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19-2-19 08:48:56


發布日期 2019 年 02 月 18 日 18:39

似乎地球內部的地形也跟地表一樣崎嶇不平。我們從小知道地球結構分成地殼、地函與地核三層,現在一項研究分析古老地震數據後指出,在地下 660 公里處竟發現比美國阿帕拉契山脈、洛磯山脈還要險峻的山脈地形,或將有助於我們理解地球如何形成。

地函位於地殼之下、地核之上,厚達 2,900 公里,總體積占地球體積 83%,其中地殼下 420~670 km 為過渡帶(Transition zone),將地函劃分為上部地函與下部地函。多年來地球科學家一直在爭論過渡帶分界的意義,一些研究肯定上地函與下地函的化學成分不同,但另一些研究不同意前者。

目前已知地函過渡帶礦物(主要為橄欖岩)因壓力增加而分解為密度較大、原子排列更緊密的新礦物, 這也是地震波 P 波、S 波的波速在此帶會突然增加的原因。

有如光波穿過稜鏡時會反射或折射,當地震波碰上地底下的粗糙岩石表面或邊界時,也會發生反射或折射現象。來自中國科學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加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歷史上排名前五大的地震之一:1994 年玻利維亞地震(規模 8.2),分析地震波於地球深層的複雜散射情況。

團隊的統計模型揭露了一個驚人事實:地震波在地下 660 公里處遇到了崎嶇不平的邊界,層次可能比阿帕拉契山脈和洛磯山脈還要豐富,為了確認其他地方是否有這現象,研究人員同時檢查了過渡帶的頂部(地殼下約 410 公里處),發現此區沒有類似的崎嶇不平。

這項研究表明,地底下可能有一道因化學成分不同而形塑出的「巨大山脈」,由於還沒有正式名稱,科學家目前暫時將該地區稱為「660 公里帶」。

至於是什麼讓這地區存在如此明顯的化學成分差異?研究團隊相信很可能是海底板塊最後的棲息地,那些曾經屬於地殼的岩石一路往下沈入,最終來到此處休息。

研究結果令人興奮的提供了有關古代構造板塊命運的新見解,這些板塊下沈到地函中,而古代的地函物質可能還未消失。新論文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

https://phys.org/news/2019-02-ma ... eals-mountains.html

人類對於深海及地殼下的研究相對來說比宇宙的探索少了很多,這當然是因為這類研究困難許多。人類對於地球的了解,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東方樹 + 20 感謝大大分享
terrybear6268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2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comsci
高級超級版主 | 2019-2-19 09:14:51

個人覺得還先多了解自己的東西(地球跟地球上的生物), 再考慮探索其它星球吧(例如火星, 金星)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9-2-19 09:23:10

comsci 發表於 2019-2-19 09:14
個人覺得還先多了解自己的東西(地球跟地球上的生物), 再考慮探索其它星球吧(例如火星, 金星) ...

這不是哪個應該先或是哪個應該厚的問題,而是進行這些實驗困難度的問題。

深海的魚種我們可能只知道1%,但是無法克服的水壓讓人類無法再往深海探索。

探索地球內部的構造那就更困難了,目前都是藉由地震波來間接了解。

這並非不為之而是不可為之!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hamidh
大公爵 | 2019-2-19 11:34:45

所謂 朝聞道 夕死可矣 ... 追求真理不容易啊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9-2-19 13:11:21

hamidh 發表於 2019-2-19 11:34
所謂 朝聞道 夕死可矣 ... 追求真理不容易啊

1994的地震,數據分析了20多年才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追求真理本來就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