,將作為茶隼的部件、系統測試平台,包括武裝、動力系統等;此外,該計畫也適用來發展南非對美洲山獅型的製造、維修能量,長期目標則是發展與生產一種徹底改良的美洲山獅直昇機,與原版美洲山獅相較堪稱為另一種全新的直昇機。此外,此計畫亦顯著地提升了南非在精密機械鑄造、鍛造、加工的技術,並建立多種複合材料製直昇機部件的產能。
3.第三步:最終目標便是完成大型的茶隼專業攻擊直昇機,擁有優秀的偵蒐/射控系統、機動性以及強大火力,能執行反裝甲作戰、地面密接火力支援以及低空制空等任務。
 
作戰需求
南非長年與鄰國(如安哥拉)發生武裝衝突,周遭情勢動盪不安,因此南非國防軍始終必須準備面對直接作戰任務。這類突發的戰鬥往往規模小而強度大,且部隊必須在廣闊的非洲原野上進行長距離運動作戰區域才能抵達作戰區域,不僅後勤補給條件匱乏,自然環境也十分惡劣。因此南非軍隊對於武器裝備的要求非常高,不僅性能要優秀,而且必須可靠耐用,不需要太多後勤支援就能長時間獨力作戰。南非的氣候長年高溫炎熱,空氣中沙塵瀰漫,對直昇機的運轉可說相當不利;多數地形為廣大單調的灌木叢,很難找到有效的導航標的物,因此飛行員的工作負荷很大,容易疲勞。而雖然南非國防軍的科技化與機械化程度都遠高於敵方武力,然而敵國地面部隊卻善打游擊戰,並經常利用灌木叢的掩護,以機槍、機砲、火箭、肩射防空飛彈偷襲南非國防軍的定翼機或直昇機,因此也是個相當大的威脅。此外,南非國防軍的對手也經常使用蘇聯製的Mi-24等武裝運輸直昇機。
根據以上南非客觀作戰環境、後勤條件以及敵方武力等考量,南非對XH-2的具體要求包括:後勤維修容易、出勤率高,能在後勤支援匱乏的前線作戰;續航力強,轉場部署距離遠;導航精確,座艙航電自動化程度高,以減輕飛行員工作負荷;能在沙塵環境中作戰,並具備夜間作戰能力;降低震動,利於後勤維修,並延長機員的作戰時間;與南非陸軍現行指揮、管制、通訊系統相容,並能以南非現有的工業基礎加以生產,並擁有30年的使用壽命。
 
構型

量產型的茶隼。
茶隼式的研發始於1984年,初期稱為XH-2,後來改稱為CSH-2(即戰鬥支援直昇機,Combat Support Hetlicopter),第一架原型機於1990年初出廠,隨即展開測試作業。該機採用雙發動機、分離式雙人縱列駕駛艙、後三點輪式起落架、傳統全關節複合材料製四葉片主尾旋翼等構型。茶隼乃是以南非國防軍本身的需求為優先,並且格外注重存活率。從外觀看來,茶隼深受義大利A-129貓鼬式(Mangusta)攻擊直昇機的影響,例如捨美製攻擊直昇機慣用的單一縱列式座艙而採用分離式縱列座艙,後座與前座完全隔離使得一名機員遭到損傷時,不一定會波及到另一人;此外,後座艙也可以比前座艙高出較多,大幅增加了位於後座的的前向與向下視野,也因此提升了地貌匍匐飛行的能力,使其作戰效益與存活率增加 。一般而言,雙座攻擊直昇機的駕駛員位於後座,砲手席則設置於前座以獲得較佳的目標觀測視野;然而茶隼則一反常態,將駕駛席設置於前座,在匍匐飛行時可獲得較佳的視野。即便如此,由於後座砲手艙高於前艙較多,還是擁有相當的前方視野。 茶隼的座艙人體工學設計頗佳,各航電裝備的自動化程度很高,能大幅減輕機員的工作負荷,能在較長的值勤時間維持較佳的精神體力。茶隼的機體 大量使用複合材料製造,以增加強度並減輕重量。茶隼在設計上非常重視實際操作以及後勤維修的便利性,在前線基地就能進行油料彈藥整補,機身蒙皮設有大量維修面板開口 。
亞特拉斯相當重視茶隼的戰場存活率,因此盡可能縮小茶隼的正面截面積、強化其機身結構,並在座艙設置陶瓷裝甲板來保護飛行員,而動力系統的抗擊能力也經過提升。全機各部位以及各主要機械連桿能承受12.7mm子彈的射擊,各機械連桿在1100度的高溫燒烤下仍能支持15分鐘。兩具位於機身兩側的發動機有相當大的間隔,敵方武器同時傷害兩具發動機的機率並不大 ,而位於兩發動機艙之間的主減速齒輪箱也能受到發動機艙的保護,發動機艙與主減速齒輪箱並設有火災偵測器與自動滅火器,能在中彈起火後第一時間將火苗撲滅。茶隼採用雙液壓迴路,其中任一迴路失效並不影響另一迴路的運作;此外,機上也採用防彈的自封油箱,即使遭到12.7mm穿甲彈擊破後,仍能完成自封。茶隼的座艙玻璃強度也頗高,能承受1.8kg重的大鳥以278km/hr的時速撞擊。茶隼的機體與起落架結構很強,能容許下墜速度達6m/s的猛烈降落,在以10m/s的下降速率撞擊地面時,起落架、座椅以及可壓縮結構能以形變來吸收衝擊能量,把對飛行員的傷害降至最低;墜毀感測器在發生意外墜毀時,能自動啟動斷路裝置切斷全機電路,並隔離燃油系統以免引發火災;如果機體在墜落時扭曲變形,機員還能按下按鈕炸開逃生門逃生。 為了避免低空操作時被電纜線纏住,茶隼在機體多處設有割纜器。除了抗戰損設計外,茶隼也有許多降低被探測的機率,例如其正面寬度極窄,平板式的座艙玻璃能減少反光,座艙玻璃鍍上金屬膜層,機體特定部位使用能降低紅外線訊號的塗料,彎曲的進氣道隱藏了雷達截面積較大的渦輪發動機扇葉,發動機排氣口並設有氣冷裝置。
量產型的茶隼在細部外型上與茶隼原型機有許多不同,例如機身前端兩側起落架位置一帶增加了一對類似AH-64的航電艙整流罩,而武器掛架、感測器、發動機、座艙罩、機鼻等部位也有所差異。
 
動力系統
動力系統方面,茶隼沿用原版美洲山獅的動力系統,並加以改良。第一架茶隼原型機使用與原版美洲山獅相同的Turmoivc渦輪發動機(輸出功率為1575匹軸馬力)、 傳動系統、全鉸接式旋翼系統等,唯一的不同是換裝複合材料製旋翼葉片。隨後南非發展Turmoivc發動機的改良型以及與其搭配的新傳動系統,裝備在量產型的茶隼以及改良型美洲山獅上。也因此,量產型茶隼的發動機造型與原型機有些出入。量產型茶隼的發動機排氣口增設 氣冷式紅外線訊號抑制設備,因此發動機末端明顯突起 ;這種氣冷設備以1:1的比例將熱廢氣與外界冷空氣混和,降溫後才予以排出。茶隼的一大特色就是設置了減震系統,用來降低減速齒輪箱與旋翼系統的震動;此種減震平台能對特定的震動頻率產生反動作,將機械運轉的震動降至最低,例如旋翼的震動便減少了90%。根據茶隼飛行員表示,拜減震系統之賜,茶隼飛行時的震動與固定翼飛機差不多,大幅減輕了飛行員的疲勞程度,能有效延長持續作戰的時間。由於良好的減震降噪措施,茶隼的噪音大概只有雲雀III型直昇機的一半。此外,南非當局也為茶隼研發新型的折疊式旋翼系統,以利於快速運輸與部署。如同前述,茶隼的動力系統與改良型美洲山獅高度共通。茶隼的實用飛行速度約241km/hr,最大飛行速度336km/hr,續航力740km,滯空時間約3小時。 為了在尾旋翼失效的情況下仍有較大的機率能以滑行方式迫降成功,茶隼採用了面積較大的水平尾翼。
 
觀測/射控與電戰系統
茶隼的航電裝備是最令人驚豔的部分。觀測方面,茶隼擁有一套TDATS光電偵測系統,此系統位於機鼻一具旋轉塔內,整合有南非自製的先進光電系統,包括TS-25前視紅外線熱影像儀(FLIR)、電視攝影機、雷射測距/標定儀和自動追蹤裝置等,精良程度與AH-64的TADS不相上下。茶隼原型機的機鼻光電旋轉塔的構型、動作方式與AH-64的TADS神似,而量產型茶隼的機鼻光電旋轉塔尺寸則略為縮小。除了位於機鼻的光電旋轉塔外,量產型茶隼的機鼻上方還新增一個小型球狀光電感測器旋轉塔 ,應該是給駕駛員用於惡劣天候或夜間使用的FLIR。此等成就實在令人驚奇,因為就連科技先進、財大氣粗的美國在開發AH-64的TADS/PNVS系統時,都耗費大量金錢、時間,克服不少難題才開發完成並陸續充實;在同一時期蘇聯的類似努力則遭受重大挫敗(所以第一代Mi-28的觀測系統才會如此陽春簡陋),而德法合作的虎式攻擊直昇機在觀測/射控系統的開發上也遇到了相當大的挑戰,而當時資金不充裕、又無法取得技術轉移來源的南非竟能在此方面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實在是令人驚嘆!也由於先進的觀測系統,茶隼擁有一流的偵蒐以及夜戰能力,也能操作雷射導引的反戰車飛彈。
座艙介面方面,茶隼的兩個座艙前方設有縱列的兩具大型多功能平面顯示器,側面則有另一具較小的平面顯示器,可顯示飛行資料、機況、電子地圖、戰術態勢、通訊用頻率、威脅警報以及從感測器傳回來的影像等等。此外 ,兩名乘員都擁有南非Kentron公司製的頭盔顯示/瞄準系統(HMDS),能以此操作機砲、機首感測器旋轉塔甚至是發射飛彈,而此種頭盔亦被南非的印度豹(改良自法製幻象-3)戰機採用 。茶隼擁有一套任務電腦,能儲存飛行計畫以及各項及時獲得的戰術資訊,例如敵方部隊、雷達、地對空飛彈、防空砲的位置,將相關戰情資訊統整成完整的戰術圖像,搭配電子地圖投射在大型顯示器上;此外,任務電腦也能給機員儲存任務計畫,包括進入與撤離航線、掩蔽地物的位置、選擇的無線電頻率等。 茶隼的前後座都使用手不離桿總距桿及週期變距操縱桿(Hands on Collective And Stick,HOCAS),將許多常用開關整合於操縱桿上,機員使用這些機能時不需要將手離開操縱桿,大幅減輕了操作負荷。茶隼的前後座都有完整的飛行控制能力,萬一駕駛傷亡,砲手亦能將直昇機駛回基地。
除此之外,茶隼尚擁有 狀態與使用監測系統(HUMS)、抬頭顯示器(HUD)、八頻道全球定位系統(GPS)、都卜勒測速裝置(Doppler Radar Velocity Sensor,DRVS)、空中資料單元(Air Data Unit,ADU)、敵我識別器(IFF)、加密解式無線電等航電裝備,其中由慣性導航與GPS組成的精確導航系統能根據任務電腦輸入的任務計畫,自動產生100個導航定位點以及5條不同的飛行航線,如此便大幅降低了機員的工作量,使之能專注於周圍的戰場形勢;此外,自動導航系統也能長時間進行自動的地貌飛行,大幅節省了飛行員所需要花費的精神。為了增加存活率,茶隼配備了南非自製的整合式直昇機電戰自衛套件(Helicopter Electronic Warfare Self-protection Suite,HEWSPS),包括雷達警告、雷射警告裝置以及反制系統等,當警告裝置接受到敵方雷達波或雷射時,便可自動啟動反制系統,投射干擾絲、熱焰彈來干擾敵方感測裝置。除了全自動外,反制系統還有半自動以及人工操作等運作方式。
 
武裝
固定武裝方面,茶隼的機首下方擁有一門F2 20mm氣體操作單管機砲,射速740發/分,砲口初速1100m/s,砲座水平迴旋速度達90度/秒,採用雙重供彈系統,兩個彈艙各儲存700發砲彈。南非在茶隼計畫中特別要求機砲必須具備高精確度,能在相當的距離外以一發砲彈擊中如同人體大小的目標;這是因為南非資源較為有限,為了節省彈藥並簡化後勤需求(能在戰場現地進行補給),所以必須要求機砲在最小的彈藥消耗之下摧毀目標,不能像美國AH-64的30mm機砲精確度低,靠著大量投射的彈幕來殺傷敵方。茶隼的機砲安裝在機鼻夏方,而非AH-64一般安裝於機體下方,所以射擊範圍比AH-64的機砲大得多。此外,茶隼的機體在設計能承受30mm機砲發射的應力,所以也能依照客戶意願換裝25mm或30mm機砲。外掛武器方面,茶隼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外掛短翼 ,總共能外掛3000kg的武裝;每個短翼擁有三個掛載點,不過原型機與量產型的配置不太相同:原型機的武器短翼掛載點配置為翼下兩個以及翼尖一個,類似美國的AH-1Z,量產型茶隼則取消翼尖的掛載點,而在短翼末端下方另增一個掛載點。
茶隼能 外掛的武裝包括18聯裝68mm空射火箭發射器、四聯裝ZT-3反戰車飛彈發射器以及V-3C紅外線短程空對空飛彈等;而除了南非自製的ZT-3外,茶隼也能使用美製地獄火(Hellfire)反戰車飛彈或德、法合作的HOT反戰車飛彈。其中,ZT-3乃是南非Kentron公司的傑作,其外型、構造雖然酷似美製Tow反戰車飛彈,但採用與地獄火飛彈相同的雷射導引。ZT-3射程約5000m,在1987年南非與安哥拉爆發的戰爭中首度試用並且大發神威。雖然當時該飛彈仍處於生產前期,測試報告中顯示飛彈仍存在一些控制上的問題,但是大多數接戰時發射的ZT-3都在相當遠的距離擊毀安哥拉T-54/T-55戰車。雖然如此,ZT-3的等級並不能與地獄火相提並論,其重量、射程、威力都較後者差了一截。 除了ZT-3外,茶隼也能使用歐洲的HOT-3反戰車飛彈,而南非隨後也為茶隼研發新的Mokopa反戰車飛彈,此型飛彈射程約10km,與美製地獄火同級。
V-3C蛇鵜(Darter)則是南非空軍制式的V-3空對空飛彈系列的一員,於1990年代初期推出,同為Kentron公司的產品。V-3系列的構型與法國R-550魔法短程紅外線導引飛彈相同,而V-3C則具備驚人的機動能力以及全向位攻擊能力,並且能透過頭盔瞄準器的指揮鎖定目標, 具備離軸攻擊能力,這使得茶隼在直昇機空戰中具有很高的威脅性,甚至連敵方噴射定翼機都不能掉以輕心。V-3家族的最新成員──V-3E在2000年開始試射,具備先進高解析度紅外線焦平面尋標器以及向量推力噴嘴,技術層次足以名列第五代短程空對空飛彈之流,未來不僅是南非空軍新購JAS-39戰機的標準配備,茶隼應該也能攜帶。由其武裝可見,茶隼在設計之初便被要求擁有全方位的性能,不僅能提供火力支援射擊地面軟性目標以及對付硬性的裝甲目標,更在一開始便擁有空對空作戰能力。而為了有效賦予茶隼有限度空戰能力,南非空軍還曾研究直昇機與固定翼噴射機空戰的程序 與規範。除了南非自行開發的V-3C之外,茶隼也曾整合、測試過法國MBDA西北風肩射防空飛彈的空對空衍生型。
 
坎坷之路
由於1990年代初期世界局勢的緩和,加上南非與鄰國關係的改善與本身資金的拮据,許多武器的研發計畫都受到波及,所費不貲的茶隼自然不能倖免。1990年初茶隼第一架原型機才剛出廠,南非空軍就宣布大量裁減武裝並減低開銷,甚至一度表明「除非國際局勢有所改觀,否則沒有購買茶隼的需求」,因此茶隼的發展計畫在當時一度遭到中斷,險些胎死腹中。當時亞特拉斯公司曾尋求國外的合作對象以延續茶隼的發展,考量的人選包括中共、巴基斯坦甚至我國(當時我國與南非尚未斷交)。到目前為止,南非空軍僅僅採購12架茶隼,與當初研發時投下的心力、資源完全不成比例!茶隼 在1996年獲得批准開始低速量產,從1999年7月起進入服役,配備於南非空軍第16中隊,全部交機作業於2002年6月完成 ,依照1996年幣值的平均單機成本約2365萬美元。進入服役後,茶隼再度更改編號為AH-2AS。
此外,南非當局也對茶隼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寄予厚望,在歷年來國際間各個航展上大力促銷。不幸的是, 來勢洶洶的美國AH-64D幾乎壟斷1990年代以來所有重型攻擊直昇機的市場,而中量級攻擊直昇機的市場則在2000年代逐漸被歐洲虎式攻擊直昇機佔據,使得茶隼 在國際市場上幾乎找不到外銷的空間。在1990年代初期,茶隼曾參與荷蘭的新一代攻擊直昇機競標案,不過在第一階段就告出局。雖然馬來西亞在1993年年底該國舉辦的第二屆蘭卡威海事航太展中曾對茶隼表示興趣,但此一曙光也僅止於「只聞樓梯響」而已 。
在2005年,延宕多時的土耳其攻擊直昇機案重新招標,至2005年12月5日廠商提案徵詢書(FRP)回覆期限為止,總計有茶隼、歐洲的虎式、義大利A-129、俄羅斯Ka-52參與角逐。不過由於土耳其方面對工業互惠與技術轉移的條件嚴苛,南非當局顧慮到萬一土耳其廠商發生工作進度落後而造成的風險,甚至導致土耳其廠商單方面退出、由國外原廠承擔爛攤子,因此丹尼爾事先聲明如果獲勝,只對直昇機本身的技術負責,而不包括整個案子;至於南非政府也已經同意對外輸出茶隼的技術,包括計算機。在2007年3月,土耳其決定優先與義大利的A-129進行協商議價。迄今為止,茶隼仍找不到國外買主, 顯示南非國防工業的外銷宣傳與政府支持手段還作得不夠。無論茶隼的銷售成績如何,南非數十年來發展獨立自主國防工業的成果令人刮目相看,不僅擺脫了軍火禁運的影響力,更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取得相當的地位
 
註1南非軍備局原為負責研發、生產南非軍隊所有武器的國營機構,但已在1992年民營化。
註2:南非的運輸、攻擊等直昇機皆交由空軍操作、指揮,但是其任務仍與一般國家陸軍的直昇機類似。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11 17:19:19


 
改良型象式MK-1B主力戰車
 

南非象式戰車系列的象式MK-1B。

改良後的象式MK-2主力戰車,具有更好的裝甲與更精良的射控系統。
 
──by  Captian Picard
型號
象式MK-1B主力戰車(Olifant MK-1B)
製造國/廠
南非/OMC Engineering PTY Ltd
使用國
南非
車體尺寸(m)
全長8.61(不含砲管)/10.2(含砲管)  全寬3.42  全高3.55
戰鬥重量(ton)
58
發動機/馬力
V12柴油機*1/900
改良後:1025馬力柴油機*1
推重比(ton/馬力)
15.5
改良後:17.67
極速(km/hr)
58
續航力(km)
350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L-7 105mm 51倍徑旋膛砲*1
武裝:
7.62mm防空機槍*1
7.62mm同軸機槍*1
 

在1976年,南非OMC Engineering PTY Ltd公司(目前屬於英國BAE的陸地系統部門)以先前開發的Semel型主力戰車(以英國百夫長(Centurion)主力戰車改良而成)為基礎,開始研發新的象式(Olifant)主力戰車,第一輛於1970年代末期進入南非陸軍服役。象式MK-1A於1983年正式投入生產,1985年開始正式裝備部隊;同樣在1985年,進一步改良的象式MK-1B開始發展,1991年起正式服役,目前英國陸軍總共擁有172輛象式MK-1A/B。相較於象式MK-1A,象式MK-1B的主要改良包括將從百夫長戰車起一直沿用的汽油引擎換為柴油引擎,使續航力、安全性都大為增加;此外,新增雷射測距儀、第一代星光夜視器以及英國生產的L-7 105mm 51倍徑旋膛砲等。
象式MK-1B的戰鬥重量約58ton,配備一具900馬力的V12水冷渦輪增壓柴油引擎 並搭配AMRTA III自動變速箱,承載輪共有六對,並沿用單鞘式履帶,懸吊系統改為扭力桿式(原本百夫長為台車式),其中第一與地六對承載輪設有液壓避震器。象式MK-1B的極速約58km/hr,垂直越障能力約1m,登坡能力60%,容許側傾30%,能涉渡1.5m深的水域,續航距離350km,整體而言承襲百夫長鈍重的特質,車體龐大穩定但機動性能較低。象式MK-1B的武裝包括一門英製L-7 105mm 51倍徑旋膛砲,此為在19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西方戰車砲。象式MK-1B的副武裝包括7.62mm同軸與防空機槍各一,105mm砲彈攜帶量為68發。象式MK-1B的砲塔兩側設有煙幕發射器,引擎也具有施放煙幕的能力,車內並設有火災偵測與滅火抑爆系統。象式MK-1B最初配備的射控系統較為簡單,砲手擁有一具整合了第一代星光夜視鏡與雷射測距儀的日/夜間瞄準儀,駕駛席也可加裝一具星光夜視鏡。
生產象式的OMC Engineering PTY Ltd公司之後成為Reumech OMC,在2002年9月改名為Alvis OMC,至2004年9月則被英國BAE購併,成為其陸地系統公司的一部份。在2003年9月,南韓軍備局(South African Department of Defense procurement agency,Armscor)正式與OMC公司簽約,為南非陸軍進行第一批13輛象式MK-1B的改良升級作業,並在2005年9月簽約改良第二批13輛。在此案中,身為主承包商的OMC負責系統整合,次承包商則有Delkon、Reutech防務後勤公司以及IST等。此項改良方案的重點是換裝IST公司研製的新行觀測/射控系統,以具備全天候操作能力的目標探測與射擊系統(TDES)為主幹,該系統以新型數為彈道電腦為核心,整合有穩定式車長全週界紅外線熱影像儀以及新型砲手射控儀,具備全天候的獵殲能力(Hunter/Killer)。TDES擁有目標自動追蹤功能,其處理器能同時對數個目標保持追蹤,並能在戰車行進間依序對付多個目標。TDES還具有作戰管理與導航的功能,並內建有訓練程式。此項改良的其他項目包括:OMC提供的其他改良附件、Delkon提供的新發動機(功率提升為1025匹馬力(764.4kW))、Reutech防務後勤公司提供的新型砲身/砲塔電動伺服驅動裝置 、新的裝甲套件等,OMC並為南非陸軍提供後勤支援服務,包括文件、支援與設備測試等。 首輛改良型象式MK-1B於2004年5月移交南非陸軍,並於2005年8月正式定型。
此外,南非Denel LIW也提出名為象式MK-2的改良計畫,基本上是在改良後的象式MK-1B底盤上加裝一具新砲塔。新砲塔具有精良的觀測/射控系統,包括整合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的穩定式砲手瞄準儀以及一具車長全週界獨立瞄準儀,故具有獵殲能力,且無論在日間或夜間都具有行進間射擊能力。武裝方面,此種砲塔能選配Denel LIW的GT8 105 mm或一門LIW 120mm滑膛砲,火力較原先更為提升。防護方面,新砲塔使用模組化裝甲套件,砲塔正面設置類似德國豹二A5的箭簇型被動裝甲套件,車體兩側配備新的裝甲側裙以保護懸吊系統(可抵擋成形高爆彈藥),車底也加裝雙層裝甲使抗雷能力大幅強化。採用模組化設計的裝甲不僅維修換裝十分便利,也能隨時換上最新型的裝甲套件。
引言 使用道具
Terry2626
鄉紳 | 2008-5-12 20:05:50

哇。。很清楚嘛。。。谢谢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天王老子 + 2 + 2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2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kopen123
伯爵 | 2008-6-3 11:38:07

南非這個國家我最搞不懂了到底是非洲還是歐洲的。。
引言 使用道具
bgm
勳爵士 | 2009-6-5 22:04:47

第一次看到這麼詳盡介紹南非的陸軍  以前很多的疑惑都瞬間了解了  感恩喔
引言 使用道具
lukeluke
男爵 | 2009-6-8 23:40:31

南非?呆在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周围都是小弟,一家独大,沙漠草原,自然搞了一批这样的装备。台湾面对的是世界强权的军队,学南非?南非如果呆在台海,绝对不会研发现在的这些兵器。至少学习新加坡还有可能。
至于45倍炮管,请联勤工厂的弟兄说句实话,到底是哪里买来的?还自产?
引言 使用道具
yangyu_zx
騎士 | 2009-6-9 18:46:32

呵呵~以前老是有茶隼圖片冒充wz10的情況發生...
引言 使用道具
get0704
大公爵 | 2009-6-10 09:21:01

南非的軍備好像也有些規模...
謝謝大大無私分享...
辛苦嚕!!!
{:3_307:}{:3_307:}{:3_307:}
引言 使用道具
buggbou
男爵 | 2009-6-10 11:02:24

旋轉蝴蝶旋轉蝴蝶
引言 使用道具
a8951050
見習騎士 | 2009-6-11 18:04:49

南非陸軍無非是非洲最強悍得國家!
尤其是他的國防自主幾乎可以說是非洲的以色列,尤其是陸軍頗為飆悍海軍也剛買入了A-200與U-209...等等,空軍也買到了瑞典JAS-39。
像是台灣也購入了他的一些輕武器,在之前沒有斷交前我們還仿製了G-5火砲。
其實我認為G-6頗為適合台灣,第一因為他是輪式的火砲比起履帶快速也適合台灣的道路,再來就是成熟的產品比起其他選擇G-6已經服役了一段時間適合台灣陸軍的胃口,只要加上新式的數據鏈與雷達、偵察兵、無人機.....等合作,提升整的作戰能力。比起美製的M-109A6更好!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