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 BBC 評價為「世界上最差的判決」,發生在 1982 年的世界盃準決賽,當時德國門將 Harald Anton Schumacher 用臀部將法國替補上場的後衛 Patrick Battiston 撞倒,他的兩顆牙齒斷了,顎骨破裂,甚至還被擔架擡出球場。不過,荷蘭裁判 Charles Corver 卻認為球在 Patrick Battiston 被撞時就已經出界,所以判給了德國一個門球,最後德國則憑著 12 碼大戰獲得勝利。
第二起大烏龍發生在隨後的 1986 年世界杯,阿根廷傳奇巨星 Diego Maradona 用手將球送進網中,但是主裁判 Ali Bin Nasser 認為那仍然有效,最終阿根廷也以 2:1 擊敗英國並奪得冠軍, Diego Maradona 則在賽後表示那球是「上帝之手」的功勞。
而在 2006年克羅地亞對澳洲的比賽上,英國裁判 Graham Poll 給了克羅地亞的 Josip Simunic 第三張黃牌才想到應該將他驅逐出場。
歷屆的烏龍媒體
比起本屆的英國媒體,巴西的《Folha de Sao Paulo》日報在 2010 年捅的簍子又更大一點,它們刊登了「值得了,巴西。我們 2014 年再見」廣告,但是當時的巴西才正要和荷蘭進行 8 強賽而已。
贊助商 Extra 超市集團將這份失誤歸咎於報紙,《Folha de Sao Paulo》也在隔天刊登了更正啟事,但最讓人尷尬的莫過於,巴西在最後真的輸給了荷蘭。
另外,在同年的世界盃上還發生義大利於客場成功逆轉愛沙尼亞,但義大利國家電視臺卻沒有直播到扳平比分的進球烏龍。重點是,這還是 Antonio Cassano 睽違 6 年為國家隊的再次進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