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joemcc
皇帝 | 2015-8-19 10:44:10


台大博士生黃梓殷揭開台灣造山運動謎團。


台大博士生黃梓殷發現台灣造山帶的分層變形,解開學界40年來謎團。

台大及中研院團隊歷經3年研究,發現台灣地殼上下層都參與了500萬年來的造山運動。解開學界長達40年來的爭論,研究成果也受國際重視。這篇名為「台灣造山帶分層變形」的論文,上周五登上「Science(科學)」期刊。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地形高低複雜,但到底板塊碰撞如何�升台灣山脈?過去近40年兩派理論爭論不休。一派為「薄皮理論」,認為只有板塊上層參與造山。另一派是「厚皮理論」,認為整個板塊都參與造山。

台大地質科學系、台大海洋研究所及中研院地球所組成研究團隊耗時3年,採用「噪訊地震學」,有別於過去須等待地震發生,再取其震波來分析地質結構,時間及震央地點均受限制。

他們利用台灣四周環海、海浪拍擊岸邊等震波雜訊,分析2007年全台85個地震測站,從地表到地底下50公里的資料再分析整理。

論文第一作者、台大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生黃梓殷表示,研究發現台灣地殼上下都參與變形,上層受到擠壓變形而造山;下層則是「剪切」變形,有如「在滑動的千層派」。顛覆過去兩派理論。

她解釋,台灣地層以深9至13公里為界,上、下兩層特性明顯不同。上層擠壓變形,類似「薄皮理論」。但13至30公里深處,地層也會變形,又接近「厚皮理論」。

黃梓殷說,過去薄、厚皮的爭議只是觀測不足,它們都能解釋一部分的自然現象,但兩者結合才能描述台灣的造山運動。

科技部次長陳德新表示,過去兩派造山理論各有盲點,但黃梓殷團隊以既有資料及技術,在兩種爭論的理論中找出新思路,揭開長期爭議。證實小計畫也能衍生大成果,也受到國際肯定。



研究地震大數據 黃梓殷解謎團

【聯合報/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解開台灣造山運動40年來爭議的台大博士生黃梓殷,30歲的她外型甜美,受好奇心驅使,揭開台灣造山運動謎團。

黃梓殷自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畢業,碩博士班進入台大仍持續鑽研地科領域。她說,博士班前期的研究原本只想單純分析震波速度,但一直發現與前人研究不吻合之處。讓她思考,既然有全台地震站資料,為何不進一步分析。

但全台85個地震站每秒有20筆數據,資料龐大。她花1年整理運算,且每次運算都有可能是錯的。沒想到最後程式跑出來,看見台灣造山帶的分層變形。顛覆傳統理論,讓她驚呼「應該算錯了吧?」但無論怎麼驗證,都是相同的結果。

指導委員、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郭本垣說,黃梓殷報告時,委員共同想法是「這已經是可以登上Science等級的重要研究成果」。

如今博士論文完成,9月畢業。黃梓殷將進中研院繼續博士後研究,她好奇這項研究是否能套用於其它的斷層帶,計畫明年赴美深造。


轉載自:http://udn.com/news/story/7314/1130020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要消滅我的人還真不少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一堆皇帝都不值錢囉!可不可以有更高的頭銜?
多的是把自己管理的版當作是個人專版部落格的版主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叫人死不瞑目
亂刪文、惡意舉報者死全家
臺灣的職棒跟政治一樣,再怎麼爛也都有人會挺下去
社會多是雙面人,表面跟你聊得來,背地裡詆毀你到一個極致
高X裡只有一個不是渾蛋
論壇真是多采多姿時不時就有瘋狗跑出來咬人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