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020 | 回覆: 2 | 跳轉到指定樓層
duyung
區版主 | 2018-9-30 05:07:15

世界之最 搶救澎湖消失石滬 返鄉青年泡海水 重建海洋之心



此時正攤開這份報紙閱讀的你,可能是海景美照將你的目光攫住,也或許是被標題上「石滬」兩字吸引,那麼容我問一句:當說起石滬時,你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什麼?是咱們離島澎湖風光,還是那口雙心石滬呢?其實關於石滬,有太多、太多知識與智慧在裡頭,而無奈它正無聲無息消逝中。幸好在澎湖有一群人,滿心著急、成天泡在海水裡,拯救一口又一口的石滬。
MN04_001.jpg
石滬的堆砌方式受潮汐海流、地形的影響。

澎湖石滬群在2009年被文化部評選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意味著石滬的確乘載著值得被保存的文化意義。而根據10年前政府最新的統計資料,澎湖的石滬多達600口,加上民間空拍記錄發現的100口石滬,是全球密度最高,但鮮少人知道,在雙心石滬之外的這些約700口的石滬,已落入急速崩壞的危機中。
MN04_002.jpg
在澎湖各地都有百年石滬,而吉貝被稱為澎湖石滬的發源地。

返鄉青年 成立「守滬隊」
在澎湖,無論是石滬的形式、密度都是世界之最,而澎湖石滬最早出現在清康熙35年(西元1696年)。可惜的是,環境變遷影響海洋資源,加上漁業技術日新月異,仍有運作的石滬僅2成不到,大多的石滬面臨日月更叠的破壞,即將埋沒在時代之中。
「當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初衷其實都很簡單,當初只是因為覺得自己身為澎湖人怎麼卻離海很遙遠。」今年才23歲的楊馥慈,受訪時沈穩內斂的氣質深植我心。在外求學飽受思鄉之苦的她,返鄉後給自己一年的時間,深入澎湖大大小小島嶼村落,只為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在地人」。
她回憶起第一次跟著當地討海老人進到石滬裡,傳統漁法及祖先智慧帶給她的震撼時,眼眶還泛著淚。被石滬文化感動的她決心夥同返鄉的青年曾宥輯、趙冠盈著手石滬修復的工作,她笑說:「當時我曬得很黑,我阿嬤問我說到底在忙什麼,我告訴她我在修石滬,她大吃一驚說:我們家就有石滬了啊!」顯示澎湖年輕人對石滬的傳承與了解有很大的斷層,也讓幾個年輕人更決心投入石滬的修復。
MN04_003.jpg
在老匠師洪振坤(圖右)帶領及年輕人積極推廣下,漸有人願學習修石滬。

傳統匠師投入 不分老少為傳承
每年政府會撥一筆預算作為石滬修復費用,但多挹注在雙心石滬、吉貝石滬群,除了具有觀光價值,這些石滬的可達性也比較高,這讓楊馥慈感到相當可惜。她認為關於石滬有更多重要且迫切要做的事情,比如老匠師年過半百,修復技法需要有人傳承、傳統漁法沒落及珍貴資產不夠被重視等等。有了堅定的心意,他們便試圖找尋石滬匠師,央求他們教導石滬這門學問。
59歲的石滬匠師洪振坤回憶小時候家裡有一口大石滬,每年入秋後都會進行修復,這可是家裡的大事,他和哥哥不到10歲便會跟著身為滬主的父親一起進到石滬裡,觀察潮汐洋流、搬運石頭,由父親負責修砌石滬;不過,海洋環境的改變、漁業技法的進步,魚不進來、石滬功能失去,直到楊馥慈找上門之前,洪師傅已經將近20年沒有修過石滬了。
MN04_004.jpg
石滬漁獵法順應石頭原形,不使用任何黏著劑,卻能讓石滬維持不傾倒。

自然漁獵法 嶄露討海人智慧
我商請洪師傅帶我到最近的石滬,並教我如何修石滬,原來這其中有太多「眉角」需要經驗累積,知識的不足恐連性命都不保。修石滬得學會觀察潮汐,在退潮時開始趕工,先把地基大石整理好,再慢慢疊砌,順應石頭的原形,不僅疊上去要穩固,也必須保留水流縫隙,石滬的滬堤鋪面也得適合該區域的漲退潮範圍,這樣石滬才會穩固;從退潮到漲潮時大約2~3個鐘頭而已,得盡可能的趕工,而內海與外海的技法又不相同。
楊馥慈一行年輕人,天天跟著老匠師們泡海水、學修石滬。洪師傅內心很感動,他告訴我希望盡一己之力,將石滬工法保持下去,現在有人親身參與一起修復石滬相當難得。目前楊馥慈等人和澎湖在地合作的老匠師,第一口石滬因較小且無滬權問題,工程進行1年多已接近完工;第二口石滬也在修復中,漸漸的有在地人看見修石滬的成效,也起心動念想加入這個行列,齊心保存這具世界文化遺產潛力的物件。
MN04_005.jpg
就地取材搬運石頭,修石滬費工又費時,但為了文化的保存他們仍堅持。《離島。出走》提供

MN04_006.jpg
一群人不分老少,一同泡在海水裡修石滬的畫面相當動人。《離島。出走》提供

MN04_007.jpg
澎湖可不只有雙心石滬,石滬背後隱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

【何謂石滬】
依現有的文獻紀載,石滬歷史可追溯至石器時代,在淡海或潮間帶就地取材利用石頭搭滬,堆砌間無任何黏著劑,僅以石頭原形相互堆疊,在漲退潮的潮差之下,魚群進得來、出不去,如此順應天地的漁獵法,讓人們無須出海就可以捕魚,展現古人智慧與自然之結晶。
MN04_008.jpg
現在除觀光用途的石滬,真正有在運用的石滬不到2成。

【守滬隊 小檔案】
(左起)由曾宥輯(26歲)、楊馥慈(23歲)及趙冠盈(28歲)等返鄉年輕人成立《離島。出走》團隊,於2017年開始與當地老匠師合作,著手進行澎湖大大小小石滬的觀察與修復,目前正進行2口石滬修復。
MN04_009.jpg


轉貼:蘋果日報

評分

已有 5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santy013 + 30 + 30 感謝大大分享
ghschen + 10 感謝大大分享
wang0731 + 10 感謝大大分享
H601118 + 30 + 30 感謝分享
venson0711 + 10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90  金幣 + 7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
FB分享
╰ Ő︿′   肚癢(duyung)祝您順心~~
  ︿)
     〈    累屬囉 ~~

肚癢(duyung) 好市民 請您支持 感謝~ (Thank=愛心)
https://www.jkforum.net/thread-6900648-1-1.html
回覆 使用道具
venson0711
威爾斯親王 | 2018-9-30 10:47:33

值得鼓勵與支持的維護行動,
很多美景是以前生活重要的一環,
只可惜,大自然生息不定,所以,原貌不復見,
但仍應鼓勵所有遊客旅遊活動時,
一定不得破壞原貌或者私自帶離,甚至汙染環境,!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duyung + 30 + 30 我很認同~ \^0^/
H601118 + 30 + 30 我很認同~^o^~

總評分: 名聲 + 60  金幣 + 6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jasonhosy1985
大公爵 | 2018-9-30 13:08:42

謝謝大大的分享,支持!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duyung + 6 + 6 我很認同~ \^0^/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