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563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我不是男神
男爵 | 2015-1-1 13:31:21

【書名】:《古代風俗百圖》
【作者介紹】:
王弘力,祖籍山東蓬萊壹九二七年生於天津。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會員、遼寧美術出板社編審、沈陽市文史館館員。
【內容簡介】:十年之後,已經是二十壹世紀了,文化界有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呼聲,促使我產生壹種想法,即計劃在以前插圖的基礎上,加以『遴選』增刪,並子彩繪,各配以竹枝詞,出版成書。但因其他工作繁重,作畫時斷時續,直到今年春末,才得全部完成。雖稱百圖,也只不過是我國傳統風俗的主要部分。如果此書能幫助人們對我國美好的風俗傳統引起回憶或加深認識,則是我最大的願望。

24aa532c11dfa9ecf6e8b15760d0f703908fc122.jpg (169.69 KB, 下載次數: 2)

24aa532c11dfa9ecf6e8b15760d0f703908fc122.jpg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林米娜 + 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单纯的爱里只有最明显的心动,
不用有迹可循,
   不需日积月累。
     情不为因果,
        情自懂因由。
回覆 使用道具
我不是男神
男爵 | 2015-1-1 13:33:34

修改接上文!

本帖最後由 我不是男神 於 2015-1-1 15:32 編輯

壹、燃爆竹(宋)
爆竹,又名爆仗、炮仗,自宋以後才有了鞭炮的稱呼。古人將竹子、草或麻桿,捆綁在壹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晝,有照明與驅邪的作用。這可能是中國燃放爆竹的雛型,距今已兩千多年了。漢東方朔的《神異經.西荒經》說,深山中有山臊(後人稱山魈),人接觸到它,往往染寒熱病。它好偷人食鹽來吃蝦蟹。遇見它“人嘗以竹著火中爆州(形容聲音)而出,臊皆驚憚。”開初的爆竹只是用火燒竹子,到唐代,爆竹的燃放發展為人們將壹支長竹竿點燃,或將壹串串竹節掛在長竹竿上燃爆,當時被稱作“爆竿”。火藥發明之後,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藥紮成卷形的爆仗,明代開始出現了二踢腳。
6a48586034a85edf60ef1e634b540923dc54758d.jpg
霹雳聲中舊歲除,爲驚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藥發明后,難止新年放鞭俗。


二、兒童賣癡呆(宋)
宋時吳中民俗,除夕小兒繞街呼叫:“賣汝癡!賣汝呆!”意謂將癡呆轉移給別人。世傳吳人多呆,故兒輩諱之,欲賈其余,益可笑。南宋範成大《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招人買。……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36879d25bc315c60df6b8baf8fb1cb134854776a.jpg
除夕悅民夜禁開,兒童結隊提燈來。
沿街穿巷呼賤價,賺取翁媼買癡呆。


三、壓歲錢(清)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傳說古時候有壹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因為“歲”與“祟”諧音,也有說小孩的是“壓祟錢”,老人的才是“壓歲錢”。老人的“壓歲錢”是為了他們不再增長歲數,可以多活幾年,晚輩得到壓祟(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
04620af41bd5ad6ef88d87aa83cb39dbb7fd3cf7.jpg
鐘打五更又壹年,兒孫長高開笑顏。
分食棗糕與橘荔,更喜遍賜壓歲錢。


四、教坊自樂(宋)
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壹年之內,難得休息(拜男人所賜!),只有新歲初壹有空閑自娛。
4173344e251f95cad69171f6cb177f3e66095287.jpg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壹年。
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


五、拜年送名片 (明)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壹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現代的賀年片、賀年卡,可以說是其遺風。
7f7848086e061d9565a8d47879f40ad163d9ca7a.jpg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
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六、宮中賜銀幡(宋)
《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南宋沿習了北宋風之風,《夢粱錄》:“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賜金銀幡勝,懸於襆頭上,入朝稱賀。
ab67d61b0ef41bd58e3b0ab453da81cb38db3dfb.jpg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
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七、飾梅花妝(唐)
咕代似正月初七日為“人日”,《事物記》栽:東坊朔最初置“人日”。傳說:宋武蒂時,壽陽公主茬人日臥含章殿,檐下梅花飄落茬公主額上,形成壹種裝飾;宮女效之,似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 ,婦女哆茬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木;塗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員’等名木。其實 ,婦女茬臉上點畫裝飾,早茬春秋戰國時巳經興起了;長沙出土楚國女俑的臉上就有員點的圖案可征。到唐代發展為往臉上貼金箔花鈿,成為壹種化妝時尚。
207a778da9773912e57e6721fa198618377ae294.jpg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人。


八、饋春盤(晉)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五辛盤又稱春盤,就是在立春日,用蔬菜、果餅、糖果等匯集在壹個大陶盤�,親友間相互饋贈、共同享用,取生機蓬勃、迎春納福之意。”這壹風俗壹直傳到唐、宋、金、元。《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60845666d016092487b6405bd60735fae7cd345c.jpg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
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九、鞭春牛(明)
立春日,村�推選壹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壹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鞭春牛意在策勵農耕, 開始只是壹種迎春儀式,到後來慢慢演化為壹種盛大的歌舞活動。明代鞭春牛,還有麒麟搭配。在清代,各州、縣的地方官員,立春之日會至城郊祭祀芒神。祭祀畢,要將彩紙紮制的“春牛”打破,牛肚內所裝的幹果食品,隨之拋灑壹地,兒童爭而食之。那時的年畫,更畫出大象和春牛作伴,取意“萬象更新”。山西民謠雲:“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
7d1d074f78f0f736ebcaa1410855b319ebc41337.jpg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十、高蹺(清)
清代高蹺,俗稱秧歌。較早組成的內容,系表現《水滸》男女英雄人物;分醜、俊兩班;以執器來分,則左棒武松,右棒張清,漁翁阮小二,樵夫石秀,醜鼓時遷,俊鼓楊雄,醜鑼顧大嫂,俊鑼孫二娘,醜扇王英,俊扇扈三娘。其後加入青蛇、白蛇、許仙、醜婆、傻兒等,乃進入二十世紀之時,早已失卻歌頌梁山英雄之傳統矣。
b87f19950a7b02081472d2a160d9f2d3562cc8b5.jpg
豐年高蹺扮秧歌,水滸英雄摹演多。
文武兩班分醜俊,揮扇敲鼓打手鑼。


十壹、放燈(唐)
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睿宗時元夕作燈樹高二十丈,燃燈五萬盞,號為“火樹”。“金吾放禁”是說京城破例取消夜間戒嚴,允許市民逛燈三整夜,又稱“放燈”。
ef78253fb80e7bec9aa9e0a02d2eb9389a506bfe.jpg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宵多留連。
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十二、蠶蔔(宋)
宋楊萬�《上元夜�俗粉米為蠶絲,書吉語置其中以占壹歲之禍福,謂之蠶蔔,因戲作長句》詩:“今年上元家�住,村落無燈惟有雨。隔溪叢祠稍簫鼓,不知還有遊人否?兒女炊玉作蠶絲,中置吉語默有祈,小兒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蠶事好。”既說是�俗,可知是楊萬�家鄉江西吉州地方的風俗;也即南方養蠶地區的風俗。
43b3d5c8a786c917759fb178cb3d70cf3ac75748.jpg
捉弄米粉狀蠶絲,內藏吉語待爾食。
喜得佳兆雖自設,依然歡樂不可支。


十三、打灰堆(宋)
《錄異記》雲:“有商人區明(《搜神記》作歐陽明) 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湖君,要明過家,厚禮之。問何所須 有人教明:'但乞如願 ’及問,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願,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語明曰:'君領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願,所須皆得。’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願並為即得。數年遂大富。後至正旦,如願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願 (以頭鉆) 走入糞中,漸沒失所。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願,竟不還也。今北人,正月十五 (正旦) 夜,立於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雲雲,以答假痛,又以細繩系偶人,投糞掃中,雲令如願,意者亦為如願故事耳。”《荊楚歲時記》說正月初壹有壹個風俗,把串起來的錢綁在竹竿的末端,拿在手�圍繞糞土轉幾圈,然後投打在糞土堆上,說令人如願以償。
547b5eafa40f4bfbbbc77c15014f78f0f63618d1.jpg
除夕黎明打糞堆,壹任灰塵滿院飛。
但求萬事如吾願,定放汝向彭澤歸。


十四、走百病上城頭(明)
“走百病”是指在春節飽食美味佳肴後,登高望遠,漫步散心,能幫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平”。 早在明代,南京就有正月十六家家戶戶登城頭、壯腳力的習俗。朱元璋下令築城�,城�作為士卒守備要地,普通老百姓不準登臨,對此百姓們頗有議論。朱元璋為籠絡人心,允許正月十六讓百姓登上城頭遊玩壹次,於是此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1ac66881800a19d8466f664431fa828ba71e46f9.jpg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
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嶽陽萬丈樓。


十五、猜燈謎(清)
好謎者組織有謎社,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後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壹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簽,獲小禮品留念。
51af237f9e2f07084dddc741eb24b899a801f215.jpg
彈壁燈貼三面題,摩肩搭背來猜謎。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機敏方解疑。


十六、請紫姑神(清)
唐代壽陽刺史李景,納何媚為妾,為大婦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殺何於廁中。天帝憫之,命何為廁神。故民間每於正月十五夜用畚箕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臨,請她保佑蠶桑豐收,人畜平安。雖為壹種迷信活動,實則含有對舊社會不幸婦女的深刻同情,並希望她有保護善良人們的神力。聊齋中的花姑子壹篇�花姑子就曾在廚房房梁上紮紫姑。
0340b2003af33a87402aec5bc45c10385243b5a2.jpg
元宵之夜請紫姑,保佑吉祥賜安福。
終歸女兒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無。


十七、結羊腸(元)
元宵初過猶自忙,家家女兒結羊腸。含情暗思心中語:何時得似雙鴛鴦。 《霏雪錄》:“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
e0a82b2eb9389b5080ee0f138735e5dde6116edc.jpg
元宵初過猶自忙,家家女兒結羊腸。
含情暗思心中語:何時得似雙鴛鴦。


十八、走百病摸門釘(清)
正月十六日走百病,很多婦女藉此節日可以走較遠的地方,實為壹種健身活動。而已婚不孕的婦女,摸城門釘,取“添丁”之意,希望來年可生子。
3f5dbc99a9014c080792c7e4087b02087af4f444.jpg
元宵雪襯壹燈紅,走百病後摸門釘。
但願來年生貴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十九、送窮(唐)
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正月最後壹天死去。人們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為車、縛草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窮神,永不回來。至唐仍有此俗。
15b7c7fdfc039245c081084e8594a4c27d1e2530.jpg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
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二十、春社(宋)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壇上用石砌屋,無頂,上貼“社稷之神”紅紙,祭祀後,撒肉四周以餉烏鴉。
217a958fa0ec08fa284bfae65bee3d6d54fbdaa6.jpg
千尋古櫟笑聲中,此日春風屬社公。
割肉蔔瓦餘風在,更喜暢飲治耳聾。


二十壹、迎富(宋)
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歲華紀麗》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壹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後人便在這天到野外采蓬葉以代子,向門前祭之。又《天祿積餘》載:秦代在這天攜鼓到郊外遊玩,朝出暮歸,名為迎富。
4e5b760e0cf3d7cab0749134f01fbe096a63a968.jpg
古人采蓮攜鼓遊,今朝雜花插滿頭。
相隨郊外遊壹日,迎富即是忘憂愁。


二十二、踏青(周-鄭國)
《詩經·鄭風》有壹首民歌《溱有》,其中說:壹對青年男女,要到溱有二河邊上去看集會,他們相互逗笑,並贈送芍藥。高亨《詩經今註》說:“鄭國風俗,每逢春季的壹個節日(舊說是夏歷三月初三的上巳節),在溱有二河的邊上,舉行壹個盛大的集會,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來遊玩。”實際上,鄭國的上巳節是我們已知的最早的情人節,後來才移到七月七日。
6f419f504fc2d5628a7879afe51190ef77c66cfd.jpg
溱有河畔鐘鼓交,踏青遊人樂陶陶。
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藥。

二十三、流觴賦詩(晉)
周代已有到水邊洗滌汙濁、消災去病之俗。所謂修禊,即指臨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晉代,變為臨水流杯的文人聚會。東晉時,王羲之曾於上巳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修禊之會,並作有《蘭亭敘》。
流觴賦詩
修禊文會聚溪頭,羽觞載酒曲水流。
酣飲賦詩聯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二十四、踏青(北朝)
踏青之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每年三月初壹至初三,人們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為盛行。宋代在清明時踏青,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廣義》說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閩粵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則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見青。
踏青(北朝)
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
遊人誰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

二十五、內宴冷餐(唐)
所謂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據史料載,如幹粥、醴酪、冬淩粥、子推餅、饊子等。因在寒食節用,又稱寒具。唐宮內的寒食內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
內宴冷餐
禦賜冷食滿宮樓,魚龍彩旗四面稠。
千官盡醉猶教坐;歸來月上金殿頭。

二十六、擔酒上墳(宋)
南宋楊萬�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為帶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動;而路旁許多賣粉捏孩兒、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這種賭博稱為『關撲』。
擔酒上墳(宋)
騎驢擔酒祭祖墳,壹路春光滿眼新。
道旁關撲擲得順,竿挑利物好誇人。

二十七、鬥草(宋)
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春日雜興”曾描述兒童鬥草情形。江南春早,立春草長,兒童互相用草角力,堅韌者勝,折斷者敗。
鬥草(宋)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歸。
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

二十八、鬥百草(明)
鬥百草源於周代, 壹種遊戲,端午踏青歸來,帶回名花異草,以花草種類多、品種奇為比賽對象。有“文鬥”和“武鬥”兩種方法。”。
“武鬥”即采壹些有“草頭”的草(如車前草)或花打成結,雙方互套後再拉,斷者輸。
“文鬥”即各自把收集的各種花草拿來,壹人報壹種花草名,另壹人接著種類拿出花草並對答花草名稱(如狗耳草對雞冠花),壹直“鬥”直到最後見分曉。這種“文鬥”,大都是誰收集的花草多,種類齊全,誰就能報到最後成為贏家。蘇東坡有壹句詩:“尋芒空茂林,鬥草得幽蘭”。
可見,玩者為了收集到更多的花草,常常要尋遍山川草野的。鬥百草以後演變出專屬婦女的鬥花比賽。上至宮廷貴妃,下至鄉野村婦都熱衷參與。民間男女往往借此機會自由交往,選擇心目中的情人。鬥百草後來發展成為插花等裝飾藝術,如今,鬥百草之俗仍在南方某些地區流傳。
鬥百草(明)
百花爭艷滿庭芳,鶯歌燕舞女兒鄉。
不喜飲酒猜拳樂,閑將鬥草過時光。

二十九、祭掃(唐)
傳說介子推於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煙。在唐代寒食掃墓,後來與清明祭掃合為壹事。《東京夢華錄》:“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
祭掃(唐)
寒食祭掃冢壹堆,風吹曠野紙錢飛。
黃泉不知生人淚,暮雨蕭蕭惆悵歸。

三十、走馬射箭(唐)
孟浩然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走馬射箭(唐)
垂楊金堤翠幕連,健兒走馬射堂前。
國家尚武多才俊,方顯幹城諸英賢。

三十壹、折柳(唐)
“柳”與“留”諧音。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後人用折柳隱晦離愁之情,也有暗示思鄉之情的 。隋末無名氏《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為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詩。唐王之渙《送別》雲:“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韓翃《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間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這人折了那人攀,恩愛壹時間。”最初因相思而詠柳,後來送別時折柳以示相思。
折柳(唐)
跋山涉水輕別離,天涯芳草亦萋迷。
只因登程常折柳,橋畔岸邊皆禿枝。

三十二、步障(唐)
晉代即有步障,貴族富家出門要用步障遮住路的兩側,尤其內眷不欲路人看見。
《晉書》:“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 ;石祟作錦步障五十�以敵之。”唐代貴家婦女出門,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處壁畫中有步障出現。但更多的不是長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動步障,以橫梁展障,梁中間接壹豎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隨人移動。婦女下車,即用步障遮之。
步障(唐)
國殷民富誇盛唐,豪門出行步障長。
可憐明皇幸蜀路,難遮風雨任淒涼。

三十三、驛站送信(元)
秦漢已有驛傳制度。但至宋代才廢除唐代以民為驛夫的制度,而代之以軍卒傳遞。並實行急遞鋪。二十�有歇馬亭,六十�有館。《夢溪筆談》:“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余�。”宋雍熙二年,允許私書附遞。跑路送信的人稱“急足”或“急腳”。如《夷堅甲誌》:“陸氏晚步廳屏間,有急足拜於庭,稱鄭官人有書。”到元代,設有'站’,郵遞的覆蓋面加大,速度也更為提高。
驛站送信(元)
天涯海角難相逢,尺素傳達賴遠征。
驛站健卒鞭快馬,山高水長亦貫通。

三十四、茶販(宋)
陸羽《茶經》引晉代《廣陵耆老傳》雲:“有老嫗每旦獨提壹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茗不減。”所謂茗,即茶水;這老嫗是最早的茶水小販形象。後來雖發展有茶棚、茶館、茶樓,而小茶販仍然存在。範祖述《杭俗遺風》:“杭州有茶司壹行,最為便當:每擔壹副,有錫壺兩張,其杯箸、調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無不足用。”《夢粱錄》:“在五間樓前大街坐鋪中瓦前,有帶三朵花點茶婆婆,敲響盞,掇頭兒拍板,大街遊玩人們看了,無不哂笑。”橋道坊巷,“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至三更後,方有提瓶賣茶。冬閑,擔架子賣茶、饊子,蔥茶始過。公私營幹,深夜方歸故也。”“夜市於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遊觀之人。”宋人有《鬥茶圖》,描繪茶販間比美茶的活動。
茶販(宋)
銀針碧螺漫自誇,玉壺沏煮勝紫砂。
夏至日長行人少,擔歇柳蔭閑鬥茶。

三十五、蕩秋千(五代)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又為打球、秋千之戲。”《古今藝術圖》雲:“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戰,以習輕戲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析津誌》雲:“遼俗最重清明,上自內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戲為樂。自前明以來,此風久革,不復有半仙之戲矣。”
蕩秋千(五代)
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蕩秋千。
身輕裙薄淩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三十六、放紙鳶(明)
《朝野僉載》:“魯般者,嘗作木鳶乘之而飛。”清代詩人描寫放風箏:“槐榆舒綠柳含青,陣陣東風拂面生。最是兒童行樂事,置身檐瓦放風箏。”北京稱風箏為“鷂子”;縛竹笛於風箏背上,因風播響,稱為“鷂鞭”。據說初春的風,由下往上刮,過清明風則不穩,故易吹落。
放紙鳶(明)
巧糊彩畫飛蹁躚,乘風起舞綠楊天。
影馳碧空飄雙帶,又送紅燈到上邊。

三十七、賣柳條(清)
《齊民要術》:“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夢粱錄》:'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後數起至壹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於門上,名曰明眼。”後來婦女也將柳條戴在頭上,諺雲:“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歲時百問》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故謂之清明。”
賣柳條(清)
清明壹霎又今朝,聞得沿街賣柳條。
相約比鄰諸姊妹,壹枝斜插綠雲嬌。

三十八、浴佛節(唐)
相傳夏歷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生日,佛寺常於此日誦經,以各香浸水灌洗釋迦之太子誕生像;紀念佛之誕生,稱為浴佛節。唐代佛教信仰極盛,長安善男信女多於此日施舍。此風迄宋明依然。
浴佛節(唐)
佛光普照遍長安,吃齋誦經建寺庵。
居士男女多布施;為求來生結善緣。

三十九、掛五彩線(宋)
端午節與農歷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古時的人們迷信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即壹年中最不吉利、毒氣最重的日子。所以,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孩子手腕上帶上五彩線,用紅、黃、藍、綠、紫五種彩線編成線繩,以辟邪驅瘟、逢兇化吉。由此,五彩線在古代還被稱為“五彩長命縷”。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椹之類,以彩線穿之,懸於釵頭,或系於小兒之背。”據說在端午節後的第壹個雨天,就要把五彩線剪下來扔在雨中,這樣會給佩戴者帶來壹年好運。
掛五彩線(宋)
榴花照眼艾蒿香,掛符門簾飲雄黃。
粽角流蘇懸彩穗,平安佑爾度端陽。

四十、染紅指甲(宋)
民間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之俗。如《燕京歲時記》:“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經年乃消。”
染紅指甲(宋)
端午階前采鳳仙,小缽加礬細細研。
染紅女兒纖纖指,粉白黛綠更增研。

四十壹、射柳(遼)
《遼史·禮誌》載:契丹族為祈雨,進行射柳活動。先置百柱天棚,後奠先帝。皇帝、親王、宰執依次射柳;敗者向勝者進酒。第二天植柳天棚東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賜賞。後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直到清朝中葉,這項活動才漸漸消失。
f0ee5dee3d6d55fb699d3c606f224f4a21a4dd93.jpg
端午祈雨置天棚,樂園東南柳色青。
分朋賽射柔條斷,贏得神箭譽滿營。

四十二、飲菖蒲酒(明)
端午節飲菖蒲酒是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強身。《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菖蒲又稱'劍水草’,生於水濱。制成菖蒲酒,具有性溫味辛特點。對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壽。
古代認為五月是“惡月”,《荊楚歲時記》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忌”的記載。既是“惡月”,便要尋求辟惡祛邪毒的方法。到了宋代,名貴藥材菖蒲被道家視為“辟邪之物”,故明清之際,飲菖蒲酒辟邪的風氣大為盛行。
飲菖蒲酒(明)
采得菖蒲屆端陽,釀成美酒送異香。
角黍蔗漿祝爾壽,何妨縱飲入醉鄉。

四十三、掛鐘馗(清)
《事物紀原》中說:唐明皇夢小鬼喧擾,有大鬼捉小鬼食之。問為誰,對曰:終南進士鐘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誓除天下虛耗妖孽。明皇乃召吳道子畫鐘馗像供之。後民間亦多供奉。《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師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祟惡。”
掛鐘馗(清)
終南進士舞龍泉,端午時節壁上懸。
仗君辟邪殲群醜,免得鬼魅擾人間。

四十四、曬書翻經(金)
魏晉時代在七月七日曬書,後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燕京歲時記》:“京師於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
曬書翻經(金)
三伏朝爽曬書篇,庵院翻經結善緣。
近事信女樂相助,願修來世福壽全。

四十五、蛛絲乞巧(唐)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即指壹種小蜘蛛。宋代《東京夢華錄》:“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就是七夕這天,女孩子們拿蜘蛛絲當彩線玩兒。
蛛絲乞巧(唐)
七夕織女賜新妝,挑來蛛絲盒中藏。
明朝結成玲瓏網,試比阿誰稱巧娘。

四十六、穿針比巧(宋)
周處《風土記》雲:“七月七日,其夜灑掃庭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穿針乞巧者,或穿七孔針,或穿九孔針,用壹根彩線連續穿過為巧。《醉翁談錄》:“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而孔大。”有聊勝於無聊吧。
穿針比巧(宋)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鉤。
年年閨閣乞織女,男兒何曾求牽牛。

四十七、丟巧針(清)
《燕京歲時記》:“京師閨閣,於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如椎,因以蔔女之巧拙。俗謂之丟針兒。”或名丟巧針,這多少有些占蔔算卦的意思了。
丟巧針(清)
佳節女兒約諸鄰,疊將水碗丟巧針。
日光照得龍梭影,繡出鴛鴦如意君。

四十八、供摩侯羅(宋)
唐、宋、元習俗,用土、木、蠟等制成的嬰孩形玩具。壹般在七夕時用,為送子祥物。
《東京夢華錄》載:“摩侯羅惟蘇州者極巧,木瀆袁家所制益精。”
宋代蘇州虎丘有玩具市場,被稱為“虎丘耍貨”,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畫鮮研,制作精良。杭州西湖玩具,被稱為“湖上土儀”,有泥孩兒、鶯歌、花湖船等。
《夢粱錄》載:“內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叫摩睺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更以造彩裝襕座,用碧紗罩籠之,下以桌面架之,用青綠銷金桌衣圍護,或以金玉珠翠裝飾尤佳。”
供摩侯羅(宋)
捏塑彩畫壹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
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

四十九、拜魁星(清)
傳說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閩東壹帶,“七夕”這晚,天井�擺上“拜織女”、“拜魁星”兩張香案,仕女聚會壹堂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羊(公羊,留須帶角)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
魁星爺生前長相奇醜,臉上長滿斑點,又是個跛腳。有人寫了壹首打油詩來取笑他:“不揚何用飾鉛華,縱使鉛華也莫遮。娶得麻姑成兩美,比來蜂室果無差。須眉以下鴻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貪午睡,風吹額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離奇,壹步高來壹步低。款款行時身欲舞,飄飄度處乎如口。只緣世路皆傾險,累得芳蹤盡側奇。莫笑腰枝常半折,臨時搖曳亦多姿。”
拜魁星(清)
七夕女兒祝織女,男士廟中拜魁星。
佑我科舉登榜首,供神豬頭代三牲。

五十、盂蘭盆道場(元)
每年七月十五日。道家稱為“中元節”,佛家為“盂蘭盆節”,在民間又稱“鬼節”。
《夢粱錄》:“七月十五日,壹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周圓之日。其日,……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或拔孤魂。僧寺亦於此日建盂蘭盆會,率施主錢米,與之薦亡。”“盂蘭”是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為梵語音譯,意為“解倒懸”。
通常在道場還設有孤棚,離地六尺,廣有十五六平方米,各家施舍之三牲、五牲、山珍海味等擺列其上,並插有“普醴陰光”、“甘露門開”等小旗。在放焰口儀式完畢,群眾競搶祭品,謂之“搶孤”。得到之小旗,被視為出海之護身符。
壹般人都認為,七月十四是鬼門大開的日子,因此都極少出夜門。事實上,七月十四的午夜,即七月十五的十二點之前,鬼門是從大開到關上。
古籍記載,這個時候,應該是遊蕩人間的鬼魂回歸地府的最後限期。鬼門正式大開的日子,應該是農歷的七月初二。這壹晚,全球所有城市的九個至陰大穴就會打開,所有鬼魂就可以自由出入,享受人間為他們而準備的供品,壹直到七月十五淩晨十二點前。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初八,也就是人日之後的那天才再有十四天的機會等到鬼門再開壹次,讓鬼魂再次遊歷人間。大概這兩次鬼門大開,就是地府的寒暑兩個假期吧。
盂蘭盆道場(元)
道場超度安亡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慶贊中元貼門首,酒海肉山饗活人。

五十壹、放湖燈(明)
中元節有放湖燈之習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當時是“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
《揚州畫舫錄》:“放荷花燈,中夜開船,張燈如元夕,謂之盂蘭盆會。蓋江南中元節,每多婦女買舟作盂蘭放焰口,燃燈水面,以賭勝負。”
《燕京歲時記》:“至中元日,例有盂蘭盆會,扮演秧歌、獅子諸雜技。晚間,沿河燃燈,謂之放河燈。”
湖燈,即在小板上用彩紙做成荷花狀,中點蠟燭,又稱“水旱燈”。傳說水上放燈是為亡魂引路,與上元在陸上張燈有別。
放湖燈(明)
輕舟蕩漾玉波澄,中元盂蘭放湖燈,
梵唄伴得笙管韻,古寺東山月又升。

五十二、荷葉燈(清)
把壹張荷葉連柄摘下,在荷葉中心連著葉柄的地方穿壹個小孔,插上壹支點燃的蠟燭,也有的把短柄荷葉倒扣在頭上,在葉柄末端的小孔中插上點燃的蠟燭。這樣就可以用空閑的雙手牽著弟弟或妹妹;或者敲鑼打鼓,或者放鞭炮。中秋節的晚上,孩子們帶著荷葉燈周遊大街小巷,往往要玩到深夜才散。
《燕京歲時記》:“中元黃昏以後,街巷兒童以荷葉燃燈,沿街唱曰:'荷葉燈,荷葉燈,今日點了明日扔。’又以青蒿粘香而燃之,恍如萬點流螢,謂之蒿子燈。市人之巧者,又以各色彩紙制成蓮花、蓮葉、花籃、鶴鷺之形,謂之蓮花燈。”
《日下舊聞考》:“荷葉燈之制,自元明以來即有之,今尚沿其舊也。”
荷葉燈(清)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兒競擎荷葉燈。
成群結伴遊巷陌,銀花萬點似火城。

五十三、雞冠花供祖(清)
以雞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風行。《東京夢華錄》:“又賣雞冠花,謂之洗手花;十五日供養祖先索食。”《夢粱錄》載:“南宋同,此習迄清代仍存。”《楓窗小牘》:“雞冠花汴中謂之洗手花,中元節前,兒童唱賣以供祖先。”另有祭祖節,在十月初壹日。
雞冠花供祖(清)
供祖瓶插雞冠花,壹時風靡滿京華。
只緣物稀價騰貴,移種四郊入農家。

五十四、新婦不跪(唐)
唐代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最明顯的形象證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記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禮圖》,“禮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壹人司儀。宴席設在對面壹大棚之內,長案陳列美食,來賀男女嘉賓分兩側而坐。
據《寄園寄所寄》引《渤海國記》雲:“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為例。自唐武後尊婦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新婦不跪(唐)
並蒂蓮花兩相偎,紅氈展地迎親回。
新婦不拜新郎拜,感謝天公為良媒。

五十五、展示嫁妝(清)
北京婚禮之前,展示嫁妝。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雙人擡箱籠等物,多者可十擡至數十擡,以顯豪富。壹般人家送嫁妝,則雇用壹人扛之,因低頭承扛箱瓶、鏡奩等物,北京方言稱為“窩脖兒”。
袁枚《嫁妝詞》雲:“東家嫁女兒,珠翠盈千箱;道路多側目,門閣生輝光。……西家嫁女兒,荊苕與布裙;奴婢嗤其陋,戚�嫌其貧。”
展示嫁妝(清)
婚禮前夕顯嫁妝,衣箱鏡奩付杠房。
雙擡單頂沿街過,羨煞蓬門綺羅香!

五十六、抓周啐(宋)
《東京夢華錄》:“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 ’。至來歲生日,謂之'周 ’,羅列盤盞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籌秤、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征兆,謂之'試 ’。”《夢粱錄》:“生兒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鬥等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謂之'拈周試啐’,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
抓周啐(宋)
時逢滿歲戲抓周,羅列書玩並硯籌。
原是大人情願事,今番卻令嬰兒求。

五十七、貨郎擔(金)
《貨郎擔圖》在宋人繪畫中有數幅。《清明上河圖》中即有兩架貨郎擔子;金代有《乾坤壹擔圖》,明代也有《貨郎擔圖》。
《夢粱錄》中所記挑擔賣物者種類甚多:“並挑擔賣油,賣油苕、掃帚……瓜、茄、菜蔬等物。”屬生菜類;“又有鐃子、木梳……與各色麻線、鞋面、領子、腳帶、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屬小百貨類;“又有挑擔擡盤架,買賣江魚、石首……河蟹、河蝦、田雞等物。”屬水產品類;以及賣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販,“並於小街後巷叫賣。”壹般稱貨郎擔,主要指賣小百貨之貨郎。
貨郎擔(金)
鼗鼓街頭搖丁東,無須竭力叫賣聲。
莫道雙肩難負重,乾坤盡在壹擔中。

五十八、磨鏡(明)
古代用銅鏡照面,用久則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為使鏡面光潔,也要磨之,《夢粱錄》即載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與現今磨刀工相似。
磨鏡(明)
雲想衣裳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
難見廬山真面目,撥霧還賴老磨工。

五十九、子弟書(清)
清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采用俗曲、巫歌等曲調,填詞演唱。傳說乾隆時凱旋的阿桂部軍士即用八角鼓擊節,演唱這些俗曲以頌武功,又傳說軍士乘騎入京,以鞭擊鐙,邊行邊唱天下太平,謂為太平歌詞,京城為之轟動。後以此八旗子弟軍樂為基礎,形成以八角鼓伴奏的說唱形式“八旗子弟書”。八角鼓為滿族樂器,傳說由八旗的八位首領各獻壹塊好木料鑲嵌而成。李鏞在顧琳《書詞緒論》序中說:“辛亥夏(乾隆五十六年)旋都門,得聞所謂子弟書者。”《天咫偶聞》:“舊日鼓詞有所謂子弟書者,始軔於八旗子弟。其詞雅馴,其聲和緩,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分。”
子弟書在文人參與下,提高其藝術含金量,創作許多曲目。清末,子弟書由盛轉衰,其曲本被北方各種大鼓所采用;部分曲調亦被借鑒和吸收;有的曲牌仍保留在單弦唱腔之中。
子弟書(清)
太平歌詞子弟書,開篇妙語似連珠。
單弦牌曲八角鼓,風送時調滿京都。

六十、酒樓唱曲(金)
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色路歧人在此作場。”路歧人指歌唱賣藝者。《武林舊事》雲:或有路歧,不入勾欄,只在耍場寬闊之處做場者,謂之“打野呵”。即露天賣藝,或稱“打野火”。
酒樓唱曲(金)
路歧天涯淪落人,酒樓趕座唱清音。
不入勾欄打野呵,瞽女彈詞說陶真。

六十壹、盲人走街賣藝(清)
《堯山堂外紀》載:杭州瞽女唱小說評話,謂之“陶真”。舊社會盲人,壹般只有兩種職業:曲藝或算命。曲藝包括時調小曲、著名唱段、長篇評彈等;算命包括批八字、合婚嫁娶、細批流年等。兼業曲藝者攜帶三弦;專業算命者,敲小鑼,鑼名“報君知”;或吹橫笛或打竹板。
盲人走街賣藝(清)
命運乖舛苦盲人,學得數術養自身。
風吹雨淋街巷走,難免饑寒守清貧。

六十二、拉車賣酒(清)
用車載酒在街市賣,唐代已有之。宋代挑酒桶賣酒,見於《水滸傳》中。清代燒鍋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貯存;如用高麗紙裱糊大竹簍,塗以豬血,壹般為酒簍;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為酒海。以車載酒海售酒,多在人數眾多場所,如廟會、圍場等處。承德離宮藏有清代“長白山老滿洲京旗駐防熱河興隆阿”所繪之《圍場風俗圖》,其中即有大車載酒海售酒之情形。
拉車賣酒(清)
蒸出佳釀入酒海,驅車趕到圍場來。
曲香何懼鯨飲量,醉倒獵手臥虎臺。

六十三、刺青(唐)
刺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跡,許多民族都曾有過。古書記載:周代的越人即披發文身。後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內容。
唐代民間特別流行刺青,當時稱為“劄青、點青、膚劄、鏤身”。刺的內容有各種圖形,文字以及人物佛像等。唐代刺青的技術水平已很高妙。
《水滸傳》中九紋龍史進,浪子燕青等皆刺得壹身好花繡,說明宋代仍有刺青。宋後便少見。刺青唐代傳入日本,迄今仍有滿身刺五彩圖形者。
刺青(唐)
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
精刺五彩多奇妙,東傳扶桑有遺風。

六十四、騎驢打球(唐)
馬球藏語稱波羅。在唐初傳入長安後,即為皇帝和貴族們所喜好。盛行情況可見《封氏聞見記》。尤其到唐玄宗時,打馬球風氣大盛。
波羅球大如拳頭,用堅韌木料制成,內部挖空,外面塗色或裝飾。故又稱“朱球、畫球、彩球、七寶球”等。球杖長數尺,擊球壹端呈彎月形。球場寬闊平坦,兩端各有球門,兩隊球手騎馬入場,打入球門為勝得壹籌,將籌插在球門上。
當時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騎驢打球者。後來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宮詞》:“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近人步打球。壹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
騎驢打球(唐)
吐番馬球號波羅,傳入大唐靡中國。
民間亦好擊鞠樂,無奈馬少騎驢多。

六十五、相撲(唐)
我國古代角抵最早進入宮廷,《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在秦漢時的角抵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於百戲壹類。唐《因話錄》記載,當時相撲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寫經上畫有兩個赤身著犢鼻褲者相撲的形象,可為形象佐證。
宋代《東京夢華錄》及《夢粱錄》載:宋代宮廷禦用之相撲手,乃禦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市井職業相撲手,則皆有名號。勝者受賞物品有:旗帳、銀杯、彩緞、錦襖、官會(鈔票)、馬匹等;“須擇諸道州郡旅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亦有以相撲設擂,如《水滸傳》中所描寫者。故我國職業相撲,要早於日本(十六世紀日本出現職業相撲)。北宋還有“小兒相撲、喬相撲”。
更有早於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臨安有著名的女相撲手,《夢粱錄》記載了她們的名字: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相撲始於日本之說,並不正確。因為角力、相撲之類,歐亞許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規矩有所差異而已。
相撲(唐)
孟賁古冶兩相搏,強者角抵在必得。
今番對陣顯身手,他日三軍勇報國。

六十六、蹴鞠(宋)
我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戰國策·齊策》中說臨淄富實,“民間無不吹竽鼓瑟、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漢書·霍去病傳》註:“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而戲也。”《文獻通考》:“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勝負。”
據《蹴鞠圖譜》載無球門踢法:壹人或幾個人踢稱打鞠;二人對踢稱白打;三人以上稱場戶。宋代更重無球門踢球,錢選繪《宋太祖蹴鞠圖》,《水滸傳》中描寫宋徽宗趙佶好踢球可證。當時有許多球社,稱“齊雲社”、“圓社”;稱踢球者為“圓情的”。
《蹴鞠譜》中還介紹十種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爭足球源於中國,正如火藥、造紙印刷,如今言之,底氣已不甚足矣。
蹴鞠(宋)
壹腳踢出天邊月,兩肩擎起海中星。
何嘆國足英雄少,當知高手在圓情。

六十七、捶丸(宋)
《樸通事諺解》中有關於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記載:“用有柄木勺接球,相連不絕,方言謂之球棒。球用木為之,或用瑪瑙,大如雞卵。”(也有皮球的記載) 其場地“掘地如碗,名窩兒。或隔殿閣而作窩,或於階上作窩,或於平地作窩。人打球兒,先掘壹窩兒,後將球兒打入窩內。”盛球棒的器具,稱為“提攬”,筐上有圓圈,用手提攜。
在宋代繪畫有小兒《蕉陰捶丸圖》;成人亦有捶丸活動,《續夷堅誌》:【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為友招,擊丸於園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擊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變。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爾夫球之祖源。而《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沒有高爾夫球起源記載,只說最早1457年 (明代)蘇格蘭禁止高爾夫球。
捶丸(宋)
城間小兒喜捶丸,壹棒橫擊落青氈。
縱令相隔雲山路,曲折輕巧入窩圓。

六十八、婦女踢球(明)
漢代即有女子踢球運動,南陽漢代畫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
《文獻通考》:“宋,女弟子隊壹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
明代畫家杜堇繪有“仕女蹴鞠圖”,畫中三位婦女在踢壹白色大球。
清代年畫中仍有戴花帽纏足婦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婦女踢球(明)
陽春三月小桃開,笑語飛過百花臺。
五彩毛團翻上下,原是雙嬌踢球來。

六十九、六博(漢)
六博在漢代流行。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鮑宏《博經》:“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擲頭,謂之瓊。”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壹空間為水,放魚兩枚。博時先擲采,後行棋。棋到水處則食魚,食壹魚得二籌。更多具體玩法,已失傳。
六博(漢)
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爭博壹局。
只緣獲籌心歡悅,廢寢忘食仍嗜迷。

七十、雙陸(唐)
雙陸是古代壹種棋類遊戲,有固定長方形盤,上畫左右各有六路,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馬子按規定在盤邊擺放,雙方輪流擲股子,按點多少移動馬子。白馬子自右向左,黑馬子自左向右。馬子先出盡者為勝。晚唐反映宮人生活的繪畫中有打雙陸的形象。
雙陸(唐)
桐陰對坐品香茗,壹局雙陸赤與青。
擲股滴答如銅漏,深宮又聞小尨聲。

七拾壹、鬥雞(晉)
鬥雞茬戰國時期巳很盛行。
《國策·齊策》:“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吠。”
《史記·袁盎晁措列傳》:“盎免病居家……相隨行鬥雞走狗。”寒食鬥雞茬巍晉時尤盛。應瑒著有《鬥雞詩》。鬥雞之風,至唐代仍很盛。
鬥雞(晉)
鬥雞芥翼爭英雄,雙距利刃逞威風。
羽毛飛揚分勝負,終在紈絝歡樂中。

七十二、猴戲(明)
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有猴戲形象,可知我國馴猴作戲的歷史甚早。
迄明清時,玩猴者多為謀生之計流浪江湖。玩猴藝人多為壹副扁擔,挑兩個箱子;或牽羊,帶助手扛壹長十字竹竿。在選好場地後,敲鑼引人駐足。壹般令猴翻筋鬥、擔水、走索;或爬高竿;或開箱戴面具,穿戲衣走場。
《燕京歲時記》:“耍猴兒者,木箱之內藏有羽帽烏紗,猴手自啟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揚可聽。古稱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余扶犁跑馬,均能聽人指揮。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馬者,以羊易馬也。”
猴戲(明)
黃毛紅臀小胡猻,翻鬥爬竿踏車輪。
頂盔揮旗羊做馬,妝扮美女笑煞人。

七十三、鬥蟋蟀(清)
《燕京歲時記》:“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可值數金。有白麻頭、黃麻頭、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節須之別,以其能戰鬥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購得,名蟲必用青白色泥罐貯之。“蛐蛐罐有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之別,佳者數十金壹對。”每壹罐內須置壹小扇面形過籠,作為雌雄蟋蟀交尾的“洞房”。清代北京俟冬至這天以蟲會友,進行傳統的“封盆”格鬥。
早年間鬥蟋蟀規定:以二十四罐為壹桌,鬥之前,要先比較蟋蟀的個頭大小,同壹等級的即大小相當的才放入壹盆決鬥。兩條體重相等的雄性蟋蟀壹旦移進鬥盆,彼此尋覓“情敵”,相遇後即互相廝殺,戰勝的蟋蟀,皆冠以“將軍”稱號。輸贏亦有賭註,壹般為數斤月餅或水果,主要在求壹樂。
鬥蟋蟀(清)
底事清閑愛小蟲,重價得來藏玉城。
交惡皆因爭異性,不惜搏鬥逞英雄。

七十四、屠狗狩獵(遼)
《遼史·禮誌》:“八月八日,遼俗屠白狗於寢帳前七步瘞之,露其喙。後七日,中央移寢帳於其上。”立秋日,漢人也有簪葉之風,如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誌餘》:“立秋之日,男女鹹戴楸葉,以應時序。或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撲插鬢邊。”
屠狗狩獵(遼)
選屠白狗埋帳溝,牽鷹出獵起鳴騶。
忽見禦帽簪紅葉,方知今日是立秋。

七十五、拜新月(唐)
唐代婦女拜新月的風俗流行,不僅宮廷及貴族間有,民間也有,被稱作是壹種幽美有趣、極富詩意的風俗,曾盛行於唐朝,並影響到後世。
拜新月多是年輕婦女的事,以祈求青春常駐。盛唐李端著有五言絕句《拜新月》:“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拜新月(唐)
妝樓鸞鏡拜月明,再乞嫦娥駐美容。
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嘆無情。

七十六、秋社(宋)
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後第五個戊日(古代收獲已畢),約新谷登場的八月,是為秋社。《社肉》詩雲:“社日取社豬,燔炙香滿村。饑鴉集街樹,老巫立廟門。雖無牲牢盛,古禮亦略存。醉歸懷餘肉,沾遺遍諸孫。”描寫了秋社的熱鬧場面和老人的心情。宋時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後世,秋社漸微,其內容多與中元節(七月十五)合並。
秋社(宋)
社鼓敲時聚庭槐,神盤分肉巧安排。
今番喜慶豐年景,醉倒翁媪笑顔開。

七十七、錢塘弄潮(宋)
《夢粱錄》:“觀潮,其杭人有壹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系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婿弄潮之戲,或有手腳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自後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
有《看弄潮詩》雲:“弄罷江潮晚入城,紅旗飐飐白旗輕。不因會吃翻頭浪,爭得天街鼓樂迎!”可見市民對弄潮兒像接待英雄壹樣歡迎他們。因為它的危險性,清代就明令禁止了。
錢塘弄潮(宋)
八月錢塘江口開,萬人鼓噪岸邊排。
弄潮健兒顯身手,風頭浪尖逞矯材。

七十八、供兔兒爺(清)
中秋祭月、供月光紙的風俗,在明代已然盛行。
清代更供兔神,《燕京歲時記》:“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有衣冠而張蓋者,有甲胄而帶纛旗者,有騎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藝工人無美不備,蓋亦謔而虐矣。”
兔兒神或兔兒爺,用泥制成,身披袍甲,頭戴戰盔,背插小旗,手執長棒,五彩塗畫,裝以金銀,吸引兒童喜愛。
供兔兒爺(清)
玉輪清光照庭階,剪紙圓滿桌上貼。
瓜果月餅為供品,燒香羅拜兔兒爺。

七十九、走月亮(清)
以前江蘇地區的婦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壹般是結伴在月下遊玩,或互相走訪,或拜佛庵,或舉行文藝活動。
據說蘇州婦女走月亮,至少要走過三座橋,稱為“走三橋”。有的要走過更多的橋而不許重復,這就不僅動體力,還須動智力。
走月亮(清
中秋木樨插鬢香,姊妹結伴走月亮。
夜涼未嫌羅衫薄,路遠只恨繡裙長。

八十、飲菊花酒(晉)
農歷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又稱"重陽"。漢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風俗。飲菊花酒的時代,壹般認為是從晉代陶淵明賞菊飲酒而來的。
南朝檀道鸞《續晉陽秋》載:“某年重陽,陶淵明在家中東籬下彈琴賞菊時,忽然想要飲酒 ,恰好有壹白衣使者挑擔前來送酒,於是立即暢飲,並寫下名詩《九日閑居》。
晉代幹寶《搜神記》中還記載釀造菊花酒的方法。
飲菊花酒(晉)
九月采菊釀酒香,來年開壇又重陽。
暢飲何必陶隱士,難得佳節入醉鄉。

八十壹、登樂遊原(唐)
據《續齊諧記》載,東漢桓景跟費長房學道術。壹日,費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災,可速回家,讓全家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即能免災。從此形成壹種風俗。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據說戴其莖、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杜牧、王維等均有詩作。
登樂遊原(唐)
樂遊原上遊人多,重九登高樂如何。
留戀夕陽無限好;寸陰難買莫蹉跎。

八十二、弄劍與踏杯舞(漢)
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分有“跳丸”或稱“弄丸”者,壹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壹球當為六球。
漢代壁畫百戲中亦有壹人在弄六丸、梳髻著衣,似為婦女。沂南漢墓石刻百戲中壹赤上身男子,所弄為四把短劍。又南陽畫像石中有長袖舞女在五個杯上舞蹈之狀;滎陽出土漢代陶樓所繪人物中,亦有長袖舞女在五個覆杯上舞蹈的形象。這些可視形象證實:我國的雜技在兩千多年前便有了相當高超的水平。
弄劍與踏杯舞(漢)
壯夫弄劍不弄丸,上下青光懾人寒。
長袖應隨笙鼓樂,跳踏圓杯舞君前。

八十三、西域歌舞(唐)
隋唐時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 (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安國樂等。樂器舞蹈也隨之而流行。
著名的“胡騰舞”出自石國;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國;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畫中也有舞女張臂作舞形象。
西域歌舞(唐)
西域歌舞名胡旋,傳入宮掖靡長安。
吹奏何必瓊林宴,市間到處聞管弦。

八十四、瓦子內說書(宋)
《夢粱錄》:“小說講經史:說話者謂之舌辯,雖有四家數,各有門庭。且小說名:'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公案樸刀桿棒發發蹤參之事,有譚談子……等;談論古今,如水之流。談經者,謂演說佛書。又有說諢經者,……講史書者,謂講說《通鑒》、漢、唐歷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
所謂“四家數”即對曲藝說話的分類:小說、講史、談經、諢話。銀字兒指演出前先吹銀字管樂而得名。煙粉指煙花、愛情故事;靈怪指神鬼故事;說諢經指滑稽說唱。
瓦子內說書(宋)
閑聽瓦內講評書,粉怪傳奇勝翻讀。
打諢煙花皆悅眾,全憑利口譽京都。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八十五、傀儡戲(宋)
《東京夢華錄》中已載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等名目。
《夢粱錄》:“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如懸線傀儡者,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故事也,今有金線盧大夫、陳中喜等,弄得如真無二,兼之走線者尤佳。更有杖頭傀儡,最是劉小仆射家數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賽寶哥、王吉、金時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戲,往來出入之勢,規模舞走,魚龍變化奪真,功藝如神。”
傀儡戲(宋)
村頭齊觀耍傀儡,搬演故事又壹回。
載歌載舞賴提舉;博得歡笑落夕暉。

八十六、太平鼓(清)
太平鼓起源有兩種說法:壹是漢族很早即有,宋代稱打斷,明代稱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或呈圓形,鼓邊綴以絨球,鐵柄下打成環中套環之形。壹是源於滿族薩滿祭祖跳神時用之單鼓、呈橢圓形,蒙以馬、驢或羊皮。
太平鼓(清)
太平年間太平鼓,邊打邊唱邊起舞。
宛轉九腔十八調,祭祖敬神求多福。

八十七、索羅桿(清)
滿族人家中皆立“索羅桿”,又稱“神桿、得勝桿、祖宗桿、媽媽桿”等。立桿的位置壹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東南側,下為高壹二尺的石座,桿長壹丈左右,下粗上細,頂端尖銳。接近桿頂之處,套壹錫鬥。
傳說當年敵人追捕努爾哈赤時,他跑到壹棵枯樹下躲藏,壹群烏鴉落在枯樹上,追兵以為樹下不會藏人,努爾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後來他便命滿族人家家立桿,在桿頂放肉和糧食酬謝烏鴉。
據考“立桿祭天”是遼金時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傳統習俗,在清建國後,才附會種種傳說。
索羅桿(清)
昔日烏鴉救汗王,索羅桿頂供鬥糧。
如今丹階少人跡,坤寧宮前月昏黃。

八十八、打陀羅(清)
陀羅,又作陀螺,最早出現於宋朝(當時稱為“千千”),是嬪妃宮女用來打發深宮內無聊時光的貴族遊戲。
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打陀羅》:“清明佳節柳條拖,放學兒郎手折多。早送爺娘上墳去,好尋閑處打陀羅。”此指在平地打陀羅。
據《通俗編》記載:當時陀螺是木制的,實心而無柄,用繩子繞好了,壹拋壹抽,陀螺便在地上無聲地旋轉。當它緩慢下來時,再用繩子鞭它,便可轉個不停。這種玩法傳了兩三百年,壹直流傳至今。北方正月,天氣正寒,兒童多在冰上打陀羅,俗稱“冰嘎”、“冰猴”。
打陀羅(清)
冰上樂兮鞭陀羅,隨風旋轉呼如何。
貂帽錦靴小阿哥,明年躍馬金盤陀。

八十九、冬春(宋)
江南至臘八日,家家春米。因臘月米較堅實,春時可少損耗。這天取水春米,邁入倉中,故稱。因已時臘月,水稱作“臘水”,取水春米,春的是“隔年糧”,含有補救農業豐收,年年吃隔年糧的意思。 南宋範成大著有《冬春行》。
冬春(宋)
壹年辛苦到臘中,春米堆杵運成風。
篩簸分藏三日畢,除夕香滿飯盎馨。

九十、饋歲(宋)
北宋時,年底人們互贈禮物,稱為“饋歲”。蘇軾有《饋歲》詩。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壹入臘月後,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不計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賀。
饋歲(宋)
不計酒食與野鮮,每逢歲暮送年盤。
饋贈雖少風淳厚,友鄰情誼溢山川。

九十壹、賣春聯(清)
據《宋史·蜀世家》載:“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宋代春聯仍稱“桃符”,但聯語則不限寫於桃符,而多貼於楹柱,稱為“楹聯”;且用粉紅箋寫出,稱為“春貼紙”。
據明代陳雲瞻《簪雲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壹副,帝微行時出觀。”由於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稱並真正成為“春聯”。
清代《燕京歲時記》載:“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壹新。” 臘月間,私塾先生寫春聯賣,乃是常見的事。
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春聯》中說:“學書兒童弄筆勤,春聯幅幅賣斯文。人來問價增三倍,不使鵝群籠右軍。”連上學兒童也來賣春聯了。
賣春聯(清)
塾中先生不甘貧,書寫春聯賣斯文。
當眾揮毫顯身手,自誇筆力勝右軍。

九十二、喝豆粥(清)
約在南北朝時,我國民間受佛教寺院臘月初八吃“七寶五味粥”的影響,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
《東京夢華錄》中說:“十二月初八日,請寺僧送七寶五味於門徒飲,謂之臘八粥。”
《揚州風土小記》載:“臘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數十黃衣,沿門托缽而乞米,名曰'乞臘八米’”。
清代的臘八粥制作更為精美,如《燕京歲時記》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天津民俗,臘月初八日,作佛會,亦舍豆。善男信女先於夜間撚豆做粥。每撚壹豆,念佛壹聲,曰結緣豆,粥熟,則施臘八粥於行人。
喝豆粥(清)
喜到初八臘月天,門前舍豆俗相沿。
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聲聲結善緣。

九十三、祭竈(宋)
我國古代奉祀的竈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竈神。”認為竈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報告的事,在晉代早已有之。晉葛洪《抱樸子·微旨》:“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
《東京夢華錄》:“都人至除夜,備酒果送神,以酒糟塗竈門上,謂之醉司命。”後來祭竈移至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稱“小年”。在竈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後將舊像焚之,謂之送竈;除夕又買新竈王畫像供上,謂之迎竈。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之風習,故祭竈僅限男子。
祭竈(宋)
時屆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塗竈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

九十四、吃竈糖(清)
在祭竈時,用飴糖塗竈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飴糖,或稱膠牙餳,或稱竈糖,又稱關東糖。入臘之後,街市便有賣用麥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蘆、糖元寶、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厲鶚有《膠牙餳》詩。
吃竈糖(清)
歲暮方思媚竈王,香瓜元寶皆麥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買顆先令小兒嘗。

九十五、跳竈王(清)
《清嘉錄》載:“乞兒三五人為壹隊,扮竈公、竈婆,各執竹枝噪於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竈王。”人們要“跳竈王”主要是討好竈神,保佑來年賜福。
跳竈王(清)
年關催人諸事忙,乞兒結伴扮竈王,
敲竹歌噪門前舞,賞錢好言稟玉皇。

九十六、燒火盆(宋)
江南水鄉在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燒火盆。
南宋範成大《燒火盆》詩雲:“春前五日初更後,排門然火如晴晝。大家薪乾勝豆稭,小家帶葉燒生柴。青煙滿城天半白,棲鳥驚啼飛磔格。兒孫圍坐犬雞忙,鄰曲歡笑遙相望。黃宮氣應才兩月,歲陰猶驕風栗烈。將迎陽艷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熱。”
古代的燒火盆是為了驅邪,或者祭神祭祖。後來發展為象征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
燒火盆(宋)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門燃火如晝晴。
兒孫圍坐雞犬忙,迎得來歲好收成。

九十七、照田(宋)
江南壹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壹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蔔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壹活動,旨在祈求來年田之稻谷和蠶之繭絲豐收。
南宋範成大《照田蠶行》雲:“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夜闌風焰西復東,此占最吉餘難同。不惟桑賤谷芃芃,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
照田(宋)
臘月廿五天正寒,長竿燃炬照南田。
儂家今夜火最旺,定知來年多稻蠶。

九十八、驅儺(唐)
“驅儺”是古代歲暮或立春日迎神賽會,驅除疫鬼的儀式,多在臘月舉行。唐王建在《宮詞》�描寫了儀式的場面;孟郊在《弦歌行》�也描寫了儺的形狀和人們驅儺的歡樂情緒。
驅儺(唐)
驅儺吹笛又擊鼓,瘦鬼塗面赤雙足。
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竄引得眾歡呼。

九十九、鏡聽(唐)
占蔔法之壹。《月令萃編》載:“元旦之夕,灑掃,置香燈於竈門,註水滿鐺,置勺於水,虔禮拜祝。撥勺使旋,隨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壹句便是蔔者之兆。”
在古代的春節,萬家團聚之時,有的家庭丈夫遠行未歸,於是居家的妻子便在除夕或元旦,采用“鏡聽”的方式,來預測在外的親人是否平安及何時歸來。
又《瑯環記》載:“先覓壹古鏡,錦囊盛之,獨向神竈,勿令人見,雙手捧鏡,誦咒七遍,出聽人言,以定吉兇。”唐王建著有《鏡聽詞》。
鏡聽(唐
夫君遠宦盼回程,跪拜竈前點香燈。
懷中抱鏡藏門候,聞人初言細品評。

壹百、貼門神(明)
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引《黃帝書》雲:上古有神荼郁壘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壹桃樹,樹蔭如蓋。每天他們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有惡鬼為害人間,便縛之餵虎。故家家戶戶於春節戶懸“桃符”。
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壹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西遊記》中便有唐王作惡夢,要秦瓊、尉遲恭守宮門的故事。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
明代《萬歷嘉興府誌》:“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貼門神(明)
當年惡夢驚唐王,秦瓊敬德守門旁。
傳到草民小茅舍,也請將軍佑吉祥。

==============================完=============================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林米娜 + 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我不是男神
男爵 | 2015-1-1 15:36:57

科普到的!

本帖最後由 我不是男神 於 2015-1-1 15:40 編輯

些許古詩未改紅字,原諒我太累了,勿怪!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