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comsci
高級超級版主 | 2014-3-3 07:50:28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是個不爭的事實。之前,對於全球氣候變暖,普遍認為『極其可能』是人類影響造成的。但是大陸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個新觀點——氣候冷暖變化存在約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剛好位於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

根據中國經濟網報導,該研究還認為:今(2014)年已經達到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來有進入冷相位的趨勢,即將開始百年氣候變冷周期,有可能減緩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

東北龍崗火山區的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沈積可以準確定年,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就利用這一優勢,分析了5350年以來(到西元2005年止)小龍灣瑪珥湖周邊地區植物花粉種類的變化。在植物花粉含量的變化中,有兩種花粉相互消長,分別是適合寒冷氣候的松樹花粉和適合溫暖氣候的櫟屬花粉含量,兩者呈現出周期性變化。

根據松樹花粉增加和櫟屬花粉減少的峰值,指示的氣候最寒冷時期先後出現在西元前2700年、西元前2200年、西元前1600年、西元前1200年、西元前900年、西元前600年、西元前300年,以及西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後,約每500年出現一次寒冷期。花粉含量的譜分析結果也呈現出顯著的500年周期。

在古代中國歷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間,古代中國曾發生大規模極寒天氣,被稱為『明清小冰期』。大陸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這方面有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注意到,清朝初年,有位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叫《北遊錄》的書,裡面提到,當時不但古代中國北方寒冷,就連江南也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

1654年(順治十一年)陽曆11月,京杭大運河的吳江一段冰厚三尺多,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曆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而且由於溫度下降,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也遭受了打擊。

清朝葉夢珠編輯的《閱世編》記載,江西柑橘本是貢品,當地家家戶戶廣泛栽種。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順治、康熙年間,橘子常常被凍死,橘農嚇得不敢再種橘子了。明清小冰期應該算得上是距離現在最近的一次寒冷時期了。

大陸中科院的研究認為,約西元1830年以來開始的暖期,處在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今年已經達到暖相位峰值的位置,有進入冷相位的趨勢,有可能減緩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
回覆 使用道具
adamchen
侯爵 | 2014-3-3 08:57:59

感謝分享,頗食用的資訊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comsci + 2 + 2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2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