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19-5-5 09:03:19

貝爾實驗室的央斯基(Karl G. Jansky, 1905-1950)在記者採訪之前再一次仔細檢查手中的資料,畢竟他這篇論文的主張實在太過大膽了!

貝爾實驗室是他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他被交付的任務是查出干擾無線電通訊的背景雜訊,因為AT&T要用短波提供越洋電話服務,務必得解決雜訊干擾的問題。央斯基花了兩年的時間親自設計建造,終於在1930年完成一具專門接收20.5 MHz電波的巨大天線:長30米、高近4米,遠看倒像是萊特兄弟的滑翔機翼骨架。最特殊的是下面裝了四個汽車輪胎,可在圓形軌道上旋轉,以精確定位出訊號方向。他的同事還因此戲稱它是「央斯基的旋轉木馬」。

經過近兩年單調卻費神的傾聽、紀錄與分析,央斯基大致搞清楚了雜訊來源,除了人為因素之外,背景雜訊不是附近的雷雨就是遠方的雷雨。但有一種來歷不明的訊號,每天漲落一次;他原本以為是太陽輻射,但幾個月後,這個訊號源方位卻越來越遠離太陽。他進一步發現它其實不是間隔24小時,而是23小時56分鐘,剛好是地球相對於遠方恆星的自轉週期,這意味著訊號源肯定不是太陽,而是更遙遠的天體。經過更精確的觀測後,央斯基認定這個無線電波來自人馬座方向的銀河系中心!

1933年的今天,紐約時報以頭版報導了央斯基的發現,引起廣泛的注意,畢竟在此之前只知有宇宙射線與宇宙輻射,從未聽聞天體也會發射無線電波。而對天文學家而言,這意味著除了光學望遠鏡,也可以用無線電望遠鏡觀測天體,一窺壯闊瑰麗的遠方星系、天體的誕生與衰亡、乃至百億年前的宇宙樣貌,因此這一天可說是無線電天文學的濫觴。

只是當時正是大蕭條時期,求得溫飽尚且不及,如何顧及遙遠的天體?因此央斯基原本希望建造直徑30米之碟型天線以深入探測此訊號源的提案被否決,天文學界也無多餘經費可以進一步研究。四年以後,才有業餘無線電工程師雷伯(Grote Reber)在自家後院作出第一台無線電望遠鏡,證實了央斯基的發現。無線電天文學的進一步發展得等到二次大戰結束以後了。

1964年,央斯基的兩位後進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威爾遜(Robert Wilson)用貝爾實驗室的無線電望遠鏡發現大霹靂的餘燼──宇宙背景輻射,因而獲頒諾貝爾獎。只可惜央斯基英年早逝,無緣得見他開啟的無線電天文學開花結果。如今我們以他的姓氏作為天體無線電流量密度的單位;由27個碟型天線組成的超大陣列天線(Very Large Array)也於2012年改以他的姓名命名,以表彰他的重大貢獻。

資料引用於:http://history.pansci.asia/

Jansky.jpg (132.53 KB, 下載次數: 2)

Jansky.jpg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jkjkjk1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shadow915 + 24 + 24 感謝大大分享
俠者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4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9-5-5 09:03:47

為了紀念卡爾·央斯基的貢獻,無線電天文小組委員會在1973年8月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五次大會上,通過決議使用「央斯基(Jansky)」作為天體無線電流量密度的單位,簡寫作「央(Jy)」,並且納入國際物理單位系統。

月球上的撞擊坑央斯基(Jansky)也以他來命名。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9-5-5 09:06:18

無線電天文學是通過電磁波頻譜以無線電頻率研究天體。無線電天文學的技術與光學相似,但是無線電望遠鏡因為觀察的波長較長,所以更為巨大。

觀察已經確定了一些不同的無線電發射源。這些包括恆星和星系,以及全新的天體種類,如電波星系,類星體,脈衝星和微波激射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被視為通過無線電天文學而被做出大爆炸理論的證據。

Very Large Array.jpg (71.25 KB, 下載次數: 2)

Very Large Array.jpg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