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ch350117
大公爵 | 2014-5-13 22:30:59

本帖最後由 ch350117 於 2014-5-13 22:34 編輯

作者:韓松落
  我們就是這樣面無表情地相愛”

海報有兩種電影:一種時刻提醒你,這是電影;另一種淡淡地告訴你,這是生活。 《春意暫遲》是後一種。
   
  監獄裡,阿蘭正在辦出獄手續。看不出他多大歲數,也許40,也許50,也不知道他為什麼到了這裡。他帶著在牢裡做工賺的875歐元,出獄,投奔他媽媽。兩個人每天做飯、吃飯、餵狗,那種親人之間的怨恨時不時流露一點:他嫌她做的飯難吃;她聽新聞,他就放大音樂聲。他找了一份工作,工資不夠他搬出去另住,她時刻提醒他:你不是住在你家。好多次,終於成功地激怒了他,他差點擡手打她。


終於知道了,她得的是癌症,活不了多久了,她吃藥,做化療,為的都是這。她沒掙扎著活下去,她在報紙上找到了她要的消息;瑞士有一家機構,可以幫助絕症患者實施安樂死。她填了一份表格,他看見了這份表格。時間到了,他送她去了瑞士,一間小木屋裡,一個滿臉微笑的女人服侍她喝下一杯藥水。藥性發作前,母親哭了:“我愛你。”兒子抱著她:“我也愛你。”殯葬車拉走了她,他在野花叢中坐了一會兒,主題曲出來了,然後就這麼完了。

  沒有表情。自始至終,母子倆都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些表情。沒有笑、凝視、難過、痛苦,都沒有。甚至眼睛裡也沒有表情,沒有我們想像中的,不浮現在臉上就必然浮現在靈魂深處,不露出海面就必然在海水里深藏的那種表情。他們就是單純地沒有表情,臉上沒有喜怒哀樂的企圖,瞳孔裡也並不裸露一生,兩個人都像木雕或泥塑,除了幾次哭泣。有表情的都是外人——老年男鄰居,安樂死機構的工作人員。

那是最動人之處——我們沒有表情的生活,我們和最親近的人的那種面無表情的相處。有些親人之間,是有表情的;有些電影裡的親人之間,也是有表情的,但大多數人的生活裡沒有表情。我們已經默認了,我們不需要表達,我們也不會表達——不是技能上的不會,而是心理上的不會。表情讓人尷尬,表情讓人膩煩,表情需要氣力,表情是投降,表情是向春天邁出了一步。一旦習慣了沒有表情,有表情就讓人驚駭,讓人不適應,我們就是那麼毫無表情地相處著,停在冬春交界的僵局裡。表情是給外人看的,即便那老年男鄰居和善於微笑的安樂死機構的女員工,在親人跟前,也未必是有表情的。

  就是這種沒有表情打動了我。在我看來,它的主題不是安樂死,不是親人間的溝通不暢,而是生活裡的毫無表情。史蒂芬·布塞沒打算對這種毫無表情做出批判,也沒打算做出救贖,就是給我們展示這種毫無表情。

那個情節因此顯得非常奇特:母親為了讓離家的兒子回家,故意讓家裡的大黑狗吃壞了肚子,兒子於是回來幫黑狗餵藥。這段情節就是表情,儘管他們用毫無表情來表演。

無論是電影裡還是現實中的死亡、天災人禍,其實都不能改變那種毫無表情。我們面無表情地相愛,一生都沈溺在某種僵局裡。

電影裡,安樂死機構的員工問老太太:“您是否度過了美好的人生?”

  “不知道,但這是我的人生。”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